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忘本的中國教育 | 文化縱橫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 潘光旦

【導讀】2019年8月13日,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如今,「潘光旦」一名似乎已被公共知識界和大眾輿論所淡忘。但事實上,潘光旦是最早向中國介紹西方社會學理論體系的那批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堪稱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潘光旦同樣不容忽視。在本文中,先生提倡以「位育」為導向的教育方式,提醒人們注意教育創新不可忘本,而必須注意我們身處其中的社會和文化的綿續性。本文選自《潘光旦文集》第八卷,僅代表作者觀點,特此編發,謹為紀念,亦供諸君思考。

忘本的教育

一 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以前的人叫做適應,教育為生命的一部分,它的目的自然不 能外是。 我們更不妨進一步的說,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在教人得到位育,位的註解是「安其所」,育的註解是「遂其生」,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

所位與所由育的背景,當然是環境,環境可以大別為二,一是體內的環境,一是體外的環境。 體外的環境,就人而論,又可以分為兩種,一是橫亙空間的物質的環境,二是縱貫時間的文化的環境。 教育的目的又當然在設法使我們和這兩種或三 種環境打成一片,使相成而不相害。 環境是與生俱來的一種東西,體內的環境不用說,體外的環境自然也自呱呱墮地之頃,和人發生了關係。

個人如此,民族也是如此。 民族有它固有的土地、氣候、物產,是物質的環境; 有它固有的文物、典章、制度,是文化的環境。 一個人或一個民族要安所遂生,自然第一得先和固有的各種環境發生相成而不相害的關係。 一棵橘子樹,不能強勉移到淮河以北,否則不是不生長,也許會成為變種; 普通的一條草狗,你不能教它打獵; 一隻雞,你不能教它學泅水——一切生物都有它固有的環境,它們的位育,就得時時刻刻參考到這種環境; 人類當然也不是例外。 所不同的,人類的位育力比較大,比較要有伸縮,他多少有一些左右環境、甚至於環境選擇的力量。 但這也並不是說可以把固有的環境完全放棄,或置若罔聞; 最多他只能把固有的環境逐漸的加以修改與整理罷了。

這種一個民族與固有環境的關係現在的人有一個新的名詞來稱呼它。 就是「綿續性」三個字。

在文化的環境方面,這綿續性是最明顯的,叫做歷史的綿續性,在物質環境方面,這特殊關係可以另外叫做聯帶性,或呼應性 ; 局部如有變遷,全部必然的要受影響,要是變遷得十分急劇的話,全部也許要受震撼以至於破裂; 這便是聯帶性或呼應性所必然要引起的現象。 所謂民族性這樣東西,可以說是生物的綿續性(遺傳)與文化的綿續性(歷史)所合作而成的一種復體的綿續性。 物質環境的勢力,不斷的在遺傳和歷史方面發生影響,好比波浪之於海岸線的地形與地質一般,自然也有它的貢獻。

綿續性的名詞雖新,它的觀念卻舊,至少在中國是很有一些來歷的。 這觀念便是「本」的觀念。 在中國舊日的文化生活裡,幾於隨時隨地可以看見些「務本」與「不忘本」的表示。 我們不必舉許多聖賢傳上的話來證明這一點,這原是大家該知道的。 所謂不忘本,就是要大家隨在參考到固有的背景和環境,所謂務本,更是要大家在做事的時候,要從固有的事物做起,不要好高騖遠,見異思遷。

三十年來所謂新式的學校教育的一大錯誤就在這忘本與不務本的一點上。 新式的學校教育未嘗不知道位育的重要,未嘗不想教人生和各種環境打成一片; 但是他們所見的環境,並不是民族固有的環境,而是二十世紀西洋的環境。

二十世紀西洋的環境未嘗不重要,對它求位育的需要未嘗不迫切,但是因為忘卻了固有的環境,忘卻了民族和固有的環境的綿續性和拖聯性,以為對舊的如可一腳踢開,對於新的,便可一蹴驟幾,他們並不採用逐步修正固有的環境的方法,而採用以新環境整個的替代舊環境的方法——結果,就鬧出近來的焦頭爛額的一副局面。

上文說環境 有三種: 新式的學校教育對於民族固有的三種環境,可以說都沒有發生關係,遑論打成一片。 不但沒有發生新的關係,並且把原有的關係、原有的綿續性給打斷了。 就物質的環境而論,中國的教育早應該以農村做中心,凡所設施,在在是應該以百分之 八十五以上的農民的安所遂生做目的的; 但是二三十年來 普及教育的成績,似乎唯一的目的是在教他們脫離農村,而加入都市生活 ; 這種教育所給他們的是: 多識幾個字,多提高些他們的經濟的欲望,和消費能力,一些一知半解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知識和臆說,尤以社會科學為多,尤以社會科學方面的臆說為多; 至於怎樣和土地及動植物的環境,發生更不可須臾離的關係,使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更能夠安其所遂其生,便在聞不問之列。 結果, 這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便變做相傳下來的越過了淮河的橘子,即使不成變種,終必歸於澌滅。

目前甚囂塵上的農村破產,便是澌滅的一種表示。 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口原是農村裡長下很好的根了的,如今新式的教育已經把他們連根拔了起來,試問這人口與農村,兩方面安得不都歸於衰敗與滅亡? 農村的破產到現在已經很明顯; 但是農村人口的或因疾病流離而直接死亡,或因麋集都市而間接歸於淘汰,還不過是一種模糊的印象。

現在總算還有人在那裡大聲疾呼「到民間去」、「到鄉村去」。 但我們可以窺見,就在這些大聲疾呼的人,也已經忘了他們的本源之地,忘了他們的本來面目。 他們為什麼不說「回民間去」,「回鄉間去」? 原來幾十年的忘本教育的結果,已經教他們忘記自己原是鄉村裡出來的人,教他們把教市與城鎮看作自己的老家。 把都市看作老家、看作主體的觀念一天不打破,農村的復興,便一天沒有希望。

在文化的環境一方面,新教育的錯誤也正相似。 它也是忘了本的。 凡所設施,好像唯一的目的是要我們對已往的文物,宣告脫離關係,並且脫離得越決絕越好似的。 那些在在把一切的罪過都推在「禮教」與「封建思想」身上的人,我們固然不必說; 就在比較心平氣和的批評家也時常會把一種錯誤或一種弱點推溯到孔二先生身上; 以二千五百年後的事歸罪到二千五百年以前的一個個人的身上,無論本末原委說得怎樣清楚,我們總覺得太把一個問題看得單純了些。

此種「罪人斯得」的心理,最 多不過教孔二先生在棺材裡面翻一轉身,實際的效用是沒有的。 但實際的壞處卻有。 就是在教育上養成了「古舊與惡劣」變做通用名詞的一種風氣。 凡是古舊的一定是陳舊的、一定是惡劣的。 經書這樣東西,自然也是不堪寓目的了。 經書裡確乎有現在人不必寓目的地方,但中間也記著不少的 先民生活的經驗,生活的常道,可以供後人參考。 所謂經,所謂常道,就是一種有綿續性的事物。 以前民族的文化與教育,惟恐離「經」背「道」,失諸一成不變,不能有新的發展; 今日民族的文化與教育,唯恐不離「經」背「道」,失諸無所維繫,飄忽不定。

最近幾年以來,因為少數學者的提倡,有所謂國學一門者出。 但結果最多不過把先民的的遺業,提出來成為一門學問,可以和別的學問並躋於學校課程之列。 辦新教育的人,也未嘗把這種遺業認為和民族所以生存與立之道息息相關。 讀書的青年,既唯此種教育領袖的馬首是瞻,平日選讀一門國學,好比選讀一門文學或化學一般, 目的不在裝門面便在求實用 ,自然更不了解這一層意義了。

本文選自《潘光旦文集》第八卷,原題為「忘本的教育」。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敬請聯繫刪除。 文章經由「文化縱橫」重新編輯,歡迎個人分享,媒體轉載請在後臺留言,如按照此版複製轉載,敬請註明書目出處及轉載來源「文化縱橫」(whzh_21bcr)。

相關焦點

  • 潘光旦:教育的懺悔
    然而,就在六年以後,知識分子即厄運臨頭,被打入了「另冊」,及至「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更革出了個「知識越多越反動」。潘光旦也未能倖免,1957年被打成右派,1967年含恨辭世。這些遭際,是照片上的那個潘光旦所萬萬不會想到的。  收錄這張老照片,編者尚需補白一句:「潘光旦或許不為人熟知,在此聊補一筆。潘光旦,社會學家,是梁啓超的學生、費孝通的老師。」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潘光旦與中國社會學」——紀念潘光旦...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紀中國學術界,潘光旦先生是最富人文關懷、最具士人風骨的學者之一。在社會學、民族學、優生學、教育學等方面,潘光旦先生均留下了豐厚的理論遺產,「中和位育」「自明自強」等理念在中國現代教育領域迴響至今。潘光旦的學術領域涉獵廣博,為人的厚度亦令後人高山仰止。值此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文研院特舉辦本次紀念研討會,在百年後的今天重新研讀先生的學術著作,討論先生的深厚思想。
  • 潘光旦: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人以自由!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會學家,1934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社會學系教授,1952年至196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在優生學、社會學、民族學、性心理學、翻譯等領域有突出的貢獻,同時廣泛參與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討論,也是一位有影響的社會思想家。潘光旦與葉企孫、陳寅恪、梅貽琦並稱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按常理來說,潘光旦只要追隨摩爾根的研究方向,回國推動遺傳學的學科建設,就能成為中國現代生物學開創者,在談家楨之前成為「中國的摩爾根」。1924年潘光旦在美國達特默斯學院然而,潘光旦治學的落腳點在人類,而不在動物。
  • 鉤沉|社會學大師潘光旦
    本文圖片均來自「中國民主同盟」潘光旦,原名光亶,後改名為光旦,1899年8月13日出生於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一戶世代鄉紳之家,也就是今天的寶山區羅店鎮——一個位於長江口的中國歷史文化名鎮。父親潘鴻鼎思想多元、兼容並蓄,母親知書達禮、注重教育,舅舅沈恩孚則為他的讀書工作提供了更為廣闊的天空。勤奮讀書,代代相傳的家風對潘光旦影響很大。14歲時,父親便早早去世。母親克儉克勤,非常注重潘光旦的讀書和教育,在生活上教會潘光旦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也奠定了潘光旦性格中溫良恭儉,雍容寬厚的品格。
  • 「人物」民國大家之潘光旦
    曾先後兼任清華大學及西南聯大教務長、社會系主任以及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等職,畢生致力於愛國民主事業,倡導民主自由思想,於1941年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歷任民盟第一、二屆中央常委,第三屆中央委員。建國後,曾先後擔任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會委員、 政務院文化委員會名詞統一委員會委員、全國政協第二、三、四屆委員。
  • 學人 潘光旦傳略
    1929年,新月書店出版其著作《中國之家庭問題》。1934年,譯著《性的教育》和《性的道德》在上海青年書局出版。是年開始在北平清華大學工作,任社會學系教授。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隨清華大學南遷長沙,在長沙臨時大學授課。1938年遷往昆明,在西南聯合大學教學。在此期間,除講授優生學、家庭問題等課程外,又逐步另外開設西洋社會思想史、中國儒家社會思想史等課程。
  • 潘光旦:說鄉土教育
    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對於縱橫上下多少萬年的歷史,不難取得一知半解,而於大學青年,對於這全部歷史與環境裡的某些部分,可能還了解得相當詳細,
  • 呂文浩:作為社會思想家的潘光旦
    依循這種學術路徑的努力,最後集中反映在2009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一書中。在出版之前的課題結項評審過程中,對於能不能將潘光旦放在「思想家」的行列,從而使他在思想史上佔據一席之地,參與評審的思想史專家們不無疑慮。同樣的疑惑還浮現在為那本書寫序的黃興濤教授的心頭。
  • 潘光旦: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人以自由
    文 | 智效民圖 | 雷尼 · 馬格裡特「聽話才是好孩子」,幾乎是每一個中國家長的口頭禪,但是讀了《赫胥黎自由教育論》之後,很可能會動搖這一觀念。 如果說許多中國家庭在兒童早期教育中已經陷入一種誤區的話,那麼由學校介入的「兒童後期教育」,又是什麼狀況呢? 自從恢復高考以後,由於就業壓力越來越大,再加上「知識改變命運」的宣傳和社會達爾文主義死灰復燃,青少年一代陷入應試教育的惡性競爭之中。
  • 黃興濤:呂文浩著《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序言
    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潘光旦的重要地位大約毋庸置疑。韓明謨先生在《中國社會學名家》一書中,就將他列為中國社會學「較突出並有代表性」的四大名家之一(另三家為孫本文、陳達和費孝通)。與此同時,他還是現代中國首屈一指的優生學家、性心理學家,有成績的民族學家和重要的社會史家。
  • 潘光旦:特立獨行士大夫
    他後來專門著文分析,說青年人受時代成見的支配,喜歡讀白話、譯文書籍與報紙,冷落了外文、文言書籍,這是應該引以為憂的——今日之大學圖書館,借閱最多的,往往也是各類商業性質濃厚的暢銷小說,潘光旦若見了,焉能不氣?潘光旦為這樣一件事惱怒,並非吹毛求疵。他一生的為人、處世、做學問都充滿著傳統士大夫的人文情懷。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上,便有著濃厚的儒家特色。
  •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19年10月24日 15:58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作者:陶康華 孫偉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經典潘光旦:什麼是鄉土教育
    近代教育下的青年,對於縱橫上下多少萬年的歷史,不難取得一知半解,而於大學青年,對於這全部歷史與環境裡的某些部分,可能還了解得相當詳細,前途如果成一個專家的話,他可能知道得比誰都徹底。但我們如果問他,人是什麼一回事,他自己又是怎樣的一個人,他的家世來歷如何,他的高曾祖父母以至於母黨的前輩,是些什麼人,他從小生長的家鄉最初是怎樣開拓的,後來有些什麼重要的變遷,出過什麼重要的人才,對一省一國有過什麼文化上的貢獻,本鄉的地形地質如何,山川的脈絡如何,有何名勝古蹟,有何特別的自然或人工的產物——他可以瞠目咋舌不知所對。
  •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1899年,潘光旦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今屬上海市寶山區),在世代書香的氛圍下成長為學貫中西的大學者,是具有相當影響力的社會思想家、活動家,以及中國民盟的早期重要創始人。他一生治學範圍極為廣闊,中西貫通,文理融會,在優生學、社會學、民族學、性心理學、民族學、翻譯等眾多領域都有很深的造詣,不少著述已成為我國現代學術的經典,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今天,我們在這裡紀念潘光旦先生,就是要學習他們這一代人愛國為民的責任意識,對理想信念的不懈堅守,淡泊名利的思想品質。」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陳群表示。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優生學進入中國之後,對於中國已有的一般意義上的種族論述而言,不啻是一個重要的推進;對於中國問題中之種族問題,也帶來了新的視野和解決方案。同時需要說明的是,中國知識分子在接受時常和種族主義糾纏不清的優生學時,表現出了明確的分辨意識,而且能夠結合中國的實際處境討論中國的種族問題。
  • 重溫潘光旦的「中和位育」
    《中和位育》,潘光旦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出版張冠生「中和位育」,是潘光旦先生從儒家社會思想中提煉出的一個概念,時值1920年代,是中國社會尤其是文化思想發生劇烈變動的一個時期。我輩與潘先生一輩相比,在文化思想所能達到的高度上,遠遜於他們,很難說能完全理解他們的主張及意義。即使在常識層面上想想,也會覺得安所遂生比安居樂業還要高一籌。「遂生」的內涵比「樂業」要廣,至少能把人的內心、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包括進去。潘先生說,「位育」是個新名詞,卻是個古老的觀念。「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
  • 潘光旦誕辰一百二十年︱田方萌:被誤解和被忽視的保守主義者
    潘光旦(1899.8.13-1967.6.10)潘光旦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在優生學、社會學、天才研究和民族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他長期被學術界看作一位自由主義者,也有人將他視為社會民主主義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思想改造運動中,潘光旦也承認自己受美國教育多年,「自由主義思想濃厚」。
  • 「人」以外的事物,不要喧賓奪主|潘光旦誕辰120周年
    在20世紀20、30年代,潘光旦從中國傳統(儒家社會思想)裡提出「中和位育」,而「位育」是對古老觀念的新說法,位即秩序,育即進步。「一切生命的目的在求位育……安所遂生,是一切生命的大欲。」他以此評價教育是否使人自由以「安其所」「遂其生」。終其一生,他所涉頗廣。比如在40年代,他就已經開始對英國經濟學家哈耶克的著作展開介紹和評述。
  • 費孝通與潘光旦:兩代社會學家間的學術交往
    中國社會文化變遷失去了一位最為敏銳的見證人,中國社會學界失去了一位識途老馬與領路人。在學科領域上,費孝通早年繼承了吳文藻先生引進人類學田野調查方法來研究社會學的研究路向,打破前人劃定的社會學、人類學與民族學的界限,開創了社會學中國學派的先聲。兩年前以93歲的高齡,又提出擴展傳統社會學的研究領域,將古代文明的思想內容及方法論納入社會學,創造一種有別於實證社會學的新的社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