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校本課程「活化教材」

2020-12-22 齊魯網

  濟寧齊魯網11月30日訊(記者 賈鑫 通訊員 王昌軍 徐峰)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國粹藝術--京劇臉譜、民俗文化--福喜相連……當你走進鄒城市中心店鎮後南宮小學,會發現每一個角落都會有一幅幅精巧生動的剪紙圖畫。很難相信,這些滲透著民俗魅力的作品作者竟出自學生之手,全部來自該校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剪愛》。

  擁有3000餘年悠久歷史的鄒城市,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厚重,不僅有陰陽板、平派鼓吹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泥塑、剪紙等民間藝術。這些璀璨的鄉土文化,為鄒城市中小學校校本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鄒城市教育局普教科副科長韓召華介紹說:「文化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和傳承性,每一個地域所特有的鄉土文化都有獨特的價值內涵和教育意義,都是不可多得的校本課程『活化石』」。

  在工作實踐中,鄒城市教育局積極引導各中小學充分挖掘、整理鄉土文化資源,傾力打造具有鄉土文化特色的校本課程,通過成立興趣小組、學生社團等多種形式,讓內涵豐富的鄉土文化植根於學生的腦海之中,並得以傳播、傳承。郭裡鎮獨山小學多次邀請民間藝人到校傳授「泥塑絕活」,通過製作探究、舉辦競賽等形式,加快泥塑藝術普及速度,建設高標準泥塑藝術館,形成了人人有泥塑作品、班班有泥塑能手的濃厚氛圍。

  其他各中小學積極組織師生利用節假日時間進行鄉土文化資源調查,走近祖輩、父輩和家鄉藝人,走進博物館、三孟景區,深入了解本地的鄉土文化和風土人情等知識,最終把鄉土文化匯集成校本課程,引入校園、帶進課堂,促進弘揚發展、薪火相傳……目前,在鄉土文化的滋養下,中小學校園裡瀰漫著鄉土文化的芬芳,課堂上充滿著民間藝術的魅力。學生們不僅得到了健康成長、全面發展,更加深了對民族文化的歸屬感、對祖國母親的熱愛之情。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

)、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

)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

,誠邀合作夥伴。

齊魯網版權與免責聲明

1、山東廣播電視臺下屬21個廣播電視頻道的作品均已授權齊魯網(以下簡稱本網)在網際網路上發布和使用。未經本網所屬公司許可,任何人不得非法使用山東省廣播電視臺下屬頻道作品以及本網自有版權作品。

2、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以及由用戶發表上傳的作品,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3、如因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可聯繫本網,本網確認後將在24小時內移除相關爭議內容。

詳細聲明請點擊進入>>

相關焦點

  • (丹江口)調研鄉土歷史資源 開發校本課程
    為研究開發和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教育資源,把地方潛在的人文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打破學校與社會隔離的狀態,12月16日上午,丹江口市白楊坪九年制學校利用周末時間,組織部分教師走進家鄉親近自然,開發校本課程,傳承歷史文化,從豐富的地方資源中發掘教育價值。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答:我國的勞動人民在長期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形成了豐富的文化,我們可以稱為「農文化」。農文化不是所謂的落後文化,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財富。導致農村孩子遠離農文化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村級校點撤併,使很多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住校;進入學校後,國家統編教材內容與鄉村生活相關的並不多;很多家長教育孩子努力離開農村等。
  • 鄒城北宿鎮:盤活鄉村文化資源 豐富群眾文化內涵
    近年來,北宿鎮在聚焦經濟發展的同時,大力發展文化事業,打造鄉村文化陣地,盤活鄉村文化資源,推動基層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一、加大資金投入,讓陣地富起來。高標準打造村級孟子學堂、文化書屋、百姓大舞臺等文化陣地,村村建有文化書屋,每個村居申請配備書籍500本以上。為興隆村、西崗村、東江村等8個村居累計申請發放體育器材50件。
  • 寒亭區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德育工作「新活力」
    積極推進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滲透,將新時代德育思想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對蔡家欄子紅色教育基地、柳毅傳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鄉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總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開發,構建起集課本知識與鄉土文化為
  • 鄉村學校涵養鄉土文化生態
    鄉村學校特有的鄉土文化資源是其開展綜合實踐活動的「天然資源庫」。鄉村學校可以組織學生走出校門,走向大自然,走進田間地頭,來到鄉村社區,開展調查研究,參與農業生產勞動,體驗鄉村社會文化生活,學習鄉土文化和生活技能。鄉村學校也可以利用農耕文化館、手工藝品展館等鄉村公共資源,來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引導學生了解體驗家鄉的歷史文化、民俗風情。  二是開發校本鄉土課程。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抓實鄉土美術資源 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抓實鄉土美術資源 推進校本課程建設」是彭水自治縣的美術教育思路。劉光文校長告訴記者,彭水自治縣美術教育教學成績的取得首先得益於大家的上下一致、齊心協力,縣教委、縣教師進修學校在政策、資金,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並把「服務教師專業成長 助推學校特色發展」作為每一位教職工的工作方向,引領教研員把工作做好、做細、做實。
  • 鄉村小學校本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嘗試
    2020年我們鄉村小學為了打造校園特色文化,大力開展本地方鄉土課程,因地制宜的把農耕文化的一部分非遺物質納入鄉土課程教育,以下是我們的一些想法和嘗試。這些圖片是去年下半年和今年開學後,到農戶家中尋找和低價購買的一些已經過時或已經不用的農具和生活用品,也動員學生從家裡找,免費捐獻給學校,作為開發鄉土課程資源的一部分,讓現在的學生重新認識這些東西,認識在當時生產力極其落後的情況下,勞動人民在生活中的小創造小發明,感受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傳承地方優良傳統,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劉惠民《鄉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滕久文《鄉土〈歷史〉教材編寫中的幾個民族問題》也對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編寫及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地域上看,民族地區多位於祖國的西部邊疆,對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重視和發展,正是與邊疆地區鄉土教育的發展目標相一致的。在這一方面,有學者提出了挖掘資源、保證文化張力等操作路徑。
  • 鄉土文化進課堂 美術教育更精彩
    ——東升教育集團以課題研究引領學校特色發展    記者 胡楊        龍泉,一直有著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非遺寶地」「人文聖地」「生態高地」「長壽福地」,一張張靚麗的名片,都為學校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 挖掘鄉土教育資源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本報訊 昨日下午,市委書記姚曉東赴淮安區調研關天培墓、關天培祠瞻仰環境整治工作,他指出,中華民族在抗擊外敵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偉大復興過程中,湧現出 很多深懷民族大義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寶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 三河湖鎮中心小學開發特色課程,弘揚鄉土文化
    學校秉承以「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一切,為了一切孩子」為辦學宗旨,以「學生快樂,教師幸福,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為辦學目標,在「做事在勤,做人在善」校訓的感召下,形成了「文明和諧,合作向善」的良好校風,「勤研善教,以文化人」的淳樸教風,「勤於學習,善於思考」的優良學風,鑄成了純真的「勤善」文化教育。
  • 榮炳中心幼兒園:挖掘地方資源 傳承「龍溪」文化
    ,只是該園充分挖掘當地文化資源的一個縮影。丹徒區榮炳中心幼兒園積極貫徹落實《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精神,充分挖掘和利用當地文化資源,開設了一系列地方特色園本課程。在榮炳當地,「龍溪」、「凡石橋」、「旗杆巷」、「臥龍」相關的傳說故事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口口相傳,流傳至今,榮炳中心幼兒園創造性地將這些故事製作成動畫和繪本,幼兒們可以在欣賞、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了解本土文化,這樣獨具特色的教學方式,也得到了幼兒家長的一致好評。
  • 南京浦口區湯泉街道湯泉街道打造鄉土文化教育品牌 著力提升文化自信
    今年以來,湯泉街道以精神文明建設為主要抓手,重視傳統文化教育,堅定優秀傳統文化自信,鼓勵全街中小學結合各校實際在教育中融入鄉土元素,推進特色文化課程建設,並以湯泉小學為試點,打造了一系列「湧泉」文化品牌教育,努力為社會培養有文化知識、有素養能力、有責任「接地氣」的人才。
  • 借力鄉土資源 促進兒童發展——「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
    2020年12月29日,北風呼嘯,瑞雪飛舞,但漣水小語人的研討熱情卻異常高漲,「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研討活動」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於兒童語文素養的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研究成果匯報與推廣活動在漣水縣徐集中心小學報告廳如期舉行。
  • 「鄉土探索者課程包」 3.0 Coming soon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讓鄉村擁有和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而是將鄉村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轉化成獨特的教育資源。因此,在鄉村,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其實,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正在一線教學實踐自覺地進行這樣的嘗試。
  • 活用歷史文化資源 研發鄉土語文課程
    我們學校始創於1913年,坐落在風光旖旎的滷汀河西岸,是一所歷史悠久、文化厚重的百年老校。近年來,我們重新發掘、梳理了學校的歷史文化資源,進而研發了以裡下河港口文化為核心內容的校本課程《裡下河鄉土語文》。該課程分識字教學類、綜合實踐類、文化名人系列三個部分。
  •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依託校本資源 探索特色課程思政路徑
    浙江商業職業技術學院:依託校本資源 探索特色課程思政路徑 2019年03月29日 12:17 來源:《中國教育報》2019年3月28日 作者:朱小峰 字號 內容摘要:作為一所百年商科教育名校
  • 市南區三所學校德育課程獲評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近日,青島市教育局組織開展優秀校本德育課程評選活動,全市各中小學積極參與,49門課程入圍,青島基隆路小學《「翔宇」課程——愛、禮、智、健》、青島南京路小學《傳承非遺文化「麵塑」》、青島櫸園學校《小腳丫走青島》三門課程獲評2020年青島市中小學優秀校本德育課程。
  • 對鄉土課程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鄉土課程建設(一)
    更重要的是它與崇明人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這是一種鄉土性相對較弱的鄉土資源。鄉土資源也可以劃分為兩類:一類是鄉土教育資源,即有較大潛在教育價值的鄉土資源;另一類是非鄉土教育資源,即教育價值不大或對學生有負面影響的資源,如某些低俗的「婚俗文化」等與今日社會文明發展方向是不一致的,部分還帶有封建迷信的成分。
  • 挖掘鄉土資源 開設特色課程
    兩年多來,幼兒園把課程遊戲化項目滲透到幼兒園教學中去,摸索出一條家園共育的特色途徑。  考慮到幼兒園坐落在京杭運河東坡,周圍農作物、旅遊等資源豐富。老師們收集京杭運河文化遺產知識,引導幼兒了解京杭運河的歷史文化,設計「京杭運河大橋」「京杭運河一日遊」等主題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