傅佩榮解讀孟子:有三種快樂勝過帝王

2020-12-18 中國文明網

  三、快樂源自內心

  任何一套好的哲學,在講明道理之後,都會讓人心平氣和,進而使人活得快樂而有意義。儒家也不例外。孟子指出:有三種快樂勝過「稱王天下」。

  一是「父母俱存,兄弟無故」。這不是狹隘的家庭主義,而是考慮人性的運作需要順暢的推廣步驟。譬如,父母健在時,我遇到年長的人,就比較容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兄弟姊妹平安無事時,我遇到同學、同事、朋友,也比較容易推演出手足之情。結果則是:我的向善之性順利發展,我的人性也日趨美好。

  二是「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無論對天與對人,我都沒有愧疚,此心光明,何其舒暢。

  三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英才是指有心上進的年輕人,我將自己的經驗與心得分享給後生晚輩,對整個社會的未來發展必將有所幫助,這又何樂不為?

  除了這三種勝過帝王的快樂,孟子另外又說:「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意思是:我對萬物一無所求,只要我反省自己,確定自己完全真誠,世間就沒有其它更大的快樂了。這種快樂源自內心,是人人皆可享受及珍惜的。

  四、人格提升永無止境

  孟子口中的大丈夫是「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三句話所展現的氣魄與魅力,是人人嚮往的。在《孟子》書中,類似的描述還有不少,像「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由此可見,孟子總是關心個人的社會責任,也正是在承擔這種責任時,個人的尊嚴與價值得以實現。

  孟子經常談到「天地」。譬如,浩然之氣可以「塞於天地之間」;真正的君子,可以「上下與天地同流」。他的意思是:天地再大,依然是我的精神力量可以貫注及充滿的,依然可以同我的心靈相互交流而和諧共存。孟子學習孔子思想,並且溫故知新,使儒家哲學的悅樂情懷充分彰顯,值得我們讚賞。 (傅佩榮)

相關焦點

  • 傅佩榮 易經講座大全
    潛心研究傳統經典,撇開成見和定論,求真務實,追本溯源,多有建樹,已重新解讀《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等。展現溫故而知新的哲學智慧,對於經典的當代詮釋有相當重要的影響。另有《哲學與人生》、《儒道天論發微》、《儒家哲學新論》、《易經入門》、《國學的天空》、《西方哲學史》等專業著作共一百餘種。
  • 傅佩榮:我的前半生怎樣度過?一個關鍵選擇,使我成為今天的我
    研究所畢業之後,我去當了兩年兵,然後回到臺大當了兩年講師;30歲那一年,才有機會到美國念書。當時全臺灣每年只分到一個名額,1980年我得到了這個機會。耶魯大學有過一個統計,在耶魯念文科博士,平均要6.7年才能畢業;我用4年念完看,並且4年內考過了法文、德文、日文三種語言測驗。
  • 傅佩榮:我的四季讀書法
    傅佩榮教授就有一個春夏秋冬四季讀書法:夏天太熱了,《莊子》的寓言故事很有趣,會讓你清涼一點。秋天最好讀《老子》,因為《老子》的書很酷,就好像秋天的時候萬物都蕭條了一樣……文/傅佩榮少年期(3-20歲)的讀書目的有三點:擺脫文盲、奠定基礎、認識自我。
  • 學國學必看頂級高手王東嶽、曾仕強、傅佩榮、翟鴻燊、郭繼承等
    於丹早在前幾年的時候,可以說是意氣風發,年紀輕輕便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而且還經常的在各個電視臺開了講座,專門解讀古代的經典著作,例如孫子的《論語》、老子的《道德經》,但是他的講座,卻是有著很大的爭議,人們覺得他所講解的經典,完全是脫離了經典的內核。雖然業內對於丹多有批評,但是也有人說:於丹還是有水平的。
  • 傅佩榮:為什麼三十學儒、四十學道、五十讀易經 思想食堂
    八歲時,他家搬來一戶鄰居,其中有個小孩說話口吃,幼時的傅佩榮調皮不懂事,模仿他說話,沒想到一學就會,從此自己也成了口吃,講話磕磕巴巴。一直到九年後,他參加了一個民間的「口吃矯正班」,才逐漸改善,但是站在講臺上自由抒發議論,卻已經是念完耶魯博士以後的事了。 因為早年的口吃,傅佩榮特別珍惜說話的機會。
  • 島內專家學者之傅佩榮:臺灣著名「國學大師」
    曾任比利時魯汶大學客座教授,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長,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所教授。2009年6月,他在央視《百家講壇》主講《孟子的智慧》。【個人簡介】    研究領域:儒家、道家、易經、形上學、先秦哲學、宗教哲學。
  • 傅佩榮,陳鼓應,曾仕強,南懷瑾都解讀《道德經》,誰的更好?
    王鴻飛老師 總體上看,從為道的角度,傅佩榮的《傅佩榮談老子他講的故事,有些能讓人有收穫,但是與《道德經》無關,也就是文不對題。而他的學生葉曼講的《道德經》要好很多。 漢語有個詞,叫具體而微。這個詞特別適合評價一本書解讀經典作品的得失。 看一個人解讀《道德經》的作品,先看體,再看微。 你同意我的說法嗎?歡迎交流。
  • 《微觀國學》:孟子的快樂之道
    孟子,姬姓孟氏,名軻,字號不詳,戰國時期哲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孟母三遷的故事吧。孟子有今天的成就跟她母親的明智也很有關係的。其代表作《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和他的弟子們共同編寫完成。
  • 傅佩榮:「人性本善」是對孔孟的誤讀
    代表作品有《成功人生》、《傅佩榮國學精品集》等。  心理學和哲學這兩個學科之間的關係,在根源上可以說是一樣的。心理學作為一門學科,從年代上來說是很晚、很新的學科,但它發展非常迅速、有效。對人類來說,心理學對於現代人的幫助要遠遠超過哲學所產生的作用。哲學是很老的學科,而心理學討論的主題,在古代來說也是哲學的範圍之一,就是有關人的內心狀態。這兩個學科怎麼到今天又連接到在一起?
  • 儒家學派的孟子一生在追求什麼樣的人生樂趣呢?
    孟子是一個特別喜歡找快樂的人。我們來看看他所追求的快樂是什麼,也領會體悟一下。孟子說過,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說的是什麼呢?說的是君子(孟子當然是君子,有一句他的名言大家可能都聽過,吾善養吾浩然之氣,非常剛正,坦蕩的一個人)有三件事很快樂,而稱王稱霸不算快樂。
  • 國學丨孟子的向善·人性向善:人禽之辨
    傅佩榮(1950年12月16日—),漢族,祖籍上海,教授。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
  • 孟子的思想
    人在社會上生存發展的原則,簡而言之,就是「行善避惡」。理由有三:一、遵守社會規範。倡導行善避惡,才可以維持社會整體的秩序,也才能保持和諧。如果一個人違背原則,做了壞事,社會當然會對其進行相應的懲罰,否則秩序就有可能奔潰,人民亦將無所適從。二、給予宗教信仰。信仰宗教之後,把善惡的報應寄託於來世,人們自然而然就願意行善。
  • 講座|張定浩:用《孟子》勉勵大家,不將沉淪歸咎於時代
    張定浩:這本書最早的緣起是我十幾年前和人合作出過的一本小冊子,收在一個儒學小叢書當中,叫《孟子選讀》,解讀了《孟子》其中的三十幾節。當然那是因為收在叢書裡,所以有固定的體例,除了解讀之外,有譯文,也有注釋,我只負責其中的解讀部分。
  • 南懷瑾先生:孟子的「民為貴」並非「民為主」
    天子代表國家,分封那些有功勞的為諸侯,到各自的地方去自治,文化精神歸到中央,這個叫封建。諸侯有諸侯的社稷壇,天子的社稷壇則代表全國;天子是代表諸侯共主的文化精神;而諸侯有諸侯的政權範圍,天子有天子的政權範圍。所以,諸侯、天子、社稷、政權,不能混同在一起。 大家先要把這些內涵搞清楚,再來繼續研究孟子的這段內容。
  • 國學思想 | 《孟子》民貴君輕的真義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塗有餓莩而不知發。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於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飢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獸相食,且人惡之;為民父母,行政,不免於率獸而食人,惡在其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齊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 在學習中體驗快樂在修行中成為君子(01)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錢穆譯】先生說:「學能時時反覆習之,我心不很覺欣暢嗎?有許多朋友從遠而來,我心不很感快樂嗎?別人不知道我,我心不存些微怫鬱不歡之意,不真是一位修養有成德的君子嗎?」【楊伯峻譯】孔子說:「學了,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
  • 傅佩榮:生命中總有感覺過不去的難關,怎麼辦?我的經歷告訴你一句話
    回看我自己走過的路,苦難也留給我很多有價值的東西。我從小生長在比較貧困的家庭,從來沒想過通過讀書去改變什麼,只是因為我小學三年級開始口吃,無路可走,只能埋頭念書。任何事情都有來有去,我口吃的毛病是小時候學鄰居家小孩說話,結果學到比他口吃還嚴重;但是到了高中,我一位老師對我說:你會讀書沒有用,因為你不能開口講話。
  • 《孟子》七篇解讀 | 孟子其人其書
    孟子的書到漢代就有了注釋,東漢的趙岐作《孟子注》,《孟子注》前面有一篇《孟子題辭》,這篇題辭相當於《孟子注》的序。《孟子題辭》中有一些重要的講法,我們需要把它跟《列傳》 對照起來加以理解。關於孟子的「子」,《題辭》說'「子者,男子之通稱也。」
  • 傅佩榮:哲學與人生(上)
    近三十年來都在哲學研究,近二十年都在研究國學,師從東方美先生,40歲以前接觸的都是儒家思想,40歲以後開始專心研究道家思想,50歲以後就研究《周易》。50歲以後,專心註解傳統經典,已經重新解讀《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在國學經典詮釋方面有相當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