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2021-02-19 基礎教育課程

鄉土教育,主要指學生能在了解與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地方基礎上,了解、認識所居地的人文社會情況和自然狀況,如歷史、地理、經濟、自然等,並通過教育喚起學生對鄉土的認同和熱愛,激發其改善家鄉的意願,培養其改善家鄉的能力。鄉土教育課程,具有豐富的歷史特徵,在中國現當代教育研究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鄉土」,指「家鄉、故鄉,亦泛指地方」。由古及今,鄉土及鄉土教育從來都是具有本土特徵的概念,具有豐富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傾向。古代的鄉土定義就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周禮》云:「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以鄉之物教萬民,而賓興之」。而「鄉人之教」的屬性延續至今。王伯昂在1948年將「鄉土」定義為「屬於吾人所居住之本鄉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為的環境」,強調了自然與人文的分化。對於鄉土教育, 十年後,朱典馨將「鄉土」定義為「本土本鄉,乃是指學校所在地區,針對學生的家鄉而言」,強調了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徵。

當代鄉土教育增加了更多內涵。在鄉土教育「人、事、情、地方」的結構下,這種以感情為影響範圍,以人為本的教育行為,恰好符合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理念。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鄉土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績,新的生長點不斷出現。從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開始,國家及各級教育部門明確支持民族文化和鄉土知識通過地方、學校課程的方式進入基礎教育的課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的頒布,有關「提升全民教育」的要求被突出,執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育培養目標不斷被強化,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的各學科課程標準陸續出臺,鄉土教育的文化植根性、學科交叉性、社會實踐性等特點逐漸顯現。

未來,我國鄉土教育的發展應從加強教育中的文化內涵、強調鄉土教育對農村教育的支撐、強化鄉土教育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一直以來,鄉土教育中情感道德教育的研究就沒有停止,如中共漵浦縣委宣傳部《運用鄉土教材 搞好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熊韻新《鄉土教材進行國情教育》、童汝榮《利用鄉土教材堅持革命傳統教育》等都強調了鄉土教育的德育功能。《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 年版)》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鑑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鄉土教育的載體和基礎鄉土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它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在本土優秀文化的浸潤下不斷發展完善。

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看,邊疆教育與民族教育是鄉土教育的一點兩面,並行不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近年來,學者多關注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編訂,李素梅、騰星的《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百年發展歷史與文化功能述略》從分析鄉土教材的補充性、地方性、內容性內涵入手,梳理了從清末、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發展過程,從文化功能的角度,提出了民族鄉土教材的選擇性、傳承性、創新性三大功能。這就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有關「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的要求不謀而合。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傳承地方優良傳統,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劉惠民《鄉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滕久文《鄉土〈歷史〉教材編寫中的幾個民族問題》也對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編寫及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地域上看,民族地區多位於祖國的西部邊疆,對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重視和發展,正是與邊疆地區鄉土教育的發展目標相一致的。

在這一方面,有學者提出了挖掘資源、保證文化張力等操作路徑。本文認為,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土教育必須解決發展空間的問題。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決定下的教育供給制度背景下,農村教育必須重建,即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實現教育資源(包括課程資源、教學師資和生源)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只有對農村鄉土教育資源進行了充分開發和科學建設並與課程變革同步進行,才能建立與城市文化並行不悖的當代鄉土文化,並在對鄉村獨特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不斷發掘的基礎上,建立對鄉村文明的文化自信。在實行鄉土教育的過程中,從課程目標到教學目標,應強調服務農村的人才建設本位,發揮鄉土文化對民俗、族群、情感紐帶的獨特、持續影響作用。隨著校本教研逐漸成為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鄉土教育逐漸向校本化過渡。在這一過程中, 應強調農村教師研究的本土化特點和實踐性特點;強調課程資源內容的本土化、建設手段和考查方式的本土化,強調課程內容、課程與教學活動內容、考查方式的實踐性,真正實現將外面的課程落地、讓空中的理論紮根。

要做到這些,離不開鄉土教育師資的質量提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從鄉土教育的角度看,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如王海燕、陳國安在陳永明主編的《現代教師論》「教師鄉土論」一章中,對鄉土教育的系統責任、教師的角色功能、學校的素質教育、鄉土知識教育的意識與實施方法、師資培訓等角度對鄉土教育做了較為系統的探討。教師實踐性知識和教學智慧,多來自對豐富的社會經驗的反思和內化,如「村小」「鎮中」一類學校的師資,他們對鄉土教育的內容頗為熟稔。這些教師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技術理性和自我履歷的延續。通過鄉土教育教學的研究,可以促使城鎮內的學科教師及教育管理部門更加關注農村教育和教師的發展。在培訓項目的設計中,我們不僅要強調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的重要作用,還要注重在具體問題中,在對待具體教師群體尤其是鄉村教師群體時,強調培訓理念、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的融合。在培訓教學內容統合性不斷被強調的時候,我們也應強調培訓的本土化傾向、情境式方法,拉近培訓目標與培訓內容、培訓預期與培訓實效之間的距離。

首先,要關注鄉土教育課程的實踐效能。鄉土教育課程不僅應關注顯性課程的因素,還應重視其中的隱形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正是對「大一統」的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鄉土教育中的社會性、文化性,正是對國家課程中條例的統一性、政治性的補充。這種補充,與當前教育改革中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傳統文化教育並行不悖,同時,也有利於在課程和教學中更好地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梳理邊疆省份的教育經驗可以發現,有一些成果足以借鑑。如改革開放後,有關邊疆地區鄉土教育教材的研究:《徵求邊疆教育鄉土教材參考資料辦法》《徵求邊地教育史料辦法》《邊地各級學校補充讀物及參考圖書編輯辦法》等。邊疆省份處於民族教育、農村教育、教育公平及均衡發展、教育師資提升等問題的核心,對鄉土教育研究學史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視野下鄉土教育的重視,則更是當務之急。

其次,要關注鄉土教育課程的建設規範。目前,鄉土教育課程主要以地方課程的形式出現。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把中小學課程從管理權限上分為國家安排課程和地方安排課程兩大類, 這是「地方課程」的概念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又指出,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2001年以來,國家、教育部不斷推動針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有關提升全民教育的內容、《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有關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的內容等,規定了鄉土教育課程的政策模型。卓晴君、徐巖《關於地方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郭元祥《關於地方課程開發的幾點思考》兩篇文章針對地方課程提出了合理建議和發展路徑。吉林省教育學院也對鄉土教材的開發給予大力關注並研製了一套《家鄉》教材。

再次,注重鄉土教育課程資源的深入開發。我們知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本身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問題,需要提前準備,開放學校,走進社區田間,挖掘資源,豐富課堂,滿足需要, 落實課程改革目標。鄉土教育內容的載體是大量存在的鄉土志。以鄉土教材為例,其沿革發展經歷了從鄉土志、鄉土志書到鄉土教材的過渡。鄉土志本身則承載著文化積澱、學術沿革的多重使命,是編訂鄉土教材的重要參考資料。早在民國時期,學者就很關注鄉土志的教育功能。根據駱偉的說法, 鄉土志和鄉土教育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些錯位,需要學科教師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好地域文獻,關注地域文明成果。近年來,有人從學科角度對鄉土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出現了「地方史料教學」這樣一個比較明確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現在:教學素材方面,關注地方志、譜牒、墓誌、私人撰述、墓葬考古資料等內容;教學方法和策略方面,關注從「說明」到「論證」。此外,鄉土教育的研究還需有國際視野,應加強對國外鄉土教育課程研究成果的借鑑,尤其注重對課程模式的研究,結合地方教育的實際加以利用借鑑。

相關焦點

  • 對鄉土課程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鄉土課程建設(一)
    鄉土課程資源是指有這塊土地屬性的、有潛在教育價值的、可以被這門鄉土課程選用的內容(包括實施條件)。我們首先要把這塊土地上的資源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鄉土資源,即有這塊土地屬性的資源,如崇明孩子愛吃崇明蟹,崇明正是中華絨螯蟹的「家」,因此崇明蟹有鮮明的土地屬性;另一類是非鄉土資源,即不具有這塊土地屬性的資源,如崇明孩子也愛吃肯德基的炸雞,但肯德基不屬於這塊土地,它的「家」在美國。
  • 鄉土課程開發 教育科研引領
    四川新聞網雅安8月20日訊 由滎經縣青龍小學申請,經教研室同意,8月18日上午,在青龍小學舉行了滎經縣教育科研課題《山區小學鄉土課程案例開發研究》結題評審會。縣教研室副主任楊明勇、王家榮,兼職教研員李元華、附城小學副校長徐洪全組成評審小組,參加了課題結題評審會。
  • 納溪區開展「雲溪未來鄉土教育家」項目返崗培訓
    四川新聞網瀘州1月18日訊(徐霞)1月18日,納溪區開展「雲溪未來鄉土教育家」項目返崗培訓活動。參與人員有「雲溪未來鄉土教育家」項目60名學員,全區中小學校校(園)長,區教體局、教科中心班子成員及中層幹部。
  • 借力鄉土資源 促進兒童發展——「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
    2020年12月29日,北風呼嘯,瑞雪飛舞,但漣水小語人的研討熱情卻異常高漲,「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研討活動」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於兒童語文素養的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研究成果匯報與推廣活動在漣水縣徐集中心小學報告廳如期舉行。
  • 研學旅行+鄉土鄉情課程設計時應注意哪些?
    鄉土文化是初中研學旅行的重要內容之一,2019年頒布的《研學旅行課程標準》就曾指出:研學旅行課程幫助中小學生了解鄉情、市情、省情、國情,使中小學生開闊眼界、提升家國情懷。鄉土文化資源不僅為研學旅行的設計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為研學旅行的實施提供了適合的活動場所。今天簡單和大家分享下基於鄉土文化的研學課程設計時應遵循哪些原則?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課程資源,對政治課程資源賦予了新的含義,政治教科書已經不是唯一的政治課程資源。研究旨在探討鄉土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有利於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化功能在學生、教師、家庭、社區互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增值。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學校德育方案
    三、德育實施路徑1.挖掘鄉土教育歷史,追尋地方教育記憶。首先成立學校新鄉土教育工作室,設置鄉土史志資料專櫃,研究本地書院學堂教風學風,思考定位學校的「三風一訓」核心文化,並進行深入解讀,使師生理解掌握,內化為師生做人做事、讀書學習的準則。二是完善肥城老縣城教育陳列館。
  • 對鄉土課程核心概念的探討(一)
    o 搜微信號「diyijiaoyu」或公眾號「上海教育」---✄-課程改革的本土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對鄉土課程的探索不完全等同於課程的本土化,但它又確實是實現課程本土化的一種重要的實踐形式。然而,由於鄉土課程是近年才提出的一個概念,缺乏對其有深度的學理研究、概念實踐的驗證,導致對一些相關的概念、命題及其彼此間關係的理解產生了差異,這給深化此項改革、規範話語系統與交流相關經驗帶來了困難。因此,我們邀請到了上海市崇明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宋林飛闡述其對鄉土課程核心概念的一些思考。
  • 虞永平:幼兒園課程生活化的內涵與實施策略
    因此,讓幼兒回歸自己的生活世界,不只是為了教育和課程的成效,更是為了幼兒健康的成長,為了讓幼兒的生命不受扭曲,讓幼兒的生活真正是「我的」「我活」和「為我」的。 課程生活化的典型特徵是課程的具體性、直觀性、主體性,課程從幼兒自然發展的規律中設定目標,課程從以幼兒的生活世界裡尋找內容,課程根據幼兒的現實經驗來確定實施的策略。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
    另一方面,鄉村學校的存在,保證了學生生活在鄉村社區的大環境中,為學生接觸浸染、體悟習得鄉土文化提供了現實條件。所以說,鄉村學校的存在間接保護了鄉土文化,並使其具有傳承和發展的可能。  在社會和文化意義上,鄉村學校「是」鄉村和「為」鄉村的學校,這是以其具有鄉土性內涵和承擔鄉土文化功能為顯著特徵的,也是鄉村學校文化獨特性的表達。鄉村學校理應承載鄉土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功能。
  • 金課「兩性一度」特徵的學理分析與實現策略
    第四,課程實施和形式是達成學科課程目標的步驟和方式,目前課程實施過程最突出的問題在於,課程實施手段和形態陳舊,沒有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缺乏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探究、相互合作的有效教學策略和方法。
  • 內部資料:鄉土人本教育新模式簡介及2021年計劃
    該體系的核心理念是培養立足鄉土、敬愛自然、回歸人本、走向未來的鄉村子弟,旨在讓鄉村孩子在家鄉享有屬於他們的好教育。鄉土人本教育體系具有理念本土化、課程系統化、教學教法創新化等三大特徵。 對缺少家庭教育、以留守兒童為主要群體的鄉村兒童而言,現有基礎教育的內容及形式遠離他們的生命及生活的現狀,而鄉村子弟對義務教育體制的依賴程度遠高於都市兒童。
  • 鄉土文化進課堂 美術教育更精彩
    他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活教材」,開設鄉土美術課程,打造特色美術教室。    他的學生通過這些「活教材」了解與欣賞龍泉的歷史文化,同時,用畫筆塗鴉出自己眼中的龍泉風情。如今,在鍾紫軍的「學生公社」的影響下,東升教育集團建成了省內首座「鄉愁館」。 《老物件成學生的活教材》一文在《麗水日報》《今日龍泉》刊登。
  • 「鄉土探索者課程包」 3.0 Coming soon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讓鄉村擁有和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而是將鄉村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轉化成獨特的教育資源。因此,在鄉村,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其實,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正在一線教學實踐自覺地進行這樣的嘗試。
  • 段會冬:鄉土課程建設的三種境界及其反思
    關鍵詞:鄉土課程;「參觀展覽」境界;「局部添加」境界;「化民成俗」境界自2001年啟動「新課程改革」以來,圍繞鄉土課程的研究逐漸增多,越來越多的學者意識到鄉土課程的教育意義。然而,究竟該如何理解鄉土課程?我們該如何審視現實之中紛亂的鄉土課程實踐?這些問題的存在並沒有隨著鄉土課程研究的增多而達成共識。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追求鄉土認同與國家認同的統一  「鄉土教育是人文教育的基礎,指學生在了解和認識家鄉的基礎上,激發鄉土情感、產生鄉土關懷和鄉土認同,並能為改善鄉土環境、促進國家認同貢獻力量。」謝治菊說,鄉土教育注重人的個性發展,維護純真的自然和人文生態環境,以自然規則培育身心健康、人格健全、意志頑強、道德高尚、尊重他人、勇於擔當之人。
  • 語感教學——語文教學中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
    2017年版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將「審美鑑賞與創造」列為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這是語文教育界對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正確定位,那麼,在日常的語文教學中如何落實這一要求呢?筆者以為,通過語感教學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是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美感教育的最佳途徑。下邊筆者將從兩個方面來談談這個問題:語感教學為什麼是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最優策略,語感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基本途徑。
  • 研討「海峽鄉土教育資源開發」
    研討「海峽鄉土教育資源開發」 延平學子考上哈佛大學 日期:[ 2012年6月27日 星期 三] -- 科教 --版次:[ 12 ] 科教動態研討「海峽鄉土教育資源開發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