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教育,主要指學生能在了解與認識自己生長或長期居住的地方基礎上,了解、認識所居地的人文社會情況和自然狀況,如歷史、地理、經濟、自然等,並通過教育喚起學生對鄉土的認同和熱愛,激發其改善家鄉的意願,培養其改善家鄉的能力。鄉土教育課程,具有豐富的歷史特徵,在中國現當代教育研究體系中佔有重要地位。
「鄉土」,指「家鄉、故鄉,亦泛指地方」。由古及今,鄉土及鄉土教育從來都是具有本土特徵的概念,具有豐富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傾向。古代的鄉土定義就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周禮》云:「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以鄉之物教萬民,而賓興之」。而「鄉人之教」的屬性延續至今。王伯昂在1948年將「鄉土」定義為「屬於吾人所居住之本鄉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為的環境」,強調了自然與人文的分化。對於鄉土教育, 十年後,朱典馨將「鄉土」定義為「本土本鄉,乃是指學校所在地區,針對學生的家鄉而言」,強調了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特徵。
當代鄉土教育增加了更多內涵。在鄉土教育「人、事、情、地方」的結構下,這種以感情為影響範圍,以人為本的教育行為,恰好符合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新課程改革理念。從近年來的研究成果看,鄉土教育研究取得可喜成績,新的生長點不斷出現。從2001年《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確定實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制度開始,國家及各級教育部門明確支持民族文化和鄉土知識通過地方、學校課程的方式進入基礎教育的課堂。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2016-2020年)規劃綱要》(以下簡稱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的頒布,有關「提升全民教育」的要求被突出,執行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理念下的教育培養目標不斷被強化,以立德樹人為指導思想的各學科課程標準陸續出臺,鄉土教育的文化植根性、學科交叉性、社會實踐性等特點逐漸顯現。
未來,我國鄉土教育的發展應從加強教育中的文化內涵、強調鄉土教育對農村教育的支撐、強化鄉土教育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
《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一直以來,鄉土教育中情感道德教育的研究就沒有停止,如中共漵浦縣委宣傳部《運用鄉土教材 搞好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熊韻新《鄉土教材進行國情教育》、童汝榮《利用鄉土教材堅持革命傳統教育》等都強調了鄉土教育的德育功能。《普通高中課程標準(2017 年版)》強調:「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解和借鑑不同民族和地區的文化,拓展文化視野,增強文化自覺,提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熱愛中華文化,防止文化上的民族虛無主義。」鄉土教育的載體和基礎鄉土文化,本身就是中華文明的一部分,它植根於中國傳統文化,在中華民族的發展歷程中,在本土優秀文化的浸潤下不斷發展完善。
從文化教育的角度看,邊疆教育與民族教育是鄉土教育的一點兩面,並行不悖。《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提升民族教育發展水平」。近年來,學者多關注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編訂,李素梅、騰星的《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百年發展歷史與文化功能述略》從分析鄉土教材的補充性、地方性、內容性內涵入手,梳理了從清末、民國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少數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發展過程,從文化功能的角度,提出了民族鄉土教材的選擇性、傳承性、創新性三大功能。這就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有關「提高教材的思想性、科學性、民族性、時代性、系統性」的要求不謀而合。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傳承地方優良傳統,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劉惠民《鄉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滕久文《鄉土〈歷史〉教材編寫中的幾個民族問題》也對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編寫及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地域上看,民族地區多位於祖國的西部邊疆,對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重視和發展,正是與邊疆地區鄉土教育的發展目標相一致的。
在這一方面,有學者提出了挖掘資源、保證文化張力等操作路徑。本文認為, 在城鎮化背景下,鄉土教育必須解決發展空間的問題。在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決定下的教育供給制度背景下,農村教育必須重建,即在國家意志的推動下,實現教育資源(包括課程資源、教學師資和生源)由城市向農村的回流。只有對農村鄉土教育資源進行了充分開發和科學建設並與課程變革同步進行,才能建立與城市文化並行不悖的當代鄉土文化,並在對鄉村獨特教育資源和社會資源不斷發掘的基礎上,建立對鄉村文明的文化自信。在實行鄉土教育的過程中,從課程目標到教學目標,應強調服務農村的人才建設本位,發揮鄉土文化對民俗、族群、情感紐帶的獨特、持續影響作用。隨著校本教研逐漸成為基礎教育教學研究的重要形式,鄉土教育逐漸向校本化過渡。在這一過程中, 應強調農村教師研究的本土化特點和實踐性特點;強調課程資源內容的本土化、建設手段和考查方式的本土化,強調課程內容、課程與教學活動內容、考查方式的實踐性,真正實現將外面的課程落地、讓空中的理論紮根。
要做到這些,離不開鄉土教育師資的質量提升。《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要「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創新型教師隊伍」,建設「開放、協同、聯動的中國特色教師教育體系」。從鄉土教育的角度看,目前這方面的研究不多,如王海燕、陳國安在陳永明主編的《現代教師論》「教師鄉土論」一章中,對鄉土教育的系統責任、教師的角色功能、學校的素質教育、鄉土知識教育的意識與實施方法、師資培訓等角度對鄉土教育做了較為系統的探討。教師實踐性知識和教學智慧,多來自對豐富的社會經驗的反思和內化,如「村小」「鎮中」一類學校的師資,他們對鄉土教育的內容頗為熟稔。這些教師水平的提升,需要一定的技術理性和自我履歷的延續。通過鄉土教育教學的研究,可以促使城鎮內的學科教師及教育管理部門更加關注農村教育和教師的發展。在培訓項目的設計中,我們不僅要強調培訓對教師專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的重要作用,還要注重在具體問題中,在對待具體教師群體尤其是鄉村教師群體時,強調培訓理念、培訓目標、培訓內容、培訓方式的融合。在培訓教學內容統合性不斷被強調的時候,我們也應強調培訓的本土化傾向、情境式方法,拉近培訓目標與培訓內容、培訓預期與培訓實效之間的距離。
首先,要關注鄉土教育課程的實踐效能。鄉土教育課程不僅應關注顯性課程的因素,還應重視其中的隱形課程內容。地方課程正是對「大一統」的國家課程的重要補充,鄉土教育中的社會性、文化性,正是對國家課程中條例的統一性、政治性的補充。這種補充,與當前教育改革中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傳統文化教育並行不悖,同時,也有利於在課程和教學中更好地滲透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梳理邊疆省份的教育經驗可以發現,有一些成果足以借鑑。如改革開放後,有關邊疆地區鄉土教育教材的研究:《徵求邊疆教育鄉土教材參考資料辦法》《徵求邊地教育史料辦法》《邊地各級學校補充讀物及參考圖書編輯辦法》等。邊疆省份處於民族教育、農村教育、教育公平及均衡發展、教育師資提升等問題的核心,對鄉土教育研究學史和其他人文社會科學學術視野下鄉土教育的重視,則更是當務之急。
其次,要關注鄉土教育課程的建設規範。目前,鄉土教育課程主要以地方課程的形式出現。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的《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初級中學課程計劃(試行)》,把中小學課程從管理權限上分為國家安排課程和地方安排課程兩大類, 這是「地方課程」的概念在政府文件中首次提出。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又指出,要「試行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學校課程」。2001年以來,國家、教育部不斷推動針對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特別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國家教育「十三五」規劃有關提升全民教育的內容、《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有關發展中國特色世界先進水平的優質教育的內容等,規定了鄉土教育課程的政策模型。卓晴君、徐巖《關於地方課程建設的幾點思考》、郭元祥《關於地方課程開發的幾點思考》兩篇文章針對地方課程提出了合理建議和發展路徑。吉林省教育學院也對鄉土教材的開發給予大力關注並研製了一套《家鄉》教材。
再次,注重鄉土教育課程資源的深入開發。我們知道,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本身是義務教育階段課程改革的一個突出問題,需要提前準備,開放學校,走進社區田間,挖掘資源,豐富課堂,滿足需要, 落實課程改革目標。鄉土教育內容的載體是大量存在的鄉土志。以鄉土教材為例,其沿革發展經歷了從鄉土志、鄉土志書到鄉土教材的過渡。鄉土志本身則承載著文化積澱、學術沿革的多重使命,是編訂鄉土教材的重要參考資料。早在民國時期,學者就很關注鄉土志的教育功能。根據駱偉的說法, 鄉土志和鄉土教育之間的關係,出現了一些錯位,需要學科教師對地域文化進行深入研究,利用好地域文獻,關注地域文明成果。近年來,有人從學科角度對鄉土教育資源進行挖掘,出現了「地方史料教學」這樣一個比較明確的研究方向,主要表現在:教學素材方面,關注地方志、譜牒、墓誌、私人撰述、墓葬考古資料等內容;教學方法和策略方面,關注從「說明」到「論證」。此外,鄉土教育的研究還需有國際視野,應加強對國外鄉土教育課程研究成果的借鑑,尤其注重對課程模式的研究,結合地方教育的實際加以利用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