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學校德育方案

2021-03-02 地域鄉土教育研究

 

隨著近幾十年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和社會環境的深刻變化,促使中國鄉土社會急劇完成從農村化到城市化的深度轉型。千百年來中國的傳統禮儀、年節風俗、鄉約家風等優秀鄉土文化,距離當代青少年漸行漸遠,他們對自身成長地域的鄉土文化熟視無睹、甚至輕視逃避,面臨「自己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的文化認同和家國意識缺失。

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級中學由創辦於清代道光二年(1822年)的肥城老縣城鸞翔書院發展而來,迄今已有190多年的歷史。由於學校處於城鄉結合部,與很多鄉村學校一樣,面臨學生數量減少,生源質量下降、學校發展乏力等問題,在學校建設、常規管理、日常教育出現很多新的問題和困惑:如部分學生行為不受家校約束,容易受校外人員和網絡言行的誘導;部分學生成長曆程缺失,理想信念缺乏,抵抗挫折的能力低下;部分學生學習欲望不強,渾渾噩噩依賴電子產品混日子,身心素質和學習成績越來越差等等。

2015年以來,老城中學深入研究地域鄉土史志資料,追溯鄉土人文現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中發現和汲取優秀教育因素,成立鄉土德育系列社團,編寫鄉土教育系列教材,將其系統整理、融合應用到學校教育教學,特別是德育工作之中。2018年2月,「古代書院文化與當代學校德育的融合和應用」榮獲山東省德育課程一體化典型案例;2018年7月,學校為山東省文明辦、教育廳、財政廳聯合舉辦的全省鄉村學校少年宮培訓班提供中學唯一現場。2019年,《古代書院文化與當代校園文化的融合與應用》被立項為肥城唯一的山東省教育廳基礎教育改革項目;2021年2月,被山東省教育廳評為山東省鄉村溫馨校園。
       自2008年以來, 校長王正先後擔任定點小學、中心中學、中心小學校長,先後參加山東省骨幹校長高端培訓、泰安市骨幹校長赴無錫和深圳掛職培訓,在追尋鄉土文化記憶、徵集研究歷代鄉土教育實物、傳承鄉土教育文化等方面不斷學習、思考與實踐,先後自主設計建成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老城中學校史館,為當地政府設計建設肥城市老城古代史館、老城革命紀念館。2018年,榮獲肥城市首屆「十佳校長」、泰安市首屆中小學校辦學風採大賽金獎;2019年成為第三批齊魯名校長市級推薦人員、首批齊魯名校長領航工作室成員;2020年9月,被泰安市政府評為「泰山名校長」。2020年2月,中央電視臺《中國影像方志》欄目對其開展鄉土教育的相關成果進行了錄製播出。以上因素,為新時代鄉土教育在學校德育工作的傳承和創新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德育工作目標   

當前,傳統的鄉土範疇和體系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化,中國千百年來優秀鄉土文化的教育者、教育對象、教育內容和教育媒介也隨之發生相應變革。既傳承優秀鄉土文化,又融入新的時代要求,新的時代呼喚新的鄉土教育。

當前,單純依靠教育技術變革和進步,無法解決地方學校遇到的新問題和新困惑,促使基層教育工作者因地制宜,從當代鄉土人文變化的角度,沿著鄉土教育的脈絡,去追尋鄉土教育的記憶,尋找更適合本地師生氣質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去研究和解決學生和家長的需求,完成新時代鄉土教育傳承和演變的使命。

肥城市老城街道初級中學梳理散落的、碎片化的地域鄉土文化,進行系統化、體系化的思考、構建和實踐,通過對地方鄉土文化的挖掘整理、研學實踐、展示傳承,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使其成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形成「傳承優秀鄉土文化、豐富師生人文底蘊」的新時代鄉土教育特色。

三、德育實施路徑

1.挖掘鄉土教育歷史,追尋地方教育記憶。首先成立學校新鄉土教育工作室,設置鄉土史志資料專櫃,研究本地書院學堂教風學風,思考定位學校的「三風一訓」核心文化,並進行深入解讀,使師生理解掌握,內化為師生做人做事、讀書學習的準則。二是完善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2017年,學校修建了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目前是省內學校首家縣級教育歷史陳列館。搜集、整理、陳設了數百件教育實物,梳理完善了肥城老縣城鄉土教育的歷史延革、歷代文廟書院的鄉賢學風,師生可以充分感悟肥城老縣城鄉土文化的傳承發展,從而樹立鄉土自信和家國意識。

2.重修鄉土教育古蹟,傳承地方教育文化。一是在校園重建肥城老縣城鸞臺、瞻岱亭、龍沼、等文化古蹟,再現「鸞臺夜月」「龍沼春霖」「書院秋風」等肥城古八景,重現老縣城文廟的官學儒學功能。二是設立「肥城教育文化古蹟介紹」專欄,整理懸掛《重修肥城縣大學記》《同川書院記》等歷史碑記,對文字、匾額、對聯等進行解讀,挖掘其鄉土教育意蘊;三是在杏壇設置「禮、義、仁、智、信」等十六字石刻,貫穿當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的誠信、敬業、禮節、孝敬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四是以肥城老縣城明清兩代的鸞翔、金峰、同川三大書院命名教學樓,通過一系列鄉土教育文化古蹟在校園內實現與教育文化史的互為印證,使師生浸潤於傳統德育文化薰陶之中,人文素養得以全面提升。

3.傳承鄉土優秀文化,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由學校黨總支牽頭,下屬支部、共青團、少先隊分工,各班主任和科任教師全員參與,挖掘、開發、以「禮、毅、智、新」為主題的系列鄉土德育課程,以校外師資作為有力補充,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和主題活動,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1)開展鄉土「禮」文化教育。以春節、清明節、端午節、重陽節、中秋節等中華民族主要傳統節日為主題,通過「知禮」「懂禮」「行禮」,切身體驗鄉土禮節。樹立孔子名生有子雕塑,開展「拜有子」儀式,理解其名言「禮之用,和為貴」的含義,加強尊師重教的儀式感,讓學生知「禮」。通過研究鄉土家譜,來傳承良好家風、通過研究鄉風民約,來制定班規班風,對吸菸、紋身等不良行為說不,讓學生懂「禮」;開展「文明禮儀我行動」活動,舉辦家庭禮儀、學校禮儀、社交禮儀等各類專題體驗活動,讓學生行「禮」。

(2)開展鄉土「毅」文化教育。利用鄉土教育資源,融入和開好思政課。引導思政課教師按照課程內容,尋找本地鄉風鄉約、鄉賢名人、家風家訓故事,讓思政課堂更生動,更接地氣。依託肥城老縣城古代史館、老城革命紀念館等校外研學基地,繼續開展「四十華裡徒步研學」活動,對學生進行地方歷史教育、革命勵志教育,堅定文化自信,傳承紅色基因。建立地域鄉賢名人勵志故事牆,弘揚地域精神,培養上進氛圍。定期邀請本土名人、優秀畢業生作勵志專題報告、組織不良行為辯論活動,適時適度地創設具有震撼力的教育情境。

(3)開展鄉土「智」文化教育。利用校內肥城市鄉鎮首家新華書店校園圖書館「同川書院」,為學生提供舒適便捷的借閱空間,通過深入研究地方書院教育史,對標學生聽、說、讀、寫、練的能力培養,開展「杏壇講學」「課藝論壇」「考卷書法」等系列活動,將書院教學中學習態度、學習方法融合於當代教育教學實踐。根據鄉土地域別稱,各級部設立鸞翔隊、臥虎隊、火槍隊進行良性競爭,實現本地生源穩定,高中錄取數量和比例逐年提升。

(4)開展鄉土「新」文化教育。首先是鄉土技藝進校園。利用廢棄水管,設計製作古六藝群雕:即禮、樂、射、御、書、數,契合了當前倡導的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圍繞民族精神、經典誦讀、民族技藝三條主線,從鄉土衣食住行、民風民俗入手,邀請民間老藝人參與,成立百尺舞龍、大字書法、地方戲劇等鄉土特色社團,傳承地方工匠精神,培養學生興趣愛好。其次是鄉土勞動教育進校園。將傳統文化校園與生態教育校園有機融合,重新設計全校綠化格局,種植本地花草樹木近百種,建成文人樹園、百花園、百果園、百魚池、百藤園、百鴿園等一系列校園環保生態教育鏈,校園鴿翔魚躍、花果滿園、讓師生可以隨時親近自然、舒緩身心壓力,並成為進行鄉土勞動教育和了解本土動植物的校內基地。

四、德育保障與評價 

在鄉土教育因素在德育工作的實施過程中,始終堅持因地制宜,量力而行,全面規劃,分步實施。一是與學校場館相結合,在校園規劃、功能室搭配上考慮德育工作實施的需要,進行鄉土德育課程的開發、整合和開展;二是與少年宮、科技館等上級項目結合,充分利用各級資金,開展相關的鄉土德育教育項目;三是與家庭社區相結合,解決鄉土德育活動的資源和師資問題;四是與各部門結合,特別是史志、民政、公安、農林等部門,可以有效解決學校在鄉土德育方面的困惑和需求。

將德育方案的實施和評價,納入年度綜合考核方案,對班級德育管理、學科德育滲透等項目進行專項考核、定期評估,並將相關結果用於師生各類評優樹先,並作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重要部分,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文化自信、習俗傳承等方面成體系、出實效,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相關焦點

  • 寒亭區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德育工作「新活力」
    一是就地取材、量體裁衣,拓展德育「新維度」。積極推進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滲透,將新時代德育思想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對蔡家欄子紅色教育基地、柳毅傳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鄉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總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開發,構建起集課本知識與鄉土文化為
  • 福建出臺教育系統貫徹落實《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工作方案
    收錄於話題近日,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印發《福建省教育系統關於貫徹落實的工作方案》,明確六大重點任務。挖掘各學科育人資源,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學科專業課程有機結合,遴選建設一批高校課程思政和中小學學科德育精品項目,支持和鼓勵學校開發體現愛國主義教育要求的音樂、美術、舞蹈、戲劇作品等,推出反映愛國主義內容的高質量教輔讀物。統籌地方和校本課程,組織編寫福建優秀傳統文化讀本和國家安全教育讀本,鼓勵有條件的地區和學校開發愛國主義教育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
  • 第八屆「十大德育精品工程」 新時代勞動教育成亮點
    近日,蕭山區第八屆「十大德育精品工程」名單出爐。記者從區教育局了解到,自第八屆中小學勞動德育精品工程徵集評選活動啟動以來,共收集到121個德育項目。區教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些項目涉及各個方面,為學生成長提供了多樣化的方案。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項目報告
    學校在繼承鸞翔書院辦學宗旨的基礎上,重新思考定位學校的「禮、毅、智、新」校訓和「三風」,學校將「三風一訓一標」進行深入解讀,使師生理解掌握,內化為師生做人做事、教書育人、讀書學習的準則。          二是打造肥城教育文化史六牌樓,重現古代教育文化歷程。
  • 新時代 新德育——全國新教育實驗線上開放周
    我覺得這次開放周活動,將對探索新時代中如何做德育工作產生重要的意義。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於新教育實驗課程體系裡面從「真、善、美」大環節來說,「善」是德育中最重要的內容,三足鼎立,而且它是最基礎的。8、建設家庭、學校和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合力網絡,使各種力量形成時空交叉影響的德育優勢力量。這八個方面,我覺得其實可以稱之為我們德育工作的八個原則,但是這些原則性的理念怎麼變成課程?怎麼變成學校教育的實踐?這個我在去年的新教育國際高峰論壇上,已做過闡述。
  • 國內外教育專家齊聚杭州 探討新時代德育創新與實踐
    來自海內外600餘名校長、教師,以及國內外教育專家圍繞「新時代·開啟德育新徵程」和「新視野·構建德育新格局」議題進行深入學習和探討,開啟新時代德育創新與實踐新思路。  會上,下城區教育局黨委書記、局長黃偉以《下城新探索:新時代集體主義教育的區域實踐》為題作專題匯報。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年味傳承
    三、欣賞年節文化的鄉土戲曲            「過大年,聽大戲」。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時代出現之前,戲劇、曲藝是人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山東為例,就有山東梆子、山東快書、膠東大鼓、墜子書等眾多戲曲種類,體現了山東地域風格、鄉土性情。
  • 關於印發《大興安嶺地區中小學德育「七色」教育活動方案》的通知
    大教字[2020]35號各縣(市)、區教育局,地直學校:為進一步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加強全區中小學德育工作,開展豐富多彩的德育活動,增強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效,現將《大興安嶺地區中小學德育「七色」教育活動方案》印發給你們,請各地各校認真抓好貫徹落實。
  • 「五育並舉,德育為先」 龍泉驛區出臺「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15日訊 為深入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落實新時代黨的教育方針,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龍泉驛區教育局就落實「五育並舉,德育為先」,出臺《成都經開區(龍泉驛區)教育局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實施意見》。
  • 深耕鄉土教育28載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7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主辦的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在南昌市第一中學舉行,揭曉了我省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名單。「身軀瘦小,以之為筆;赤心執著,以之為墨。播撒火種,興教扶智;深耕鄉土,傳承文明。二十八年追夢,三所學校領航。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研究旨在探討鄉土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有利於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化功能在學生、教師、家庭、社區互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增值。鄉土指人們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從小開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是指人們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深厚情感的地方。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人民德育專家林泰教授談新時代德育工作
    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高校思想理論教育工作。曾任校黨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人文社會科學學院常務副院長、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等職,現為人民德育專家委員會成員之一。日前,林泰就新時代德育工作接受了記者採訪。記者:林教授您好,請您談談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 青州市彌河小學:以鄉土文化資源教育為突破口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將鄉土文化資源納入新生入學教育,舉辦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歌曲,參觀華東保育院、華東野戰軍指揮部舊址等活動,每年的寒假暑假組織學生開展學革命先輩、做新時代好少年志願服務活動,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二是教學育人。引導教師結合鄉土文化資源教育,把對學生的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在各科教學過程始終。三是環境育人。
  • 五行遂昌 五彩德育 遂昌創建「一校一品」德育品牌
    以弘揚鄉土文化為主線,該校利用版畫大師楊可揚故鄉資源創建版畫社團,通過傳承版刻藝術,培養學生樹立起「一絲不苟做事,黑白分明做人」的版畫精神。這是遂昌「一校一品」德育品牌創建成果的生動縮影。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推進教育綜合改革,提升辦學品質,提高育人水平,近年來,遂昌各中小學、幼兒園以黨建為引領,圍繞「五行遂昌、五彩德育」全面推進「一校一品」創建,逐步培育出以金色耕讀慈孝文化、木色綠色生態文化、水色山水特色文化、火色愛國主義文化、土色鄉土傳統文化為代表的五色德育品牌。黨建品牌打造與「一校一品」建設有機融合,遂昌以黨建引領教育教學各項工作。
  • 檀傳寶: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根本
    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的根本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 檀傳寶  編者按:《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頒布後,中小學德育工作者如何認識道德教育在學校德育中的地位與作,從而切實抓好此項工作呢?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院的檀傳寶副教授提出,道德教育是學校德育和教育的根本,奠基在道德教育基礎之上的學校德育、學校教育是改進基礎教育品質,迎接21世紀必將出現的新的開放、新的挑戰的必然抉擇。本文摘選了檀傳寶就此觀點刊發於《道德教育研究》上同名文章中的部分內容,供大家參考。  強調道德教育的基礎性質是世界德育、教育界的一個最基本的共識。
  • 【教育】漢陰縣「4563」工作法夯實中小學德育工作
    近年來,為進一步加強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工作,漢陰縣結合縣域實際,採取「4563」工作法,全面構建中、小、幼各學段縱向銜接,學校、家庭
  • 漢濱區舉行2020年「新教育·新德育」敘事徵文交流會
    8月29日上午,漢濱區舉行2020年「新教育·新德育」敘事徵文優秀成果交流會。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對於鄉土教育, 十年後,朱典馨將「鄉土」定義為「本土本鄉,乃是指學校所在地區,針對學生的家鄉而言」,強調了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徵。當代鄉土教育增加了更多內涵。在鄉土教育「人、事、情、地方」的結構下,這種以感情為影響範圍,以人為本的教育行為,恰好符合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理念。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鄉土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績,新的生長點不斷出現。
  • 新時代中小學德育如何做?聽川渝兩地德育教育專家這麼說
    重慶日報全媒體訊 (記者 王麗)9月16日,重慶市立德樹人特色項目實踐研究示範基地《農村區縣區域推進行動德育策略研究》專題培訓會在彭水召開。本次活動邀請川渝兩地德育教育專家,就學校如何抓好德育工作、培養學生的必備品格展開探討交流。  什麼是品格?學校應該怎麼進行品格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