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對於縱橫上下多少萬年的歷史,不難取得一知半解,而於大學青年,對於這全部歷史與環境裡的某些部分,可能還了解得相當詳細,前途如果成一個專家的話,他可能知道得比誰都徹底。但我們如果問他,人是什麼一回事,他自己又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家世來歷如何,他的高曾祖父母以至於母黨的前輩,是些什麼人,他從小生長的家鄉最初是怎樣開拓的,後來有些什麼重要的變遷, 出過什麼重要的人才,對一省一國有過什麼文化上的貢獻,本鄉的地形地質如何,山川的脈絡如何,有何名勝古蹟,有何特別的自然或人工的產物——他可以瞠目咋舌不知所對。我曾經向不少的青年提出過這一類的問題,真正答覆得有些要領的可以說十無一二, 這不是很奇特麼?個人家世除外後,其餘的問題都屬於所謂鄉土教育的範圍。
鄉土教育可以有許多很顯明的貢獻。第一點貢獻是從本末賓主的原則來的,良好的公民要由教育產生,但目前流行的教育,即使辦得極好,所能造成的公民是多少有些不著邊際的,沒有重心的, 「滿天飛」的,找不到據點或支點的。例如若干大都會,造成了歷年來都鄙與城鄉之間那種頭重腳輕的不健全的形勢。一部分古代的眼光認為這形勢是對的,據說這是一種「強本弱末」之計,不但加以歡迎,並且還要運用了政治力量強制的促其實現,例如漢代幾次的把豪強富戶移徙到京師和附近的陵寢地帶。但近代的需要不同了。民主政治的基本看法之一應該是,民是本,政府是末,地方是本, 中央是末,而就中國比較特殊的情況說,我們還不妨添上,鄉村是本,市是末,農是本,工商終究是末。
第二種貢獻是鄉土教育比較的最腳踏實地,正因為鄉土教材的性質最是腳踏實地。近代教育最注重科學方法,凡事要青年學子躬自觀察,躬自體驗,在自然科學一方面,這種觀察與實驗的一般的機會當然是有的。但在史地一方面,特別是比較狹義的史地,其注意所及既始終是一般的,即,不是通國的,就是世界的,其所用的題材勢必是十之八九限於現成的書本與圖表,而躬自觀察與體驗的機會十不一二。中國教育一向專重書本,青年「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至今依然大有人在;在自然科學教材與教法尚未能充實的今日,要改革此種習慣,我認為最良好與現成的途徑是中小學時代充分注意到鄉土的史地教材與教法。
從對於鄉土的認識,我們就進到對於鄉土的愛好,這便是第三點貢獻。中國人對於鄉土,是一向具有極大的同情的,所謂桑梓之情或扮榆之情的即是。我們的問題決不在此種愛好的太少,而在太多,與太濫,太不分皂白,而其原因正是認識不夠,或不夠客觀;不夠客觀的認識所產生的愛好必然是盲目的,是感傷主義的,和母親的溺愛,與情人眼裡的出西施,屬於同一範疇。這種盲目的愛好在社會生活上曾經發生許多不良好的影響, 在政治上造成不少的弊病,在推行法治時成為有力的障礙,是誰都知道的。而凡百弊病的癥結所在,總不外一個私字。如今要在這方面「八厶為公」,除了適當的鄉土教育而外,我認為沒有第二條路。鄉土教育教每一個對自己的鄉土有客觀的認識以後,能夠進而和別人的鄉土作客觀的比較以後,他的愛好也就容易成為有條件的、有制裁的、有分寸的,而不是一味的盲目的了。《詩經》上說,「惟桑與梓,必恭敬止」,具有恭敬的態度的愛好是有距離的愛好,是能明能遠的愛好,鄉土教育所要栽培的就是這種情緒。
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情緒,他才不至於輕去其鄉,這又是鄉土教育的第四點貢獻了。無論就任何人的故鄉說起,值得留戀的地方正多,問題是在他的童年與青年時代,我們沒有把家鄉情形,包括廣狹義的史地在內,充分的介紹給他,讓他觀察、鑑賞,讓他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覺得前途值得繼續觀察研究的是些什麼現象,值得維持興革的是些什麼事業,值得探討解決的又是些什麼問題,這又是回到鄉土教育的話了。如今鄉土教育既不存在,則此種印象無從取得。及其為就學就業而暫時寄寓地方,他對於家鄉的問題事物,也就不會再有心存目想的機緣,家鄉對他也再無吸引的能力。約言之,就地方福利而論,地方中小學不能運用鄉土教材的結果,是斷送了人才,驅逐了人才,決不是造就了人才,保養了人才。此種忘本而不健全的教育愈發達, 則驅逐出境的人才越多,而地方的秩序與福利愈不堪問。
所以這就是我們的結論了:要糾正目前頭重腳輕,末強本弱的大病,而企求每一個國民得所位育, 地方得所位育,以至於通國得所位育,很大的一部分的工作應從鄉土教育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