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示味蕾上的故鄉 興化鄉土菜出菜譜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中國江蘇網12月6日泰州訊(吳俊翔 王璐)「曾經的飲食新潮,東西雜集,帶來五花八門的變化,但此一時彼一時,終究敵不過傳統的鄉土口味。」12月5日下午,《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正式發行,這部興化美食指南生動展示了水鄉興化的鄉土美食,讓人大飽眼福。

《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分「板橋家宴」「垛上三味」、「六大碗」民宴、「家常菜鄉味情深」「興化早茶」「村野小吃滋味長」六個章節,圖文並茂地介紹了興化鄉土美食文化。最讓讀者開心的應該是書中所搜集的近200道菜餚,每道菜都配有原料、調料和詳細的製作方法,好吃易學。

揚州八怪之首的鄭板橋以詩書畫三絕聞名天下,其實板橋先生還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美食家,有著獨到的飲食觀,他為家鄉菜樹立了標識性語言——蒲筐包蟹、竹籠裝蝦、柳條穿鯉等。在《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書中,第一章節就是介紹的以板橋先生命名的「板橋家宴」,泡炒米、蘭竹石圖、亂石鋪街、青菜蘿蔔粯子飯……30多道菜,從菜名中就可以感受到板橋先生獨特的飲食文化。

「垛上三味」則是指以龍香芋、紅膏蟹、燒老鵝三個典型菜餚為代表的眾多垛田特色原料的菜餚,清蒸大閘蟹、紅燒虎頭鯊、炒螺螄、熗青蝦……讓農家樂更添樂趣;割韭菜、摘碗豆、採菱角……趁鮮下鍋;登上小漁船,從活水艙中捉出歡蹦亂跳的大鯽魚,從地籠裡倒出張牙舞爪的紅膏蟹,在漁歌唱晚的田舍裡斟一碗大麥燒,酣暢淋漓。

在興化人心中,如今的「六大碗」已經成為宴請的代名詞,「六大碗」也是因時因事而作。書中特地介紹了紅燒肉坨子、紅燒肉、紅燒魚、茨菇條燒淡菜等菜,光看菜名就能感受到到濃濃鄉情。據了解,為了確定「六大碗」的菜譜,編撰組特地走訪了戴南、周莊、沙溝、安豐等地的老飯店、老廚師,最終確定了「六大碗」最具代表性的10道常用經典菜。

在興化市連續兩屆舉辦的「興化民廚土菜大賽」中,隱藏在民間的土菜廚藝高手上演了一場「食神爭霸」,他們以土生土長、鄉土食材為烹飪原料,在烈火鍋鏟中一較高下。在比賽的基礎上,興化市組織烹飪餐飲行業協會專家精心編撰,歷時一年,最終形成了《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一書。《味蕾上的故鄉——興化鄉土菜》出爐,也是在民廚土菜大賽推出的菜品基礎上的提煉和升華。

相關焦點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
  • 興化,板橋故鄉,因何而興
    從經濟總量上看,泰州也是中規中矩。但是要是去掉了下轄的泰興、靖江、興化、姜堰四市,自己也就沒啥了。不管是地圖上,還是在經濟上。現如今,泰興已經省管縣,靖江的眼睛在長江南岸。剩下個興化,有人也想和泰興那樣省管縣,也有人想著,要麼回揚州?都說揚州八怪,二怪在興化。雖然如今的揚州不比歷史上的揚州,自個也好不到哪去。
  • 五年級作文:味蕾上的故鄉
    我的故鄉縉雲,以石城與美食聞名中外,我故鄉的屋子也是一棟石頭屋,與周圍高大雄偉的山遙相呼應,讓人覺得十分美麗壯觀。因此我每次回家總要帶上一個大袋子,裝一些麵條回家。「爐傳三百世,餅香五千年」燒餅是我們縉雲的一大標誌。每到過年,大街小巷到處都有賣燒餅的小販,燒餅發出的香氣瀰漫了整個村莊,咬一口,麵餅的香、脆與肉餡的油、嫩結合在一起,一下子,你的味蕾就被燒餅激活了,讓人想再咬一口,再咬一口。很快,一個燒餅就吃完了。
  • 興化:千垛花海舉世無雙,板橋家書萬古流芳
    ,在高地上耕作。 興化垛田農民畫在風格上糅合了蘇南水鄉的清秀和蘇北田園的質樸,大膽地運用誇張 變形的藝術手法,形成了虛中見實、拙中見美、鄉土氣息濃鬱的風格。
  • 在首都北京,仰望故鄉新莊塬
    身處異鄉,在「一年將盡夜,萬裡未歸人」「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的離愁悲緒中,一遍遍回憶故鄉山川草木的淺吟低唱,回味粗茶淡飯裡飄出的鄉土氣息。悠悠天宇曠,切切故鄉情,還將兩行淚,遙寄西海頭。回憶故鄉,是每一個遊子一生的功課。
  • 《故鄉的味道》: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
    我想,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感受,卻能夠關聯著我們的心靈的原因,因為舌尖上的味蕾,觸摸到的不僅僅是一種酸甜苦辣的滋味,更折射著心靈的喜怒哀樂聯手雲集的律動。最近讀的由遆存磊所著的《故鄉的味道》,再一次將食物在味蕾的感常與心靈的期許上融會貫通,透過食物這一個「管窺孔」,探測到的是故鄉的立體層面,以及建立在故鄉這個平臺之上的親情關愛以及更深遠的文化沉澱。
  • 關注丨莆田再上央視!今晚帶你看興化古城~
    關注丨莆田再上央視!央視《記住鄉愁》第七季於2021年1月4日—1月8日播出3個古城其中央視中文國際頻道CCTV4於1月4日~1月5日晚上8時將首播《興化古城——媽祖故裡 挑山擔海》敬請收看並為《興化古城——媽祖故裡 挑山擔海
  • 興化春節故事-回娘家
    又是一年春來到,今天是初二,中國人不分南北,都是回娘家的日子,老Y也有幸第一次隨親友回娘家,看看興化會有哪些好東西。
  • 鄭板橋藝術節走過24年,呈現鄭板橋及當代興化藉名家書畫
    鄭板橋是江蘇興化人,為紀念鄭板橋,自1993年開始,興化市每兩年舉辦一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至今已經走過24個年頭。10月18日,恰逢興化撤縣建市三十周年,第十三屆「中國·興化鄭板橋藝術節」在興化市博物館舉辦。藝術節期間,除展示鄭板橋藝術生平與部分書畫作品外,興化市博物館同時還舉行「周志高書鄭板橋詩·聯作品展」、「當代名家書畫作品展」等及各類文藝活動。
  • 興化:左手鄭板橋,右手施耐庵
    在書內頁的簡介上,我看到了這位鄉土味濃鬱的大嫂,照片中的她穿著大紅的衣服,正在籤名售書。簡介說,她的作品在報紙和自媒體上得到了眾多讀者的追捧,已出版長篇處女作《沈小菊》,《大滬莊》是其短篇小說集。  不管《大滬莊》寫得如何,一位50歲才開始創作的農婦,已有兩本小說問世,並能擺放到星級賓館供人取閱,確實令人驚訝。難道這是受施耐庵的影響嗎?
  • 板橋故裡 這群外籍友人沿著城市名片感知泰州興化
    來自英國、美國、澳大利亞、孟加拉國等8個國家的10位外籍粉絲切身感受興化的小康生態、早茶文化和特色農業。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政府新聞辦主任楊力群在啟動儀式上介紹,為了讓更多外國朋友了解江蘇、愛上江蘇,從2018年4月起,江蘇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與中國日報網共同舉辦「Go Jiangsu"海外社交媒體外籍粉絲線下行活動。
  • 夜讀|故鄉番薯情
    故鄉番薯情作者/ 沐雪原載於《廈門日報》城市副刊幾天前,老父老母又從老家福清給我寄來一大袋老家美食,其中就有番薯幹老家是著名的僑鄉,漂洋過海到海外謀生的人們,總忘不了家鄉的番薯味,回到家鄉時,首先要吃上一碗番薯丸、番薯粉面,以慰長久離鄉之苦。家鄉人有著濃重的鄉音,又因為都是吃番薯長大的,這鄉音便被稱為「地瓜腔」。在異鄉,如果遇到操著一口「地瓜腔」的人,那就是倍感親切的老家人。故鄉的番薯,對於離家的遊子,代表著鄉土深情與厚愛,情系所有故鄉的兒女。
  • 北師大教授張清華詩歌朗誦會興化舉行 畢飛宇、歐陽江河、龐餘亮等現場傾情助誦
    11月7日,為策應第二屆興化施耐庵文學節,打造書香城市,興化市委宣傳部聯合市文聯、興化中學等單位舉辦《秋日的曠遠——張清華詩歌朗誦會》。畢飛宇、歐陽江河、龐餘亮等文壇大咖,現場傾情朗誦了張清華的詩,數百名興化中學的學生共享這場文學盛宴。
  • 江蘇100道鄉土菜上線!記者親測,看看有你家的嗎?
    為了打造鄉土美食地標品牌,推動休閒旅遊農業發展。近期,江蘇啟動了"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推介活動,經過各地申報、網絡投票、專家評審、綜合評定,確定了100道菜品為江蘇省百道鄉土地標菜。你最愛的家鄉菜入選了嗎?
  • 「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頒獎典禮在深圳舉辦
    來自北京、廣州、深圳等高校、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和來自全國各地獲得「故鄉紀事·愛故鄉非虛構寫作大賽」優秀作品獎的代表一起,就非虛構寫作與大學教育、人才培養、鄉土書寫等問題進行了深入交流,非虛構寫作者也分享了各自的寫作經驗和困惑。研討會和頒獎典禮由深圳職業技術學院人文學院承辦。
  • 鄉土精神或將成為理論新課題
    英國大作家D·H·勞倫斯說過:「每個民族都凝聚在叫做故鄉、故土的某個特定地區。地球上不同的地方都洋溢著不同的生氣,有著不同的震波、不同的化合蒸發、不同星辰的不同吸引力——隨你怎麼叫它都行……鄉土精神是一個偉大的現實。」  每個地方都有其獨具魅力的「鄉土精神」,而隨著紹興城鎮化的推進,「紹興鄉土精神」正越來越顯示出其不可替代的價值。
  • 興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園
    興化李中水上森林公園,白鷺自由飛翔。 鹽阜大眾報 周晨陽攝  陽光從樹葉縫隙間灑下,將波光粼粼的水面映照得分外透亮。走進位於興化市北部的李中水上森林公園,令人心曠神怡。  其實,在上世紀80年代初,這座森林公園還是一片被農田環抱著的荒灘。當地農民在荒蕪的土地上,整出一條條垛格,栽上適應水中生長的池杉、水杉等樹木,林中還間種芋艿、油菜等經濟作物。良好的生態吸引無數鳥類棲息,森林公園內,貓頭鷹、野鴨、白鷺、黑杜鵑、草鸚鵡、喜鵲等多達五六萬隻。
  • 「書香崇州」隆興,故鄉的眷戀
    朗誦/曾凡榮故鄉是無價的,就像鄉愁無價。故鄉不僅僅是一方土地,它也是一份牽掛,一種極致的美學;故鄉不是算術,算不出遊子出走與回歸之間的距離,它是一道無解的方程式。我喜歡崇州,因為那片天空裡飄著故鄉的雲,因為那片夜空裡閃爍著無數為鄉親點燈的星星。每當我仰望星空,那些眨呀眨的精靈們便悄然點亮我的詩和遠方。隆興鎮,曾為晉康郡治、西魏融縣治,因場鎮上有隆興寺而得名。我對隆興的鐘情,是因為那片土地依然保留著傳統的農耕文明,鄉土鄉村鄉鎮,味道十足;農民農村農業,根魂猶在。
  • 舌尖上的遷西美食,第一季《鄉土》
    《鄉土》《歡聚》《希望》…… 第一季《鄉土》 中國人最善於從自然界中尋找食材,除了常見的穀物、瓜果、肉類,真菌也是重要的食物來源。
  • 第3158期 學生園地 | 走進鄉土 ——河北省辛集市第一中學高一學年《鄉土中國》讀後感展示
    《鄉土中國》是統編版新教材必修上第五單元的內容,是我和同學們共讀的第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