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舌尖上的濰坊之百年和樂:傳承不變的鄉土情懷
剛出鍋的和樂看起來柔韌爽滑。
和樂的配料嚴謹精緻。雞絲、鴨絲、肉丸子、雞蛋皮、鹹香椿、芫荽、甜蒜、辣椒油、麻油、老醋一樣都不能少。
配入雞鴨原湯後,一碗肉香湯醇的和樂終於呈現在食客面前。
細嚼滑順的麵條和甜酸適口的甜蒜片,細品雞鴨肉絲,鹹淡中透出清香。喝上一口滷汁,唇齒流香,回味悠長。
大眾網濰坊5月13日訊 濰坊古稱老濰縣,至今已約有四百年歷史,是個文化底蘊十足的地茬兒。在這片土地上,飲食文化無疑佔據了相當重要的份額,各類代表性吃食粉墨登場。而和樂以自身特色躋身於濰坊三大名吃之中,成為飲食文化舞臺上的佼佼者和領跑者。
從名字上看,「和樂」二字透著安然、滿足和一種嚮往,和和樂樂,幸福美滿,四全顏色,五樣滋味,金玉滿堂。它是生活在老濰縣這片熱土上的人們聰明智慧的結晶,更是對濰坊飲食文化的傳承和弘揚。
記者探訪這家有著百年歷史印記的和樂店是頗費了些周折的。濰坊的和樂店雖然名目繁多,然而想吃到真正正宗的和樂並不容易。在網友的推薦和記者多方實地考察下,終於在東風街文化路附近掩映的樹叢裡找到了這家不起眼的「傳弘和樂」店。
傳承和弘揚 只為讓和樂走出濰坊
一百多年前,老濰縣赫赫有名的大家族主人王壽臣喜歡在家中自製和樂招待親友,吉慶納祥。因其選料細、製作精、味純正而譽滿桑梓,並有祖傳楸木和樂床一部,故而被邦鄰標榜為「和樂王」。王巖亮便是這個和樂家族的第四代傳承人,王壽臣是他的曾祖父。
和樂其實是一種麵條,但它的製作工藝比普通麵條要繁瑣得多。原始的和樂面由木床軋制而成,在和面技巧等方面都具有其獨到的特點;當然口味也更別具特色。待麵條煮熟撈出後,調入十餘種配料,澆上雞鴨原湯調味。
2006年,王巖亮創辦「傳弘和樂」店,取「傳承祖輩製作工藝,弘揚中華飲食文化」之意。談及當時做和樂的初衷,王巖亮憨厚地一笑,「當時濰坊市面上的和樂大多粗而硬,很多來濰坊旅遊的人說濰坊的和樂不好。我想我家裡有祖傳做和樂的方法,為什麼不把咱濰坊的和樂做出去呢。」王巖亮如是說。只是,他沒有想到,當初「傳承、弘揚」這個簡單的念頭,讓「傳弘和樂」發展到如今的擁有四家分店的規模。
用心成就中華名吃 更像一件藝術品
廚房的大鐵鍋裡,一大鍋雞鴨已經用文火煨了四五個小時,此時正散發著濃鬱的香味。王巖亮說,只有經過長時間的煮製,雞鴨的味道才能慢慢溢出,湯的味道也因此醇厚,「鍋裡的雞鴨用文火煨著就好」。
接下來,王巖亮開始和面。看似簡單的揉面動作也充滿了技巧,他順著同一個方向不斷地按、壓、揉,他說這樣做是為了保持麵團的韌性。軋和樂同樣不是一件輕鬆的活計兒。把和樂床子架在灶沿上,運用槓桿原理把麵團擠壓成長條,麵條成型後直接入鍋中沸水,轉至小火五分鐘後,熱氣騰騰的和樂麵條就可以出鍋了。
和樂的配料嚴謹精緻。雞絲、鴨絲、肉丸子、雞蛋皮、鹹香椿、芫荽、甜蒜、一樣都不能少;調入辣椒油、麻油、老醋;最後再澆上蒸煮雞鴨的原湯。經過這樣的複雜工序,一碗色澤鮮亮,香味濃鬱的雞鴨和樂就呈現在我們面前了。為了更加營養美觀,傳弘和樂還創造性添加了胡蘿蔔和菠菜。在王巖亮的精心搭配下,盛在青花瓷圖案大碗裡的和樂更像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這時候,趁著和樂剛新鮮出鍋,趕緊夾一口麵條吃到嘴裡,柔韌有勁、香辣盈口;細嚼滑順的麵條和著甜酸適口的甜蒜片、新鮮的鹹香椿,細品雞鴨肉絲,鹹淡中透出清香;輕輕呷上一口滷汁,更是唇齒留香,回味起來綿遠悠長。
王巖亮說,和樂口味的獨特源於其配料的講究。雞絲,祛邪、助溫生熱;鴨絲,補虛,調和肺腑;芫荽,消炎,通氣清熱,氣香,爽口,解肉毒;甜蒜,解腹中不安,消積食……十餘種配料相輔相成,雪白、翠綠、棕紅、金黃,搭配在一起更像一件高雅的藝術品。再澆上一勺濃厚香醇的原湯,酸、甜、鹹、鮮,味味俱全;色、香、味、形,樣樣不缺。和和樂樂,團團圓圓,不叫它「和樂」又能有什麼更貼切的話兒?無怪乎它不聲不響就端塊「中華名小吃」的牌子回來。
與普通和樂相比,傳弘和樂麵條更勁道,湯也更清淡。那麼,它的秘訣是什麼呢?王巖亮說,這其中的訣竅便是堅持傳統工藝製作手法,注重麵粉的品質,保持傳統和樂細的特點,這有助於湯汁入味;另外,在原湯中不添加雞精等任何調味品,力求保持其原汁原味的本色。
走市場多元化口味創新 傳承不變的鄉土情懷
2009年3月,王巖亮參加了央視《滿漢全席·頂尖廚房》欄目,他製作的濰坊和樂被授予「頂尖美食」稱號。2011年6月,傳弘和樂代表濰坊市參加中韓飲食文化交流活動,得到了山東省政府和世界飲食文化研究院的認可和獎勵。
「要讓地方小吃做出大文章,必須要適應現代市場的需求和變化,注重現代營銷方式的學習、引用和推廣。」對於傳弘和樂的未來發展,王巖亮有著自己的打算。「繼續秉承『傳承、弘揚』的理念,在保持傳統製作工藝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口味的多元化,以推廣連鎖店的模式,將濰坊名吃和樂推出濰坊,走向全國。」
其實,跟任何地方小吃一樣,老濰縣人對和樂的念想也是一種生活的態度。它承載的更多是一種鄉土情懷和文化理念,它讓離開家鄉的人懷念家鄉,也讓沒去過那片土地的人們心生嚮往。
聲明:凡註明為其他媒體來源的信息,均為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並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也不代表本網對其真實性負責。您若對該稿件內容有任何疑問或質疑,請即與東方網聯繫,本網將迅速給您回應並做處理。
電話:021-608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