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設為星標!語文試題倉庫!應有盡有!最新高考試題作文高中試題小學試題作文初中試題作文中考試題作文!關注本號可每天收到各種資料。點上面藍色文「語文試題與作文」關注。
2020年9月高考優秀作文專輯9月出爐,歡迎淘寶!
高考第一品牌語文月刊代碼46-88每月一本定價12元。其中每年8月高考優秀作文點評專輯、9月高考試題分析專輯、12月最新高考分類練習專輯、4月最高高考衝刺AB卷二套題等為高考必備!諮詢微信160170248,手機13602424805
語文月刊2020年9月高考作文專刊目錄
海量免費試題,請關注:1語文試題彙編2020年6.1-7.7全部語文試題 2.試題彙編2020.5.1-5.31 3.試題彙編2020.4.1-4.30 4.試題彙編2020.3.1-3.31 5.初中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6.小學試題倉庫請點這裡
練習題(一)
1.閱讀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4分)
老家的村子,曾是青瓦房的天下。我從小就生活在那片 的青瓦房裡。古老的村莊裡的青瓦房,像一個個手挽著手的兄弟,肩並著肩的君子, 地站立在條條或寬或窄的巷子兩邊,默默地收存著歲月 的故事。青瓦房的記憶是溫馨而美好的。巷子裡有玩耍的孩童,閒聊的老人以及走村竄巷的呼郎客,讓人心生踏實又溫暖無比。院子裡栽者桃樹、杏樹、蘋果樹,樹枝上有 的麻雀、相親相愛的黃鶯。
A.摩肩接踵 盈盈佇立 喜怒哀樂 自由自在
B.摩肩接踵 含情脈脈 喜怒哀樂 自由放任
C.鱗次櫛比 含情脈脈 悲歡離合 自由自在
D.鱗次櫛比 盈盈佇立 悲歡離合 自由放任
參考答案:C 「摩肩接踵」和「鱗次櫛比」都形容緊靠著,但摩肩接踵不用來形容建築;「盈盈佇立」形容體態優美的女子長時間站立,與後面的「站立」重複,故選「含情脈脈」;「喜怒哀樂」用來形容人的表情,不形容「故事」;「自由放縱」則是貶義詞,用在此處詞性不合。
2.下面是某文化傳播公司對安徽西遞村的考察報告中的一個片段,其中有六處不符合書面語體的要求,請找出並修改。(6分)
西遞村至今已有950多年的歷史,面積近13公頃,整個村落呈船樣,四面都有山,兩條溪流從村北、村東經過村落,在村南會源橋遇到一起,村落以一條豎向的街道和兩條沿溪的道路為主要框架,構成以東西向為主、向南北伸出的村落街巷系統。村落建築布局很有秩序,建築色調樸素淡雅。
① 改為
② 改為
③ 改為
④ 改為
⑤ 改為
⑥ 改為
參考答案:將「船樣」改為「船形」;將「都有」改為「環」;將「遇到一起」改為「匯聚」;將「豎向」改為「縱向」;將「伸出」「延伸」;將「很有秩序」改為「錯落有致」。
3.閱讀下面文字,下列在文中括號內補寫的語句,最恰當的一項是( )(4分)
這是古城裡的一條街,過去這裡顯然駐紮過守城的軍隊,有一排排的營房為證。現在這裡正在建築仿古的街市和民居,已頗為成氣候了,秦磚漢瓦,雕梁畫棟,雖沒有皇家氣象,卻也稱得上是美輪美奐。在最前面靠近巷口的地方,還立有一塊牌坊,上書一副對聯,「市井裡巷盡染六朝煙水氣,布衣將相共寫千古大文章」。
我上初中的時候,在杭州西湖看到過那副著名的對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幅對聯在我心中引發了強烈的震動。那是正看者《說嶽全傳》,熱血沸騰著,一看這對聯真是絕了,其( ),真可以說是獨步天下。
A.含義之深刻,概括之全面,對仗之工整,回味之無窮
B.概括之全面,含義之深刻,回味之無窮,對仗之工整
C.回味之無窮,對仗之工整,含義之深刻,概括之全面
D.概括之全面,含義之深刻,對仗之工整,回味之無窮
參考答案:D 本題考查行文內容前後一致與銜接,按照邏輯順序來排列,做到話題統一,句序合理。「概括」應該在「含義」之前,「回味無窮」是整體上的表達效果總結,要排在最後。
4.在下面一段文字橫線處補寫恰當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成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8字。(6分)
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提出「差序格局」,其實它有多個思想或學術來源。費孝通提到的以自己為中心的親屬記認體系,① 。在摩爾根看來,每個人即自我,以自我為中心點,周圍形成一個親屬圈。摩爾根的親屬制度理論用於人類學實地調查,其基本途徑是親屬稱謂體系研究。費氏則受過人類學訓練,在「江村」的調查中,運用這種方法② 。該圖表所呈現的「蜘蛛的網」,就是「差序格局」的形象化體現。
(1)
(2)
參考答案:①同摩爾根的親屬制度理論有關;②繪製了當地的親屬稱謂體系圖表。
5.下面文字劃線句子有語病,修改最恰當的一項是( )(4分)
就在這一天,我在夢中邁開步子走向故鄉張村,也走向記憶深處的童年。秋天,它們悄悄地把籽灑落在地上,以為自然界無為而治,大有來年生根發芽的機會。白菜長成比較大棵的時候,熱力減弱,宇宙間滿是濃白的秋光,雲朵淡淡,霜雪已在孕育……夢醒了,可夢境的一切歷歷在目,耳畔仍迴響著遙遠的抽水機黑膠皮水管中流淌汩汩歌聲,不絕如縷。有著三百年歲月的張村,就是座紀念館,對我充滿了無窮魅力。
A.有著悠久歲月的張村,就是座紀念館,對我充滿了無窮的魅力。
B.有著三百年悠久歲月的張村,就是座紀念館,對我充滿了無窮魅力。
C.有著三百年悠久歲月的張村,就座紀念館,充滿了無窮魅力。
D.有著悠久歲月的張村,就是座紀念館,充滿了無窮魅力。
參考答案:D 劃線句子主要有搭配不當和主客顛倒兩種語病。「歲月」是集合概念,前面不能用具體的數量詞修飾;而「張村」「對我充滿了無窮魅力」則屬於主客顛倒。
6.仿照下面的示例,利用下列獨具鄉土中國特色的文化精神名言警句續寫兩句話,要求內容貼切,句式與所給的示例相同。(6分)
送人玫瑰,手留餘香,春蠶到死絲方盡,這是奉獻他人的美好情懷。
[材料]
報效 關愛 知恩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報君黃金臺上意 吃水不忘挖井人
心念父母 馬革裹屍 羊羔跪乳 善待老人 投筆從戎 烏鳥私情
(1)
(2)
參考答案:
投筆從戎,馬革裹屍,報君黃金臺上意,這是報效祖國的美好情懷。
心念父母,善待老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這是關愛老人的美好情懷。
烏鳥私情,羊羔跪天,吃水不忘挖井人,這是知恩圖報的美好情懷。
7.閱讀下面文字,依次填入文中橫線上的成語,全部恰當的一項是( )。(4分)
傳統鄉賢文化的興盛,在於鄉紳在傳統基層社會具有廣闊的 。在古代社會,中國歷代統治者對基層社會的控制相對較松,縣以下的廣大區域沒有國家權力組織,主要依靠鄉紳發揮作用。傳統鄉賢文化 ,還有另一個關鍵原因,這就是古代官場的「告老還鄉」制度,保證了鄉賢人才的 ,代不乏人。唐宋以降,官吏退休還鄉漸漸成為規矩,至明清時期,已成 的制度。官吏退休返鄉,積極意義十分明顯。
A.地利人和 嘆為觀止 綿綿瓜瓞 巋然不動
B.用武之地 蔚為壯觀 綿綿瓜瓞 雷打不動
C.地利人和 蔚為壯觀 絡繹不絕 雷打不動
D.用武之地 嘆為觀止 絡繹不絕 巋然不動
參考答案:B 「用武之地」形容地形險要,利於作戰的地方,後用來比喻可以施展自己才能的地方。「地利人和」表示優越的地理條件和群眾基礎,不受「廣闊」修飾。「蔚為壯觀」形容事物美好繁多,給人一種盛大的印象。「綿綿瓜瓞」指如同一根連綿不斷的藤上結了許多大大小小的瓜一樣,引用為祝頌子孫昌盛。「絡繹不絕」形容行人車馬來來往往,接連不斷。「雷打不動」形容決心和意志堅定和不可改變的規則、規定。「巋然不動」指像高山一樣挺立著一動不動,形容高大堅固,不能動搖。
8.下來文段有三處推斷存在問題,請參照①的方式,說明另外兩處的問題。(6分)
傳統鄉土中國安土重遷,所謂「父母在不遠遊」,子女要對父母盡孝。但是,現代鄉土社會「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果有機會,我們應該在家鄉舉辦圖書館,因為只有開辦圖書館,才會讓「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時間,為他們安心讀書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而有了舒適的環境,必將充實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①開辦圖書館未必能讓「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時間。
② 。
③ 。
參考答案:②有了舒適的環境未必能充實自我。③充實自我未必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
9.下列各句中,表達得體的一句是( )。(4分)
A.讀者給報社編輯寫信說:「敬頌編安。」
B.長輩給侄兒李冰寫信說:「順頌安康。」
C.老李給同事老張寫信說:「謹致鳴謝。」
D.小明給同學小王寫信說:「特此函達。」
參考答案:A(B「順頌」是書信結尾時的套語,表達祝福,只能用於晚輩對長輩或平輩之間。CD中「謹致鳴謝」「特此函達」都是官方書信用語,不用於日常交往。)
10.請用一句話概括下列文段的內容,不超過20字。(6分)
在人與人的關係上,鄉土文化強調一種公共性和人倫性;在人與物的關係上,鄉土文化則強調人與外界的和睦相處。因此,鄉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價值的獨立系統,它是鄉村共同體內的一個「精神家園」,人們從這個鏡像裡可以看到自己本來的身影,並引發關於自身來自何方的遙遠的回憶。正是在這種有著某種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態之中,鄉村表現出自然、淳樸而獨到的文化品格。梁漱溟先生也曾強調,中國文化的根在鄉村,「新中國的嫩芽必須從舊中國的老根(鄉村)中長出來」,中國要復興的前提是農民的精神要重建。
生活在都市裡的人們在享受著現代生產方式帶來的巨大的物質財富的同時,卻也陷入鋼筋水泥和機械電子的重重包圍之中,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虛和煩惱。於是,長期被拒斥為邊緣的、非主流的生活模式和文化類型的鄉村,逐漸成為生活在現代社會浮躁的氛圍之中的人們排解矛盾和焦慮的「心靈家園」。
答:
參考答案:鄉村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或精神寄託)。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人們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範性質。鄉土社會不是人治的杜會,可以說是個「無法」的社會,但」無法」並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
「禮治」社會。
禮治社會並不是指文質彬彬的社會。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我們在舊小說裡常讀到殺人來祭旗,那是軍禮。禮的內容從現代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但殘酷與否並非合禮與否的問題。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合於禮的就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範來說,與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範。機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範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並不要事事費心,那是因為我們託祖宗之福,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土社會裡傳統的效力更大。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代代如是的環境裡,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苦父的經驗。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生一套價值。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就會出毛病。於是人們對於傳統有了敬畏之感了,禮並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於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加之於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與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於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是主動的服於威規罷了。
法治和禮治是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這裡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11. 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
A. 人們常認為我們是「人治」的社會,這種觀點並不符合實際,因為我們是禮治社會。
B. 禮是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有的可能是殘醋的,但只要合於禮的就是合式的。
C. 禮治社會的秩序不是人們行為受拘束而自動形成的,而是通過傳統的約束被動形成的。
D. 相比較而言,禮治社會比法治社會更為優越,因為禮治社會是靠禮來維持秩序的。
參考答案:B
12.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觀點;最後一段總結上文,再次強調了禮治的特徵。
B. 第二段舉了舊小說裡殺人來祭旗的事例,最終是為了證明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
C. 文章引用「顏淵問仁」的事例,是為了說明禮不是靠外在權力來推行,而是人的主動服從。
D. 本文要論證的中心是禮治和法治的不同,為了論證這一中心,文章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法。
參考答案: D (「文章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法」錯,不是很多處。)
13.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治靠傳統來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即便「無法」也並不意味著無序。
B. 生活在鄉土社會中的人們,只要按照傳統去做,生活就有可能過得安穩;反之就可能受挫。
C. 禮因為缺乏變化,只能在鄉土社會發揮作用,而在變遷很快的現代社會,其效力無從發揮。
D. 如果人們在教養中養成了對禮的敬畏感,就不會出現不好、不對,不合、不成的現象。
參考答案:C (強加因果,原文說「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的,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練習二一、內容理解題(7分)
1.下列對《鄉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 ()
A.《鄉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後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於此「鄉土性」。
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鄉土社會是面對面的社群,長期的相處使他們甚至不用面對面就能憑藉腳步聲辨認對方,而文字的傳遞信息能力也有其限制性,需要一定的文法才能規定其正確使用。所以文盲並非出於「愚」,而是由於鄉土社會的本質。
C.中國家的擴大是單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之一方面。在西洋家庭中,夫妻是主軸,而在中國,父子是主軸。在鄉土社會中,同性別同年齡的人待在一起,這是社會養成的性格。
D.《禮治秩序》一章認為,鄉土社會是一種無為而治的社會,可以說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於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則;但是沒有法律並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E.在穩定的社會中,地緣不過是血緣的投影,不分離的。而人口因繁殖而流動時,其所到的新地也會與來處的舊地產生一定的聯繫,比如用舊地來命名新地。一個村子的新客很難被當作「自己人」,也因此更便於與他人不講人情的討價還價、算帳和做生意,從而發展商業。
答案:BD(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有誤,《文字下鄉》中認為鄉人不識字與教授不能捕蟲是一樣的,環境不同,文字對於鄉人沒有那麼重要,他們不識字是知識問題,不是智力問題。D 兩處「沒有法律」分析錯誤,文中正確的表述是「可以說一個『無法』的社會」「但是『無法』並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制的社會」。)
2.下列對《鄉土中國》的理解與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費孝通在《鄉土中國》寫道:「村子裡幾百年來老是這幾個姓,我從墓碑上去重構每家的家譜,清清楚楚的,一直到現在還是那些人。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一代—代地下去,不太會有變動。」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代鄉村封建依附關係的嚴格。
B.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寫道,「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如果單從行為規範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這表明「禮」和「法」都是依靠權力機構推行的。
C.費孝通的《鄉土中國》說(中國古代)傳統結構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圍劃出一個「圈子」,凡是拉得上親戚的,都包容得下。在鄉下,家庭可以很小,而一到有錢的地主和官僚階層,可以大到像個小國。其根源是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
D.費孝通先生曾有「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名言。這反映了中國古代哲學中孔子的「和而不同」的思想。
答案:D(A 主要考查中國自然經濟的內容。中國古代社會的典型特徵是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這導致中國人不需要太多的對外交流,從材料「鄉村裡的人口似乎是附著在土地上的」「不太會有變動」,說明土地限制了人口的流動,並沒有反映農民與地主之間的人身依附關係。B「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說明「法」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禮」是依靠傳統來維持的,而傳統不是依靠權力機構,所以錯誤。C「以君權神授為基礎的理論體系」錯誤,應該是「以宗法血緣為依據的貴賤有序」。)
二、材料概括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3~5題。
傳統社會最講究「圈子」。費孝通早在《鄉土中國》一書中,就提出中國的鄉村「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鄉親的交往,全憑相熟度、關係度,好比投石入水的漣漪效應,一圈圈擴展開,愈遠愈疏,愈近愈密。
現代社會則是一個「陌生人社會」,「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於是應了美國學者弗裡德曼的描述:走在大街上,陌生人保護我們,如警察;陌生人也威脅我們,如罪犯。陌生人教育我們的孩子,建築我們的房子,用我們的錢投資……陌生人保持日常互動,確定彼此的邊界,必須依賴一系列契約規則,旗幟是教化的道德,底線是強制的法律。
誠然,看病找相熟的醫生,求教知識難點找老同學……控制在適度範圍內,則可。泛化開來,奉行「熟人是一寶,關係最重要」的庸俗哲學,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則不可。尤可畏者,是好些官員也盤桓在圈圈內,熱衷私相授受。
現代社會的管理亟待新型組織紐帶,去「圈子」化,樹契約化。斯隆領導下的早期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訣之一即平衡與部下的關係。後人憶述:「要想和他成為真正意義的朋友,那前提就是你先離開通用。」同事中難免有興趣契合者,但他嚴格自律,跟所有部屬等距離交往,其理由是:「假如我和某些同事有極深的交情,自然會有好惡之分,就會影響我決策的客觀性。」
硬體變,軟體也須變。在日益成長的契約社會、法治社會裡,作為鄉土社會、血緣社會遺蹟的「圈子情結」還有什麼立足之地?
3.依據文本,說說如何理解「漣漪效應」。(5分)
參考答案:運用比喻手法,把傳統社會的人際關係形象地比成漣漪;說明圈子越近的關係越緊密,離圈子中心越遠的關係越疏遠。
解析本題考查對概念的理解,需要把詞語放回到原文中,結合上下文來分析。由原文看,「好比投石入水的漣漪效應」是運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本體是「鄉親的交往,全憑相熟度、關係度」,由此可分析出「漣漪效應」指的是傳統社會中的人際關係,這種關係的特點便是「一圈圈擴展開,愈遠愈疏,愈近愈密」。
4.文中運用「斯隆」的例子有什麼作用?(5分)
參考答案:斯隆領導通用公司注重與部下關係的平衡;舉例論證,正面證明「現代社會的管理亟待新型組織紐帶,去圈子化,樹契約化」的觀點;增強文章的說服力。
解析本題考查文中事例與作者觀點之間的關係。這個例子出現在選文的第4段,而這一段的中心觀點是「現代社會的管理亟待新型組織紐帶,去『圈子』化,樹契約化」。而「斯隆領導下的早期美國通用汽車公司曾久盛不衰,要訣之一即平衡與部下的關係」是去「圈子」化、樹契約化的一個典範,作者以此為例子,證明的就是「現代社會的管理亟待新型組織紐帶,去『圈子』化,樹契約化」這一觀點。
5.本文作者為什麼主張去圈子化?(5分)
參考答案:①沉淪於「圈子情結」,會導致群居終日、言不及義,使人淪入庸俗。②圈子情結會影響現代社會的管理決策,導致決策不客觀,甚至私相授受、產生腐敗。③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社會」,是契約社會、法治社會;圈子情結是鄉土社會、血緣社會的遺蹟,已經不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
解析解答本題需要通讀全文,篩選出「圈子」化危害性的相關信息,然後逐一歸納得出答案。第3段可篩選出「奉行『熟人是一寶,關係最重要』的庸俗哲學,群居終日,言不及義」等信息,第4段可篩選出「自然會有好惡之分,就會影響決策的客觀性」等信息,最後一段可篩選出「在日益成長的契約社會、法治社會裡,作為鄉土社會、血緣社會遺蹟的『圈子情結』還有什麼立足之地」等信息,通過對這些信息的歸納,即可得出答案。
三、閱讀理解題(18分)
(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6~8題。(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而且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其實這個對稱的說法並不很清楚。我們很難想像一個社會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麼力量就可以維持。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鄉土社會可以說是個「無法」的社會,假如我們把法律限於以國家權力所維持的規則,但是「無法」並不影響這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
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合於禮的就是說這些行為是做得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範一點說,本和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範。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範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的。「國家」是指政治的權力,在現代國家沒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權力。而禮卻不需要這有形的權力機構來維持。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的。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並不要事事費心思,那是因為我們託祖宗之福,一一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但是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
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生於斯、長於斯、死於斯的社會。不但是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不分秦漢、代代如是的環境裡,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經驗。一個在鄉土社會裡種田的老農所遇著的只是四季的轉換,而不是時代變更。一年一度,周而復始。前人所用來解決生活問題的方案,盡可抄襲來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經過前代生活中證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於是「言必堯舜」。像這一類的傳統,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生一套價值。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了就會出毛病。「禮」字本是從豊從示。豊是一種祭器,示是指一種儀式。禮並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在下面一段話裡說得很清楚:
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於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於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於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確,只是主動地服於成規罷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約」字,來形容禮的養成,可見禮治並不是離開社會,由於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了。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
這裡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是禮治一詞不會像人治一詞那樣容易引起誤解,以致有人覺得社會秩序是可以由個人好惡來維持的了。禮治和這種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摘自費孝通《鄉土中國之八:禮治秩序》,有刪改)
6.下列有關認識和觀點與原文內容相符的一項是(3分)( )
A.通常認為我們是人治的社會,以此有別於西洋法治的社會,其實這是一個「無法」的社會。
B.禮和法律都是一種行為規範,不同的是:禮靠傳統來維持;法靠國家權力來推行,且法可用來維持社會秩序。
C.禮治社會的秩序不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自動形成的,而是由人們主動遵循禮而形成的,有社會的成規在。
D.鄉土社會的秩序是可以由禮來維持的,因為只有鄉土社會能夠滿足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這一個前提。
答案:C(A 概括不全。作者指明鄉土社會是「無法」的社會、禮治的社會。B 認識片面。禮和法都可用來維持社會秩序。D 說法絕對。「只有鄉土社會能夠滿足傳統可以有效的應付生活問題這一個前提」文中無據。)
7.下列對原文論證的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開篇從「人治」「法治」的普遍性認知,引出文章的觀點,並由此指向了「鄉土社會是禮治的社會」的議論。
B.第二段在闡釋禮的基礎上,比較「禮」「法」的異同,並從歷史和現實兩個維度說明「傳統」在鄉土社會中的重要性。
C.第三段論述人們為何「保守」於傳統,這和鄉土社會的安土重遷密切關聯,並引用孔子的話強化這一觀點。
D.文章還通過對比分析「法律」「道德」「禮」之間的不同,進而推論禮治不是由於本能或天意所構成的秩序。
答案:C(解析曲解引用的作用。引用孔子的話旨在論證「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
8.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無論是法治的社會還是人治的社會,一個社會的秩序都要靠人來執行,要靠某種力量來維持。
B.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法也是行為規範,不同於法的是維持禮的規範的力量在傳統。
C.鄉土社會可以說是「無法」的社會,但並不是「無法無天」的社會,因為禮的規範而有秩序。
D.因為缺乏變化,禮在鄉土社會中能夠發揮更大作用。因為變化很快,禮在現代社會沒有效力。
答案:D(「禮在現代社會沒有效力」表述絕對。)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9~11題。(9分)
鄉土本色
費孝通
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那些被稱土氣的鄉下人是中國社會的基層。我們說鄉下人土氣,這個土字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義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因為在鄉下住,種地是最普通的謀生辦法。靠種地謀生的人才明白泥土的可貴。農業直接取資於土地,種地的人搬不動地,長在土裡的莊稼行動不得,土氣是因為不流動而發生的。
不流動是從人和空間的關係上說的,從人和人在空間的排列關係上說就是孤立和隔膜。孤立和隔膜並不是以個人為單位的,而是以住在一處的集團為單位的。中國鄉土社區的單位是村落,從三家村起可以到幾千戶的大村。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係而說的。孤立和隔膜並不是絕對的,但是人口的流動率小,社區間的往來也必然疏少。我想我們很可以說,鄉土社會的生活是富於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們活動範圍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區域間接觸少,生活隔離,各自保持著孤立的社會圈子。
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社會。常態的生活是終老是鄉。假如在一個村子裡的人都是這樣的話,在人和人的關係上也就發生了一種特色,每個孩子都是在人家眼中看著長大的,在孩子眼裡周圍的人也是從小就看慣的。這是一個「熟悉」的社會,沒有陌生人的社會。
在社會學裡,我們常分出兩種不同性質的社會:一種並沒有具體目的,只是因為在一起生長而發生的社會;一種是為了要完成一件任務而結合的社會。用一位外國學者的話說,前者是「有機的團結」,後者是「機械的團結」。用我們自己的話說,前者是禮俗社會,後者是法理社會。生活上被土地所囿住的鄉民,他們平素所接觸的是生而與俱的人物,正像我們的父母兄弟一般,並不是由於我們選擇得來的關係,而是無須選擇,甚至先我而在的一個生活環境。
熟悉是從時間裡、多方面、經常的接觸中所發生的親密的感覺。這感覺是無數次的小磨擦裡陶煉出來的結果。這過程是《論語》第一句裡的「習」字。「學」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之後的親密感覺。在一個熟悉的社會中,我們會得到從心所欲而不逾規矩的自由。這和法律所保障的自由不同。規矩是「習」出來的禮俗。從俗即是從心。
「我們大家是熟人,打個招呼就是了,還用得著多說麼?」——這類的話已經成了我們現代社會的阻礙。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各人不知道各人的底細,所以得講個明白;還要怕口說無憑,畫個押,籤個字。這樣才發生法律。在鄉土社會中法律是無從發生的。「這不是見外了麼?」鄉土社會裡從熟悉得到信任。鄉土社會的信用並不是對契約的重視,而是發生於對一種行為的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時的可靠性。
從熟悉裡得來的認識是個別的,並不是抽象的普遍原則。在熟悉的環境裡生長的人,不需要這種原則,他只要在接觸所及的範圍之中知道從手段到目的間的個別關聯。在鄉土社會中生長的人似乎不太追求這籠罩萬有的真理。我讀《論語》時,看到孔子在不同人面前說著不同的話來解釋「孝」的意義時,我感覺到這鄉土社會的特性了。孝是什麼?孔子並沒有抽象地加以說明,而是列舉具體的行為,因人而異地答覆了他的學生。
在我們社會的急速變遷中,從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我們在鄉土社會中所養成的生活方式處處產生了流弊。陌生人所組成的現代社會是無法用鄉土社會的習俗來應付的。於是,「土氣」成了罵人的詞彙,「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了。
9.下列對「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
A.鄉民是中國社會的基層,他們以種地為基本生存方式,從土地中獲取生活資源,因此與土地分不開,為土地所束縛。
B.人與人在空間排列上的不流動性,造成鄉土社會裡鄉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所以才有三家村式的微型村落的存在。
C.鄉土社會裡的個體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機地聚合在一起,形成沒有陌生人的「熟人」社會。
D.無論是生活的環境還是所接觸的人物,對鄉民而言都是生而與俱,再熟悉不過的,於是他們選擇固守鄉土,終老於斯。
答案:A(見第一段;B「鄉民個體之間彼此的孤立與隔膜」有誤,原文是「孤立、隔膜是就村和村之間的關係而說的」;C 見第四段,「為了謀生這一共同目標,分工協作」有誤,它是「機械的團結」的特徵,而「鄉土社會」是「有機的團結」;D 見第三、四段,「於是他們選擇固守鄉土,終老於斯」有誤,原文是「無須選擇」。)
10.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3分)( )
A.生活在鄉土社會的人們,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相比現代社會,更容易獲得一種從心所欲的自由。
B.依附於土地的鄉民從小習得禮俗,與周圍的人都熟如親人,因為大家感情深厚,所以對他們來講「從俗即是從心」。
C.鄉民之間的交往是基於彼此的熟悉和信任來進行的,法律不是調節鄉土社會中人際交往和人際關係的基本依據。
D.鄉土社會的信用產生於對一種行為規矩熟悉到不加思索的可靠性,這種信用遠勝於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
答案:C(A「彼此之間相互了解,沒有隔閡」說法絕對;B項,強加因果;C 見第六段;D「這種信用遠勝於法理社會中的一紙契約」不合文意。)
11.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鄉土社會實際上就是熟人社會、禮俗社會,而現代社會是陌生人組成的社會、法理社會,兩者的人際交往原則有別。
B.禮俗是鄉土社會裡應對社會生活的根本原則、抽象真理,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繫。
C.鄉土社會中,人們從熟悉裡獲得的認識是個別的。《論語》中孔子因人而異地解釋「孝」,能讓我們體會到這種特性。
D.在鄉土社會進入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原有的生活方式與現代社會不相適應,暴露出弊端,「土氣」一詞因而有了貶義。
答案:B(「也是人們處理具體事務時目的與手段間的普遍聯繫」無中生有;A 見第四段;C 見第七段;D項,見第八段。)
四、寫作(40分)
12.根據以下材料,選取角度,自擬題目,文體不限(詩歌除外),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中國社會學大師費孝通先生早年在《鄉土中國》裡指出:「中國傳統社會有一張很複雜龐大的關係網,人熟是一寶。」
齊爾格特·鮑曼說:「我們所生活的世界幾乎被陌生人所充斥,而使得它看起來像是一個普遍的陌生世界。我們生活在陌生人之中,而我們也是陌生人。」
審題立意:
這是一篇材料作文,材料中費孝通的「人熟是一寶」體現了一個熟人社會人與人之間有著一種私人關係,人們通過這種關係聯繫起來,構成一張張關係網。而齊爾格特·鮑曼的「陌生世界」體現了現代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人們的緊張工作和生活導致人們之間相互陌生、人性冷漠、自我封閉的現狀。兩種「社會」各有利弊。「熟人社會」強調人治,重視人情,但它也是一個「關係社會」,辦事大多憑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生熟程度、感情深淺程度,關係越親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員用來實現其實利目標,在這裡責、權、利的界線較為模糊,他人的權利容易被侵犯,在公共事務中則容易發生論資排輩、任人唯親、徇私舞弊等。「陌生人社會」缺點是人與人之間的血緣、親緣和地緣紐帶被斬斷,人與人缺乏交流溝通,表現為冷漠、封閉的特徵,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和信任靠制度或契約來維繫。因此可參考以下立意:
①熟人是把雙刃劍,幫你也會害了你或害了陌生人。
②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是一種進步。
③從「人治」到「法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④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需重構社會信任。
⑤在規則與人性交融中抒寫公平/用人情看守心靈,用規則看守公平。
⑥陌生的熟人和親近的陌生人/遠近、親疏、陌生和熟悉,剪不斷,理還亂。
練習三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3題。(9分)
人們常以「人治」和「法治」相對稱,認為西洋是法治的社會,我們是人治的社會。所謂人治和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範性質。鄉土社會不是人治的社會,可以說是個「無法」的社會,但「無法」並不影響社會的秩序,因為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
禮治社會並不是指文質彬彬的社會。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譬如我們在舊小說裡常讀到殺人來祭旗,那是軍禮。禮的內容從現代看去,可能是很殘酷的。但殘酷與否並非合禮與否的問題。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合於禮的就是對的,對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單從行為規範來說,與法律無異,法律也是一種行為規範。禮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維持規範的力量。法律是靠國家權力來推行的,維持禮這種規範的是傳統。
傳統是社會所累積的經驗,不論哪一個社會,絕不會沒有傳統。衣食住行種種最基本的事務,我們並不要事事費心,那是因為我們託祖宗之福,有著可以遵守的成法。在鄉土社會中,傳統的重要性比現代社會更甚。那是因為在鄉土社會裡傳統的效力更大。鄉土社會是安土重遷的。不但人口流動很小,而且人們所取給資源的土地也很少變動。在這種代代如是的環境裡,個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經驗,而且同樣可以信任其祖其父的經驗。不必知之,只要照辦,生活就能得到保障的辦法,自然會隨之發生一套價值。依照著做就有福,不依照就會出毛病。於是人們對於傳統有了敬畏之感了,禮並不是靠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是可以為人所好的,所謂「富而好禮」。孔子很重視服禮的主動性。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這顯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於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加之於個人的。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於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這是個人習慣所維持的。禮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準確的,只是主動地服於成規罷了。
法治和禮治發生在兩種不同的社會情態中。這裡所謂禮治也許就是普通所謂人治,但禮治和由個人好惡的統治相差很遠,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摘編自費孝通《鄉土中國》)
1.下列對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人們常認為我們是「人治」的社會,這種觀點並不符合實際,因為我們是禮治社會。
B.禮是鄉土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有的可能是殘酷的,但只要合於禮的就是對的。
C.禮治社會的秩序不是人們行為受拘束而自動形成的,而是通過傳統的約束被動形成的。
D.相比較而言,禮治社會比法治社會更為優越,因為禮治社會是靠禮來維持秩序的。
答案:B(「但只要合於禮的就是對的」錯誤。由原文「禮治社會並不是指文質彬彬的社會。禮也可以殺人,可以很『野蠻』」,可知作者只是敘述鄉土社會對禮的認知,但對殘酷的內容並不認可。)
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第一段先由普遍的看法引出本文的觀點;最後一段總結上文,再次強調了禮治的特徵。
B.第二段舉了舊小說裡殺人祭旗的事例,最終是為了證明禮是社會公認合式的行為規範。
C.文章引用「顏淵問仁」的事例,是為了說明禮不是靠外在權力來推行,而是人的主動服從。
D.本文要論證的中心是禮治和法治的不同,為了論證這一中心,文章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法。
答案:D(「文章多處運用對比論證法」錯,不是「多處」。)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鄉土社會是禮治社會,禮治靠傳統來維持社會秩序,所以即便「無法」也並不意味著無序。
B.生活在鄉土社會中的人們,只要按照傳統去做,生活就有可能過得安穩;反之就可能受挫。
C.禮因為缺乏變化,只能在鄉土社會發揮作用,而在變遷很快的現代社會,其效力無從發揮。
D.如果人們在教養中養成了對禮的敬畏感,就不會出現不好、不對、不合、不成的現象。
答案:C(強加因果,原文說「因為禮是傳統,是整個社會歷史在維持這種秩序。禮治社會並不能在變遷很快的時代中出現,這是鄉土社會的特色」。)
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4~6題。(9分)
「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鎮化的軟肋。一些鄉村在變為城鎮的過程中,雖然面貌煥然一新,但很多曾經讓人留戀的東西卻蕩然無存。人們或多或少有這樣的擔憂:快速的、大規模的城鎮化會不會使「鄉愁」無處安放?要在城鎮化進程中留住鄉愁,不讓「鄉愁」變成「鄉痛」,一個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護並活化鄉村記憶。
鄉村記憶是鄉愁的載體,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物質文化記憶,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動場所、傳統民居建築等「記憶場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質文化記憶,如村規民約、傳統習俗、傳統技藝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產生活模式等。鄉村物質文化記憶與非物質文化記憶常常相互融合滲透,構成一個有機整體。這些鄉村記憶是人們認知家園空間、鄉土歷史與傳統禮儀的主要載體。在城鎮化過程中留住它們,才能留住鄉愁。這實質上是對人的情感的尊重。至於哪些鄉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藉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後進行綜合甄選。在新型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需要做好這方面的前期規劃。
僅僅留住鄉村記憶而不進行呵護,鄉村記憶會逐漸失去原有魅力。呵護鄉村記憶,使其永葆「溫度」,就要對相關記憶場所做好日常維護工作,為傳統技藝傳承人延續傳統技藝創造條件,保持鄉村傳統活動的原有品質。比如,對一些鄉土景觀、農業遺產、傳統生產設施與生產方法等有意識地進行整理維護。對於鄉村中的集體記憶場所,如村落的祠堂、鄉村的入口、議事亭、祭祀場所等,不可因為城鎮化就讓其全部消亡,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遊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
如果說留住和呵護鄉村記憶是一種消極型的留住鄉愁的話,那麼,活化鄉村記憶則是一種積極型的留住鄉愁。活化鄉村記憶,就是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深度挖掘鄉村記憶與鄉村傳統產業,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將「文」「人」「居」與「產」融合在一起,讓原來的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滿生機活力。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需要發展教育、醫療、商業、娛樂休閒產業等,使鄉村記憶在新的時空條件下產生新的凝聚力。
(摘編自陸邵明《留住鄉愁》)
4.下列關於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新型的城鎮化建設,如果在建設之餘還能兼顧人文保護,就不會留下「鄉痛」。
B.鄉村記憶是居民情感所系和鄉愁載體,在城鎮化過程中,必須完好保存下來。
C.在城鎮化過程中,定期維修鄉村的集體記憶場所,是呵護鄉村記憶的一種方式。
D.活化鄉村記憶是指賦予鄉村記憶新的文化內涵,使之成為相關產業的配套設施。
答案:C(A 武斷絕對,原文第一段說:「要在城鎮化進程中留住鄉愁,不讓『鄉愁』變成『鄉痛』,一個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護並活化鄉村記憶。」意思是,「留住、呵護並活化鄉村記憶」等人文保護只是措施之一。B 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說:「至於哪些鄉村記憶真正值得保留,這一方面可以藉助一些科學的評價體系進行合理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廣泛聽取民意,然後進行綜合甄選。」並沒有說「必須完好保存下來」。D 張冠李戴,原文最後一段說:「讓原來的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充滿生機活力。這需要相應的公共設施與之配套,需要發展教育、醫療、商業、娛樂休閒產業等。」意思是,「教育、醫療、商業、娛樂休閒產業」等公共設施要和「鄉村記憶與鄉村傳統產業」配套。)
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圍繞著鄉村記憶的保護,文章逐層遞進地論證了留住鄉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將鄉村記憶分為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兩個方面,並論及了二者的有機聯繫。
C.文章提出以綜合甄選的方式選擇保留哪些鄉村記憶,並舉例說明了甄選的標準。
D.認為鄉村與人的情感、記憶密切相關,這是文章論述城鎮化與鄉愁關係的前提。
答案:C(無中生有,原文第二段並沒有舉例說明。)
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如果能留住鄉愁,就有可能避免城鄉變遷中物質空間變化與人的情感發生衝突。
B.如果遊子在城鎮化的故鄉找到依戀感和歸屬感,就說明故鄉已活化了鄉村記憶。
C.為了保護鄉村記憶,在新型城鎮化過程中,還應該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對鄉村記憶進行精細化、產業化升級,說明鄉村記憶的內涵並非一成不變的。
答案:B(原文第三段說:「而應對這些承載著人的情感和記憶的場所定期維修。既要讓當地居民生產生活更為方便,又要讓遊子在故鄉找到依戀感與歸屬感」,這是「呵護鄉村記憶」的一項措施,下文才涉及「活化鄉村記憶」的問題,選項張冠李戴;且表述過於絕對。)
文章轉載自:
本文由語文試題與作文(stzuowen)整理,轉載註明出處。
投稿:1224355909@qq.com 商務合作:QQ1224355909
掃碼或長按識別二維碼關注語文試題與作文(stzuowen)
初中試題庫大(stku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