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
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直到晚上,或者下午,自己才又確認了,是自己記錯了。
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
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教育研究》,為中山大學教育學研究所及中山大學教育系創辦的刊物,發行超過20年,共發行110期。
原來,在那個時候,就有學者寫出了關於鄉土教育思潮的文章。而關於「鄉土教育」的討論文章,除了這一篇,以及潘光旦的,還有多篇。
因此,關於「鄉土科」「鄉土志」「鄉土教材」「鄉土教育」「鄉土教育思潮」,應該有一個系統性的理解。因為,它們具有相同或者相近的歷史背景與發展歷程。
檢索潘光旦的文章的時候,又發現民國時期的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楊開道,曾經主辦過一份《人物月刊》。這份刊物創刊於北京。其所能見到的三期中,有楊開道的文章多篇,潘光旦的文章或許有兩篇(其中,關於「鄉土教育」的一篇為轉載)。
關於楊開道主辦的《人物月刊》,其第二期的幾乎所有文章,圍繞「大學」理論及「大學人物」來展開,可謂一份討論「大學問題」的專刊。相比較而言,《人物月刊》的第一期與第三期主題較為接近。
自己,也覺出「鄉土教育」,在與「鄉村教育」「農村教育」中,「鄉土」的某種獨特意義。想必,已經學者解釋過,「鄉土」與「鄉村」「農村」的區別與聯繫。
因為沒有看過相關文章,也沒有做過專門對比,所以,對這個問題,還只是很有朦朧。但,潘光旦、費孝通等社會學家關於教育尤其是鄉土教育的論述,值得進一步了解。
傍晚,聽同事說,頭腦一沉,險些暈倒。昨天,與另一同事,從單位,步行了好遠的路程。好久沒有如此遠足了。天氣好,也就又「放縱」了一回。
隔壁部門來的新同事,算是正式見過了。真的是很熱情的一位。在這裡,每一年,也幾乎是每一個部門,都有一位很熱心的人,也是最讓人感到高興的,也將其最讓人感到懷念的。
也有一些不那麼harmony的存在。謝謝,往往說不出。或許,是因為不好說出。也或者,是不值得說出。或至少,是不必說出。因為司空見慣,因為見慣不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