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歡迎收聽從良老師微課,這一節是我們《鄉土中國》系列微課第2講。
上一節課講了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一節課來說說這本書應該怎樣讀。
一、閱讀目標
既然說應該怎樣讀,那就得先說說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這樣才有「怎樣讀」的標準。
概括來說,一個是讀懂,一個是掌握一般性的方法。
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是這樣要求的:
「在指定範圍內選擇閱讀一部學術著作。」這本《鄉土中國》就是指定的學術著作。
「通讀全書,勾畫圈點,爭取讀懂。」通讀是基本要求,勾畫圈點是具體方法,讀懂是目標,不過加了「爭取」二字,也預測到了學生可能讀不懂的現實。
什麼叫「讀懂」?
學術著作作者都是某一行業的專家,我們當然不可能和作者平等對話,我們只能是看作者表達了什麼觀點,這個觀點是什麼意思,作者是如何(用什麼方式、接什麼順序)論證他的觀點的。
比如說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說「鄉下人離不了泥土」,這看著很明白,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是:鄉下人最普通的謀生辦法就是種地,無論到哪裡都先想到土地。
怎麼論證的呢?
先說在這片土地上絕大多數人都是拖泥帶水下田討生活的,然後說即使是遷徙到別的地方去,還是要種地。到草原上,這最適宜放牧的草原上,中原人去了,還是劃出小小的一方地,種地。費孝通的老師史祿國(俄國人)說,中國人到了西伯利亞,不管天氣如何還是種下一些種子,看看能不能種地。最後總結,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了。然後在這個基礎上再提出一個新的觀點,「我們的民族從地地裡長出光榮的歷史,但也會受到土地的束縛,現在很有些飛不上天的樣子」。
「梳理全書大綱小目及其關聯,做出全書內容提要」,這14篇實際上構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有因有果,有社會結構,有社會關係。
「把握書中的重要觀點和作者的價值取向。」
「閱讀與本書相關的資料,了解本書的學術思想及學術價值。」
「通過反覆閱讀和思考,探究本書的語言特點和論述邏輯。」
這本書是需要慢讀的,讀快了讀不出來;而且是需要反覆讀的,這本小書我看了六七遍了,還在聽書軟體上聽了兩遍,每次都有新的收穫,有新的理解和思考。
讀多了就會感覺到這本書的語言非常獨特:作者既用了大量的概念(還有很概念是費孝通自己創造的),費孝通又有深厚的古文功底;但在寫作上他又力圖深入淺出,特別樸實,而寫作的邏輯又非常嚴謹。
比如說在《長老統治》中有這樣一段:
人如果像螞蟻或是蜜蜂,情形也就簡單了。群體生活的規律有著生理的保障,不學而能。人的規律類皆人為。用筷子夾豆腐,穿了高跟鞋跳舞不踐別人的腳,真是難為人的規律;不學,不習,固然不成,學習時還得不怕困,不憚煩。不怕困,不憚煩,又非天性;於是不能不加以一些強制。強制發生了權力。
讀來讓人享受語言和邏輯的美感,又很輕鬆地理解了作者要表達的意思。
二、閱讀方法
好的,我們明確了標準,就要來談談閱讀方法。
這裡我們不得不提到一本有名的書,叫《怎樣閱讀一本書》,提到了閱讀的分類:
顯然,《鄉土中國》應該屬於第三種,作者是專業人士,水平比我們高得多,我們閱讀的目的是增進理解力。
這一點我們要明確,隨便翻翻,瀏覽一下,是不會有收穫的。(實際上,這本書,你隨便翻翻,不集中注意力,也是讀不下去的。)
很多人覺得「觀其大略」「好讀書不求甚解」都是古人建議的,我一定要提醒大家,這是古代文人展示自己個性的文學表達,要表示自己是隨性的,不拘小節的,但絕不是科學的讀書方法。能夠觀其大略的,一定是和作者水平非常接近,甚至高於作者的人才行。中學生閱讀,千萬不能如此。
這本書裡提了閱讀的幾種方法,實際上是分層次的
三、閱讀指導
我們語文教材上的閱讀指導部分,給出了5個閱讀策略。
1. 要有閱讀的「預期」。
同樣的一篇文章,不同的人為什麼會看出不同呢,本質上,就是因為閱讀的「預期」不同,就是閱讀的目的不同。
我的一個朋友是編輯,他只要看篇文章,就非常容易看出錯字和語法,因為這是他的職業習慣,他總是習慣於帶著這樣的目的讀書。
我的導師鄭傑老師曾經把他寫的文章發給我們,讓我們寫感想,最後特別注了一條,「別跟我提什麼錯別字,誰提我跟誰急」,顯然,鄭老師就是要讓我們的閱讀預期調整到思考他的觀點,而不是找錯別字。
閱讀《鄉土中國》的預期可以是為了了解中國鄉村的歷史與文化,也可以是學習社會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可以是為解決當今農村問題尋找解決答案,當然 也可以是學習費孝通質樸而有魅力的語言表達方式,也可以是學習其嚴密而周到的論證手法。大家讀之前要給自己定個目標。
2. 先粗後細,逐步推進。
所謂「粗」,一是閱讀序言後記等,了解寫作背景和目的;二是通過瀏覽目錄大體了解著作的基本內容和章節結構。
所謂「細」,就是注重概念、材料、論證、推理等要素,深入思考,不斷提煉。可以先讀文章標題,預測推想,我們上節課不是提到了嗎,僅從「鄉土中國」這個書名,我們就想到了全書主要是對比的研究方。
一定要預測推想,閱讀時要做「老司機」。老司機什麼特點?就是能夠推測和預判,前面的車有可能減速還是變道,要提前發現,提前準備,不能等車到跟前再做決定。很多人讀書效果太差,就是因為沒有推測習慣,是被動接受信息,就變成了上面說的第一種層次的閱讀了,就是獲取信息。
還有,讀各段的時候,要能夠判斷重要概念和語句,要能區分哪些是主要信息,哪些是次要信息,比如說「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你要能立即判斷,前面「路遙知馬力」是次要的,「日久見人心」是關鍵。有一年高考,考的馮驥才的一句話:「運動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內看你使用了多少時間;人生中的賽跑,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看你跑了多少路程。」你要能夠判斷重點在後一句。這樣才能進而了解一段的主要內容,最後要能觀照全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觀點和論證邏輯。
3. 抓住核心概念,找出概念間的聯繫。
學術著作肯定要提一些概念,這本書哪些概念比較重要呢,像「禮俗社會」「差序格局」「無訟」「無為政治」等。這些都是作者從大量的田野調查材料中提煉出來的,用概念從理論水平上來歸納這些現象。概念是讀懂學術論文的鑰匙。
比如,什麼叫「差序格局」?差,等級;序,次序。差序者,就是有等級的次序,如果換一個詞的話可以叫做「倫」(如人倫,倫理)
不過,不得不說,一個概念,最好能讓人看清楚,它的由來,它的邊界,它的應用。才能真正弄懂。但是費孝通這本書原來是講給大學生聽的,有一些概念不需要解釋大學生就能明白,所以今天的高中生讀起來肯定是有一些難度的, 費孝通自己都把這種寫法稱之為「雜話」體。
4. 關注作者的研究思路。
尤其是他是怎樣從田野調查材料中提煉典型的現象,形成概念,又怎樣上升到理論高度進行闡釋的。這個過程對我們將來的學習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我們讀一本書,不僅要知道結論,還要注意形成結論的過程,看作者怎樣通過辨識、分析、比較、歸納提出和研究問題的。學校裡經常會開展研究性學習,本質上就是需要這種能力。
5. 反覆閱讀,積極思考。
反覆讀,當然是帶著問題讀,另外還要調動自己的經驗積極思考。
好的,這一講就到這裡,我們明天講「鄉土本色:我們為什麼土得可愛」。每天10分鐘,一起學語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