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是中國人最重視的節日,在不同的時代,春節的味道也在發生著變化。對於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前出生的人,年味是踩在積雪上吱吱作響的腳步,是父母長輩給買的新衣服、小炮仗,是家家戶戶懸掛在樹上的紅燈籠,是舞龍獅、踩高蹺、扭秧歌、劃旱船,是此起彼伏的鞭炮聲,是每個人年齡增長的印記。
當下,幾乎每個成年人都在感嘆年味的變淡,這是時代發展的階段現象,就像國內電影院被影碟機家庭影院短暫取代,又因原汁原味的體驗無法獲取,人們再次走回電影院一樣。由於城市化的飛速發展,中國社會千百年的農耕社會體系逐漸瓦解,但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發展相比,在重視、投入和發展上存在不小差距,特別是地方鄉土文化,一度被認為是落後和迷信的區域性產物,不受重視。隨著對傳統文化的回歸和大眾年齡的沉澱,人們終究會發現,快餐式的大眾文化經不起歲月的考驗,根植鄉土的年節文化才是最耐久、最溫馨的人生味道,可以獲取最溫暖的心理慰藉。
中國人,要過純正的中國節。年節文化是社區、家族、人群共同參與和生成的集體文化。每個人在悲嘆年味漸微的同時,要反思自己有沒有參與其中,又做了什麼?在痛惜傳統文化出現斷層的同時,要認識到時間的緊迫性。從年節的來歷和發展入手,尋訪建國前後出生的老人,他們還能回憶原汁原味的鄉土文化,實現年節味道的手口相傳,及時將年節文化記錄、恢復和振興起來。同時,在鄉土年節文化中,融入新時代的科技和人文因素,在傳統和現代之間追尋一種平衡,形成新時代的鄉土年節味道。
作為地方中小學校,是社區文化的核心傳承地,有責任、有義務挖掘和弘揚鄉土年節文化。通過立足所在社區村居,藉助社會和家長資源,實現地方年節文化的系統梳理、完整傳承。
首先,展現年節文化的地域崇拜
當前,由於物流網絡和綜合媒體的快捷,不同地域的年節娛樂文化實現了交融和共處,但隨之而來的,就是鄉土文化受到衝擊,在當代多元文化衝擊下節節後退,甚至泯滅消逝。僅存的鄉土特色文化,得不到深度挖掘和展示,無法實現觸動人內心深處的作用。
其實,真正的鄉土特色,是當地鄉土大眾在物質精神生產中,面對自然和社會生活長期形成的獨特地域崇拜。如同為舞獅,南獅北獅的起源、形象、動作各有不同,南獅重意,北方重技,南獅頭部形象誇張,北獅則酷似真獅等等,在道具服裝、器材配樂、動作編排等方面,都需要進行嚴格區分。
肥城市老城中學所在的百尺社區,因張王兩家舊時祠堂相聚百尺而得名。「」百尺舞龍」歷史悠久,參加過民國時期的徐州全國舞龍匯演。2016年,邀請幾位年過八旬的舞龍老藝人到校指導傳統舞龍。根據他們的描述和示範,舞龍的扎制、存放,特別是其出山、熱身、高潮、盤龍等過程,都賦予了擬人化的寓意。比如開始階段是「出龍」:龍自上年春節後,沉睡一年沒出山,舞龍者託舉龍頭時,龍頭要東瞅瞅、西望望,慢慢的舒展身體,就像人大夢初醒,其形象動作讓人覺得惟妙惟肖,忍俊不禁,其威嚴的形象一下變得接地氣。
其次,參與年節文化的鄉土樂舞
如秧歌發源於宋代《村田樂》,與農業勞動密切,相關題材取自民間傳說故事 。秧歌將鄉土勞動的動作,進行藝術加工,作為舞蹈步法的基礎,並使群體隊舞整齊化,形成了完整的秧歌舞。內容多為漢族民間故事,根據角色的需要,配備相應的人數和隊形,手持手絹、棒、鼓等道具,並配以鑼鼓、嗩吶等樂器,營造熱烈奔放的年節氛圍。 根據地域風格的區別,秧歌分為華北、東北、西北不同風格,還衍生出廣東潮汕漢族人的英歌。不同地方秧歌的舞法、動作和風格各不相同,有的威武,有的柔美。秧歌服裝使用紅黃藍綠為主色,極盡對比誇張,與熱鬧的鑼鼓一起,盡情抒發豐收過年節的愉悅心情。英歌流傳於廣東、福建一帶,特別是潮汕地區,扮演水滸故事,融入舞蹈、武術、戲曲動作,整體氣勢磅礴,充滿韻律,被賦予驅邪除穢的功能。青少年參與各種秧歌表演,能夠放下手機等電子產品,實現強身健體、身心順暢的效果。
三、欣賞年節文化的鄉土戲曲
「過大年,聽大戲」。電影、電視等多媒體時代出現之前,戲劇、曲藝是人們最主要的生活方式。以山東為例,就有山東梆子、山東快書、膠東大鼓、墜子書等眾多戲曲種類,體現了山東地域風格、鄉土性情。很多較大的村落、家族搭有戲臺,過年過節請戲班唱幾天大戲,如同當下的春節聯歡晚會和賀歲片,能將鄉土年節氛圍推向高潮。老城中學的戲劇社團、鄉土劇社也在學校藝術節、運動會、青少年宮活動中充分展示了鄉土年節文化。 四、製做年節文化的鄉土飲食
在以往物資匱乏的時代,年節是鄉土飲食的頂級展示,也是少年兒童盼望新年的重要原因。鄉土飲食,源自鄉土,就地取材,是記憶裡最醇厚的家鄉味道。無論蒸煮烹炸刷,能體現出中國千年農業社會勞動者的鄉土智慧。比如在蔬菜肉食匱乏的山西,人們把麵食的花樣和口味做到了極致,成為最獨特的鄉土特色。
五、組織年節文化的全民參與
各地舉辦年節民俗活動,一般沒有專業團隊,都是年長者組織和指揮同鄉青少年,進行短期傳授訓練,方便在當地進行演出。地方中小學校要根據地域文化特色,學習和展示鄉土年節文化,要原汁原味、全民參與,利用本校教師家長和周邊社會資源,組建鄉土曲藝團,戲劇社,舞龍隊,秧歌隊等等,舉辦春節專場演出,傳承鄉土年節文化。
如老城中學的「百尺舞龍」邀請老藝人親身傳授,初一入校用麻繩連接竹竿進行練習,從中選拔男女隊員成為預備梯隊,跟隨高年級舞龍隊進行觀摩訓練;初二、初三技藝成熟,分別組建男女兩支舞龍隊,作為表演主力;初四畢業班退出演出,對新隊員進行一對一指導。「百尺舞龍」成立五年來,從一支隊伍演變成每個級部都有舞龍隊,從單純男子舞龍隊發展成男、女生舞龍隊。作為肥城市唯一的校園舞龍隊,被選入泰安市中小學生運動會開幕式表演。
學校組建高蹺隊、秧歌隊、旱船隊,鑼鼓隊等年節民俗隊伍,可以按照同級學生居住區域,進行就近搭配,便於年節匯集演出。春節前後,還可以組織師生進行元宵節地方花燈製作、鄉土燈謎競猜,特別是班級花燈製作展示。由物理、美術等學科教師指導學生機械電路、美工設計等知識,弘揚鄉土花燈特色,融入當代科技因素,製作地域景觀、動物和人物等各種花燈,每年舉辦學校花燈展,並參與地方展演。
地方中小學校要利用年節假期,積極參與地方傳統民俗恢復和重現,讓師生成為新時代鄉土文化的傳承者。通過青少年親身參與年節活動,實現鄉土年節文化復興。新的時代,需要鄉土年節文化做到古今交融,讓鑼鼓嗩吶響起來、秧歌舞蹈跳起來……,長此以往,傳統鄉土年節味道可以實現全面復興、代際傳承,從而樹立鄉土文化自信,滿足大眾精神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