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春,沐浴夏,迎來了多姿多彩的秋。大寨小學的鄉土教育實踐從主題活動社團活動,逐步向課程建設探索。
大寨小學的鄉土教育實踐緣起於2015年,經過五年的實踐我們有了以下一些粗淺的認識,記錄分享,不斷修正與完善著:
其一:鄉土教育實踐的價值不是鄉土,也不是特色,而在教育,是教育的回歸,是回歸生活的美好,踐行最貼近生活的教育。
其二:鄉土教育實踐是為了解決我們最核心的需求,讓孩子的綜合素養大幅度提高,讓自我工作充實而有成就感,當然更是實踐個體不斷反思、修正、生長的過程。
其三:鄉土教育實踐更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也是五育融合的綜合體,它存在於學校,也存在於家庭,既在課堂內,又在課堂外,它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發生。
其四:鄉土教育實踐,小而言之,就是一次美好的生活體驗,是一次自我生長的契機;大而言之,就是「三個回應」(生活、兒童、發展),是「中國夢」的播種和踐行。
基於上面的思考,我們重新設計了學校的部分社團活動。
主題:基於認知家鄉認識自我的綜合性學習。
內容:
以蘋果的生長為主線,以蘋果為主要內容;
從「自然、科學、藝術、人文、商業」五個維度;
構建「賞析、設計、實踐、反思、規劃」的思維體系;
融合勞動教育、食育、美育等;
探尋一條基於鄉土資源下的鄉村美術教育創新之路。
框架:
主題:基於思維訓練的課標知識在地化學習
內容:
結合蘋果樹,讓學生們體會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科學的理解,深化鄉土情結;
結合三四年級的科學課,對自然,對動植物的認識。輔以操作性的實驗,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圖表,對比實驗等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實驗方法,分析數據的方式,為科學思維的養成打下基礎。
構架:
主題:基於真實生活問題解決的實踐學習
內容:
讓學習在生活中回歸,在真實生活中探索,為改善生活準備,過美好生活;
初次體驗經歷項目制學習,在收集、分類、研究、總結、概括等活動中訓練孩子的思維;
解決高年級數學中的難點問題。
構架:
農村學校日漸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留守」這個詞語成了鄉村學校、鄉村教師,鄉村兒童隱形的定語,雖然有著一些尷尬和無奈,但我們依舊在一起生長著,我們相信鄉野就是希望的田野,最好的教育必定在鄉村。小蘋果綜合經濟中的一個內容課程設計,共2個課時。
緣起
金秋十月碩果纍纍,家家戶戶的蘋果如小山一般,怎樣才能讓自家的蘋果賣出較為理想的價格,收益最大化,是一個特別值得探究的問題。
目標
1、了解當下蘋果銷售的模式和途徑,探尋不同銷售模式和途徑的優勢和不足,能正確的選擇較為理想的銷售模式和途徑。
2、探尋蘋果數量一定前提下提高收益的途徑,明白數量不變,單價和總價的關係,以及變化趨勢。從而理解正比例的特點,學習正比例,並且滲透變與不變的哲學思考。
3、實現生活中融合學習。
過程
課前準備
1、自己家蘋果有多少筐?每筐多少千克?一般家裡是怎麼賣的,比如是一次性批發,還是自己去零售,哪種收入高?為什麼?
2、還有沒有其他銷售方式,是如何銷售的?
一、為了蘋果買個好價錢,探尋不同銷售模式途徑及優劣。
(一)課件呈現當下蘋果銷售的途徑:
1、10月23日晚7點,抖音千萬級粉絲達人羅永浩為平涼蘋果公益帶貨(二)課件呈現當下蘋果銷售的模式
(三)探尋不同模式途徑的優劣
1、根據課前調查和剛才的了解,請同學們談談不同模式途徑的優劣。二、分析數據,探尋規律
1、分析不同銷售途徑下表中數據的特點。
(1)自我觀察三個數量分類,並說出它們的特點。
(2)交流分享(兩個變化,一個不變)
2、藉助學習單2,描點,並依次連線,分析總結變化規律
(1)讀圖縱軸和橫軸各表示什麼?
(2)當單價為每千克3元,總價是多少?如何在圖中找到相應的點。每千克5元呢?
(3)順次連接個點,觀察並討論,兩個變化的量(單價和總價)之間存在著什麼規律?變化趨勢又是怎樣?它們之間有沒有內在的邏輯關係?
(4)學習過程設計:從自我探索到同伴交流再到小組展示,並與看想描連思議講相互配合。
3、總結正比例的意義及其特點,滲透變與不變的哲學思考。
三、探尋蘋果賣個好價錢的途徑
1、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如何賣個好價錢?
2、頭腦風暴還有哪些模式和途徑能為自家的蘋果增收?
(1)創新模式和途徑;
(2)增加蘋果的附加值(文化、內涵)。
3、總結課堂,埋下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