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愛鄉土美食的我近日喜得一寶:一本由國內知名美食家李韜撰寫的新書《舌尖上的中國鄉土小吃》。展卷細讀,那帶著濃鬱的鄉土氣息的美食魚貫而來,令我陶醉其中而不知「魏晉」……
中國鄉土小吃最早出現於宋朝,走到今天,它以選材精緻、做法繁複、做工講究、風味獨特等特點,在人們日常生活中所佔的比例越來越大,成為中華美食文化園圃中最為豔麗的一朵奇葩。從某種程度上說,中國的鄉土小吃,代表著人類文化生活的精緻化。小吃雖小,分量卻重——小吃的背後承載著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地區博大精深的飲食文化,彰顯著一個地區的社會生活風貌。小吃吃了上千年而不衰,支撐其強大生命力的,就是小吃本身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和濃濃的鄉土情愫。
狐死首丘,壯士歸鄉,落葉歸根——使其然者,都是一種鄉土情愫。鄉土,是根植於人類靈魂和血脈中的情愫,鄉土拴系在舌尖上,便使小吃成了人們割捨不去的一種宿命情懷。在《中國鄉土小吃》一書中,作為搜狐網吃喝社區十大美食博主、眉州東坡管理學院院長的李韜,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用「行者解說」的口吻,輔以輕鬆幽默的筆調,向廣大讀者娓娓介紹了130種中國鄉土小吃,在廣大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了一幅讓人垂涎三尺、眼界大開的美食「清明上河圖」!——雲南的「包燒」、「餌絲」、「過橋米線」、「香竹飯」,浙江的「幹炸響鈴」、「片兒川」,新疆的「手抓飯」、「紅柳燒肉」,天津的「煎燜子」,西藏的「石鍋雞」,四川的「冰粉」,上海的「青團」,山西的「頭腦」,山東的「煎餅」,江蘇的「叉燒」,湖北的「魚糕」,陝西的「肉夾饃」和「涼皮」,北京的「爆肚」和「豌豆黃」,安徽的「大救駕」,福建的「炒粿條」,甘肅的「炸百合」,廣東的「腸粉」,河南的「燴麵」……一道道小吃,雀躍著,歡笑著,帶著悠久的歷史,濃鬱的芳香,民族的特色,地域的標籤,傳統的技藝,鄉土的氣息,向廣大讀者奔跑而來,讓讀者在中華廣大無邊的美食長廊中,舉目不暇,盡情品嘗,大快朵頤,饕餮忘返!
在《中國鄉土小吃》一書中,每道中華鄉土小吃,既有「來龍去脈」,又有民間傳說;既有詳細做法,又有營養解讀,同時還配有醒目的圖片,真是:讀之,眼界大開,趣從中來;睹之,呼之欲出,似在眼前;聞之,香氣縷縷,縈繞舌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與其它同類書籍相較,李韜對每道鄉土小吃的描寫手法,更清新、更悅目、更有趣、更悠閒,他就像一位縱橫於神州大地的美食導遊,引導著廣大讀者在白山黑水、椰林長島之間翱翔、輾轉,賞美景,品美食,享美氛,感受著中華鄉土小吃博大精深文化內涵的薰陶,真是令人捧書即讀,讀而便醉,醉而流涎,開眼,增識,添味!
小吃不小,穿越古今——吃的是小吃,咂的是鄉土,品的是文化。(錢國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