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的味道》: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

2020-12-20 文學私秘

《故鄉的味道》:舌尖上感應的是心靈的跳動

文:葛維屏

自從《舌尖上的中國》引起強烈的反響之後,對中國食物的著述明顯增多起來。因為簡單一個「食」裡面,包含著人生的佔據半壁江山的重大容量,所以食對於人生太過重要,須臾不能離開。但正因為它重要,而又太過平常,所以人們只當食是一件每日必做的家常事,就像我們呼吸空氣一樣,是每天必備的一項工作,並沒有引起我們特別的在意,但有一天,當我們認真地回首這一件每日必做的事情的時候,我們會發現,它已經融入到我們的記憶、我們的情感,再擴而大之,已經融入到我們的文化、我們的精神、我們的人生之中的時候,我們就會不得不把它仔細地掂量著,去條分縷析這背後究竟隱藏著什麼樣的觸動我們的精神,去感受著我們熟視無睹的陪伴我們的食後面還有著什麼樣的超越物質的溫暖的情懷。我想,這應該就是「舌尖上」的感受,卻能夠關聯著我們的心靈的原因,因為舌尖上的味蕾,觸摸到的不僅僅是一種酸甜苦辣的滋味,更折射著心靈的喜怒哀樂聯手雲集的律動。

最近讀的由遆存磊所著的《故鄉的味道》,再一次將食物在味蕾的感常與心靈的期許上融會貫通,透過食物這一個「管窺孔」,探測到的是故鄉的立體層面,以及建立在故鄉這個平臺之上的親情關愛以及更深遠的文化沉澱。

我想嘗試著對《故鄉的味道》這本書做一下CT分層掃描,看一看作者是從哪三個層面上,去展現食物背後的那種豐厚的情感刻錄的。

首先,味道裡關聯著童年的記憶。

為什麼一說得吃的時候,就會想到童年?

作者在書中寫道:「人對於食物的偏嗜,多半有記憶與習慣的導引,小時吃過,種下了因,忘卻就不易了。」(P29)

可能的原因,人生的最初原始本能,就是吃,沒有吃,嬰兒不可能存活,所以上天賦予小孩以一種「饞」的天性,我也覺得我小時候比較饞,長大了之後,人生的欲望已經不僅僅局限於吃了,其它欲望的蓬勃發展,分擔了小時候完全由饞承擔的欲望主脈,所以大人的饞還處於可控狀態,甚至會在移情作用的影響下,出現「廢寢忘食」這種偏離饞的一些在兒童看來顯得很奇怪的行為。

正因為如此,一提到某一個食物,立刻會想到童年,而童年的記憶也沉澱在血脈中,成為一個人的價值觀與認知體系的一部分,一旦食物重現,立刻激活了記憶中的感受,於是童年的每一份對吃食的新鮮的感受一下子被翻騰出來了,而實際上,回到無憂無慮的童年,可能是人的一生中的一種最美好的滋味,而現在由食物這一導火線能夠立刻激活起人生的最快樂的時光,那麼,食物對於人的精神慰藉作用可謂是莫大矣。

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喜歡回憶童年的食物,因為這能夠勾起我們美好的記憶,一種安全的沒有煩惱的溫暖的記憶。

在《故鄉的味道》這本書裡,作者在第一篇《酸》中,就開宗明義地提到了童年時吃過的名叫「酸啾啾」的野果子,作者對這種野果子的讚美,完全是被童年時代的那種自我美化的感覺味蕾給提升到一個無以復加的高度,作者寫道:這種野果子「孩童摘來吃,齒咬皮破,汁水濺出,其酸能讓口腔猛一抽搐,然後大皺其眉,擠眼,吸氣,津液滿口,滋味莫可名狀。此物因之叫酸啾啾,真是兒童的叫法,形象極了。」

你有沒有感受到作者在寫這個美味的時候賦予了更多的在童年時沉澱下來而在今天升華拔高的訴求在內?童年的一個簡單的過往,在今天卻可能包含著更多的信息,這種信息,包含著童年的探索,童年的體驗,童年的意趣,單純的童年,為食物可以輾轉反側,寤寐思之,在今天看來,能夠真實地還原童年最真切的心態,那種包藏在饞後面的童年的小心思,童年的親情氛圍,這一切都構成了一種奠定了一個人的精神質地的家國情懷(具體見本評的第二點)。

作者在童年中感受到的食物,我大致歸納一下,有三部分組成,這也是每一個人都能感受到的一種食物三分法:

一是野蔬。上面提到的「酸啾啾」就是其中的一種。對兒童我們用一個最形象化的比喻,我們可以說他們更像是一群原始人,對天然的野果生疏有一種欲罷不能的發現興趣,所以童年時碰到的一些野果,便成了兒童的嘗鮮美味。作者在書中記載了許多這種野外探索性採擷野

果的發現樂趣,以及融入在其中的一種兒童特別的滿足感。

在書中,作者寫到炒苦苦菜、地皮菜、蒸菜、野櫻桃等等童年的食物烙印在記憶中的諸種味道,並由此展現了這種野菜野果牽連起的童年的親緣關係、實際體驗以及社會風貌,每一項自然的果實與葉片裡面,都舒捲著童年的點點滴滴,童年的豐富多彩。

二是肉食。這是由人工製成的美食,這種美食對兒童的誘惑可以說是登峰造極,戰無不勝的,所有人都體驗過兒童時代這種對饞涎欲滴美味的那種強烈激動感與滿足感。作者在書中就把「扣肉」作為一項童年時最珍貴的美味加以解說也就不會讓我們感到意外了。

可以說,「扣肉」作為童年的一個大餐,實在在色香味諸方面,都堪稱霸主地位,所以作者對扣肉的描寫也用了人類的極致交加的詞彙來表達心中的痴情與愛慕。作者寫道:「幼時對扣肉,有『狠恨』的感覺。狠,是意欲一口吞下的惡狠狠;恨,是眼大肚子小的恨恨之意。」(P10頁)然後,由此生發,作者對扣肉一系的美味大餐進行了連類排比,逐一將肉骨頭、紅燒肉等等已經置放在「饜」範疇內的美味進行生花妙筆的解說,顯示出童年時代一道偉大的美味給予精神上的永不疲憊的導引作用。

三是麵餅。這是人類的另一項偉大的製作。這也是作者在書中重點提到的童年記憶的一個盛大的部分。在《焦葉與炒麵》中,作者提到了在護國寺小吃的眾多點心、茶飲、麵製品,包括「豆汁、焦圈、麵茶、松肉、炸卷果、排叉、驢打滾、炒紅果、艾窩窩、豌豆黃、芸豆糕、蜜麻花等」,聽這名字,就讓人心神往之。但作者卻話鋒一轉,稱「尤對排叉、麵茶注意,無他,只因似曾相識,與故鄉的某些食物相通,都是小時吃過的,記憶尤深。」(P45)。

可見童年的記憶再次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分野著作者對美味層級的定性與認質。

其次,味道裡隱藏著家國的情懷。

童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故鄉是空間的概念,他們組成人的一生中最早界定其記憶的一個大致相當於二維空間的立體層面。

當童年及故鄉與美食碰撞,那雙美食的味道,就深深地嵌入到這一二維體系中,如果說童年烙印著美食的記憶的話,那麼,存放童年的故鄉概念,也同樣深刻地關聯著美食的每一組纖細密碼。

《故鄉的味道》的作者是河南人,他在記述家鄉的美味的時候,總是把地域風情一路帶過,對當年的民風民俗多有所觸及,具體的地域,決定了具體的吃食風格,作者也在這種對美食的回味中,把故鄉施予給的最初的記憶提現出來,讓我們看到了一方水土一方風情的鮮活風貌。

作者在《饃與泡饃》一節中,就提到了兒時鄉土風俗中「造型奇特的花樣饃饃」,這些帶著地域風情特色的中國人的主食,「多半是做成小動物模樣,如小狗兒、小老鼠、小魚兒等。手藝好的,做得很像,狗的尾巴、豬的鼻子、老鼠的須、魚兒的鱗片,都有模擬,眼睛處,點上兩粒豆子或用彩筆勾畫兩下,頓時就活了。」(P66)

我們的大中國,這種鄉風民俗其實也有著相似的肌理,作者所說的地域風情,我們都能在身邊感知一二。

但作者並沒有僅僅局限於自己的故鄉一隅,而是在更廣義的故鄉的維度上,透視中國美食之於家國大概念的種種意義。比如在《說「血食」》一節中就在整個中國的美食文化語境中探討了「以動物血液製成的食物」的各個不同的特徵與側面,其中包括秦地的粉湯羊血、鴨血粉絲湯、毛血旺、血腸、福建同安大腸血、湖南血鴨等等,作者通過各種血食的不同味道,來展示地域性的差異。

而在作者這本書中,作者的寫作風格恰恰是立足於自身的故鄉與童年的記憶,但作者從來沒有止步於此,從第一篇開始,作者就在回溯自己的童年的美味的時候,順手就拉出一個優美的弧度,掃視同一類美食題材在整個中國的布局與特點狀況,使得從故鄉出發的美味之旅獲得了整個中國美食文化的呼應與響應,使得全書更像是一部中國美食的由點到面、由個案到全景的美食全書。

而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還延伸到中國文化的歷史記載中,去爬梳中國美食文化的來龍去脈與歷史淵源。這就是我們下面所要評價的一點:

再次,味道裡潛伏著文化的流脈。

作者站在故鄉與童年交叉的原點,開始了他對美食的探尋之旅,這期間足履踏遍全國,甚至西藏的美食也在作者的涉筆成趣的文字之中,但是,我們看到,作者還將他的觸點,向歷史深處延伸,在中國文化的典籍中尋找中國美食的文化含量,作者引證的書相當的豐富,從《詩經》到《本草綱目》,從唐《食療本草》到日本《日本書紀》,從明王磐《野菜譜》到李笠翁《閒情偶寄》,古今中外的大量書籍裡面記載的美食的曾經存在的信息,都被作者信手拈來,以確定現在我們享受著與分享著的中國美食後面的味道之源。

比如對我們耳熟能詳且比較喜歡吃的鴨血粉絲湯,作者追溯其來源,確定是在清末,並引經據典,以證明這一時間段的可靠性。由此可以看出,這一道美味的出現時間並不算太遠,但也足夠悠久,至此我們可以明白,我們現在在街頭攤點看到的掛著鴨血粉絲湯的招牌,還並非是一朝之夕之功就能普及天下的。

在研討中國美食的文化之源的時候,作者還專門在全書的第三輯裡重點對美食著作進行了盤點與比對,這一部分,更可以鮮明地看出作者有意將對中國美食的散篇餘論上升為理論高度並且從文化的巔峰儲存裡尋找理論的支撐,顯示出作者已有意將美食「味道」提煉為美食「要道。」

《故鄉的味道》雖然看起來開局頗小,僅僅局限於童年與故鄉,但進入之後,卻恍然猶如步入一座桃花源,進入一個別有洞天的有家國背景、有文化後臺、有歷史沉澱的豐潤世界,讓我們看到美食背後的縱深與縱橫。而作者在文字中以簡約、精煉的筆法,勾勒出每一道食物在色、味、形、感上的種種奇光異彩,又讓人感到作者筆下的文學功力,使人如見其物,如聞其味,如吃入口,讀著這本書,忍不住就要扔下書本,直接走上大街——用身臨其境的夜宵來滿足這本書對饞涎的勾引吧。

相關焦點

  • 舌尖上的軍營:故鄉的味道
    金燦燦的幹炸黃花魚、外酥內嫩的麻辣烤魚、色香味亮的肉夾饃、鮮嫩可口的雞蛋卷餅……近日,北部戰區海軍某岸勤部綜合倉庫緊貼任務實際,精心組織策劃以故鄉為主題的美食活動。
  • 雁門口,舌尖上的故鄉
    我先不說自己是哪裡人,只要說說家鄉的一些食物、飲食習慣和愛好,保準能見到老鄉,從舌尖上就能找到自己的故鄉。就從一天開始的吃早餐說起。我們那裡把吃早餐叫「過早」,也有把吃中午飯叫「過中」的,但說吃晚飯叫「過晚」就沒有了,我想是因為「早」和「中」都是一天的過程,而「晚」可能是一天結束的緣故。「宵夜」大概全世界的華人都有這種說法。我的家鄉「過早」很講究。早餐的食物非常豐富,但最有名的還是「喝湯」。
  • 【今日廣東·鄉音】舌尖上的故鄉情
    【今日廣東·鄉音】舌尖上的故鄉情 2021-01-07 13:4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舌尖上的通大食堂 樂活指南
    當我們心靈在書本上跳動完之後,就想著美食能在舌尖上跳動。食堂不僅僅成了填飽肚子的地方,「既要吃飽還要吃好」的理念早就深入人心,連食堂叔叔阿姨都表示壓力山大。So,石子君特派出數名資深吃貨,為各位探尋「舌尖上的通大」。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 勾起舌尖上的鄉愁
    央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2》熱播 片中食材銷量大幅提升 深夜開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使得不少吃貨眼淚伴著口水流。吃貨迷們一致認為,只能看得到卻吃不到是最大的煎熬。 ……………………………………………………………… 無論華僑華人走到哪裡,都難以改變「中國胃」和「中國身」,而「中國味道」更成為聯接華僑華人與祖(籍)國的橋梁。伴隨著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熱播,新一輪舌尖上的鄉愁被再次勾起。
  • 親人出事有心靈感應嗎?孿生兄弟姐妹有心靈感應嗎?
    總之,心靈感應原本就不存在,任何表演心靈感應的影視劇,或者孿生兄弟姐妹之間發生「心靈感應」的傳說,都只是錯誤的演繹。在科學界,心靈感應被認為是超自然現象的一種。雖然有人指出,世界上「科學不能解釋的現象」還有很多,但是超自然現象是否存在的認識,並不是未知,而是確鑿的已知。既然超自然現象都是沒有的,自然也就沒有什麼心靈感應。
  • "舌尖上的中國"與毒食
    但凡是看過此片的觀眾,無不「口水和淚水」橫飛…… 【詳細】  《舌尖上的中國》勾起海外華人遊子心故鄉情  從網絡上觀看到《舌尖上的中國》,無疑勾起了無數華人的拳拳遊子心、故鄉情。【詳細】  心靈衝擊讓人落淚  《舌尖上的中國》聚焦在烹飪上的時間並不多,更多的畫面是在展現勞動者如何捕獵、採掘、加工、製作自然饋贈的食材,整個過程看上去充滿神秘氣息,夾雜著勞動者為生活
  • 揭開「心靈感應」的終極奧秘
    19個世紀,特異功能大師梅辛就擁有這種特殊的「讀心術」,他能夠「讀取」別人的思想且能同時「感應」到成千上萬人的內心想法和情感狀態。傳統宗教中有記載,「心靈感應」類似於佛教六大神通——「他心通」。現代科學無法解釋"心靈感應」產生的原理,並否定了它的真實性!
  • 心靈感應與大腦功能引發的思考!
    心靈感應貌似腦與腦的對接,那麼,通過心靈感應能否影響到他人的運動行為?   舉例:甲乙兩人有心靈感應,他們相互之間可以感應到對方的意識活動,那麼,他們之間能否通過心靈感應控制對方的行為?   原理探秘:心靈感應現象屬於大腦認知、感知信息交流的感應?
  • 心靈感應能力,為什麼不能說?
    「拈花一笑」這件事的記載,完全可能說明心靈感應能傳遞難以言傳的信息奧妙,所謂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在中國詩詞中叫「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一點通。」事實上有些雙胞胎,完全是心靈感應的活生生例子,他們經常會考出近乎相同的分數,同一時間都想起要說要做某件事,分隔多少年再見面生活有很多雷同之處。
  • 故鄉的美食-舌尖上的中國
    餘秋雨在一次文化節開幕式上現場即興作詩:「千古江夏詩文在,梁子湖畔蟹正肥」。令梁子湖螃蟹聞名遐邇,我的故鄉就是位於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區。梁子湖東與黃石,南與鹹寧,西與武漢連接,佔據武漢市江夏區面積的三分之二,島內四面環水,湖的面積約有42萬畝,是全國十大淡水湖之一,得天獨厚的天然地勢特點造就這裡的溫潤事宜的氣候,也是湖北省著名的溼地資源保護區和旅遊風景區,這裡就是大閘蟹的故鄉,也是武昌魚的故鄉。說起梁子湖大閘蟹,它還有一段關於天下第一食蟹人的傳說。大禹治水,派壯士巴解督工。
  • 揭秘魔術表演的心靈感應 - 現代快報
    所以,我不認為這是特異功能,肯定是兩人之間有心靈感應了。那魔術,真是名副其實呀。」  這到底是心靈感應還是特異功能?為了一試真假,就在這場表演過程中,傅騰龍又接受了一組測定實驗。工作人員將一摞普通的撲克牌洗了幾遍之後交給了傅騰龍,他緩緩將牌打開,隨便抽出一張。坐在長桌另一端的搭檔,距離傅騰龍6米左右,為了防止傅騰龍利用手上的動作讓助手知道牌面,工作人員蒙上了搭檔的眼睛。
  • 兩個人在一起久了,是會有心靈感應的
    「一見鍾情」從某種意義上講也屬於一種心靈感應。這些現象你是否把它們當作是心靈感應呢?所以說我認為心靈感應是存在的,並且不止存在與相互非常了解的兩個人,我認為心靈感應一方面會出現在,在一起很久的兩個人身上,一方面會出現在兩個很有「緣分」的人身上。「心靈感應」是個美麗的詞,更是一個美好的現象,這會讓初次見面的兩個人互贈好感,會讓久伴身旁的戀人或是朋友更加溫暖。
  • 同濟月餅上新了!你最喜歡哪種舌尖上的味道?
    同濟月餅上新了!你最喜歡哪種舌尖上的味道? 中秋佳節就快要到了,是否想念遠在故鄉的家人朋友
  • 心理學:真心相愛的兩個人,存在著心靈感應
    後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科學家們通過大量的實驗猜測這種心靈感應可能和量子糾纏存在著千絲萬縷的關係。當然這也僅僅停留在猜測,依舊沒有切實的證據。隨便在知乎上搜索情侶心靈感應,就能出現大量的文章和評論。那麼為什麼這種沒有血緣紐帶的關係也能夠產生強烈的心靈感應呢?下面是其中的具體原因。
  • 「心靈感應」是自然現象還是靈異現象?
    如今,人們對「心靈感應」早已見怪不怪了。雖然此現象沒有得到科學界的正式認可以及對社會的公開,但很多人都已心知肚明。可是,「心靈感應」究竟是自然現象還是靈異現象呢?如果「心靈感應」屬於自然現象,科學家可以像研究宇宙一樣探索「心靈感應」的產生原理和內在規律,總結科學定律並應用於科技發明。
  • 人真的會產生心靈感應嗎?
    對心靈感應的研究興趣始於催眠術,在催眠術中,被催眠者會表現出心靈感應的能力,執行催眠者的指令。美國作家厄普頓-辛克萊在他的《心理電臺》一書中記錄了一個著名的心靈感應實驗,該書記錄了辛克萊對其第二任妻子瑪麗的心靈感應測試。
  • 故鄉的味道-紫蘇
    愛人的故鄉在南方,盛產各種河鮮,而紫蘇就是它們的絕配,紫蘇炒田螺、紫蘇水煮魚……婆婆特意採摘肥嫩的紫蘇葉,精心晾曬乾燥後,郵寄給我們,愛人留戀於紫蘇的清香,每次做魚菜時,就放上幾片,去腥提味,除了舌尖上的感受,更是心的慰藉與溫暖。
  •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怎麼樣?你有何感想?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在眾多飲食節目中脫穎而出,靠的絕不只是饕餮的美食,它一方面把美食深埋進最平凡的鄉野民間,一邊把食物上升到民族性和文化的高度,讓觀者不自覺的在舌尖上展現出作為中國人的文化自覺性。而正如片中最後講到的福建泉州的一個華僑,吸引他回來的不但是親情,還有那種故鄉的味道。試想下,人在他鄉,碰巧吃到了故鄉才有的獨有的美食,那將會是一種怎樣的感動啊。所以整部片子看下來,我始終感覺是溫暖的。
  • 【靜思•淨斯】 尋找心靈的故鄉
    「故鄉的路上灑滿了童年悲歡與酸甜,淚水與笑臉,無論曾經的苦還是甜在記憶中都是一支悠揚的歌;故鄉的路承載著昨天的衣衫褸襤,而今卻動人心弦,像一泓清泉。」濃濃的鄉土情節下,思緒早已隨詩曲飄揚在長滿草的土路邊。 親人、朋友、鄉親,匯集成故鄉的代名詞,每一個人都有這樣的故鄉,都有一個精神的來源地,一個埋藏記憶的地方。這個地方,或許是指地理意義上的,也或許指精神意義或經驗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