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我們的教育對不起青年,也對不起國家

2021-02-07 社會學院

近代所謂新教育有許多對不起青年與國家的地方。自國難一天比一天的嚴重,而此種對不起之處才一天比一天的無可掩飾,至最近且到一完全暴露的地步。這種對不起的地方可以用一句話總括起來說:教育沒有能使受教的人做一個「人」,做一個「士」

 

近代中國的教育沒有能跳出三個範圍:一是公民、平民或義務教育,二是職業或技能教育,三是專家或人才教育。這三種教育和做人之道都離得很遠。

 

第一種目的在普及,而所普及的不過是識幾個字,教大眾會看簡單的宣傳文字;說得最好聽,也無非教人取得相當的所謂「社會化」,至於在「社會化」以前或「社會化」之際,個人應該有些什麼修養上的準備,便在不議不論之列。

 

第二種教育的目的顯而易見是專教人學些吃飯本領;繩以「衣食足而後知榮辱」的原則,這種教育本是無可厚非的。但至少那一點「榮辱」的道理應當和吃飯的智能同時灌輸到受教育的腦經裡去,否則,在生產薄弱,物力凋敝的今日,也無非是教「不奪不饜」的風氣變本加厲而已。

 

第三種所謂人才教育最聳人聽聞,其實充其量也不過是一種專家教育以至於文官教育,和做人做士的目的全不相干:弄得不好,造成的人才也許連專家都當不了,文官都考不上。每年畢業的好幾千的大學生不就是這樣麼?


1941年清華大學校慶時領導合影。右起:葉企孫,馮友蘭,吳有訓,梅貽琦,陳岱孫,潘光旦,施嘉煬。


什麼是士的教育?理智的:「推十合一」


情志的:

在平時——「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

處為難——「見危授命」,「可殺不可辱」


《說文》在士字下引孔子的話說,「推十合一為士」。讀書人最怕兩種毛病,因為是最不容易避免:一是泛濫無歸,二是執一不化


梁任公先生某次評閱學生的卷子,在評語裡自承為一個「泛濫無歸」者,這在梁先生也許是一種自謙之詞,但這一類的讀書人目前正滔滔皆是。泛濫無歸的人患在推十之後,不能合一;執一不化的人,患在未嘗推十,早就合一,這裡所謂合一的合字,實際上是不適用的,因為其間並沒有多少可合的內容。


士的教育也著重情緒和意志的培養。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是所以備平時。說「士見危授命」「士可殺不可辱」是所以備危難。以生命做一種理想的擁護者,是士的最後也最有力的一隻棋子。而其所以能如此,則端賴平時的培養工夫。


所謂弘,指的就是情緒的培植;用情有對象,這對象是惟恐其太渺小,太零星。所謂毅,指的是意志的訓練,持志有方法,這方法是惟恐其太散漫,太不能持久。張橫渠所謂「不已聞見梏其心」,是弘。孟子所謂「持其志,無暴其氣」,是毅。


用今日流行的語氣來說,前者是有度量,有氣魄,後者是能沉著,能撐得住氣。久已成為口頭禪的仁義二字,其實所指也無非這兩層意思。朱子有兩句話說得很好:「義之嚴肅,即是仁底收斂。」嚴肅時即是毅,未收斂時即是弘。弘毅之至,一個人才敢希望於必要時走成仁取義的一步。


實踐士的教育,須要兩個步驟。第一是立志,就字義說,志是心之所在,或心之所止,即指一個人的生命總得有個比較認清楚的目的,也就是要打定一個健全的立身處世的主意。第二要學忠恕一貫的道理。讀者到此,可能會說我越說越開倒車;其實開倒車並不是一個罪名,平滬車開到北平後,仍然要開回去的。不過我未嘗不準備給這些古老的名字一個比較新鮮而易於了解的解釋。忠就是篤信,外國人叫做conviction,說得更近代些,就是一個人總得有個輕易不肯放棄的立場。恕就是容忍,外國人叫做tolerance,說得更近代些,就是一個人同時也得見到和諒解別人的立場。其實這何嘗不是以前的人造字的本意?


忠字從中從心,董仲舒說得好,「心止於一中者,謂之忠,持二中者,謂之患」;一個人沒有立場,或立場隨便改換,甚至於覆雨翻雲,朝秦暮楚,總不能說是很健全吧,不健全就是患。恕字從如從心,就是「他人有心,予忖度之」的意思。


說忠恕一貫,就指兩方面要兼籌並顧。能忠不能恕的人是剛愎自用的人,是黨同伐異的人,是信仰一種主義而至於武斷抹殺的人。能恕不能忠的人是一個侈言自由主義的人,動輒以潮流不可違拗,風氣不能改變,而甘心與俗浮沉,以民眾的好惡為依歸的人。


這兩種人目前又正滔滔皆是,而其所以致此之故,就在以往二三十年的所謂新教育沒有教我們以忠恕一貫所以為士之道;沒有教我們恕就是推十,忠就是合一,恕就是博,忠就是約……這一類先民的教育經驗。


左起:聞一多、顧毓琇、潘光旦


別種教育,例如識字教育,吃飯教育,文官教育等等,多少可以補習,可以追習,惟有士的教育不行,非在青年期內學習不可


青年有四個心理的特點:一是易於接受外界的刺戟(激)與印象;二是富有想像力與理想;三是易於喚起情緒與激發熱誠;四是敢於作為而無所顧忌。這原是人生最可寶貴的四個特點,生命的尊嚴,文化的燦爛,都從此推演而出。


不過他們有四個危險:一是流放,而是膠執,三是消沉,四是澌滅。前三種危險在青年期以內便可以發生,後一種則大都在青年期以後。


青年人的心理特點雖因年齡期而大致相同,而其整個的品格的表現則往往因遺傳的不同而有個別之異。這種差別,約而言之,又不出狂與狷二途。大率狂的易流於放浪,而狷的易趨於膠執。放浪之極,或膠執之極,而一無成就,則「暴氣」而不會能「持志」的結果,勢必轉趨消沉,而消沉之至,竟有以自殺做最後歸宿的。


所謂流放,初不必指情緒生活的漫無節制,舉凡讀書時代興趣的泛濫無歸,學科的東拉西扯,無選擇,不細嚼,以及理想的好高騖遠,不切事理,紛然雜陳,莫衷一是,都可以算做流放的表示。


膠執的則恰好相反。有一知半解,便爾沾沾自喜,以為天下的事理,盡在於此,以為社會國家的澈(徹)底改革,非此不成,甚或以白日夢作生涯,以空中樓閣為實境,以精神分析派所稱虔誠的願望當做已成的事實,引為立言行是的根據。


這兩種趨勢,方向雖有不同,而結局則往往相似,即不是一朝自覺而急轉直下以趨於出家或自殺的途徑,便是不自覺的變為瘋狂,永久的,安全的,以幻作真,以虛為實,而再也不能自拔。


至於第四種的危險,即青年心理特性的澌滅,則往往在青年期以後。我們時常看見有人,在學生時代是何等的好奇愛智,何等的充滿了理想與熱誠,何等的志大言大,敢作敢為;一出校門,一入社會,一與實際的物質與人事環境,發生接觸,便爾銷聲匿跡,同流合汙起來。求知慾很強烈,理想很豐富的會變做故步自封,患得患失;以天下國家為己任的會變做追名逐利,狗苟蠅營;家庭改革的健將,會變做妻子的奴隸,兒女的馬牛。一言以蔽之,這種人的言行舉措,前後會如出兩人。何以故?青年的特性已經澌滅故。


如今士的教育的效用無他,就是要調節與維持這種種青年的特性;調節,所以使不流放,不膠執;維持,所以不消沉,不澌滅。講博約,講忠恕,講推十合一,即所以調節流放與膠執兩種相反的傾向,使不但不因相反而相害,而使恰因相反而相成。講立志,講弘毅,講自知者明,自勝者強,以任重道遠相勖勉,以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相期許,險阻愈多,操守愈篤,至於殺身毀家而義無反顧;這些,即所以維持青年期內那種熱烈的情緒與敢作敢為的無畏精神。


再約言之,士的教育,一面所以扶導青年的特性,使發皆中節,一面所以引申此種特性,使不隨年齡與環境之變遷而俱變。惟其在青年期內發皆中節,到了青年以後的中年與老年,進入學校環境以外的國家與社會,才有餘勇可賈,才能負重任而走遠道。


潘光旦與毛


不幸這種士的教育,數十年來,不但已經摧毀無餘,並且快到無人理解的地步。在所謂新教育制度之下,一個青年所恃以立身、處世、應變、救國的力量,只剩得一些天生的朝氣,或孟子所稱的平旦之氣,以及上文所說的四種特性的自然流露罷了。


這種朝氣與特性的流露,到了相當的年齡,即大約在春機發陳期以後,原無待乎何種特殊教育啟發,方才流露,教育所能效勞的,事實上只不過是一點點調節與扶持的工夫而已。就今日的形勢而論,因為缺乏扶持以致不調節的緣故,此種朝氣與特性的自然流露幾於無時無地不趨向流放與膠執的兩個途徑。


近年來的學生生活以及幾次三番的學生運動,便是十足的佐證。在比較生性活動的青年學子中間,我們總可以發現大量的不負責任的極端的自由主義者,浪漫主義者,甚至於頹廢主義者。在比較生性固執而自以為有主張、有理想的分子中間,我們又可以找到大量的成見極深,武斷太甚,黨同伐異,不是左袒,便是右傾的人。


我一向主張學生不宜加入任何黨籍,我現在還是這樣主張,因為加入黨籍的最好的結果,也不過是造成一些能忠而不能恕的膠執分子,其於民族國家的不能有所裨益,和能恕不能忠的極端流放的分子,初無二致。不過私人的主張終究敵不過教育不瞅不睬的政策。


教育根本不管這一類的事,它只要教人能識字,能吃飯,能應文官考試,能做一個專家,便已算盡了它的能事。及學生活動因流放而軼出了範圍,或因膠執而造成了若干朋黨,彼此攻訐不已,於是向之不瞅不睬的靜態又不得不一變而為大驚小怪與手足無措的動態。一個出了學校,已能識字,已有吃飯本領,已做文官,或已成專家的人,而在社會上猶不免作奸犯科,殃民禍國,教育對它的態度,也正復如此——一個瞪著眼的詫異與全不了解。種麻得黍,教育不問種的究竟是不是麻,而深以為黍的出現的大惑不解。近代的教育便常在這種迷惘的情態之中。


國難的形成,自有它的內因外緣,若就其內因而論,我始終以為教育要負很大的責任。教育沒有教一般人做人,更沒有教一些有聰明智慧的人做士,沒有教大家見利思義,安不忘危,沒有教我們擇善固執,矢志不渝,也沒有叫我們諒解別人的立場而收分工合作之效。我以為近代的教育不知做人造士為何物,是錯了的,錯了,應知懺悔。


潘光旦與費孝通(前排)



相關焦點

  • 潘光旦:教育的懺悔
    同時,我們從領袖謙恭的背影裡,也不難看出國家愛惜人才、重用人才的殷殷之情。然而,就在六年以後,知識分子即厄運臨頭,被打入了「另冊」,及至「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更革出了個「知識越多越反動」。潘光旦也未能倖免,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7年含恨辭世。這些遭際,是照片上的那個潘光旦所萬萬不會想到的。  收錄這張老照片,編者尚需補白一句:「潘光旦或許不為人熟知,在此聊補一筆。
  • 對不起,我們做不到
    隨之而來的問題是,學校能否像其他社會服務一樣顯性地都要讓群眾滿意,教育的專業性問題是否會被家長們的觀點所裹挾,當民主意識過強的家長會不會對正常的教育教學秩序產生影響。一句話,教育如何平衡好家長滿意與專業管理之間的關係,應該值得思考。有家長反映,孩子身體太弱,能不能不上或者少上體育課,讓孩子有足夠的時間多學習文化課。有家長反映,老師布置作業少了,孩子在家整天玩。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站在她們後面的小姑娘提醒了一下,她揮揮手說:「對不起啊,孩子還小,不懂事。」接著就掏出手機,理都不理。上車後,他們正好坐在我們身邊,朋友掏出手機玩遊戲時,小男孩一下子被吸引過來。作為父母,如果我們只關注於孩子的行為漏洞,一犯錯就急著讓他們說對不起。對孩子來說,那句「對不起」只是平息父母怒火的工具,而不是犯錯後的承擔。後果就是,你的氣消了,他的錯還在,而且周而復始。看過一個文章。
  • 對不起,謝謝:對不起 謝謝 孤獨刺著我的背
    對不起,謝謝 歌手:陳奕迅 我愛你 好愛你 對不起 謝謝 套上手中那隻戒 我恨你 好恨你 對不起 謝謝 嘲笑我有多狼狽 你的善良 我的倔強
  • 我們一直在等父母說對不起,父母一直在等我們說謝謝
    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而父母一生都在等我們說「謝謝」。最終,我們誰都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不一樣的是,《狗十三》是我們的童年少年,而《幸福一家人》是我們的中年老年。《狗十三》我們一生都在等父母說出「對不起」。
  • 她們說:對不起!我們說:謝謝你!
    最近都沒能幫你按摩,對不起!還好你理解,這裡的戰「疫」更需要我!請等著我戰勝歸來!她說:老公,最近你辛苦了,家裡的重擔都交給你一個人了,對不起!還好你理解,這裡的戰「疫」更需要我!請等著我戰勝歸來!她說:親愛的,本來這個月是咱們結婚的日子,但是現在只能延後了,對不起!還好你理解,這裡的戰「疫」更需要我!請等著我戰勝歸來!她說:兒子,你說你學會洗衣服了,我好高興,最近媽媽都沒陪在你身邊,對不起!
  • 兒子對不起
    兒子對不起,爸爸今天動手打了你!打完後爸爸的心都碎了,你從小到大爸爸沒有動過你一根指頭。因為你在三個月時住院,爸爸更加的心疼你!對你是百依百順,爸爸只希望你能夠健康茁壯的成長……孩子你也很爭氣,一二年級回回考試都是第一,爸爸也很欣慰!老師都說你是個小書蟲。三年級下半年的一場疫情讓我們父子一起呆了四個月……爸爸對你的自信及學識很是欣慰!期末的考試,爸爸也是信心滿滿!
  • 潘光旦:忘本的中國教育 | 文化縱橫
    ✪ 潘光旦【導讀】2019年8月13日,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如今,「潘光旦」一名似乎已被公共知識界和大眾輿論所淡忘。但事實上,潘光旦是最早向中國介紹西方社會學理論體系的那批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堪稱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潘光旦同樣不容忽視。
  •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8月7日,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座談研討會在他的家鄉上海寶山區羅店鎮舉行。開幕式上,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國順,中共寶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沈偉民共同為潘光旦圖書室揭牌。潘光旦先生女兒潘乃谷、民盟市委副秘書長廖大偉向潘光旦圖書室捐贈圖書。潘光旦思想青年研習社也在開幕式上揭牌。
  •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對不起"
    最好的教育,是不急著讓孩子說&34;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在孩子自我意識建立的階段,規範孩子的行為,教孩子承擔犯錯的後果本該是父母的責任。作為父母,如果我們只關注於孩子的行為漏洞,一犯錯就急著讓他們說對不起。對孩子來說,那句&34;只是平息父母怒火的工具,而不是犯錯後的承擔。後果就是,你的氣消了,他的錯孩子,而且周而復始。只會認錯的孩子,帶上了&34;的面具後,就永遠也逃不過繼續犯錯的魔咒。
  • 鉤沉|社會學大師潘光旦
    父親潘鴻鼎思想多元、兼容並蓄,母親知書達禮、注重教育,舅舅沈恩孚則為他的讀書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空。勤奮讀書,代代相傳的家風對潘光旦影響很大。14歲時,父親便早早去世。母親克儉克勤,非常注重潘光旦的讀書和教育,在生活上教會潘光旦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也奠定了潘光旦性格中溫良恭儉,雍容寬厚的品格。
  • 「對不起」「你除了說對不起,還會說什麼?」
    男:」對不起。「女:」你除了說對不起,還會說什麼?「這是很多男女朋友吵架的時候會出現的對話。吵架時,女人會說男人只會說對不起,男人會說女人無理取鬧,而後,越鬧越兇。男:「我……」女:「你們男人就不會說對不起嗎?」男:「好…對不起。」女:「你以為一句對不起就完了?」男:「em……」女:「怎麼不說話了?」男:「我累了,不想說。」
  • 對不起 沒關係
    【對不起,沒關係】這是一個從小就被固定下來的對話格式,但我並不想跟我的孩子說。「對不起」這三個字沒毛病,做錯了就得認,問題出在「沒關係」。我想讓她知道:1.你的對不起,不一定換來沒關係。自己做錯了事情,道歉,這是必須的。但道歉只是一個開始,你還需要去安撫,甚至去補償,再甚是哪怕你補償了,別人依舊對你心有怨恨。這時候你需要接受自己犯錯帶來的後果,並引以為鑑,而不是強求別人的寬容和諒解。
  • 高雄對不起臺灣?韓國瑜:最對不起臺灣的是民進黨
    華夏經緯網12月13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民進黨12日發布最新競選影片《給臺灣一封信》,影片分區有不同的主題,其中高雄主軸是「臺灣對不起」,讓高雄市長、國民黨2020候選人韓國瑜爆氣回擊。    據報導,韓國瑜晚間在臉書表示,「高雄人為什麼要說對不起?對不起高雄的不就是你民進黨!」
  • 我聽過最噁心的一句話,就是對不起
    (毒姐)別再跟我說對不起,我已經聽到噁心。第一次,你傷害了我,你跟我說:對不起。我想,原諒別人應該是一種美德,更何況,人非聖賢,孰能無過,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我給你一次機會,也就當是給我一次機會,給你一次改過的機會,給我一次因為原諒而最終值得的機會。
  • 潘光旦: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人以自由!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會學家,1934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社會學系教授,1952年至196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在優生學、社會學、民族學、性心理學、翻譯等領域有突出的貢獻,同時廣泛參與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討論,也是一位有影響的社會思想家。潘光旦與葉企孫、陳寅恪、梅貽琦並稱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 經常說「對不起」的人,在想什麼?
    作者: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國家二級心心理諮詢師《胡慎之:幸福家庭必修課》在喜馬拉雅熱銷中為了消除這種罪惡感,我們會去討好父母或者別人,很在意別人對我們的評價。當我們做不到的時候,心裡會特別愧疚,所以經常要說「對不起」來緩解這種感覺。由於沒有一個穩定的自我意識,我們會一直觀察著周圍,看看別人會不會責怪我,如果我搶在別人責怪我之前說了對不起,那麼是不是就可以得到一個原諒了。
  • 對不起,我錯了
    如果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話,那麼離開了尊重同樣也談不上教育。美國的教育家愛默生曾經說過:「數育的秘決是尊重學生。」因此,對學生的批評處罰,千萬不能憑主觀想像就草率處理。一旦過失已然形成,我們作為教師的,要敢於面對事實,放下面子,勇於認錯,求得學生的諒解,把傷害降到最低。 「老師,蒙亮借了我的錢,現在都沒有還我。」
  • "受了教育而沒有教化":"教化"是"教育"的靈魂?
    因一個雜誌所選用一個不倫不類英文名而起,事情不大,但讓周作人大發感慨,甚至對於在中學教育中取消英文亦&34;。周作人還提到了一個有&34;沒&34;的困境。抗戰前夕,潘光旦寫有一篇文章,《近代教育對不起青年與國家》(另一標題:《國難與教育的懺悔》),這在當時應該是很另類的一篇文章。
  • 對不起,我們無法被標籤化!
    似乎從我們出生開始,就背負著一個個標籤,有些來源於我們父母,有些來自於那個年代,甚至來自於或大或小的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