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我們說完了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和格局特色,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說起統治,就不得不講到權力。對於鄉村社會的統治,費孝通先生認為,存在著這樣幾種權力: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和時勢權力。這些權力各有特色:在鄉土社會中,同意權力講究的是契約精神,是社會分工體系的產物;橫暴權力雖然具有壓迫性,但卻受經濟條件的約束;教化權力其實就是長老權力,禮治的推行在於人們從內心深處對傳統的服膺;而時勢權力最不常見,它和其他三種權力都不相同,它是時勢造就的。
我們同樣也可以對以上幾種權力一一進行分析,從而了解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
這兩種權力,其實很有對比性:一種是偏重社會衝突的,具有壓迫性的橫暴權力;一種是偏重社會合作的,具有契約性,經過大家認同的同意權力。
在中國談權力,就不得不說一說封建皇權。大家都看過很多宮廷大劇,後宮和前朝的鬥爭都圍繞著皇權展開,上演一場場「權力的遊戲」。但是,這一切大都發生在皇城之中,我們很少看到皇權的爭鬥能波及鄉村。那麼,皇權到底屬於什麼權力,在鄉村社會,皇權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從權力的性質上講,封建皇權無疑是屬於橫暴權力的,它有上下之別,且具有壓迫性。但以皇權為代表的橫暴權力,其實並沒有「橫行鄉裡」。
一個擁有雄圖大略的皇帝,開疆闢土、築城修河,這本不能說是虐政,可以看作如同羅斯福造田納西工程一樣性質的投資,但是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顯然缺乏儲蓄,負擔不起這種工程的資源,如果皇權不管不顧,那麼民間就會怨聲載道,甚至會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所以,為了皇權的穩固,皇帝會選擇「養民」,養到一定的時候,皇權積累了一些力量,再去施展雄圖大略,然後再進入下一個「養民」的階段,周而復始。
皇權這個橫暴權力雖然名義上是「專制」「獨裁」的,但有著這樣經濟條件的制約,在天高皇帝遠的鄉土社會,除了不想或者不能延續皇權的末代皇帝外,大部分情況下其實是鬆弛和微弱的。
那麼橫暴權力的鬆弛和微弱,是不是意味著同意權力就在鄉土社會大行其道了呢?當然不是。前面我們講過,同意權力具有契約性,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相互協調所形成的共識。而且同意權力是社會分工體系的產物,分工體系越發達,同意權力才會越壯大。但鄉土社會是小農經濟,除了鹽鐵之外,基本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不具備龐大的分工體系,所以同意權力也不會在鄉土社會大行其道。
總的來說,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鄉土社會都存在,但都不是最主要的。
那麼什麼才是鄉土社會統治中最重要的權力呢,答案是教化權力,也可以叫長老權力。
教化性權力,通俗一點講,就是「爸爸式的家長權力」,也可以叫長老權力。如果想要在鄉村社會推行一定的規範,主要依靠的就是教化權力,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宗族長老管理,這種管理方式既不是橫暴的,也不是民主的,它主要在長幼之序的規範下自然產生,宗族長老行使教化性的權力,維護宗族生活的穩定。
在電視劇《大宅門》《喬家大院》中,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封建家長式的族長,而這些家族總會有一些家法或者家規,用來約束家族成員,或者管理家庭和宗族事務。
在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嘉軒為了拿回綁匪手裡的錢,施行族法審理宗族的人,縣長也前來看他審理這樁案子,當白興兒最終站了出來,承認自己拿錢,接受處罰時,何縣長深受觸動,最終決定給白鹿原免去三年賦稅,村民振奮。在這個事件中,白嘉軒作為族長,對村裡的事務有審理的權力,當他執行族法的時候,縣長也只是在一旁觀禮。那麼為什麼縣長只能在一旁觀禮,為什麼白嘉軒可以通過族法管束宗族的人呢?
《白鹿原》劇照,圖為張嘉譯飾演的族長白嘉軒
鄉土社會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體系中,只要遵循傳統,遵循成法,就完全可以保證生活的平順。所以鄉土社會中,在長幼之序的規範下自然產生了宗族長老,而宗族長老的職責,就是行使教化性的權力來維護鄉土的穩定,從而保證家族的延續。所以當出現家庭矛盾、鄰裡糾紛,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告官,而是會向宗族長老尋求幫助、調解。
那麼,又是什麼維護了長老權力在鄉土社會中的權威呢?
我們前面講過,中國的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是差序格局、家族式的,具有血緣羈絆,在道德標準上又以「私人道德」為主。其實這些都是長老權力得以在鄉土社會延續下來的重要原因。中國人講究三綱五常、講究長幼尊卑、講究孝悌,在這個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這樣的儒家思想,也給長老權力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文化基礎。
長老權力的存在,不是政治,而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僅起到了統治鄉土社會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教化鄉民的作用。
順著長老權力,我們還可以說一說鄉土社會的「人治」。剛剛我們提到過,在鄉村,如果出現了家庭矛盾或者鄰裡糾紛,人們往往會尋求宗族長老的調解。這就恰恰體現了鄉土社會的人治,能看出長老統治對鄉土社會的影響之大。
在這種情況下,人治,其實也就是「禮治」,這裡的禮不僅僅是禮貌,它更是一套約定俗成的禮法規範,就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很多影視劇裡出現的家法或者族規。這樣的環境,就給人治提供了土壤。
講過了前面三種權力,那麼在最後,我們來講一講「時勢權力」。
什麼是「時勢權力」呢?如果說社會衝突產生了「橫暴權力」,社會合作產生了「同意權力」,社會繼替產生了「教化權力」,那麼,社會變遷則產生了「時勢權力」。
隨著社會的變遷,在新舊交替之際,人們不免有一些惶恐不安,恰好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人或一個組織,他們提出了新的想法,且有能力實施這些想法,獲得人們的信任,那這個人或者這個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支配跟隨他們的群眾。這裡就發生了一種權力,這種權力是時勢所造就的,費孝通先生將其命名為「時勢權力」。
在注重穩定的鄉土社會,其實這種權力也並不常見,它大多在動亂中或者激烈的社會變遷中產生。但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鄉土社會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時勢權力對鄉土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在鄉村社會,知識和信息不斷變化,社會結構也不斷變化,這就要求,生活在這裡的人也要變化。過去,在鄉村社會,宗族族長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權力去解決一些鄉村內部事務,維持鄉村社會的正常運轉。但是,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信息呈現多樣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除了道德約束,法律也成為了社會治理的一部分,鄉村自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了。新舊更替,舊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遭受挑戰,如果沒有新的方法去解決現有的問題,大家的生活就會陷入茫然慌亂的狀態。但是,所有新的制度都不是現存的,需要有人創建,或是有人向別種文化學習、引入,經過實踐檢驗,逐步完善,被人接受,才能完成社會變遷的過程。於是,在新舊交替之際,就產生了「文化英雄」,贏得人們的跟隨,這種從知識裡得來的權力,其實也是一種時勢權力,它逐漸代替了長老權力,帶領大家接觸新的知識、文化,完成新舊時代的過渡。
另外,人的欲望是一種自發的行為,社會生活是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鄉土時代的,中國社會不斷開放,受現代文明的影響,逐步開展城市運動,進入現代化社會。這種變遷,一開始是被迫的,生活在落後、匱乏社會中的鄉土人士,為了生存,只能去慢慢地改變和適應。後來,源於生命本身追求進步的某種原始欲望,這種改變成了對現代社會的嚮往,再後來,中國鄉村開始有了主動進入現代社會的計劃和行動,正如書中所說的,「從欲望到需要」。比如,鄉村社會一開始是由接生婆來接生新生兒,這些接生婆往往是依靠以往或者口口相傳的接生經驗來操作,但是,現代文明的闖入,讓大家逐漸意識到這種接生方式的不衛生、不健康、不科學,於是便產生了進入現代化醫療系統的需要,接生婆的經驗沒辦法再傳遞下去,被現代醫療技術所取代。同樣的,在從欲望到需要的轉變中,需要有人來解決人們在變遷中面臨的困惑和不解。於是,時勢權力就在人們對新知識的追求,對新文明的需求中,得以發展。
好了,親愛的聽眾朋友們,關於《鄉土中國》的內容,到這裡,我們就全部講完了。現在我們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向上滑動閱覽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圍繞著「鄉土」發生的事情其實都是極其複雜的。費孝通先生的這本《鄉土中國》,從宏觀角度去抓中國基層社會的特點,寫明了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出處。在極具鄉土本色的中國社會裡,中國人是具有「土」性的,經過世代的繁衍生息,大家都是熟悉的,所以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他們以網狀的親屬關係為主軸,由內向外擴展,形成的差序格局,成為了人情社會的基礎。私人的道德,在鄉村好像是一種時尚,成為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觀念。愛情、婚姻、家庭、禮治,建立在鄉土社會的基礎上,無一不具有中國鄉土式的獨有特色。然而,隨著我們的國家飛速發展,鄉土社會也在順應著時代的潮流,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而這裡的人們,也在慢慢擁抱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活。
通過《鄉土中國》一書,費孝通先生將鄉土社會剖析得淋漓盡致,為我們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參考,為社會學工作、教學、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也正因為如此,《鄉土中國》出版至今70餘年,仍被大家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親愛的朋友們,感謝您收聽《鄉土中國》,期待與您相約下一本書,咱們再會。
圖片來自百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