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鄉土資源 開設特色課程

2020-12-22 中共江蘇省委新聞網

  本報訊(通訊員 高霞)賈汪區塔山鎮中心幼兒園地處徐州東郊,三分之一以上的孩子都是跟著爺爺奶奶生活,家庭教育環境和教育理念落後。兩年多來,幼兒園把課程遊戲化項目滲透到幼兒園教學中去,摸索出一條家園共育的特色途徑。

  考慮到幼兒園坐落在京杭運河東坡,周圍農作物、旅遊等資源豐富。老師們收集京杭運河文化遺產知識,引導幼兒了解京杭運河的歷史文化,設計「京杭運河大橋」「京杭運河一日遊」等主題活動。同時,收集民間遊戲、民謠、民風,開展「親子互動」「家長助教」「民謠誦讀」「民風繪畫」等主題活動;通過認識地方農作物、參觀飼養場等,引導幼兒了解認識農村生態種植和養殖的規模以及特產,設計「舌尖上的塔山」「採摘樂」「參觀養殖場」等主題活動。經過兩年多的努力,現在幼兒園的孩子們養成了積極主動、敢於探究和嘗試、樂於想像和創造的良好學習品質。

相關焦點

  • 鄒城挖掘「鄉土文化資源」打造校本課程「活化教材」
    很難相信,這些滲透著民俗魅力的作品作者竟出自學生之手,全部來自該校鄉土文化校本課程《剪愛》。  擁有3000餘年悠久歷史的鄒城市,鄉土文化資源豐富厚重,不僅有陰陽板、平派鼓吹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獨具地方特色的泥塑、剪紙等民間藝術。這些璀璨的鄉土文化,為鄒城市中小學校校本課程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資源。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但是學校可以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主動探索農文化傳承的路徑。開發校本課程。雖然現行教材與農村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是校園生活是可以跟農文化緊密結合的。鄉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校本教材巨著,自然和人文資源極其豐富,農文化中熱愛家鄉、吃苦耐勞、心靈手巧、淳樸真摯等優秀品質都是鄉村學校可以不斷開發的教育資源。
  • (丹江口)調研鄉土歷史資源 開發校本課程
    為研究開發和利用學校所在地的教育資源,把地方潛在的人文資源轉化為現實的課程資源,充分發揮其教育功能,打破學校與社會隔離的狀態,12月16日上午,丹江口市白楊坪九年制學校利用周末時間,組織部分教師走進家鄉親近自然,開發校本課程,傳承歷史文化,從豐富的地方資源中發掘教育價值。
  • 挖掘鄉土教育資源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本報訊 昨日下午,市委書記姚曉東赴淮安區調研關天培墓、關天培祠瞻仰環境整治工作,他指出,中華民族在抗擊外敵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實現偉大復興過程中,湧現出 很多深懷民族大義的英雄人物,這些英雄人物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寶貴的愛國主義教育資源。
  • 借力鄉土資源 促進兒童發展——「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
    2020年12月29日,北風呼嘯,瑞雪飛舞,但漣水小語人的研討熱情卻異常高漲,「漣水縣小學語文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專題研討活動」暨江蘇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立項課題《基於兒童語文素養的鄉土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研究》研究成果匯報與推廣活動在漣水縣徐集中心小學報告廳如期舉行。
  • 諸城市百尺河鎮中心幼兒園:整合鄉土資源,走特色辦園之路
    百尺河鎮中心幼兒園整合利用農村豐富的鄉土教育資源,在環境創設上注重童真、童趣,打造農村特色的校園文化,為幼兒創設一個良好的育人環境,努力實踐 「源於孩子的生活,高於孩子的生活,還原於孩子的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走特色辦園之路。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為提高地方文化品位和傳承地方優良傳統,實現更大的社會價值,劉惠民《鄉土教材在民族教育中的特殊作用》、滕久文《鄉土〈歷史〉教材編寫中的幾個民族問題》也對民族地區鄉土教材的編寫及作用進行了深入研究。從地域上看,民族地區多位於祖國的西部邊疆,對民族地區鄉土教育的重視和發展,正是與邊疆地區鄉土教育的發展目標相一致的。在這一方面,有學者提出了挖掘資源、保證文化張力等操作路徑。
  • 對鄉土課程幾個核心概念的探討——鄉土課程建設(一)
    三是在鄉土這個半徑土地上所承載的東西實在太豐富,究竟什麼才是「鄉土」?這就引出了需要討論的又一個問題,即什麼才是鄉土課程資源。鄉土課程資源:識別、層級與教育處理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教師也想開發鄉土課程,但要麼感覺身邊沒有什麼資源,要麼吃不準究竟哪些是鄉土課程資源,只好作罷。
  • 寒亭區融合鄉土文化資源激發德育工作「新活力」
    積極推進鄉土文化與學科教學的滲透,將新時代德育思想貫穿於學科教學的全過程,全方位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實。立足本土文化資源優勢,對蔡家欄子紅色教育基地、柳毅傳說、楊家埠木版年畫等鄉土文化內涵進行挖掘、整理、總結,結合教學內容進行研究開發,構建起集課本知識與鄉土文化為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十分重視課程資源,對政治課程資源賦予了新的含義,政治教科書已經不是唯一的政治課程資源。研究旨在探討鄉土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有利於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化功能在學生、教師、家庭、社區互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增值。
  • 段會冬:鄉土課程建設的三種境界及其反思
    從各個學科的教學出發,談論如何挖掘鄉土課程資源是「實踐論」最有代表性的研究思路。[8]可以說,以往關於鄉土課程的研究拓展了人們對於鄉土課程功能與意義的認識,也發生了從理論闡釋到實踐總結的過渡。然而,檢視以往研究的視角,我們必須承認仍有重要的問題值得反思。「文化說」「鄉村說」「國家說」使得我們將「鄉土」帶進課程,從而賦予鄉土課程以重要意義。然而「,學生」似乎被淹沒在這些視角之中。
  •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近日,浙江師範大學實踐隊就走進黃店,深入挖掘其內核,並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課程。賞·鄉土婺劇演技精湛,自具一格,起源於金華的婺劇一向有著極強的魅力。隊員們緊跟潮流,開設了一系列「婺劇」特色課。課堂上,隊員播放《僧尼會》《牡丹亭》《火燒子都》等精彩視頻,激起學生高昂興致,也讓學生對婺劇形成初步了解。欣賞之餘,關於婺劇本身的技藝知識也搬上課堂。「老師,這個故事講了什麼?」
  • 鄉土文化進課堂 美術教育更精彩
    ——東升教育集團以課題研究引領學校特色發展    記者 胡楊        龍泉,一直有著豐富的鄉土文化資源。「非遺寶地」「人文聖地」「生態高地」「長壽福地」,一張張靚麗的名片,都為學校美術教育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
  • 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抓實鄉土美術資源 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抓實鄉土美術資源 推進校本課程建設」是彭水自治縣的美術教育思路。劉光文校長告訴記者,彭水自治縣美術教育教學成績的取得首先得益於大家的上下一致、齊心協力,縣教委、縣教師進修學校在政策、資金,人力、物力、財力等方面給予大力支持,並把「服務教師專業成長 助推學校特色發展」作為每一位教職工的工作方向,引領教研員把工作做好、做細、做實。
  • 三臺蘆溪幼兒園利用鄉土資源 走農村幼兒園特色發展之路
    而農村得天獨厚的鄉土資源:四季變化的農田,綠草如茵的河畔,碩果纍纍的果園……這些城裡孩子不能經常能看到的自然環境就是農村幼兒園獨具特色的寶貴資源,該園利用這些資源把它變成了孩子鍛鍊的天然氧吧、最有趣的自然遊樂場和教學大課堂。春天裡,該園小班組設計了「親親大自然」主題活動,語言活動「我會說......」
  • 三河湖鎮中心小學開發特色課程,弘揚鄉土文化
    組織實施了「音階」德育教育和課堂教學「12345」工程,書畫、蚌殼畫、啦啦操、足球和經典誦讀等18個項目已成三河湖中心小學素質教育的特色。更新教育理念,推進素質教育發展。三河湖鎮中心小學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 龍泉好學校丨帶學生認識農具、種植物……這所幼兒園的特色課程太贊了!
    ,嘗試開發和實施本土化、生活化、遊戲化的種植課程,逐步建構園本化課程體系。幼兒園從特色種植活動到種植課程初見雛形,從著眼科學探究到探索落實五育並舉,促進幼兒全面發展。「農耕文化大探秘 」依託幼兒園附近的洛帶農耕文化館、好穠人農莊等具有龍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農耕文化館,通過親子遊覽幫助幼兒認識豐富的農耕工具及了解農耕文化。
  • 「鄉土探索者課程包」 3.0 Coming soon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讓鄉村擁有和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而是將鄉村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轉化成獨特的教育資源。因此,在鄉村,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其實,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正在一線教學實踐自覺地進行這樣的嘗試。
  • ...保護區管理辦法施行 區域內中小學將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課程
    《辦法》要求,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整合文化、教育等多方資源,推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知識納入當地國民教育體系,編寫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普及輔導讀本,在區域內的中小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鄉土課程,開展徽州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活動。省文化和旅遊廳將牽頭建立省、市級層面安徽省徽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工作機制,設立跨市級行政區域的協調機構。
  • 女中生活百分百,特色課程真精彩
    依託省重點規劃課題「現代女校美麗女孩自主成長的行動研究」,我校特色德育花香四溢,成為無錫教育園地的一朵奇葩。我們還挖掘百年校史,尋找校本化的文化資源、紅色基因。學校目前已經整理出版《無錫市第一女子中學百年校史概略》、《風姿綽約炮聲裡——一女中走出的抗日女戰士》等書籍,弘揚學校革命精神,推動女生德育建設。學校積極搭建平臺,打造促進女生成長的《女中大講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