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鄉土課程核心概念的探討(一)

2021-02-19 第一教育

o 如何訂閱我們?

o 搜微信號「diyijiaoyu」或公眾號「上海教育」

---✄-

課程改革的本土化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對鄉土課程的探索不完全等同於課程的本土化,但它又確實是實現課程本土化的一種重要的實踐形式。在當前急速推進課程改革國際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把鄉土課程改革這件事納入專家視野與教師的行動之中,有其特殊的現實迫切性。

然而,由於鄉土課程是近年才提出的一個概念,缺乏對其有深度的學理研究、概念實踐的驗證,導致對一些相關的概念、命題及其彼此間關係的理解產生了差異,這給深化此項改革、規範話語系統與交流相關經驗帶來了困難。

因此,我們邀請到了上海市崇明縣教師進修學校校長宋林飛闡述其對鄉土課程核心概念的一些思考。對此我們將從鄉土的文化定義與教育理解,鄉土課程資源的識別、層級與教育處理,鄉土課程的內涵與關係定位等三個方面分三期進行詮釋。

以下是第一期內容。

---✄-

對鄉土課程核心概念的探討◎


鄉土的文化定義與教育理解(一)

目前,鄉土課程沒有真正被廣大教師納入課改視野的原因之一,是對「鄉土」這個詞意理解上產生了偏差。

市區學校教師認為,「鄉土」是農村學校的事,與我們無關;農村學校教師認為,「鄉土」只是我們鄉下教師做的事,不夠檔次,所以沒必要做這件事。其實,這是把「鄉土」一詞讀偏、讀淺了。

「鄉土」一詞由來已久。先秦文獻《列子•天瑞》中就有「有人去鄉土,離六親,廢家業,遊於四方而不歸……」而在我國的歷代文獻中,多有「鄉土」一詞。它在大多數的情況下是作為「家鄉」或「地方」的意思使用。《辭海》把「鄉土」解釋為「家鄉、故鄉,亦泛指地方」。

臺北師範學院教授吳明清則從文化的視角來定義「鄉土」一詞:「鄉土是以自我為圓心,以情感為半徑,畫一片有家有生活的土地,生活中有人有事,土地上有景有物,交織成綿延不絕的歷史和文化。」我們還可以從教育的視角,把它進一步描述為:鄉土是中小學生正在生活、生長的地方。這個地方充滿迷人的風土人情,學生浸潤其中,其樂無窮。

可見,把「鄉土」簡單地理解為「鄉村」,這肯定是把它讀歪了。因此,從教育的視角,把「鄉土」理解為學校或學生的「所在地」更為直觀形象。

吳明清教授關於「鄉土」的定義,提供給了我們認知「鄉土」的一個邏輯架構,即以「自我」為圓心、以「情感」為半徑及以這個半徑的土地上所承載的東西(人與事、景與物、歷史與文化)為具體內容。

由於今日社會正處在急劇變化的過程之中,用這一邏輯架構去認識「鄉土」依然會遇到三個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

一是以哪個「自我」為圓心?對城市化過程中出現的大量隨遷子女而言,他有一個出生地的「自我」和一個遷入地的「自我」,前者是一個身份角色的「自我」,後者是一個現實生活的「自我」。同樣的,對不少考入中心城區學校的農村孩子,也同樣有兩個「自我」的問題。對這樣的孩子,「鄉土」在哪裡?

從文化的角度來看,「家」在哪兒,「鄉土」就在哪兒。「籍貫」「故鄉」,就是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這是一種身份,也是一種文化認同。而從教育的角度出發,「生活」在哪兒,「鄉土」就在哪兒。

陶行知先生說:社會即學校,生活即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的融通,書本世界與學生實際生活世界的息息溝通,才是好的教育。其實,對這些孩子來說,他們有兩個真實的「鄉土」,一個是「家」的鄉土,另一個是「生活」的鄉土,他們可以從這兩個鄉土中汲取不同的生長滋養。

二是這個「情感」半徑以多大為適宜?有學者認為,一洲一國被稱為鄉土,範圍過於寬泛,對於具體的人而言,也就失去了鄉土的意義。村鎮街坊的地域又過於狹窄,不足以包括鄉土的整體,只有縣(區)域,最合「鄉土」這一稱謂。也有學者從教育的視角出發認為,應以學生真實生活所能涉及的環境為宜。但隨著信息技術與工具的普及,學生生活所及的範圍也在不斷拓展之中。

三是在鄉土這個半徑土地上所承載的東西實在太豐富,究竟什麼才是「鄉土」?這就引出了需要討論的又一個問題,即什麼才是鄉土課程資源。

(本文刊於《現代教學》2014年3A刊)

(從2014年3月開始,《現代教學》雜誌對崇明「鄉土課程」建設進行連載,更多內容敬請關注《現代教學》3A-9A雜誌。)

關注「上海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驚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關焦點

  • 對鄉土課程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鄉土課程建設(一)
    在當前急速推進課程改革國際化、信息化的背景下,把鄉土課程改革這件事納入專家視野與教師的行動之中,有其特殊的現實迫切性。然而,由於鄉土課程是近年才提出的一個概念,缺乏對其有深度的學理研究、概念實踐的驗證,導致對一些相關的概念、命題及其彼此間關係的理解產生了差異,這給深化此項改革、規範話語系統與交流相關經驗帶來了困難。本文將從課改實踐問題解決的視角,對幾個相關核心概念進行嘗試性的解讀。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由古及今,鄉土及鄉土教育從來都是具有本土特徵的概念,具有豐富的歷史基因和文化傾向。古代的鄉土定義就具有豐富的教育內涵,《周禮》云:「以俗教安,則民不偷」「以鄉之物教萬民,而賓興之」。而「鄉人之教」的屬性延續至今。王伯昂在1948年將「鄉土」定義為「屬於吾人所居住之本鄉本地的一切自然和人為的環境」,強調了自然與人文的分化。
  • 一線教師申報課題:不要忽視核心概念的界定
    比如,「鄉土資源在初中寫作教學中的應用研究」這個課題,其中概念有哪些呢?如鄉土、鄉土資源、初中、寫作教學、應用研究。核心概念有哪些呢?有三個:鄉土資源、寫作教育、應用研究。這三個概念對於這個課題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確定為核心概念。
  • 董為人 | 醫學課程思政的概念及實踐探討
    因此,筆者試圖將醫學課程思政定義為 :在醫學類課程教學的全過程中,融入思政理念、歷史文化、醫學人文、職業/科學素養、健康中國、時代精神等元素,達到立德樹人之目標,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培養致力於服務健康中國的醫學家和科學家。各種思政元素的內涵描述如下。2.1 思政理念思政理念主要包括以下4個方面。
  • 段會冬:鄉土課程建設的三種境界及其反思
    如果選擇一個核心概念來指稱這種中觀視角的話,我們可以稱之為「境界說」。境界反映了我們的立場,立場決定了思路,而思路勢必影響結果。「沒有別人,我就不是我自己;沒有別人,我們也不是我們自己。」[10]當我們走進實踐,將不同學校的實踐視為彼此不同的他者時,我們不僅會看到鄉土內容的差異,還會看到初衷的不同、效果的不同……即彼此境界的不同。
  • 借力鄉土資源 促進兒童發展——「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
    2020年12月29日,北風呼嘯,瑞雪飛舞,但漣水小語人的研討熱情卻異常高漲,「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研討活動」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於兒童語文素養的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研究成果匯報與推廣活動在漣水縣徐集中心小學報告廳如期舉行。
  • 【專題】章勤瓊、郭盼:指向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小學數學拓展課程
    只有從這兩條線索思考清楚了,真正基於學生需求並指向數學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小學數學拓展課程體系才能得以建構。對數學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探討是各國數學課程中都非常注重的內容。從小學數學課程來說,應該如何基於學生數學核心概念與關鍵能力的要求開發課程,選擇真正適合學生的真實學習需要的內容,需要作這樣的思考:除了補充教材中沒有的數學知識,更應當是指向核心概念的理解與關鍵能力的發展的;除了掌握數學方法與技巧,更應當是理解數學思想的;除了增長見識,更應當是形成知識網絡的。
  • 王希明:《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擴展研究部分,是對課堂和作業中生成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探討,深化對原書的認識。落實單元任務(1)和(4)。案例分析教學穿插在整個過程中。每一篇的小組報告及教師點評中,都可以聯繫現實的例子,幫助學生理解書中的核心概念。
  • 鄒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校本課程「活化教材」
    濟寧齊魯網11月30日訊(記者 賈鑫 通訊員 王昌軍 徐峰)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粹藝術--京劇臉譜、民俗文化--福喜相連……當你走進鄒城市中心店鎮後南宮小學,會發現每一個角落都會有一幅幅精巧生動的剪紙圖畫。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課程資源,對政治課程資源賦予了新的含義,政治教科書已經不是唯一的政治課程資源。研究旨在探討鄉土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有利於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化功能在學生、教師、家庭、社區互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增值。
  • 《鄉土中國》整本書閱讀教學設計
    整本書的教學是一個系列,一堂課是否有效,需要放在整個教學序列中去考察。此外,一堂課是不是有「整」的意識也很重要,不能糾纏於具體問題,要抓大放小,最好能在讀透全書的基礎上有所生發。按教材規定,《鄉土中國》的單元學習任務如下:(1)抓住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觀點;(2)分析整體框架,把握知識體系;(3)關注「問題」,學以致用;(4)拓展閱讀,知人論世。
  • 後鄉土中國的基本問題及其出路
    關鍵詞:鄉土中國;後鄉土中國;基本問題;出路  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性質和基本問題是什麼?這個問題可以說是農村社會學研究的核心問題,無論是對鄉村的「微型社會學」研究1,還是宏觀實證調查研究,歸根結底都是為了更深入、更準確地把握中國鄉村社會的基本性質和基本問題。
  • 中國現代文學鄉土意念的發生
    從以往的研究成果看,鄉土文學研究者大多是基於鄉土文學的地方性、民族性的內部考察,對於鄉土文學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及其與域外文藝思潮的關係並未深究,這造成了鄉土文學與田園文學、農民文學等批評概念在理論邊界與審美內涵上的模糊。
  • 「鄉土探索者課程包」 3.0 Coming soon
    禾鄰社從2011年開始鄉土教育探索(點擊查看原文),在實踐中發現並回應了鄉村教師的這樣需求。2016年將鄉土藝術課程改版為「鄉土探索者課程包」,通過完整而靈活的課程模塊體系以及用戶體驗設計,支持全國不同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的老師將鄉土資源轉化為教學資源,以全人教育為目標提升教學質量。
  • 鄉土課程開發 教育科研引領
    四川新聞網雅安8月20日訊 由滎經縣青龍小學申請,經教研室同意,8月18日上午,在青龍小學舉行了滎經縣教育科研課題《山區小學鄉土課程案例開發研究》結題評審會。縣教研室副主任楊明勇、王家榮,兼職教研員李元華、附城小學副校長徐洪全組成評審小組,參加了課題結題評審會。
  •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 - 老熊的中考高考備考
    《鄉土中國》概念整理序言主題:中國社會學 / 鄉村社會學目的:回答「作為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社會究竟是個什麼樣的社會」性質:從具體社會中提煉出來的概念;「鄉土中國」是指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裡的一種特具的體系
  • 整本書閱讀|孫晉諾:用思維導圖剖析《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
    《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鄉土中國》從表面上看,從一個章節自然推衍到下一個章節,環環相扣,節節相生,圓潤融通,從頭到尾難以分清何處是分界。如果只是隨著文字依次讀下去,每一章節也都讀得津津有味,內容清楚。但回頭審視全書,我們會有一個疑問:《鄉土中國》是按照一個怎樣的邏輯順序安排整本書內容的,各章節間似乎聯繫密切,又似乎難以斷定其內在邏輯關聯。其實,這正是初讀本書的真實感受。下面我們來簡單剖析一下《鄉土中國》的邏輯架構。這本書有一個論題核心,這個核心就是:村落。
  • 摸索中的鄉土教育
    大寨小學的鄉土教育實踐從主題活動社團活動,逐步向課程建設探索。>其一:鄉土教育實踐的價值不是鄉土,也不是特色,而在教育,是教育的回歸,是回歸生活的美好,踐行最貼近生活的教育。其二:鄉土教育實踐是為了解決我們最核心的需求,讓孩子的綜合素養大幅度提高,讓自我工作充實而有成就感,當然更是實踐個體不斷反思、修正、生長的過程。其三:鄉土教育實踐更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也是五育融合的綜合體,它存在於學校,也存在於家庭,既在課堂內,又在課堂外,它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發生。
  • Java教學核心內容,重點和難點探討(耿祥義)
    教學核心內容,重點和難點探討圍繞三部分對java教學做一個探討(曾於2019-10-23在書圈-清華科技大講堂直播)  基本語法的注意事項及側重點,  面向對象的基礎點,核心內容和難點分析,  Java實用技術模塊教學手段的探討。
  • 青州市彌河小學:以鄉土文化資源教育為突破口 踐行社會主義核心...
    挖掘鄉土資源 搭建3條育人渠道深入挖掘本地承載的優秀教育資源,搭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臺。一是以紅色教育為中心的紅色文化。利用彌河抗戰支前糧站、華東保育院、陳毅紀念館等基地,積極探究紅色文化涵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現路徑。二是爭做好少年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