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2020-12-22 中國網教育

「早晨到山上去踩清露,清露是聖水,能讓人不生病。」

「到山上去採艾草,找野菜。還要給媽媽採一些鮮花!」

當餘曉蓉老師問小朋友過瓦爾俄足節(瓦爾俄足節是羌族的傳統婦女節,也叫「歌仙節」——記者注)都要做些什麼時,身穿羌族民族服裝的四川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茂縣鳳儀鎮的小學生們爭先恐後地說出了許多答案。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

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

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

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這名羌族小男孩的家庭成員、日常飲食、音樂歌舞、年節習俗都濃縮在一本名為《沃布基的故事》的書中。

這本羌族鄉土教材是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簡稱「天下溪」)與阿壩州教育局、茂縣教育局共同編寫的。

「我們的羌族文字遺失了,民族文化靠口口相傳,傳承迫在眉睫。」經歷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鳳儀鎮小學校長陳祿華與許多羌族人一樣,這種緊迫感越來越強烈。他們認為很多生活習俗消失後,學校應該是傳承民族文化的主要陣地。

2009年,天下溪來到茂縣參與災後重建,開發鄉土教材。2010年秋季學期,《沃布基的故事》出版,並成為鳳儀小學高年級學生的一門課程。

除了《沃布基的故事》,天下溪還與阿壩州教育局、茂縣教育局合作開發了《雲上的家園》、嘉絨藏族小學教材《夏嘉察瓦絨的小洛讓的故事》和安多藏族《我的草原我的家》四種教材及教輔。到2015年年底,阿壩州三個文化區域的小學都有了自己的鄉土教材,每個學生每周都要上一節鄉土課。

「課堂教學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形式。」在研討會上,阿壩州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譚可認為,這種形式「不僅是一種被長期忽視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進入主流教育的過程,是民族古老生命記憶的延續,同時,也是一個對民族生存精神和生存智慧的認知過程」。

從2006年小規模、小範圍的第一屆鄉土教材研討會,到現在全國性、大規模的第四屆鄉土教材研討會,天下溪副總幹事王小平感慨頗多:「我們編寫鄉土教材就是要為回到本源的教育,探索出一種可以操作的方法。」

但她反對把鄉土教材做成鄉土文化知識彙編或是幾種本地基本技藝、土特產的介紹,這些「不能觸及本地文化精神的傳承」。

王小平相信,在鄉土文化學習過程中,學生體會到自由學習的快樂;不斷充實起來的心靈也會使學生增強自信,並產生自強的力量和勇氣,成為一個自知、自信、自強、自立,能夠自我發展的有根的人。

鄉土文化要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

研討會籌備期間,天下溪在網上徵集各地的鄉土教材,收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上百種教材:《阿拉善生態環境教育讀本》《可愛的上虞》《詩韻祁連》《扎龍》《布依遺風》《美麗的湘西我的家》……這些也成為會議交流的一個重要內容。

前來參加研討會的全國政協副秘書長、中國教育學會副會長朱永新一直有個心願——希望蘇州的孩子都能講吳儂軟語,能唱崑曲評彈,會做桃花塢木刻年畫等。

作為鄉土教材最早的實踐者,2002年,朱永新在擔任蘇州市副市長期間,發起並主持了蘇州的鄉土文化教材《吳文化讀本》的開發。而他發起的新教育實驗,也把鄉土文化教育視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目前,全國各地有3000多所實驗學校,以校本課程、班本課程的形式,開發了眾多的鄉土文化課程。

朱永新為鄉村的教育嚴重地脫離鄉村的實際、高度複製城市的教育內容擔憂,這種模式「最後的結果不僅讓鄉村的孩子通過高考逃離鄉村,而且那些留在鄉村的孩子也對鄉村從心理上有疏離感,無法對鄉村產生真正的認同」。

朱永新明確表達自己的觀點:「文化是留住鄉愁的根,教育是激發留住鄉情的本。我希望每個學生都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鄉土文化教材。要實現這個夢想,最基礎的工程,就是讓鄉土文化教育真正成為基礎教育的重要內容。」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在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參會者中,一支來自我國最北端的合唱團——小鹿合唱團引人注目,帶隊的是鄂溫克族女高音歌唱家烏日娜。2006年,春晚上一曲《吉祥三寶》讓布仁巴雅爾和烏日娜一家人家喻戶曉。

在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從事了20年新聞工作之後,2012年布仁巴雅爾回到呼倫貝爾大草原,在北方民族藝術研究院當院長,開始專心研究北方民族和少數民族的音樂。他和烏日娜一直在自費整理鄂溫克族的民歌,目前已經整理出700多首。他們的願望就是「讓我們當地的孩子唱自己的民歌」。

像布仁巴雅爾和烏日娜夫婦一樣,許多教師對這項工作非常投入,朱永新也發現:「新教育鄉土文化課程,不僅增進了師生對故鄉的了解與熱愛,還提升了教師的工作熱情。」

康寧卓瑪是阿壩州馬爾康市教師進修學校的老師,「參與編寫《夏嘉察瓦絨的小洛讓的故事》的過程,是我與故鄉相知相融的過程,我對自己的民族和家鄉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接觸。」

對於鄉土,我國平民教育的開拓者之一傅寶琛曾有明確的界定:「所謂鄉土,就是兒童成長起來的地方。」

因此,朱永新強調:「鄉土文化教育不僅是鄉村文化的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鄉,每個人的鄉土都有自己的文化。一個在城市裡出生、長大的孩子,也未必就了解當地的城市文化,也需要相關的故鄉文化教育。」

相關焦點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鄉土教育,主要指學生能在了解與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地方基礎上,了解、認識所居地的人文社會情況和自然狀況,如歷史、地理、經濟、自然等,並通過教育喚起學生對鄉土的認同和熱愛,激發其改善家鄉的意願,培養其改善家鄉的能力。鄉土教育課程,具有豐富的歷史特徵,在中國現當代教育研究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鄉土」,指「家鄉、故鄉,亦泛指地方」。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大陸各地的「鄉土教育」都是缺位的。筆者本人的教育經歷中,就從來沒有接受過「鄉土教育」的相關內容。一些發達國家就很重視鄉土教育。德國自19世紀末便施行鄉土教育,1920年德國教育部提出「一切學校都應變為鄉土學校」,通令「基礎學校四年的課程都要以鄉土教育為中心」,至今成為德國教育的重要傳統。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我想說的是,在愛國教育之外,對中小學生的「鄉土教育」,也同樣需要被關注。鄉土教育的必要性鄉土教育,這裡的「鄉」不是指鄉鎮、鄉村,而是指故鄉、家鄉。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大陸各地的「鄉土教育」都是缺位的。筆者本人的教育經歷中,就從來沒有接受過「鄉土教育」的相關內容。以我所在的鄭州為例,同齡人中對鄭州本地歷史與當代發展有全面認識的人,佔比不高;而在受教育水平與信息開放程度更低的前人中,這一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 傳承鄉土文化是鄉村教育的使命
    (據1月27日《中國教育報》)   農民荒廢的土地,變成素質教育的良田,勞動實踐課程教學與農村生產生活對接;青瓦白牆的單層建築修繕後,成了一間間溫馨質樸的「雅舍」;散落在農村的農具找到了安身之所,化身鄉土文化的教材,讓孩子們記住「被遺忘的鄉愁」……四川閬中市鄉村學校教育實踐的探索,無疑讓人眼前一亮。
  • 【關注】鄉土教育:為精神家園打上一生的底色
    此行,他除了要向來自全國各地的與會者介紹自己研究了十多年的中國鄉土教材開發、收藏與研究,還希望能在自己退休後,為自己收藏整理的近5000冊清末以來的中國鄉土教材,找到合適的歸宿,發揮這些寶貴文化遺產的最大作用。6月中旬,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在美麗的茂縣古羌城舉行。研討會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主題,進行了深入研討交流。
  • 潘光旦:說鄉土教育
    個人家世除外後,其餘的問題都屬於所謂鄉土教育的範圍。   鄉土教育可以有許多很顯明的貢獻。第一點貢獻是從本末賓主的原則來的,良好的公民要由教育產生,但目前流行的教育,即使辦得極好,所能造成的公民是多少有些不著邊際的,沒有重心的, 「滿天飛」的,找不到據點或支點的。例如若干大都會,造成了歷年來都鄙與城鄉之間那種頭重腳輕的不健全的形勢。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經典潘光旦:什麼是鄉土教育
    第二種貢獻是鄉土教育比較的最腳踏實地,正因為鄉土教材的性質最是腳踏實地。近代教育最注重科學方法,凡事要青年學子躬自觀察,躬自體驗,在自然科學一方面,這種觀察與實驗的一般的機會當然是有的。但在史地一方面,特別是比較狹義的史地,其注意所及既始終是一般的,即,不是通國的,就是世界的,其所用的題材勢必是十之八九限於現成的書本與圖表,而躬自觀察與體驗的機會十不一二。
  •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鄉土教材項目介紹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然而,與活動的熱烈程度和參與人數相比,這些鄉土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2010年3—7月,謝治菊等人在貴州省8個縣進行調查,發現貴州鄉土教育困難重重,除存在師資短缺、經費不足、考核評估機制缺失、校本教材嚴重滯後等共性問題之外,還有許多令人深省的問題,比如多部門交叉管理,開展範圍狹窄、形式單一,教材資料收集困難,教育師資嚴重短缺,甚至有些地方鄉土教育手段過度市場化等。
  • 從第一位跳地戲的女人,看鄉土教育和農村教育的未來
    那麼,長順縣的鄉土教育的校本課程究竟是如何編制和實踐的?分三步走——第一步,調研。我們有哪些鄉土文化資源,他們分別是什麼樣的,有著怎樣的歷史,現在發展如何。這需要地方文化精英的支持。第二步,編制教材。做完就斷檔:項目制的一個問題在於缺乏後期持續改變和完善教材的動力,在長順縣試點校推廣到縣屬其他學校的過程中,需要對教材做針對性修改。長順縣通過和學術界合作,以課題研究的方式來持續跟進。各地鄉土文化差異大:即使是同一個縣,不同村的鄉土文化也有明顯差異。
  • 人民日報:鄉土教育,路在何方
    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千千萬萬個遊子在城市與家鄉之間「折返跑」。那個既熟悉又陌生的家鄉,那些既親密又疏離的親友,給行進中的人們帶來哪些新感受?又折射出怎樣的時代變遷?引發城鎮化哪些新思考?   即日起,我們將陸續發表一組回鄉觀察,作者是華中科技大學中國鄉村治理研究中心的研究生或青年教師。他們的筆下既有念茲在茲的赤子深情,也有帶著學理的冷靜觀察。
  • 《鄉土教育》奇遇記
    想起上次鄢、雷、方三位老師在青簡社聊起過鄉土教材,而我手邊剛好有那麼一冊,給他們看過,三師均表示第一次見此書,對今後編撰鄉土教材有一定的借鑑作用。那麼不妨就先試著聊聊此書吧。  是書為浙江省第八學區初等教育輔導叢刊《鄉土教育》,二十三年六月(1934年),浙江省立衢州初級中學附屬小學教本,編輯者沈文亮,32開102頁,雖是平裝本,可還是採用紙捻裝訂。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導致農村孩子遠離農文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村級校點撤併,使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住校;進入學校後,國家統編教材內容與鄉村生活相關的並不多;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努力離開農村等。但是學校可以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主動探索農文化傳承的路徑。開發校本課程。雖然現行教材與農村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是校園生活是可以跟農文化緊密結合的。
  • 「鄉土教材」讓孩子們記住鄉愁
    涿州市政協常委、涿州歷史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張春才,是涿州這套鄉土教材的主編之一,也是當地鄉土教育的呼籲者。&nbsp&nbsp&nbsp&nbsp正是他,和另兩名政協委員(保定市新華書店有限責任公司涿州分公司總經理王曉輝、涿州中學教師陳亞春)在兩年前的市兩會上,一起聯名提案的「關於編撰鄉土教材進校園的建議」,引起了涿州領導層的重視。
  •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近日,浙江師範大學實踐隊就走進黃店,深入挖掘其內核,並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課程。賞·鄉土婺劇演技精湛,自具一格,起源於金華的婺劇一向有著極強的魅力。隊員們緊跟潮流,開設了一系列「婺劇」特色課。課堂上,隊員播放《僧尼會》《牡丹亭》《火燒子都》等精彩視頻,激起學生高昂興致,也讓學生對婺劇形成初步了解。欣賞之餘,關於婺劇本身的技藝知識也搬上課堂。「老師,這個故事講了什麼?」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思想政治教學以鄉土教育為契機,植根於本土文化,搬鄉土文化於課堂,延鄉土於課外,從知識角度來看,有利於將家鄉的地理環境、歷史、民俗等積極的、學生可接受的鄉土資源與政治教學資源進行有效整合;從活動角度來看,使用鄉土教材不僅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利於培養學生熱愛家鄉、熱愛人民、立志建設家鄉的思想感情,而且貫徹理論,聯繫實際,是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基礎教育與職業技術教育相結合的重要措施。
  • 內部資料:鄉土人本教育新模式簡介及2021年計劃
    該體系的核心理念是培養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的鄉村子弟,旨在讓鄉村孩子在家鄉享有屬於他們的好教育。鄉土人本教育體系具有理念本土化、課程系統化、教學教法創新化等三大特徵。 對缺少家庭教育、以留守兒童為主要群體的鄉村兒童而言,現有基礎教育的內容及形式遠離他們的生命及生活的現狀,而鄉村子弟對義務教育體制的依賴程度遠高於都市兒童。
  • 摸索中的鄉土教育
    大寨小學的鄉土教育實踐從主題活動社團活動,逐步向課程建設探索。>其一:鄉土教育實踐的價值不是鄉土,也不是特色,而在教育,是教育的回歸,是回歸生活的美好,踐行最貼近生活的教育。其二:鄉土教育實踐是為了解決我們最核心的需求,讓孩子的綜合素養大幅度提高,讓自我工作充實而有成就感,當然更是實踐個體不斷反思、修正、生長的過程。其三:鄉土教育實踐更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也是五育融合的綜合體,它存在於學校,也存在於家庭,既在課堂內,又在課堂外,它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發生。
  • 臺北將加強鄉土語言教育
    臺北將加強鄉土語言教育 2001年07月06日 07:3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中國臺灣網7月6日消息 臺北市長馬英九昨天在教材發表會上宣布臺北市將出版鄉土語言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