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年味傳承

2021-03-02 地域鄉土教育研究


       

      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在不同的時代,春節的味道也在發生著變化。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年味是踩在積雪上吱吱作響的腳步,是父母長輩給買的新衣服、小炮仗,是家家戶戶懸掛在樹上的紅燈籠,是舞龍獅、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是每個人年齡增長的印記。

      當下,幾乎每個成年人都在感嘆年味的變淡,這是時代發展的階段現象,就像國內電影院被影碟機家庭影院短暫取代,又因原汁原味的體驗無法獲取,人們再次走回電影院一樣。由於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中國社會千百年的農耕社會體系逐漸瓦解,但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發展相比,在重視、投入和發展上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地方鄉土文化,一度被認為是落後和迷信的區域性產物,不受重視。隨著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大眾年齡的沉澱,人們終究會發現,快餐式的大眾文化經不起歲月的考驗,根植鄉土的年節文化才是最耐久、最溫馨的人生味道,可以獲取最溫暖的心理慰藉。

      中國人,要過純正的中國節。年節文化是社區、家族、人群共同參與和生成的集體文化。每個人在悲嘆年味漸微的同時,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參與其中,又做了什麼?在痛惜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的同時,要認識到時間的緊迫性。從年節的來歷和發展入手,尋訪建國前後出生的老人,他們還能回憶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實現年節味道的手口相傳,及時將年節文化記錄、恢復和振興起來。同時,在鄉土年節文化中,融入新時代的科技和人文因素,在傳統和現代之間追尋一種平衡,形成新時代的鄉土年節味道。

       作為地方中小學校,是社區文化的核心傳承地,有責任、有義務挖掘和弘揚鄉土年節文化。通過立足所在社區村居,藉助社會和家長資源,實現地方年節文化的系統梳理、完整傳承。

       首先,展現年節文化的地域崇拜

       當前,由於物流網絡和綜合媒體的快捷,不同地域的年節娛樂文化實現了交融和共處,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鄉土文化受到衝擊,在當代多元文化衝擊下節節後退,甚至泯滅消逝。僅存的鄉土特色文化,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展示,無法實現觸動人內心深處的作用。

        其實,真正的鄉土特色,是當地鄉土大眾在物質精神生產中,面對自然和社會生活長期形成的獨特地域崇拜。如同為舞獅,南獅北獅的起源、形象、動作各有不同,南獅重意,北方重技,南獅頭部形象誇張,北獅則酷似真獅等等,在道具服裝、器材配樂、動作編排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嚴格區分。

      肥城市老城中學所在的百尺社區,因張王兩家舊時祠堂相聚百尺而得名。「」百尺舞龍」歷史悠久,參加過民國時期的徐州全國舞龍匯演。2016年,邀請幾位年過八旬的舞龍老藝人到校指導傳統舞龍。根據他們的描述和示範,舞龍的扎制、存放,特別是其出山、熱身、高潮、盤龍等過程,都賦予了擬人化的寓意。比如開始階段是「出龍」:龍自上年春節後,沉睡一年沒出山,舞龍者託舉龍頭時,龍頭要東瞅瞅、西望望,慢慢的舒展身體,就像人大夢初醒,其形象動作讓人覺得惟妙惟肖,忍俊不禁,其威嚴的形象一下變得接地氣。

       其次,參與年節文化的鄉土樂舞

       如秧歌發源於宋代《村田樂》,與農業勞動密切,相關題材取自民間傳說故事 。秧歌將鄉土勞動的動作,進行藝術加工,作為舞蹈步法的基礎,並使群體隊舞整齊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內容多為漢族民間故事,根據角色的需要,配備相應的人數和隊形,手持手絹、棒、鼓等道具,並配以鑼鼓、嗩吶等樂器,營造熱烈奔放的年節氛圍。                                                                                                        根據地域風格的區別,秧歌分為華北、東北、西北不同風格,還衍生出廣東潮汕漢族人的英歌。不同地方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有的柔美。秧歌服裝使用紅黃藍綠為主色,極盡對比誇張,與熱鬧的鑼鼓一起,盡情抒發豐收過年節的愉悅心情。英歌流傳於廣東、福建一帶,特別是潮汕地區,扮演水滸故事,融入舞蹈、武術、戲曲動作,整體氣勢磅礴,充滿韻律,被賦予驅邪除穢的功能。青少年參與各種秧歌表演,能夠放下手機等電子產品,實現強身健體、身心順暢的效果。

       三、欣賞年節文化的鄉土戲曲

     

       「過大年,聽大戲」。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時代出現之前,戲劇、曲藝是人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山東為例,就有山東梆子、山東快書、膠東大鼓、墜子書等眾多戲曲種類,體現了山東地域風格、鄉土性情。很多較大的村落、家族搭有戲臺,過年過節請戲班唱幾天大戲,如同當下的春節聯歡晚會和賀歲片,能將鄉土年節氛圍推向高潮。老城中學的戲劇社團、鄉土劇社也在學校藝術節、運動會、青少年宮活動中充分展示了鄉土年節文化。                                                                                              四、製做年節文化的鄉土飲食

      在以往物資匱乏的時代,年節是鄉土飲食的頂級展示,也是少年兒童盼望新年的重要原因。鄉土飲食,源自鄉土,就地取材,是記憶裡最醇厚的家鄉味道。無論蒸煮烹炸刷,能體現出中國千年農業社會勞動者的鄉土智慧。比如在蔬菜肉食匱乏的山西,人們把麵食的花樣和口味做到了極致,成為最獨特的鄉土特色。

       五、組織年節文化的全民參與

      各地舉辦年節民俗活動,一般沒有專業團隊,都是年長者組織和指揮同鄉青少年,進行短期傳授訓練,方便在當地進行演出。地方中小學校要根據地域文化特色,學習和展示鄉土年節文化,要原汁原味、全民參與,利用本校教師家長和周邊社會資源,組建鄉土曲藝團,戲劇社,舞龍隊,秧歌隊等等,舉辦春節專場演出,傳承鄉土年節文化。

      如老城中學的「百尺舞龍」邀請老藝人親身傳授,初一入校用麻繩連接竹竿進行練習,從中選拔男女隊員成為預備梯隊,跟隨高年級舞龍隊進行觀摩訓練;初二、初三技藝成熟,分別組建男女兩支舞龍隊,作為表演主力;初四畢業班退出演出,對新隊員進行一對一指導。「百尺舞龍」成立五年來,從一支隊伍演變成每個級部都有舞龍隊,從單純男子舞龍隊發展成男、女生舞龍隊。作為肥城市唯一的校園舞龍隊,被選入泰安市中小學生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學校組建高蹺隊、秧歌隊、旱船隊,鑼鼓隊等年節民俗隊伍,可以按照同級學生居住區域,進行就近搭配,便於年節匯集演出。春節前後,還可以組織師生進行元宵節地方花燈製作、鄉土燈謎競猜,特別是班級花燈製作展示。由物理、美術等學科教師指導學生機械電路、美工設計等知識,弘揚鄉土花燈特色,融入當代科技因素,製作地域景觀、動物和人物等各種花燈,每年舉辦學校花燈展,並參與地方展演。

        

       地方中小學校要利用年節假期,積極參與地方傳統民俗恢復和重現,讓師生成為新時代鄉土文化的傳承者。通過青少年親身參與年節活動,實現鄉土年節文化復興。新的時代,需要鄉土年節文化做到古今交融,讓鑼鼓嗩吶響起來、秧歌舞蹈跳起來……,長此以往,傳統鄉土年節味道可以實現全面復興、代際傳承,從而樹立鄉土文化自信,滿足大眾精神需求。                                                                                                                                                                                                              

相關焦點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學校德育方案
    自2008年以來, 校長王正先後擔任定點小學、中心中學、中心小學校長,先後參加山東省骨幹校長高端培訓、泰安市骨幹校長赴無錫和深圳掛職培訓,在追尋鄉土文化記憶、徵集研究歷代鄉土教育實物、傳承鄉土教育文化等方面不斷學習、思考與實踐,先後自主設計建成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老城中學校史館,為當地政府設計建設肥城市老城古代史館、老城革命紀念館。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早在2002年7月,貴州省人大常委會就頒布了《貴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2002年與2008年,貴州省教育廳、貴州省民委先後兩次聯合下發了關於在貴州省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民族民間文化教育的《實施意見》與《推進意見》,各地州市紛紛響應。  然而,與活動的熱烈程度和參與人數相比,這些鄉土教育實踐活動的效果卻不盡如人意。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項目報告
    耗時三年搜集、整理、陳設了數百件教育實物,梳理完善了肥城老縣城自教育文化相關的歷史沿革、古代文廟書院文化的教育思想精髓,師生在此體驗感悟肥城老縣城從古到今教育文化的傳承發展。2018年2月,學校提交的《 古代書院文化與當代學校德育的融合與應用》被評為山東省156個中小學德育課程一體化典型案例之一。
  • 傳承鄉土文化是鄉村教育的使命
    隆冬季節,記者走訪了四川閬中多所鄉村學校,發現在這些平房矮牆的校園裡,處處閃耀著師生們自己動手建設學校的智慧:可樂瓶子栽花、一根麻繩健體、校園裡種地……層出不窮的「土辦法」,被師生們創造出來,不但節省了大量資金,更激發出蓬勃的教育活力。閬中樸素而幸福的鄉村教育實踐,也許正在醞釀著中國鄉土教育的一條新路。
  • 留住鄉村教育的「鄉土味」
    「我們應當系統反思,在農村轉型過程中,農村教育這些年到底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哪些變化是非理性、有待調整的?」全國人大代表、宇華教育集團董事長李光宇認為,不論是此前的新農村建設,還是這幾年國家倡導的新型城鎮化、鄉村振興,鄉村教育始終是鄉村發展的主要短板。問題出在哪兒?「農村教育功能和結構單一,不適應鄉村振興戰略落地。」
  • 揭陽「潮菜師傅」傳承千年曆久彌新,以至簡廚藝還原最濃鄉土味
    藉助「粵菜師傅」工程,揭陽當地院校新設立了潮菜烹飪專業 自2018年「粵菜師傅」工程開展以來,揭陽市結合當地實際,重點推動「潮菜師傅」工程
  • 晉江重視教育 開展95個鄉土文化項目傳承教育
    晉江市重視開展農村學校藝術教育,截止目前有53所學校開展唆羅連、南音、拍胸舜等95個鄉土文化項目傳承教育,組織編寫了《閩南民間音樂》、《閩南建築》等56種「鄉土丈化」校本課程。同時,以「尋根之旅」、「民俗之旅」等為主線,與香港、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各國合作開展青少年夏令營活動加大海內外文化交流力度。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名羌族小男孩的家庭成員、日常飲食、音樂歌舞、年節習俗都濃縮在一本名為《沃布基的故事》的書中。這本羌族鄉土教材是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簡稱「天下溪」)與阿壩州教育局、茂縣教育局共同編寫的。「我們的羌族文字遺失了,民族文化靠口口相傳,傳承迫在眉睫。」經歷過2008年汶川大地震之後,鳳儀鎮小學校長陳祿華與許多羌族人一樣,這種緊迫感越來越強烈。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導致農村孩子遠離農文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村級校點撤併,使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住校;進入學校後,國家統編教材內容與鄉村生活相關的並不多;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努力離開農村等。但是學校可以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主動探索農文化傳承的路徑。開發校本課程。雖然現行教材與農村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是校園生活是可以跟農文化緊密結合的。
  • 常山讓愛國主義教育滿滿「鄉土味」鄉鄉有基地 村村有講師
    10月28日出版的浙江日報,刊登了《常山讓愛國主義教育滿滿「鄉土味」 鄉鄉有基地 村村有講師》一稿,全文如下:本報訊 (記者 趙璐潔 縣委報導組 徐高飛 錢李源) 「我1975年入伍,能從戰場上活下來,見證祖國和家鄉一點一滴的變化,何其幸運啊
  • 四川邛崍:特色鄉土美術教育下的川劇文化復興
    特色鄉土美術教育下的川劇文化復興  邛崍文脈歷史悠長,「茶馬古道」始發地,以陶藝、竹編、剪紙、石刻、畫像磚、冶鐵等組成的綿綿不絕的秦漢文化,蜿蜒千裡的南絲綢之路,使其不愧為「天府南來第一州」!邛崍市推行鄉土美術教育,就地取材讓孩子美自心靈。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對於鄉土教育, 十年後,朱典馨將「鄉土」定義為「本土本鄉,乃是指學校所在地區,針對學生的家鄉而言」,強調了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徵。當代鄉土教育增加了更多內涵。在鄉土教育「人、事、情、地方」的結構下,這種以感情為影響範圍,以人為本的教育行為,恰好符合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理念。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鄉土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績,新的生長點不斷出現。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年:五星紅旗,我為你自豪2020年:少年強,中國強愛國主義教育當然是好的,但《開學第一課》在全社會也引發了許多不同聲音。我想說的是,在愛國教育之外,對中小學生的「鄉土教育」,也同樣需要被關注。鄉土教育的必要性鄉土教育,這裡的「鄉」不是指鄉鎮、鄉村,而是指故鄉、家鄉。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年:少年強,中國強愛國主義教育當然是好的,但《開學第一課》在全社會也引發了許多不同聲音。我想說的是,在愛國教育之外,對中小學生的「鄉土教育」,也同樣需要被關注。鄉土教育的必要性鄉土教育,這裡的「鄉」不是指鄉鎮、鄉村,而是指故鄉、家鄉。
  • 舌尖上的濰坊之百年和樂:傳承不變的鄉土情懷
    原標題:舌尖上的濰坊之百年和樂:傳承不變的鄉土情懷 剛出鍋的和樂看起來柔韌爽滑。  和樂的配料嚴謹精緻。雞絲、鴨絲、肉丸子、雞蛋皮、鹹香椿、芫荽、甜蒜、辣椒油、麻油、老醋一樣都不能少。  2006年,王巖亮創辦「傳弘和樂」店,取「傳承祖輩製作工藝,弘揚中華飲食文化」之意。談及當時做和樂的初衷,王巖亮憨厚地一笑,「當時濰坊市面上的和樂大多粗而硬,很多來濰坊旅遊的人說濰坊的和樂不好。我想我家裡有祖傳做和樂的方法,為什麼不把咱濰坊的和樂做出去呢。」王巖亮如是說。只是,他沒有想到,當初「傳承、弘揚」這個簡單的念頭,讓「傳弘和樂」發展到如今的擁有四家分店的規模。
  • 觀點PK:以方言教學傳承鄉土文化 是否欠妥?
    提倡方言教學利於傳承鄉土文化  苑廣闊  在普通話早已成為「官方語言」,並且被大力推廣、倡導的情況下,我們到底還有沒有學習方言的必要?或者把問題提得更深入一點,方言到底還有沒有存在的必要?  這就觸及到了方言除了作為溝通、交流工具之外的其他的功能,那就是作為語言藝術、鄉土文化、人文歷史的一種載體的功能。這些地域色彩濃厚的價值和功能,往往和一個地方的方言緊密捆綁在一起,可以說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如果方言沒落了,乃至再也沒有人會說了,那麼蘊藏其中的語言藝術、鄉土文化、人文歷史,也就隨之湮滅了。這無疑是一種雖然看不見,但是卻十分巨大的損失。
  • 北京天下溪教育諮詢中心鄉土教材項目介紹
  • 挖掘鄉土教育資源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我們要充分挖掘這些鄉土愛國主義教育 資源,大力傳承弘揚好愛國主義精神。市領導李森、周毅、王紅紅參加調研。姚曉東先後實地察看了關天培墓、關天培祠現狀,詳細聽取了關天培生平事跡介紹,仔細查看碑文、史料等展陳情況,全面了解瞻仰環境整治工作。
  • 潘光旦:說鄉土教育
    個人家世除外後,其餘的問題都屬於所謂鄉土教育的範圍。   鄉土教育可以有許多很顯明的貢獻。第一點貢獻是從本末賓主的原則來的,良好的公民要由教育產生,但目前流行的教育,即使辦得極好,所能造成的公民是多少有些不著邊際的,沒有重心的, 「滿天飛」的,找不到據點或支點的。例如若干大都會,造成了歷年來都鄙與城鄉之間那種頭重腳輕的不健全的形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