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你讀書|從《鄉土中國》看中國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2020-12-22 人民讀書

前面我們說完了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和格局特色,最後,我們再來說一說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說起統治,就不得不講到權力。對於鄉村社會的統治,費孝通先生認為,存在著這樣幾種權力:橫暴權力、同意權力、教化權力和時勢權力。這些權力各有特色:在鄉土社會中,同意權力講究的是契約精神,是社會分工體系的產物;橫暴權力雖然具有壓迫性,但卻受經濟條件的約束;教化權力其實就是長老權力,禮治的推行在於人們從內心深處對傳統的服膺;而時勢權力最不常見,它和其他三種權力都不相同,它是時勢造就的。

我們同樣也可以對以上幾種權力一一進行分析,從而了解鄉土社會的統治特色。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

這兩種權力,其實很有對比性:一種是偏重社會衝突的,具有壓迫性的橫暴權力;一種是偏重社會合作的,具有契約性,經過大家認同的同意權力。

在中國談權力,就不得不說一說封建皇權。大家都看過很多宮廷大劇,後宮和前朝的鬥爭都圍繞著皇權展開,上演一場場「權力的遊戲」。但是,這一切大都發生在皇城之中,我們很少看到皇權的爭鬥能波及鄉村。那麼,皇權到底屬於什麼權力,在鄉村社會,皇權究竟起著怎樣的作用呢?

從權力的性質上講,封建皇權無疑是屬於橫暴權力的,它有上下之別,且具有壓迫性。但以皇權為代表的橫暴權力,其實並沒有「橫行鄉裡」。

一個擁有雄圖大略的皇帝,開疆闢土、築城修河,這本不能說是虐政,可以看作如同羅斯福造田納西工程一樣性質的投資,但是中國的傳統農業經濟,顯然缺乏儲蓄,負擔不起這種工程的資源,如果皇權不管不顧,那麼民間就會怨聲載道,甚至會揭竿而起,天下大亂。

所以,為了皇權的穩固,皇帝會選擇「養民」,養到一定的時候,皇權積累了一些力量,再去施展雄圖大略,然後再進入下一個「養民」的階段,周而復始。

皇權這個橫暴權力雖然名義上是「專制」「獨裁」的,但有著這樣經濟條件的制約,在天高皇帝遠的鄉土社會,除了不想或者不能延續皇權的末代皇帝外,大部分情況下其實是鬆弛和微弱的。

那麼橫暴權力的鬆弛和微弱,是不是意味著同意權力就在鄉土社會大行其道了呢?當然不是。前面我們講過,同意權力具有契約性,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經過長時間的磨合、相互協調所形成的共識。而且同意權力是社會分工體系的產物,分工體系越發達,同意權力才會越壯大。但鄉土社會是小農經濟,除了鹽鐵之外,基本可以做到自給自足,不具備龐大的分工體系,所以同意權力也不會在鄉土社會大行其道。

總的來說,橫暴權力和同意權力在鄉土社會都存在,但都不是最主要的。

那麼什麼才是鄉土社會統治中最重要的權力呢,答案是教化權力,也可以叫長老權力。

教化性權力,通俗一點講,就是「爸爸式的家長權力」,也可以叫長老權力。如果想要在鄉村社會推行一定的規範,主要依靠的就是教化權力,也就是我們常聽到的宗族長老管理,這種管理方式既不是橫暴的,也不是民主的,它主要在長幼之序的規範下自然產生,宗族長老行使教化性的權力,維護宗族生活的穩定。

在電視劇《大宅門》《喬家大院》中,我們都會看到一些封建家長式的族長,而這些家族總會有一些家法或者家規,用來約束家族成員,或者管理家庭和宗族事務。

在電視劇《白鹿原》中,白嘉軒為了拿回綁匪手裡的錢,施行族法審理宗族的人,縣長也前來看他審理這樁案子,當白興兒最終站了出來,承認自己拿錢,接受處罰時,何縣長深受觸動,最終決定給白鹿原免去三年賦稅,村民振奮。在這個事件中,白嘉軒作為族長,對村裡的事務有審理的權力,當他執行族法的時候,縣長也只是在一旁觀禮。那麼為什麼縣長只能在一旁觀禮,為什麼白嘉軒可以通過族法管束宗族的人呢?

《白鹿原》劇照,圖為張嘉譯飾演的族長白嘉軒

鄉土社會是一個穩定的社會,在這個社會體系中,只要遵循傳統,遵循成法,就完全可以保證生活的平順。所以鄉土社會中,在長幼之序的規範下自然產生了宗族長老,而宗族長老的職責,就是行使教化性的權力來維護鄉土的穩定,從而保證家族的延續。所以當出現家庭矛盾、鄰裡糾紛,人們首先想到的不是告官,而是會向宗族長老尋求幫助、調解。

那麼,又是什麼維護了長老權力在鄉土社會中的權威呢?

我們前面講過,中國的鄉土社會,是熟人社會,是差序格局、家族式的,具有血緣羈絆,在道德標準上又以「私人道德」為主。其實這些都是長老權力得以在鄉土社會延續下來的重要原因。中國人講究三綱五常、講究長幼尊卑、講究孝悌,在這個相對封閉、自給自足的鄉土社會,這樣的儒家思想,也給長老權力的延續提供了穩定的文化基礎。

長老權力的存在,不是政治,而是一種文化,這種文化,不僅起到了統治鄉土社會的作用,同時也起到了教化鄉民的作用。

順著長老權力,我們還可以說一說鄉土社會的「人治」。剛剛我們提到過,在鄉村,如果出現了家庭矛盾或者鄰裡糾紛,人們往往會尋求宗族長老的調解。這就恰恰體現了鄉土社會的人治,能看出長老統治對鄉土社會的影響之大。

在這種情況下,人治,其實也就是「禮治」,這裡的禮不僅僅是禮貌,它更是一套約定俗成的禮法規範,就如同我們之前提到的,很多影視劇裡出現的家法或者族規。這樣的環境,就給人治提供了土壤。

講過了前面三種權力,那麼在最後,我們來講一講「時勢權力」。

什麼是「時勢權力」呢?如果說社會衝突產生了「橫暴權力」,社會合作產生了「同意權力」,社會繼替產生了「教化權力」,那麼,社會變遷則產生了「時勢權力」。

隨著社會的變遷,在新舊交替之際,人們不免有一些惶恐不安,恰好這個時期出現了一個人或一個組織,他們提出了新的想法,且有能力實施這些想法,獲得人們的信任,那這個人或者這個組織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支配跟隨他們的群眾。這裡就發生了一種權力,這種權力是時勢所造就的,費孝通先生將其命名為「時勢權力」。

在注重穩定的鄉土社會,其實這種權力也並不常見,它大多在動亂中或者激烈的社會變遷中產生。但在現代社會,隨著社會進程的發展,鄉土社會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而時勢權力對鄉土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在鄉村社會,知識和信息不斷變化,社會結構也不斷變化,這就要求,生活在這裡的人也要變化。過去,在鄉村社會,宗族族長就可以依靠自己的權力去解決一些鄉村內部事務,維持鄉村社會的正常運轉。但是,隨著知識時代的到來,信息呈現多樣化,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變得更加複雜,除了道德約束,法律也成為了社會治理的一部分,鄉村自治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求了。新舊更替,舊的生活習慣和方式遭受挑戰,如果沒有新的方法去解決現有的問題,大家的生活就會陷入茫然慌亂的狀態。但是,所有新的制度都不是現存的,需要有人創建,或是有人向別種文化學習、引入,經過實踐檢驗,逐步完善,被人接受,才能完成社會變遷的過程。於是,在新舊交替之際,就產生了「文化英雄」,贏得人們的跟隨,這種從知識裡得來的權力,其實也是一種時勢權力,它逐漸代替了長老權力,帶領大家接觸新的知識、文化,完成新舊時代的過渡。

另外,人的欲望是一種自發的行為,社會生活是不可能永遠停留在鄉土時代的,中國社會不斷開放,受現代文明的影響,逐步開展城市運動,進入現代化社會。這種變遷,一開始是被迫的,生活在落後、匱乏社會中的鄉土人士,為了生存,只能去慢慢地改變和適應。後來,源於生命本身追求進步的某種原始欲望,這種改變成了對現代社會的嚮往,再後來,中國鄉村開始有了主動進入現代社會的計劃和行動,正如書中所說的,「從欲望到需要」。比如,鄉村社會一開始是由接生婆來接生新生兒,這些接生婆往往是依靠以往或者口口相傳的接生經驗來操作,但是,現代文明的闖入,讓大家逐漸意識到這種接生方式的不衛生、不健康、不科學,於是便產生了進入現代化醫療系統的需要,接生婆的經驗沒辦法再傳遞下去,被現代醫療技術所取代。同樣的,在從欲望到需要的轉變中,需要有人來解決人們在變遷中面臨的困惑和不解。於是,時勢權力就在人們對新知識的追求,對新文明的需求中,得以發展。

好了,親愛的聽眾朋友們,關於《鄉土中國》的內容,到這裡,我們就全部講完了。現在我們再做一個簡單的回顧:

向上滑動閱覽

幾千年來,中國社會圍繞著「鄉土」發生的事情其實都是極其複雜的。費孝通先生的這本《鄉土中國》,從宏觀角度去抓中國基層社會的特點,寫明了中國人很多根深蒂固的行為習慣的出處。在極具鄉土本色的中國社會裡,中國人是具有「土」性的,經過世代的繁衍生息,大家都是熟悉的,所以鄉土社會是一個熟人社會。他們以網狀的親屬關係為主軸,由內向外擴展,形成的差序格局,成為了人情社會的基礎。私人的道德,在鄉村好像是一種時尚,成為人與人之間基本的道德觀念。愛情、婚姻、家庭、禮治,建立在鄉土社會的基礎上,無一不具有中國鄉土式的獨有特色。然而,隨著我們的國家飛速發展,鄉土社會也在順應著時代的潮流,發生著巨大的改變,而這裡的人們,也在慢慢擁抱城市化進程中的生活。

通過《鄉土中國》一書,費孝通先生將鄉土社會剖析得淋漓盡致,為我們了解中國社會文化的基本特性提供了重要參考,為社會學工作、教學、研究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思路。也正因為如此,《鄉土中國》出版至今70餘年,仍被大家認為這是一部偉大的著作。

親愛的朋友們,感謝您收聽《鄉土中國》,期待與您相約下一本書,咱們再會。

圖片來自百度網

相關焦點

  • 為你讀書|《鄉土中國》告訴我們什麼是鄉土社會
    這一期,我們先來說一說中國社會的基層,也就是鄉土社會的基本特色。在《鄉土中國》一書中有這樣幾個基本觀點:第一,從基層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中國社會的基層分布著一大批被稱為「土頭土腦」的鄉下人,說到底,這些佔據中國絕大多數人口的鄉下人才是中國社會的基礎;第二,鄉土社會的特點是熟人社會。
  • 費孝通《鄉土中國》讀書筆記
    本書不是具體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不排斥其他體系同樣影響中國社會。一、鄉土本色1.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有別於近代社會)。鄉下人的生活離不開泥土,我們民族的歷史是土裡面長出來的。靠農業謀生的人依賴土地。鄉村的人附著在土地上的。
  • 一部《鄉土中國》,帶孩子讀懂中國社會,讀通無數經典
    因此在傳統中國,背井離鄉是一個人莫大的悲劇,安居樂業才是幸福的基礎。那時候世界很大,可是你不敢出去看——想也不要想——看什麼看,有什麼好看的,你媽喊你回家種地去。 世界再大,也沒啥好看的,還是回家種地吧於是,人就這樣被牢牢地綁在了土地上,無法流動。而這種不流動,造就了人與人之間的孤立和隔膜。
  • 從《鄉土中國》看中國文化特色:我們為何不會愛?
    因實用知識的不同,就稱鄉土之人為「鄉巴佬」,是一種明顯的偏見。實際上,文字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是一個將具象的事情抽象化和符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難免失真。所以書中也說:「文字是間接的說話,是不太完善的工具。」由此,也可見現如今多媒體的傳播手段越來越多的時候,文字這種信息傳遞方式恐怕也逐漸式微。
  • 整本書閱讀|孫晉諾:用思維導圖剖析《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
    作者的話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從社會學的角度研究了鄉土社會的特徵,讓我們清晰地認識到鄉土社會的人際關係與社會變遷原理,是一本引導我們觀察社會、研究人事、學習表達的重要學術著作。《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鄉土中國》從表面上看,從一個章節自然推衍到下一個章節,環環相扣,節節相生,圓潤融通,從頭到尾難以分清何處是分界。如果只是隨著文字依次讀下去,每一章節也都讀得津津有味,內容清楚。
  • 「現在還是不是鄉土社會?」
    他感慨:「費博士是中國的一個年輕愛國者,他不僅充分感覺到中國目前的悲劇,而且還注意到更大的問題:他的偉大祖國,進退維谷,是西方化還是滅亡?既然是一個人類學者,他畢竟懂得,再適應的過程是何等的困難。他懂得,這一過程必須逐步地、緩慢地、機智地建立在舊的基礎之上。他深切地關注到,這一切改變應是有計劃的,而計劃又須是以堅實的事實和知識為基礎的。」
  • 第3158期 學生園地 | 走進鄉土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學高一學年《鄉土中國》讀後感展示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根據「鄉村社會學」的講義整理修訂而成,它代表著中國的鄉土社會,同時也是中國鄉土生活的真實寫照。《鄉土中國》是田野調查研究的產物,是一個實地研究者借文字來描摹中國基層社會結構的文稿。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段落,每一個文字,都流露著作者最真摯的情感,也抒發了對理想中國鄉土社會的熱切盼望。
  • 《鄉土中國》|從社會學角度,淺析中國社會文化的基礎結構
    一、鄉土社會的內在含義費孝通在開篇就言明:「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他希望通過本書來探討:「作為中國基層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法國社會學家孔德說過:「凡是上級必然以下級為基礎,因此可以用下級來解釋上級。」 農村是整個中國的基層,中國現存與新興的階層都是從農村分化出去的,因此研究鄉村問題對於我國現在以及未來的發展都十分重要。①鄉土社會的概念從基層上看,中國的社會是鄉土性的。
  •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 -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序言主題:中國社會學 / 鄉村社會學目的: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性質:從具體社會中提煉出來的概念;「鄉土中國」是指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
  • 為什麼要讀《鄉土中國》—教育部統編高中語文教材指定閱讀圖書
    品讀《鄉土中國》價值分析及方法指導《鄉土中國》本書特色《鄉土中國》是社會學巨擘費孝通先生的一部研究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鄉村的經典著作。第一,閱讀《鄉土中國》,可以具體、全面地了解中國鄉土社會的現實。《鄉土中國》雖屬學術著作,但在論述之外,用大量筆墨來具體描敘中國鄉土社會的生活現狀,讓讀者常有「歷歷在目」「身臨其境」之感。比如,在《血緣和地緣》中有這樣一段話:在我們鄉土社會中,有專門作貿易活動的街集。
  • 名著閱讀:《鄉土中國》練習題彙編一二三
    (6分)傳統鄉土中國安土重遷,所謂「父母在不遠遊」,子女要對父母盡孝。但是,現代鄉土社會「空巢老人」越來越多,如果有機會,我們應該在家鄉舉辦圖書館,因為只有開辦圖書館,才會讓「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時間,為他們安心讀書創造一個舒適的環境,而有了舒適的環境,必將充實自我,也就一定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愉快地安度晚年。①開辦圖書館未必能讓「空巢老人」充分利用好時間。
  • 【名著細讀】《鄉土中國·禮治秩序》:「合禮」也要「合理」
    《鄉土中國》根據當代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講的「鄉村社會學」的課程講義整理而成,於1948年首次出版。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禮治秩序》選自第八章,通過對「法治」和「人治」這對名詞內涵的界定,引出維持中國鄉土社會運行的秩序——「禮治」,並作出了全面翔實的說明。
  • 「現在還是不是鄉土社會?」——趙旭東談費孝通的思想遺產
    他的博士論文研究鄉土社會的糾紛問題,引用了費孝通著名的鄉土社會理論,想不到答辯時費孝通提問:「你用這個『鄉土社會』,現在還是不是鄉土社會?」 這個問題伴隨趙旭東此後的學術生涯,他將之視為老師重要的提醒。他重新閱讀費孝通對鄉土社會的思考,編成《費孝通與鄉土社會研究》一書。他發現費孝通在提出「鄉土中國」的理念時,實際上注意到的是現代化對中國鄉村的蛀蝕和瓦解。
  • 後鄉土中國的基本問題及其出路
    從鄉村社會轉型的歷史和經驗事實來看,經歷了革命、改造、改革和市場轉型的中國鄉村社會,其基本性質是後鄉土性的。後鄉土中國主要體現為:家庭農業、村落和熟悉關係的存在和維續意味著部分「鄉土性」特徵的留存;不流動的鄉土演變為大流動的村莊;鄉村結構的分化和多樣化;鄉村社會空間的公共性越來越強。後鄉土中國所面臨的基本問題是農民何以獲得公平的市場機會問題。
  • 名著摘抄筆記:費孝通《鄉土中國》
    ——費孝通《鄉土中國》該書是由費孝通先生於上世紀四十年代在西南聯大和雲南大學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輯錄而成。在此書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理論上的概述和分析,較為全面地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是我國最為著名的社會學著作之一。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性的。
  • 名著細讀·合集2 | 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原文解析+能力測評+延伸閱讀(可下載)
    5.班級將舉行讀書分享會,你將在分享會上介紹《差序格局》,請寫一篇發言稿。要求:內容具體,條理清晰,不少於200字。6.費孝通先生認為「在這種富於伸縮性的網絡裡,隨時隨地是有一個『己』作中心的」。請你結合文本和生活經驗,談談你對這個觀點的看法。
  • 《鄉土中國》是講述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治理結構的代表作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國農村的作品。全書由14篇文章組成,涉及鄉土社會人文環境、傳統社會結構、權力分配、道德體系、法禮、血緣地緣等各方面。在《鄉土中國》中,作者用通俗、簡潔的語言對中國的基層社會的主要特徵進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現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
  • 整本書閱讀 |《鄉土中國》知識清單+導讀設計+習題精選
    《鄉土中國》閱讀清單一、整體把握《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性著作,費老以中西對照的學術視野,紮根鄉土本身,經過十幾年社會實踐與調研,運用社會學方法來整體分析鄉土社會。》《無為政治》《長老統治》《血緣和地緣》《名實的分離》《從欲望到需要》。
  • 高中語文|整本書閱讀《鄉土中國》知識清單+導讀設計+習題精選 ,打卡~
    《鄉土中國》閱讀清單一、整體把握《鄉土中國》是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的學術性著作,費老以中西對照的學術視野,紮根鄉土本身,經過十幾年社會實踐與調研,運用社會學方法來整體分析鄉土社會。【示例】第1篇主旨:鄉土社會的本色是土氣,由此產生了生於斯、死於斯的熟悉的社會模式。第2篇主旨:鄉土社會是熟悉社會、面對面社區,在空間角度看不需要文字。第3篇主旨:鄉土社會是熟悉社會、安定社會,在時間角度看不需要文字。前3篇的聯繫:鄉土社會土氣的本色決定了其不需要文字的文化特點。
  • 《鄉土中國》練習題超全彙編,建議收藏,打卡~
    1.下列對《鄉土中國》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兩項是(4分)(   )A.《鄉土本色》一章大抵是全書的總論。費孝通將中國社會的基層定義為鄉土性的,這一章描述了中國社會的基礎,同時也是全書的基礎,後文差序格局,禮俗社會之根源,都在於此「鄉土性」。B.鄉人不識字是智力問題,不是知識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