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旦:特立獨行士大夫

2020-12-18 中國教育新聞網

如果潘光旦現在走進大學圖書館翻一下借書記錄,恐怕依然會火冒三丈。

上世紀40年代末他擔任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長時,有次抽查圖書館借書情況,發現最多的是「中文——白話——小說」,不禁極為生氣,因為這說明學生偷懶,喜歡看小說而不看文言、外文。他後來專門著文分析,說青年人受時代成見的支配,喜歡讀白話、譯文書籍與報紙,冷落了外文、文言書籍,這是應該引以為憂的——今日之大學圖書館,借閱最多的,往往也是各類商業性質濃厚的暢銷小說,潘光旦若見了,焉能不氣?

潘光旦為這樣一件事惱怒,並非吹毛求疵。他一生的為人、處世、做學問都充滿著傳統士大夫的人文情懷。反映在他的教育思想上,便有著濃厚的儒家特色。

潘光旦教育思想的核心,「中和位育」,即典出儒家經典《中庸》。其文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潘光旦以此為核心,聯繫當時國家社會發展實際,對人的發展作了深刻的觀察和思考,並身體力行。

所以他為什麼那麼在乎學生不讀文言、外語?那是因為他認為文言、外語是學生成為「完人」的必備工具。當時教育界的思潮是熱衷造就專門技術人才,潘光旦對此十分反感。他認為,教育必須以每一個人為目的,必須在每一個人身上著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完成一個人,教育的最大目的是為了促進個性發展,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讓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把自我推進到一個「至善」的境界,成為「完人」。專家人才必須是在完成人的教育後,才能成為完整的「人」的意義上的專才,否則充其量只能是優良的工具。

但潘光旦顯然不是一個舊時代的老先生。要知在他的頭銜裡,還有一項「第一位揭開國人性心理面紗的學者」。即便在今天,「性學家」這三個字都比他們的研究成果更能吸引人們的目光,何況在當時。然而早在22歲那年,潘光旦就用西方性科學理論寫就《馮小青考》,為此深受梁啓超賞識:「以吾弟頭腦之瑩澈,可以為科學家;以吾弟情緒之深刻,可以為文學家!」另一個說明潘光旦積極入世的事例是,他是政治的積極參與者。他參加政治運動的次數之多,並不遜色好友聞一多。聞一多遇刺後,下一個就要輪到潘光旦,以至於他不得不躲入昆明的美國領事館避難。

如此積極的「入世」,除卻他身上士大夫氣質,更和他注重教師的言傳身教有關。潘光旦看重教師的表率作用,他提出要慎擇師資,選擇教師不僅要看他的學識多少,學問深淺,更重要的是他的學識對他個人的日常生活已經發生了多少良好的影響,潘光旦認為教師風度的表率作用遠遠勝過訓導中實行的那些生活戒條和所訂的幾種獎懲功過的條例。

潘光旦是有資格說這話的。他在意氣風發的十七歲時,因運動事故失去半條腿,要出國留學,還被當時清華的代理校長嚴鶴齡嘲諷「怕不合適吧,美國人會說中國人兩條腿不夠多,一條腿的也送來了」!換做別人,恐怕早已一蹶不振,但潘光旦不僅不以為意,還做詩述懷:談兵臏腳傳孫子,述史喪明說左丘。此思尚存志仍在,縱教偏廢亦何憂。後來,他拄著雙拐,拖著一條殘腿在美國四年拿下碩士學位,回清華擔任教務長後,更成為是老清華人中最得力的核心成員之一。

潘光旦熱愛學生。他喜歡演講,還愛和學生互動,使學生有如沐春風的喜悅。學生不但在課堂上與他交流,還可以自由地到他家去討教,他大事小事總是誠懇地解答。學生說「潘先生的為人也同他的圓圓的臉一樣的和藹可親」。他的幽默更是獨樹一幟。在西南聯大演講時,他講到孔子時說:「對於孔老夫子,我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的。」接著,他看了一眼自己缺失的一條腿,更正道:「講錯了,應該是四體投地。」引來哄堂大笑。建國後他任政協委員,外出視察時走路用雙拐,有人取笑他說:「潘先生的立場觀點都有問題。」他說:「不止如此,我的方法也有問題,我駕的雙拐是美國貨。」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敢這麼說話,潘光旦的性情可見一斑。

然而他還是沒逃過命運的劫難。1967年6月10日晚,受盡迫害的他在學生費孝通的懷中停止了呼吸。據費孝通回憶,潘光旦早就預言到自己生命結束,即便是那一刻,他亦沒有怨恨,甚至淡然地表示,這是時代的必然。這是怎樣的胸襟和品格?熟悉潘光旦的人,無不被他的大儒風範所折服,費孝通如此感慨:「潘先生的人格和境界非常人所能及!」

兩根拐杖是潘光旦形影不離的夥伴,但是他積極健康地行走了一生。

《中國教育報》2016年11月17日第4版 

相關焦點

  • 費孝通與潘光旦:兩代社會學家間的學術交往
    潘光旦的歷史文獻研究,運用範圍之廣,數量之多,在上一代社會學家裡面是首屈一指的。潘、費學術風貌差異很大,但這並不妨礙費孝通對潘光旦的學術研究一直保持著尊重的態度。費孝通在清華研究院做研究生時上過吳景超的課,是吳的「正牌」學生。他沒有上過潘光旦的課,但就受影響的程度而論,受潘光旦的影響更為深刻。所以,他在各種場合總是說「我的老師潘光旦先生」。
  • 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舉辦「潘光旦與中國社會學」——紀念潘光旦...
    在群星璀璨的20世紀中國學術界,潘光旦先生是最富人文關懷、最具士人風骨的學者之一。在社會學、民族學、優生學、教育學等方面,潘光旦先生均留下了豐厚的理論遺產,「中和位育」「自明自強」等理念在中國現代教育領域迴響至今。潘光旦的學術領域涉獵廣博,為人的厚度亦令後人高山仰止。值此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之際,文研院特舉辦本次紀念研討會,在百年後的今天重新研讀先生的學術著作,討論先生的深厚思想。
  • 鉤沉|社會學大師潘光旦
    勤奮讀書,代代相傳的家風對潘光旦影響很大。14歲時,父親便早早去世。母親克儉克勤,非常注重潘光旦的讀書和教育,在生活上教會潘光旦許多做人的道理這也奠定了潘光旦性格中溫良恭儉,雍容寬厚的品格。潘光旦:「記得小時候在家,日間如果和別的孩子爭吵打架,夜間母親一定要和我算帳,說理而外,往往加上一些輕微的體罰,直在我,如此,曲在我,更自難免。
  • 潘光旦:教育的懺悔
    潘光旦(1899-1967)字仲昂,江蘇寶山人。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赴美留學,後長期擔任清華大學校務領導,研究社會學、優生學、性心理學、民族史等,卓有成就。  這是一張著名的照片。1951年10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第三次會議在北京舉行,會議休息時,毛澤東主席從主席臺上下來,與政務院文化教育委員潘光旦交談。
  • 潘光旦 | 說「倫」字
    潘光旦(1899.8.13-1967.6.10),原名光亶,後署名光旦,又名保同,字仲昂,江蘇省太倉直隸州寶山縣羅店鎮(今屬上海市寶山區
  • 潘光旦:中國第一位社會生物學家
    ▶在社會學天地裡,潘光旦就像一位居住在他國的孤獨移民,既不願融入當地文化,還宣揚著母國文化的優越性。囿於社會學的學科邊界,我們便只能將他看作這一領域的「另類人物」,或所謂「生物學派」的代表。無論民國末年的院士選舉還是今天的專業研究,都在學科的藩籬下低估了潘光旦的學術貢獻。潘光旦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
  • 學人 潘光旦傳略
    潘光旦先生,字仲昂,江蘇省寶山縣羅店鎮人,生於1899年8月。父親潘鴻鼎,曾任清翰林院編修。1905年,潘光旦入羅店鎮私塾讀書,一年後轉到新式學堂學習。接受了優生學訓練的潘光旦,繼續探討前輩知識分子關心的種族改良問題,試圖在過於殘酷的自然選擇之外,提倡人為努力的社會選擇。潘光旦既不同意廣義的優生學,將所有影響到後代幸福的社會改造事業都算在研究範圍內;也不滿意過於狹隘的生物遺傳討論。他強調一種人文生物學:「以生物為體,以社會為用,採遺傳選擇之手段,以達人文進步之目的」。 潘光旦用生物的眼光來看待民族。
  • 呂文浩:作為社會思想家的潘光旦
    從這個意義說,黃興濤教授的理解是準確的,當時我確實無意於討論從嚴格意義上說潘光旦算不算一個「思想家」這樣的問題。論英雄排座次,為潘光旦爭得一個「思想家」的頭銜對於彼時的我並沒有什麼興趣。潘光旦的東床、北京大學生物系胡壽文教授更是對潘光旦的新人文史觀傾心不已,認為相較於具體的、容易被後人研究超越的學術研究成果,這是潘光旦在思想上的主要貢獻,也是比較具有長久價值的部分,所以他先後發表了《優生學與潘光旦》和《潘光旦與新人文史觀》兩文予以闡釋。
  • 呂文浩:潘光旦剝離優生學與種族主義的努力
    1932年,潘光旦就此說:「種族問題是七八十年來社會問題裡的犖犖大者。為了它發生的:有內戰,有無數的罪案,有學者之間的筆墨官司,有大批的民族遷徙,有國際永久的齟齬與深刻的猜忌。」(潘光旦:《介紹吳澤霖先生的〈現代種族〉(二)》,《潘光旦民族研究文集》,民族出版社,1995,第20頁。)同時,社會學家吳澤霖說:「現代有一種潛伏而猛烈的力量在操縱著國際和國家的政策,那便是普遍的種族敵視心理。
  • 「人物」民國大家之潘光旦
    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社會系學科被撤銷,潘光旦遂調入中央民族學院,主要從事少數民族歷史的研究。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是人類學、民族學界著名五大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謂「破壞民族關係」。
  • 潘光旦:最好的教育,就是給人以自由!
    潘光旦(1899—1967),著名社會學家,1934年至1952年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社會學系教授,1952年至1967年任中央民族學院教授。在優生學、社會學、民族學、性心理學、翻譯等領域有突出的貢獻,同時廣泛參與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討論,也是一位有影響的社會思想家。潘光旦與葉企孫、陳寅恪、梅貽琦並稱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
  • 新語境新解讀: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
    轉眼間已是我國近代著名學者、思想家、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重要領導人潘光旦的120周年誕辰。1999年潘光旦百年誕辰時曾由民盟中央和中央民族大學分別舉辦過紀念會,出版過兩本紀念文集(《中和位育——潘光旦百年誕辰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潘光旦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0年)。
  • 士大夫與流氓
    這些士大夫雖不是一個世襲的貴族階級,卻是惟一有共同目標的團體,所以人數雖少,也能操縱天下的大局。但士大夫有他們特殊的弱點,以每個分子而論,他們都是些文弱的書生,兵戎之事全不了解,絕對不肯當兵。太平盛世他們可靠皇帝與團體間無形的組織維持自己的勢力。天下一亂,他們就失去自立自主的能力,大權就移到流氓的手中。士大夫最多只能守成,並無應付變局的能力。
  • 黃興濤:呂文浩著《中國現代思想史上的潘光旦》序言
    作為學者的潘光旦,可以說既學有專攻,又博識多能,屬於那種思想敏銳、特色獨具而又積極用世的「學術大家」一類。   記得1980年代,中國社會學開始「重建」、社會史研究潮流剛剛興起之時,我和許多青年學子一樣,都經歷過一個熱心「悅讀」潘光旦和費孝通著作的時期。
  • 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研討會:老一代學者的精神值得繼承
    8月7日,紀念潘光旦誕辰120周年座談研討會在他的家鄉上海寶山區羅店鎮舉行。開幕式上,新民晚報社黨委書記、社長、總編輯朱國順,中共寶山區委常委、統戰部部長沈偉民共同為潘光旦圖書室揭牌。潘光旦先生女兒潘乃谷、民盟市委副秘書長廖大偉向潘光旦圖書室捐贈圖書。潘光旦思想青年研習社也在開幕式上揭牌。
  • 【清華園名人故居】潘光旦故居:「中和位育」人生境
    這位令大師看到希望的弱冠少年,就是後來的著名社會學家、優生學家潘光旦。潘光旦(1899~1967),1913年至1922年就讀於清華學校,次年赴美攻讀生物學,並對優生學產生了濃厚興趣,轉而探索中華民族強生優生之道。1934年8月,他受聘為清華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次年兼任教務長。自此,他住進新林院11號,開始了在清華19年的工作生活。
  •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潘光旦的位育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啟示 2019年10月24日 15:58 來源:《 中華讀書報 》 作者:陶康華 孫偉華 字號 內容摘要: 關鍵詞:
  • 潘光旦誕辰一百二十年︱田方萌:被誤解和被忽視的保守主義者
    潘光旦(1899.8.13-1967.6.10)潘光旦是民國時期的著名學者和公共知識分子,在優生學、社會學、天才研究和民族研究等領域均有建樹。他長期被學術界看作一位自由主義者,也有人將他視為社會民主主義者。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思想改造運動中,潘光旦也承認自己受美國教育多年,「自由主義思想濃厚」。
  • 潘光旦:忘本的中國教育 | 文化縱橫
    ✪ 潘光旦【導讀】2019年8月13日,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潘光旦先生誕辰120周年。如今,「潘光旦」一名似乎已被公共知識界和大眾輿論所淡忘。但事實上,潘光旦是最早向中國介紹西方社會學理論體系的那批知識分子中的一個,堪稱中國社會學奠基人之一。在近代中國教育史上,潘光旦同樣不容忽視。
  • 西南聯大教務長潘光旦故居年久失修 亟需保護
    人民網昆明8月25日電 「同學們,這就是西南聯大教務長潘光旦的故居。如果不是像我一樣專門研究的人,恐怕就得找很久,甚至也找不到了……」 雲南師範大學教授、西南聯大史研究專家吳寶璋帶著首都大學生採訪團成員下了公路,沿著大河梗,穿過一條小吃街,拐進一條狹窄的胡同,轉了幾道彎,一個躲藏在幾棟高樓中間的破敗院子映入眼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