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1:鄉土本色講了什麼?這是全書總綱

2020-12-17 語文觀瀾

《鄉土中國》作為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是費孝通先生作品中的傑出代表。

一提起社會學,我們可能都會感覺很學術,很高深。然而,這本書我們一拿起來,還是感覺很親切的。它是費孝通先生講課的內容,因為是口語表達,所以讀起來還是通俗、流暢的。

這本書是高考整本書閱讀的指定書目,同時也是了解中國社會不可不讀的一本基礎理論著作。在一開始接觸這本書時,我是有些牴觸的,初讀的感覺有點乏味。但仔細挖掘字裡行間的含義,卻有很多感悟。於是,我希望通過寫作實踐,幫助自己梳理一下思路,加深一下對內容的理解,同時也希望有人加入我的行列,拿起這本小書,慢慢讀下去。

本書的第一章是「鄉土本色」,這一章是全書的總論,雖然內容不難,但是完全理解也不那麼容易。

你了解「鄉土性」嗎?

作者在這一章中談論的核心,就是中國社會的「鄉土性」,確切地說,就是本章的第一句話: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我們回看標題,這句話正是對標題的解釋,就是把「鄉土本色」展開了說,說得稍微明確了一點而已。

但作者為什麼加了一個基層的限定呢?

因為作者研究的範圍是中國的基層組織——鄉土社會、鄉村社會,而非城市。

在接下來的談話中,費老先生不知不覺地給我們介紹了鄉土性的三個方面

(一)鄉土性的表現一:基層社會的人離不開泥土

1.生活習慣

這是本章的第一部分內容。作者用田野調查的方式給我們展示了中國人鄉土性的例子,比如中國人在內蒙古草原、西伯利亞都會嘗試種點什麼。當然,我們還可以舉出我們很多人都在小區裡種菜等例子。

撒種子,種東西,好像已經成為中國人的標籤,不管適不適合,都想種點東西,這只能說是一種流淌在血液裡的習慣,或者說是一種文化了。當然這種習慣是源於農業文明的。

2.土地信仰

還是先說例子,作者初次出國,奶奶把灶上的泥土給他帶著,讓他煮湯喝。東歐農業國家波蘭也有類似風俗。

農業社會的人依賴於自己的土地,因此歷來珍視泥土。我國古代君主稱國家為江山社稷,其中社是土神,稷是穀神。這也是中國歷來以農業立國的反映。

晉公子重耳在流亡的過程中,飢餓難耐,遇到一個鄉下人想要討點飯吃的時候,那人給了他一個土塊讓他吃,這當然是對他最大的侮辱了,於是重耳想鞭打他,晉文公的舅舅狐偃(字子犯)勸他說,這是上天的恩賜,於是重耳向天稽首感謝。在這個故事裡,土已經不是普通的事物了,已經成為一種象徵,是至高無上的社稷的象徵。諸如此類,泥土在中國文化中已經是有很高的地位了。

直到現在,我們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就對土地有莫名的依戀,都是源於農業文明的烙印。

(二)鄉土性的表現二:基層社會的不流動性

在這裡需要強調的是,我們說中國傳統社會的鄉土性也好,不流動性也好,都需要辯證地去看,不能一味地去說這樣很「土」,太傳統等等。關於這方面內容,作者還要在書的後面部分和讀者仔細談一談這個,而在談不流動性時,作者順便談了一下中國為什麼有這種不流動性,它是有歷史原因的。

1.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

【不同文化對比】

在這一部分的開端,作者就提出三種人,那就是「遊牧的人」、「做工業的人」和「種地的人」。

遊牧民族

人類的祖先曾經是以遊牧為主的,打現成的野獸來吃,後來的遊牧民族在「牧」的基礎上多了一個「遊」字,可以猜測他們曾經歷了一個飯吃不飽,從而拓展自己生活圈子的過程。

當他們發現周圍的農業民族有現成糧食可以搶的時候,就儼然成了強盜。因為他們逐水草而居,飄忽不定的特點,無法沉澱自己民族的文化,也無法發展為高等的文明。曾經不可一世的匈奴與秦漢鬥爭了那麼長時間,雖然他們一時力量很強,但是農業民族憑自己的堅韌都把他們擊退了。蒙古族雖然一時成為元朝統治者,最後也因為沒有守成的文化,而無法維持龐大國家的治理,從而消失在歷史的煙塵當中了。

農耕民族

我國是典型的農業民族,但話說回來古代絕大多數都是以農業為主啊!但這裡邊還有個比例問題,我國是農業比例非常大,而且絕大多數朝代都是重農抑商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是有一貫性的。

因此,我們中國人對土地的黏性是很重的。作者就舉了一個例子,在河北的張家口張北縣,有很多遊牧民族留下的痕跡。但是,當作者問及那裡的語言有沒有受到蒙古話的影響時,他的朋友搖了搖頭,答案是沒有受到影響

在這裡,作者舉的是一個外來文化對本土文化影響的問題。那麼,只一個張北的例子能代表整體嗎?其實,在接下來,作者舉了一個當地頗具代表性的例子。那就是當地幾百年來老是住著這幾個姓。這個很關鍵,我們現在的中國,早已經是工業化國家了,但你看我們還有很多這樣的村落,張家村、宋家屯等等。你說沒有任何遷移,那是不可能的,但根是不斷的,可能你去外面闖蕩世界走了大半輩子,回來家還在。

這就是中國基層社會不流動性最好的例子。

我們再把視野投到古希臘。和中國一樣,那裡建立了非常發達的古代文明,他們也有發達的農業,同時他們的商業也非常發達。中國早在奴隸制的商朝就建立了井田制,一口井,八家人,「疾病相憂,患難相救」,就把一定數量的人固定在土地上,不管土地貧瘠還是肥沃。

而古希臘大多是丘陵山地,各個部落分散在眾多的島嶼和山谷中。如果說在一條黃河的支流還可以互認親戚的話,在眾多島嶼上的人是很難認祖歸宗的。而且自身生活範圍小,生活用品不足,就得互相交換,因此他們的商業更發達。因此他們沒有我們這樣,無論走到哪,都是炎黃子孫的認同,而是你不論來自哪裡,我們首先要明確,我們是平等的。

【遷移也改變不了定居的常態】

一方面,中國人自古形成固定的居所很難改變;另一方面,即使從這塊土地上出去了,他們也會像種子一樣,在新的地方紮根,從而形成一個新的根據地,繼續「繁衍」。

在這裡,仍然有田野調查的例子。比如廣西靠近瑤山的區域,雲南兩三代人的小村落等等。這方面,當然還有張承志寫的《漢家寨》裡反應的新疆天山以南地區的小寨子,雖然那裡十分不適合人類生存,但是倔強的中國人一旦落戶在那裡,就會一直堅守在那裡

雖然中國人在歷史版圖上遷移了一次又一次,但中國人定居的的本性一直沒有變過。

總結一下,中國基層的不流動性是有歷史淵源的,是農業文明造就了這種不流動。我們現在總是會詆毀這種不流動為農民心態,土老冒,但是它確確實實保證了我們民族的延續,文化的延續。而一個個看似孤立、隔閡的群落,野蠻地生長著。一旦有他們都認同的文化,他們就會驕傲地說,我們都是炎黃子孫。

(三)鄉土性的表現三:基層社會是熟人社會

在上一部分的結尾處,我們談到了以集團為單位,或者說以村落為單位的組織是孤立和隔膜的。整個中國的大的區域,是由不同的小的村落或村寨組合而成的,因為他們都是從農業社會的文化土壤中生長起來的,所以必然有一些共通性,也就是這樣「生於斯,長於斯」的環境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熟悉」的社會。小的村落如此,大的國家也是如此。

1.社會的兩種基本形態

這一部分我們要說整個社會了。作者在這裡提到,社會學範疇裡有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是禮俗社會,一種是法理社會。這兩個概念是本課最重要的兩個概念。

以中國為代表的社會是禮俗社會,這種社會因為長時間地在一起生活,彼此熟悉,從而自然生長成一種社會。它是彼此土地毗鄰而自然形成的社會,因為有土地的存在,家家都能自給自足,結合在一起沒有太多的目的性,是彼此之間「有機的團結」。

而以歐美為代表的社會是法理社會,這種社會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而結合的社會,比如古希臘各個城邦之間必須有大量的交易,因為每一個個體或小的團體都不能滿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土地種不出充足的糧食,彼此之間必須有交換,有了交換就必須有平等的社會規則。這種彼此間為了某種目的而達成某種協議而組成的社會是一種「機械的團結」。

2.禮俗社會是熟悉人的社會

因為大家都生長在同一片土地上,所以大家都是熟悉的,因此中國是一個熟悉人的社會。

他們對物是熟悉的。一個老農看見螞蟻搬家,就知道快下雨了,忙著去開溝。一個家庭,有著血緣關係的幾個家庭是熟悉的,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熟悉的,這樣也就組成了從小到大的熟悉人社會。

熟悉人的人際關係是什麼樣的?

因為彼此經常接觸,陌生感越來越少,熟悉感越來越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種信任和默契。每逢春種秋收,大家互相協作都已經成為習慣,再說大家都是親戚朋友,借用一下鋤頭、鐮刀是不用太客套的。

即使是借幾個錢,也無需太客氣,雖然有隱憂,不過面上還是不好意思說的。為什麼?還不是因為大家都是這片土地上的,你跑也拍不了。如果要是不還,在這裡還怎麼生存?

因此,這樣的社會形成的人際關係是熟人社會。小的村莊如此,大的社會也是一樣。

隨著人們活動範圍的擴大,熟人按理說應該是減少的,然而中國人怎麼走,也都少不了長江黃河的主流支流,到了一起,不是說你是高莊的,李屯的,就說我們都是東北的,都是河南的,實在不行,那就都是炎黃子孫。如果八竿子打不著,那就順嘴說出那句話,四海之內皆兄弟,哪個不是兄弟?不是兄弟?喝完今天的酒就是了。

中國人到了哪裡,都找自己家鄉人,即使到了外國,也有唐人街。

在現代化的進程中,我們的這種社會特性曾經是阻礙社會發展的因素。但同時也正因為這種所謂「土」的依戀與凝聚,自己的文化不容易被外來文化同化,一直保持自己文化的特色。

相關焦點

  • 王希明:《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作者 王希明 七彩語文整本書閱讀教學對傳統的語文課堂提出了挑戰。眾所周知,一堂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所解決的問題只能是幾個甚至一個。單篇課文的容量有限,和課堂教學的時長及授課方式都相匹配,比較容易講透。而整本書則內容宏富,課堂教學中試圖做到面面俱到絕無可能。想要以一堂課撬動整本書,就必須要找到可以帶動「面」的幾個「點」。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復旦大學附屬中學  王希明整本書閱讀教學對傳統的語文課堂提出了挑戰。眾所周知,一堂課是有時間限制的,所解決的問題只能是幾個甚至一個。單篇課文的容量有限,和課堂教學的時長及授課方式都相匹配,比較容易講透。而整本書則內容宏富,課堂教學中試圖做到面面俱到絕無可能。想要以一堂課撬動整本書,就必須要找到可以帶動「面」的幾個「點」。
  • 《鄉土中國》高考整本書閱讀2鄉下人「愚」嗎?鄉村的社會學解析
    歡迎各位跟我一起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是高考整本書閱讀內容,同時也是一本經典的社會學經典,想跟我一起閱讀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導讀:中國的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在基層的鄉村,個體十分依賴土地,而鄉村之間又彼此隔膜。
  • 整本書閱讀|孫晉諾:用思維導圖剖析《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
    作者的話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了鄉土社會的特徵,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鄉土社會的人際關係與社會變遷原理,是一本引導我們觀察社會、研究人事、學習表達的重要學術著作。《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鄉土中國》從表面上看,從一個章節自然推衍到下一個章節,環環相扣,節節相生,圓潤融通,從頭到尾難以分清何處是分界。如果只是隨著文字依次讀下去,每一章節也都讀得津津有味,內容清楚。
  • 整本書閱讀 |《鄉土中國》知識清單+導讀設計+習題精選
    寫作背景《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內容整理結集而成的,全書主體共14篇文章,站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時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中國。3.
  • 《鄉土中國》這本書應該怎樣讀?
    大家好,歡迎收聽從良老師微課,這一節是我們《鄉土中國》系列微課第2講。
  •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知識清單+導讀設計+習題精選 ,打卡~
    寫作背景《鄉土中國》這本書是費孝通先生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後期,根據他所講「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內容整理結集而成的,全書主體共14篇文章,站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了解了那時的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中國。       3.
  • 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本書?
    現在高中語文新教材,設置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單元。大家可能對這種安排不太熟悉,其實變化是非常大的,我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可以語音+文字一起學習↓↓↓為什麼要讀整本書呢,打個比方,吃再多的零食,也代替不了主食,吃再多的雞爪,也是沒辦法完整了解一隻雞。我們不能只有零碎的單篇閱讀,還要進行整本書閱讀。
  • 直播預告 | 北京市骨幹教師談如何開展《紅樓夢》《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
    部編高中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專門增設「整本書閱讀」單元,上學期指定書目為《鄉土中國》,下學期指定書目為《紅樓夢》。為此,中華書局特邀任教於北京市第二中學的骨幹教師劉智清和王錫婷,和廣大教師、學生朋友們談談如何開展《紅樓夢》和《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
  • 怎樣閱讀《鄉土中國》—教育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指定閱讀圖書
    不同的書,有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可以有不同的讀法;不同的讀者,有不同的閱讀經歷和閱讀經驗,即使閱讀同一本書,也可能會有不同的讀法。從語文課程的意義上看,我們閱讀《鄉土中國》,不但要讀懂這本書,還要通過閱讀這一本書來學會如何閱讀學術著作,掌握研讀學術著作的基本方法,建立閱讀學術著作的基本規範。
  • 《鄉土中國》讀不下去?高中生朋友們,註解本來也
    可以說, 這部研究以農耕文明為底色的中國的學術著作,對於今天身處都市文明的同學們來說,讀起來確實有點難!不過正如教材前的閱讀指導提到的:「學習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拓寬閱讀視野,我們將終身受益。」為了更好地配合整本書閱讀的需求,幫助同學們「啃下」《鄉土中國》這塊硬骨頭,我們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嶽永逸教授對其進行註解。
  • 名著細讀·合集2 | 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原文解析+能力測評+延伸閱讀(可下載)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舊中國農村的作品,由作者當時所講的「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整理而成,首次出版於1948年。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作者基於當時中國基層社會所提出的觀點看法,在現今社會仍然具有極高的借鑑價值。
  • 費孝通和《鄉土中國》: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什麼樣的?
    當年的費孝通,一個三十幾歲的年輕人,作為一個有著完整英國人類學訓練背景的社會學家,也全身心地投入到了這場討論之中去,他在雲南呈貢的魁閣,作為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的一位教授,領導著一個對於中國社會和文化以及那裡的真實存在的人懷有極大興趣的研究小組。他自己通過實地調查去為學生們講授「鄉村社會學」這門課程,課餘所留存下來的文字得到發表,成為了《鄉土中國》這本書的原型。
  • 《鄉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 鄉土中國的鄉土本色
    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結合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進行了社會結構理論研究,對我們思考此問題有借鑑作用。鄉土本色的農業本性 古代時,中國仍是農業大國。中國人具有對天地有一種自然的依賴,主要因為農業本性。費孝通先生指出土「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土氣主要說的就是中國的農業本性。農業本性使農民以土地為根本,以種植為生,是他們唯一的生活來源。
  • 六年送了六本書:清華校長今年送新生《鄉土中國》
    隨通知書寄出的還有一本書——《鄉土中國》。據悉,這是邱勇校長第六次為新生贈書。那麼近六年來,清華校長都為新生送出了什麼書呢?今天,跟隨@北京五道口校園 一起看一下。2020年,邱勇校長選擇《鄉土中國》贈給新生,希望同學們通過閱讀這本書,對生於斯長於斯的這片熱土有更深厚的認知,對自己肩頭的責任有更深刻的體悟。
  • 第3158期 學生園地 | 走進鄉土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學高一學年《鄉土中國》讀後感展示
    落葉歸根——讀《鄉土中國》有感高一  485班 任曉彤在近期的語文學習中,我進行了《鄉土中國》整本書的閱讀。在老師的指引下,我不僅懂得了如何構造思維導圖,更對中國的鄉土社會有了更為深刻的了解。我們細細品味,不難讀出費孝通老先生勇於為科學獻身、不斷付諸實踐的高貴品質,這是他畢生的學術追求,將永遠激勵我們參與到中國現代化的宏偉事業中去。 「經驗是實踐的源泉」。費孝通先生雖然不是文學家,但是從他富於變化的語言中同樣可以體會到中國社會變與不變的辯證,切實感受到鄉土社會真正的存在價值,而這恰是《鄉土中國》這本書的永恆魅力之所在。
  • 名著閱讀:《鄉土中國》練習題彙編一二三
    練習二一、內容理解題(7分)1.下列對《鄉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A.《鄉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後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於此「鄉土性」。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
  • 《鄉土中國》有何特別,讓清華校長選它作為禮物送給高考狀元?
    而這個禮物就是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對此清華校長還說:我相信在今年特殊的背景下,閱讀這本書,將會讓你們對自己腳下的這片熱土,有更加深厚的感知,對自己肩頭的這份責任,有更加深刻的體悟。為什麼清華校長要選《鄉土中國》這本書作為繼續呢?
  • 費孝通《鄉土中國》:年輕人認識這個世界的一把鑰匙
    《鄉土中國》入選語文新課標必讀書目,高一階段「讀整本書」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