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不下去?高中生朋友們,註解本來也

2021-02-19 中華書局1912


2019年秋季開始,北京、上海、天津、山東、海南、遼寧六省市開始啟用新版統編教材,高一語文教材第五單元的內容是: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對於高中生來說,對於這部經典的社會學論著不僅要完成閱讀,還要應對可能的考察。

秋季學期已經過去,部分學校出現了「老師不知道怎麼教,學生不知道怎麼讀」的情況。可以說, 這部研究以農耕文明為底色的中國的學術著作,對於今天身處都市文明的同學們來說,讀起來確實有點難!

不過正如教材前的閱讀指導提到的:「學習不同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不斷拓寬閱讀視野,我們將終身受益。」

為了更好地配合整本書閱讀的需求,幫助同學們「啃下」《鄉土中國》這塊硬骨頭,我們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嶽永逸教授對其進行註解。嶽老師撰寫了兩萬餘字導讀,細緻地梳理了費孝通先生的人生經歷和知識譜系,將我們帶回到《鄉土中國》成書的具體語境之中;同時,註解本還對書中出現的學術觀點與流派等疑點難點進行注釋,掃清學生閱讀障礙。


1948年4月,上海觀察社出版了一本關於「土」的書。

根據當時記錄,這本書的讀者群囊括了大、中學生,工人,店員,士兵,公務員,還有一些農民,實屬罕見。它的作者收到了「從高中生到工廠主等廣大群眾」的熱情來信。如果那時就有直播帶貨的話,想必不用多做介紹,這本書甫一上架就會被搶購一空,連「oh my god,買它買它」都來不及喊。

它,就是大名鼎鼎的《鄉土中國》。

《鄉土中國》是我國著名學者費孝通先生最受歡迎的一本書。它的文字平易曉暢,論述健朗,入筆處是大家習焉不察的日常生活經驗,提煉出的卻是極為深刻的洞見。直到現在,這本書還霸佔著大學圖書館的借閱排行榜。記得筆者當時去借書,眼睜睜看著一步之遙的妹子借走了圖書館四樓最後一本《鄉土中國》,之後日思夜想,輾轉反側,每隔幾天就去看看是否有人還書。那滋味,借用大城市鐵嶺某黑姓村民的話說就是:「憋得是相當難受。」

《鄉土中國》的暢銷,在費孝通先生看來是因為使用的語言淺顯,和其他作家的筆法不同。不過,這不意味著這本書的「乾貨」就少。事實上,《鄉土中國》既能深入淺出地啟發普通讀者,也能一語點醒深耕學術的研究人員。

 

中國人對於土有著特殊的感情。在書中,費老講述了一則親身經歷:他初次出國時,奶媽曾偷偷將一包灶上的泥土塞在箱子底下,並囑咐他,水土不服時就吃上一點。

或許有人會黑人問號臉:為什麼中國人這麼依賴「土味」?

在費孝通看來,這與我們靠農業為生,「黏著在土地上」的文化環境密不可分。「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這是統領全書的經典開場。那麼具體「土」在何處?中國文化模式是怎樣從中國農業和鄉村生活中產生出來的?作者分了14章,向我們娓娓道來。

這其中不乏金句和經典概念。如中國社會學最有影響力的「差序格局」。費老的形容是:

「以『己』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別人所聯繫成的社會關係……像水的波紋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遠,也愈推愈薄。」

這是對儒家人倫觀進行的社會學詮釋。鄉土中國的社會結構就像把石頭丟在水面上所發生的一圈圈波紋,每個人都是自己圈子的中心,推及的波紋遠近不同,便有了差序、分別。這種舒揚的言說方式鞭辟入裡,接通的是人們對世俗經驗的入微感受。

再如解讀《論語》中的「孝」。費老認為,孔子列舉具體行為,因人而異答覆學生的做法,恰恰體現了鄉土社會不追求抽象的普遍原則,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個別的這一特性。而「學而時習之」的「學」指的是和陌生事物的最初接觸,「習」是陶煉,「不亦說乎」是描寫熟悉後的親密感覺。這句話其實是在描述鄉土社會的禮俗特點:規矩是「習」出來的。是不是有點腦洞大開的感覺呢?

 

《鄉土中國》的前身是費老「鄉村社會學」課程的講義,現在,高中語文統編教材將它列為「整本書閱讀」單元,要求通讀。為全面配合整本書閱讀,我們邀請到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嶽永逸教授對其進行註解。嶽老師撰寫了兩萬餘字導讀,細緻地梳理了費孝通先生的人生經歷和知識譜系,將我們帶回到《鄉土中國》成書的具體語境之中,質感十足。

嶽老師在北京師範大學「新課標·新教材」整本書閱讀教學名家精講班主講《鄉土中國》

過去閱讀時,我們會隱約感到書中的部分章節是在回應當時的某些意見,但因《鄉土中國》文字精煉,無法找到明晰的線索。如今參照導讀,了解費孝通對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鄉建運動、平民/民眾教育運動的謹慎態度後,就能夠更全面地體會他筆下的深意。此外嶽老師還指出,《鄉土中國》的每個單篇都有各自的核心問題與答案,並總結了「土、愚、私、家、情、禮、法、權、變」這些關鍵詞,一一進行解讀。

藉助這些註解,《鄉土中國》中的作者形象更加立體,家國情懷撲面而來。1937年尚在倫敦求學時,費孝通就直言要做「真正的學術」「有用的知識」。志在富民是他一生的目標,他也為此行走一生,步履不停。其實在《鄉土中國》時期,費老的生活是很拮据的,要為柴米油鹽發愁,但他字裡行間體現出來的,是對整個社會和中國文化的關切與冀盼,他也認識到「我有義務經常把我的觀點讓廣大群眾知道」。《費孝通傳》的作者阿古什曾如此評價:「許多人如饑似渴地讀他的文章。他對農民生活及農村經濟危機的分析,他的通過新的發展方法保持中國農村社會完整性的主張,他的關於知識分子應服務於中國社會和廣大農民的倡議,打動了當時許多城市讀者的心。」

相信,也一定能夠打動你的心。

 

經典文本再加上詳細註解,少年們,盡情探索《鄉土中國》吧。閱讀時不妨帶著下面的問題,邊閱讀邊思考,相信你會有更大的收穫。

1.什麼叫「熟人社會」?

2.為什麼「熟人社會」在費孝通筆下反倒是「孤立和隔膜」的?

3.為什麼鄉土社會認為使用法律就是「見外了」,但現代社會離不開法律和「法外狂徒張三」?

4.是什麼讓費孝通心裡「總難甘服」?

5.在費孝通看來,孔子最注重的是哪個字?

……

掃描上方二維碼,進入中華書局京東官方旗艦店購買本書

相關焦點

  • 《鄉土中國》這本書應該怎樣讀?
    上一節課講了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一節課來說說這本書應該怎樣讀。一、閱讀目標既然說應該怎樣讀,那就得先說說要達成什麼樣的目標,這樣才有「怎樣讀」的標準。概括來說,一個是讀懂,一個是掌握一般性的方法。
  • 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這本書?
    現在高中語文新教材,設置了《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單元。大家可能對這種安排不太熟悉,其實變化是非常大的,我從三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可以語音+文字一起學習↓↓↓《紅樓夢》大家都比較熟悉,文學作品;《鄉土中國》很多同學可能沒聽說過,這是一本社會學的學術著作。沒有老師指導,還真不容易讀。所以我來做個系列微課,幫助大家讀懂這本書,同時講一些整本書閱讀的方法。就講這兩個方面,不是我要求不高,是要考慮到學生目前的閱讀實際,沒時間呀。
  • 一部《鄉土中國》,帶孩子讀懂中國社會,讀通無數經典
    教育部統編的高中語文新教材增加了「整本書閱讀」單元,學生須閱讀整本《鄉土中國》(費孝通著)和《紅樓夢》。這意味著,這兩本書是新高一學生必讀圖書,且為高考考試內容。《鄉土中國》列入統編高中語文教科書(必修上冊;適用年級:高一上學期)「整本書閱讀」指定書目。那麼,面對比較專業的《鄉土中國》,高中生應該怎麼讀?
  • 擔心TikTok受限,日本女高中生感嘆:如果它不能用了,會活不下去
    【環球網報導】「如果(TikTok)不能用了,會活不下去。」
  • 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教育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指定閱讀圖書
    品讀《鄉土中國》價值分析及方法指導《鄉土中國》本書特色《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巨擘費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鄉村的經典著作。它對中國社會的分析鞭辟入裡,發人深省,為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參考,是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也是解讀傳統中國的經典之作。鄉土中國內容價值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1:鄉土本色講了什麼?這是全書總綱
    《鄉土中國》作為中國社會學的奠基之作,是費孝通先生作品中的傑出代表。一提起社會學,我們可能都會感覺很學術,很高深。然而,這本書我們一拿起來,還是感覺很親切的。它是費孝通先生講課的內容,因為是口語表達,所以讀起來還是通俗、流暢的。
  • 為你讀書|從《鄉土中國》看中國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另外,人的欲望是一種自發的行為,社會生活是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鄉土時代的,中國社會不斷開放,受現代文明的影響,逐步開展城市運動,進入現代化社會。這種變遷,一開始是被迫的,生活在落後、匱乏社會中的鄉土人士,為了生存,只能去慢慢地改變和適應。
  • 日本女高中生:如果TikTok不能用了,會活不下去的智能口罩,可將日語翻譯成8種語言
    「如果(TikTok)不能用了,會活不下去。」在日本自民黨議員聯盟「跟風」美國,建議政府對短視頻應用程式TikTok設限後,作為該App核心用戶的日本女高中生群體中有人發出這一感嘆。據日媒報導,全球8億TikTok用戶中,約4成是16到24歲的年輕人,不少日本高中生表示不希望政府禁用TikTok。
  • 已讀不回落伍了《日本女高中生流行不讀不回》每天讀空氣實在太煩了……
    文章來源:宅宅新聞用LINE或其他社交軟體聊天最尷尬的就是碰上人家「已讀不回」的情況,然而日本的女高中生最近卻決定乾脆「不讀不回
  • 古漢語通論-古書的註解(下)
    這類古書的註解,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補了許多後代難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有這個特點。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歡引經據典,尤其是中古時期,引經據典幾乎成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因此,註解這些文學作品時,註明出典就成了註解家的首要任務。
  • 直播預告 | 北京市骨幹教師談如何開展《紅樓夢》《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
    部編高中語文教材的一個顯著變化是專門增設「整本書閱讀」單元,上學期指定書目為《鄉土中國》,下學期指定書目為《紅樓夢》。為此,中華書局特邀任教於北京市第二中學的骨幹教師劉智清和王錫婷,和廣大教師、學生朋友們談談如何開展《紅樓夢》和《鄉土中國》的整本書閱讀。
  • 為你讀書|《鄉土中國》告訴我們什麼是鄉土社會
    這一期,我們先來說一說中國社會的基層,也就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有這樣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的基層分布著一大批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說到底,這些佔據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第二,鄉土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
  • 聽費孝通說中國的鄉土文化
    有了,到不到也是不關宏旨。在事實上,一路曉行夜宿,『先天下之睡而睡,後天下之起而起』的也總是他。」知費先生者,潘先生也。費先生因《江村經濟》、《鄉土中國》而名氣大,論者自多。能如潘先生這般直入關節者,少而又少。知潘先生者,費先生也。《雞足朝山記》中有一節,寫師徒二人船上一刻,文字如下——「滿天星鬥,沒有月。雖未喝酒,卻多少已有了一些醉意。
  • 作家寫《中國鄉土小吃》 介紹「草根」美食
    展卷細讀,那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的美食魚貫而來,令我陶醉其中而不知「魏晉」…… 中國鄉土小吃最早出現於宋朝,走到今天,它以選材精緻、做法繁複、做工講究、風味獨特等特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成為中華美食文化園圃中最為豔麗的一朵奇葩。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鄉土小吃,代表著人類文化生活的精緻化。
  • 高中生手繪心臟圖用英文註解 醫學院大學生看完都驚呆了
    這份生物作業將心臟畫得萌萌噠,像個紅心寶寶,最讓人驚呼的是註解全是英文,就連醫科大學在校生也感嘆:「上面的一些英文註解還真是看不懂。」24日,上遊新聞-重慶晨報記者從學校了解到,這份手繪心臟圖出自一個17歲的女孩方予之手。小方是高二學生,她謙虛地告訴記者,這是老師布置的寒假作業,「讓我們將上學期學過的重要知識點梳理一下。」
  • 後鄉土中國的基本問題及其出路
    從鄉村社會轉型的歷史和經驗事實來看,經歷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場轉型的中國鄉村社會,其基本性質是後鄉土性的。後鄉土中國主要體現為:家庭農業、村落和熟悉關係的存在和維續意味著部分「鄉土性」特徵的留存;不流動的鄉土演變為大流動的村莊;鄉村結構的分化和多樣化;鄉村社會空間的公共性越來越強。後鄉土中國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農民何以獲得公平的市場機會問題。
  • 法學生必讀書籍——<<鄉土中國>>
    法學生必讀書籍---------<<鄉土中國>>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作為一個法學生,一定要拓寬自己的視野,博覽群書,今天就向大家推薦一本經典書籍,名字叫做<<鄉土中國>>,這是社會學領域與法學領域都應該拜讀的名著
  • 中國現代文學鄉土意念的發生
    再加上以土為本的現實主義的傲慢與偏見,在這種命名「亂象」之下的鄉土文學研究瓶頸也就不難理解了。將研究視角置於中外跨文化場域,探究中國現代文學鄉土意念的發生研究正是基於此的本源性探討。跨文化譯介中的現代情思建構雖然農民文學的理論自覺將鄉土文學剝離開來,但是中國現代文學鄉土意念卻是在中外鄉愁小說彼此情思相通的跨文化譯介中逐步建構起來的。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三)結語這節課我們用《鄉土中國》中的概念進行案例分析,並且對費孝通沒有展開的一些概念進行了擴展研究,但是鄉土社會是極其複雜的。我讀《平凡的世界》,主角孫少平有句話,說農村的社會「自有另一種複雜,另一種智慧,另一種哲學的深奧」,深覺認同。鄉村是非常複雜的,費孝通的14篇文章也只是14個側面,我們雖然對費孝通文中沒有展開的幾個概念又進行了擴展性探討,但是仍舊是窺豹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