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光旦: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人以自由
文 | 智效民圖 | 雷尼 · 馬格裡特「聽話才是好孩子」,幾乎是每一個中國家長的口頭禪,但是讀了《赫胥黎自由教育論》之後,很可能會動搖這一觀念。 比如在該書第二小節「童年後期的教育」中,作者首先提出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嬰兒對糞便的認識及其性格的形成有什麼關係呢?為了回答這個問題,他介紹了近代心理學家奢蒂博士的研究成果。 奢蒂博士在《愛憎的由來》一書中指出,在嬰兒稍微懂事之後,成年人對其便溺行為最好不要「過分的申斥儆戒」。
-
潘光旦:教育的懺悔
儘管在實際的學術活動上,他經常跟上一輩人在一起,但他總是清楚地意識到在為人、為學上兩代人的差異。他所感受到的「代」的差異不僅局限在社會學界,而是更廣泛地存在於前後兩代知識分子之間。 費孝通晚年寫了一系列師友回憶文章,不斷地試圖詮釋上一代學者的做人原則與學術探索精神。他曾談到自己與潘光旦在做人上的差異:「我這一代人可以想到,要在人家眼裡做個好人,在做人的問題上要個面子。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潘光旦與中國社會學」——紀念潘光旦...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紀中國學術界,潘光旦先生是最富人文關懷、最具士人風骨的學者之一。在社會學、民族學、優生學、教育學等方面,潘光旦先生均留下了豐厚的理論遺產,「中和位育」「自明自強」等理念在中國現代教育領域迴響至今。潘光旦的學術領域涉獵廣博,為人的厚度亦令後人高山仰止。值此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文研院特舉辦本次紀念研討會,在百年後的今天重新研讀先生的學術著作,討論先生的深厚思想。
-
呂文浩:另有一種讀書的不自由——從潘光旦抽查學生借書情況說起
清華大學外文系1951畢業的資中筠在《清華園裡曾讀書》有一段關於圖書館館長潘光旦的動人回憶: 那時圖書館的地位是很高的,館長多為知名教授擔任。……而潘光旦曾任清華圖書館館長大約現在很少人知道或記得了。 那麼,潘光旦為什麼要抽查學生借書情況呢?這需要從潘光旦作為社會學家的身份說起。我們知道,潘光旦一向關注當時青年、文化、教育、思想與政治等問題,並且從中分析社會思潮的動向。《讀書問題》《自由之路》《政學罪言》這三本書集中地反映了他的這種治學取向。
-
學人 潘光旦傳略
本文來源:北京大學社會學系網站 轉自:學人Scholar 潘光旦先生,字仲昂,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人,生於1899年8月。父親潘鴻鼎,曾任清翰林院編修。1905年,潘光旦入羅店鎮私塾讀書,一年後轉到新式學堂學習。
-
潘光旦:特立獨行士大夫
潘光旦教育思想的核心,「中和位育」,即典出儒家經典《中庸》。其文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潘光旦以此為核心,聯繫當時國家社會發展實際,對人的發展作了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並身體力行。所以他為什麼那麼在乎學生不讀文言、外語?那是因為他認為文言、外語是學生成為「完人」的必備工具。
-
呂文浩:作為社會思想家的潘光旦
如屬於第一方面的有《說本》(1939年)、《說「文以載道」》(1943年),屬於第二方面的有《明倫新說》(1940年)、《論品格教育》(1940年),屬於第三方面的有《類型與自由》(1944年)、《散漫、放縱與「自由」》(1943年),屬於第四方面的有《悠忽的罪過》(1943年)、《所謂「歷史的巨輪」》(1943年)。抗戰時期比較集中探討人文思想的文章至少有8篇之多。
-
潘光旦:忘本的中國教育 | 文化縱橫
✪ 潘光旦【導讀】2019年8月13日,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如今,「潘光旦」一名似乎已被公共知識界和大眾輿論所淡忘。但事實上,潘光旦是最早向中國介紹西方社會學理論體系的那批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堪稱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潘光旦同樣不容忽視。
-
「人物」民國大家之潘光旦
曾先後兼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等職,畢生致力於愛國民主事業,倡導民主自由思想,於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建國後,曾先後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名詞統一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8月7日,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座談研討會在他的家鄉上海寶山區羅店鎮舉行。開幕式上,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國順,中共寶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沈偉民共同為潘光旦圖書室揭牌。潘光旦先生女兒潘乃谷、民盟市委副秘書長廖大偉向潘光旦圖書室捐贈圖書。潘光旦思想青年研習社也在開幕式上揭牌。
-
「人」以外的事物,不要喧賓奪主|潘光旦誕辰120周年
潘光旦(1899年8月13日-1967年6月10日),社會學家、民族學家、教育家,著有《人文生物學論叢》《優生概論》《自由之路》《家譜學》等,譯有《性心理學》等。他曾先後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教務長、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及圖書館館長等職。
-
鉤沉|社會學大師潘光旦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民主同盟」潘光旦,原名光亶,後改名為光旦,1899年8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一戶世代鄉紳之家,也就是今天的寶山區羅店鎮——一個位於長江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父親潘鴻鼎思想多元、兼容並蓄,母親知書達禮、注重教育,舅舅沈恩孚則為他的讀書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空。勤奮讀書,代代相傳的家風對潘光旦影響很大。14歲時,父親便早早去世。母親克儉克勤,非常注重潘光旦的讀書和教育,在生活上教會潘光旦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也奠定了潘光旦性格中溫良恭儉,雍容寬厚的品格。
-
潘光旦:我們的教育對不起青年,也對不起國家
忠就是篤信,外國人叫做conviction,說得更近代些,就是一個人總得有個輕易不肯放棄的立場。恕就是容忍,外國人叫做tolerance,說得更近代些,就是一個人同時也得見到和諒解別人的立場。其實這何嘗不是以前的人造字的本意?
-
潘光旦誕辰一百二十年︱田方萌:被誤解和被忽視的保守主義者
潘光旦(1899.8.13-1967.6.10)潘光旦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在優生學、社會學、天才研究和民族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他長期被學術界看作一位自由主義者,也有人將他視為社會民主主義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思想改造運動中,潘光旦也承認自己受美國教育多年,「自由主義思想濃厚」。
-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19年10月24日 15:58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作者:陶康華 孫偉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清華園名人故居】潘光旦故居:「中和位育」人生境
這位令大師看到希望的弱冠少年,就是後來的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潘光旦。潘光旦(1899~1967),1913年至1922年就讀於清華學校,次年赴美攻讀生物學,並對優生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轉而探索中華民族強生優生之道。1934年8月,他受聘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務長。自此,他住進新林院11號,開始了在清華19年的工作生活。
-
潘光旦 | 一封給大學生的公開信
近代中國社會學家和優生學家,對於優生學、教育制度、婚姻制度、家庭問題、人才分布等等有研究。今天是潘光旦先生誕辰一百二十周年,特別推送此文以饗讀者。希望大家都能擁有「工具的學問和對於時局的超然的興趣」,如此,方能照潘先生所說,「安放求學的心」「充實求學的力」,「心和力都有了著落,才不辜負國家、社會、與家庭所給的優渥的機會。」年華如水,又是一學期開始了。
-
費孝通與潘光旦:兩代社會學家間的學術交往
他們具有的共同特點就是有較廣闊的學術底子,憑一己的天賦,在各自的專業裡,執著堅持,發憤力行,抵得住疾風嚴霜,在苛刻的條件下,不求名,不求利,幾十年如一日地為我國學術的基礎,打下一個個結實的樁子。」儘管在實際的學術活動上,他經常跟上一輩人在一起,但費孝通總是清楚地意識到在為人、為學上兩代人的差異。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清華校史專家黃延復曾提出「清華四哲」之說,除了陳寅恪、葉企孫和梅貽琦,剩下一位就是潘光旦了。其中陳寅恪是歷史學家,葉企孫是物理學家,梅貽琦則是教育家。至於潘光旦,有人說他是社會學家,因為他當過清華大學社會學系的系主任;有人說他是心理學家,因為他翻譯過靄理士的名著《性心理學》;還有人說他是民族學家,因為他晚年做出了幾項開創性的民族學研究。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1925年5月,潘光旦在闡述「優生運動勃興的原因」時,潘光旦列的第二條原因是「國家主義之後勁」,其文為: 百年以後,各國國家主義之發展,不論其為積極的向外侵略而成帝國主義,或消極的內部整頓而成革命運動,大率不出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範圍之外。其利用之手段,又大率為心理的。「鼓動民氣」幾為近代治國者之唯一入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