摸索中的鄉土教育

2021-02-19 蘋果園裡的村小

走過春,沐浴夏,迎來了多姿多彩的秋。大寨小學的鄉土教育實踐從主題活動社團活動,逐步向課程建設探索。





大寨小學的鄉土教育實踐緣起於2015年,經過五年的實踐我們有了以下一些粗淺的認識,記錄分享,不斷修正與完善著:

其一:鄉土教育實踐的價值不是鄉土,也不是特色,而在教育,是教育的回歸,是回歸生活的美好,踐行最貼近生活的教育。

其二:鄉土教育實踐是為了解決我們最核心的需求,讓孩子的綜合素養大幅度提高,讓自我工作充實而有成就感,當然更是實踐個體不斷反思、修正、生長的過程。

其三:鄉土教育實踐更是一個廣泛的概念,也是五育融合的綜合體,它存在於學校,也存在於家庭,既在課堂內,又在課堂外,它無處不在,又無時不在發生。

其四:鄉土教育實踐,小而言之,就是一次美好的生活體驗,是一次自我生長的契機;大而言之,就是「三個回應」(生活、兒童、發展),是「中國夢」的播種和踐行。


基於上面的思考,我們重新設計了學校的部分社團活動。

主題:基於認知家鄉認識自我的綜合性學習。

內容:

以蘋果的生長為主線,以蘋果為主要內容;

從「自然、科學、藝術、人文、商業」五個維度;

構建「賞析、設計、實踐、反思、規劃」的思維體系;

融合勞動教育、食育、美育等;

探尋一條基於鄉土資源下的鄉村美術教育創新之路。

框架:



主題:基於思維訓練的課標知識在地化學習

內容:

結合蘋果樹,讓學生們體會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對科學的理解,深化鄉土情結;

結合三四年級的科學課,對自然,對動植物的認識。輔以操作性的實驗,加深對課本知識的理解;

在實驗過程中,通過圖表,對比實驗等等。讓學生初步體會實驗方法,分析數據的方式,為科學思維的養成打下基礎。

構架:



主題:基於真實生活問題解決的實踐學習

內容:

讓學習在生活中回歸,在真實生活中探索,為改善生活準備,過美好生活;

初次體驗經歷項目制學習,在收集、分類、研究、總結、概括等活動中訓練孩子的思維;

解決高年級數學中的難點問題。

構架:

農村學校日漸萎縮已是不爭的事實,「留守」這個詞語成了鄉村學校、鄉村教師,鄉村兒童隱形的定語,雖然有著一些尷尬和無奈,但我們依舊在一起生長著,我們相信鄉野就是希望的田野,最好的教育必定在鄉村。



小蘋果綜合經濟中的一個內容課程設計,共2個課時。

緣起

金秋十月碩果纍纍,家家戶戶的蘋果如小山一般,怎樣才能讓自家的蘋果賣出較為理想的價格,收益最大化,是一個特別值得探究的問題。

目標

1、了解當下蘋果銷售的模式和途徑,探尋不同銷售模式和途徑的優勢和不足,能正確的選擇較為理想的銷售模式和途徑。

2、探尋蘋果數量一定前提下提高收益的途徑,明白數量不變,單價和總價的關係,以及變化趨勢。從而理解正比例的特點,學習正比例,並且滲透變與不變的哲學思考。

3、實現生活中融合學習。

過程

課前準備

1、自己家蘋果有多少筐?每筐多少千克?一般家裡是怎麼賣的,比如是一次性批發,還是自己去零售,哪種收入高?為什麼?

2、還有沒有其他銷售方式,是如何銷售的?

一、為了蘋果買個好價錢,探尋不同銷售模式途徑及優劣。

(一)課件呈現當下蘋果銷售的途徑:

1、10月23日晚7點,抖音千萬級粉絲達人羅永浩為平涼蘋果公益帶貨

(二)課件呈現當下蘋果銷售的模式

(三)探尋不同模式途徑的優劣

1、根據課前調查和剛才的了解,請同學們談談不同模式途徑的優劣。

二、分析數據,探尋規律

1、分析不同銷售途徑下表中數據的特點。

(1)自我觀察三個數量分類,並說出它們的特點。

(2)交流分享(兩個變化,一個不變)

2、藉助學習單2,描點,並依次連線,分析總結變化規律

(1)讀圖縱軸和橫軸各表示什麼?

(2)當單價為每千克3元,總價是多少?如何在圖中找到相應的點。每千克5元呢?

(3)順次連接個點,觀察並討論,兩個變化的量(單價和總價)之間存在著什麼規律?變化趨勢又是怎樣?它們之間有沒有內在的邏輯關係?

(4)學習過程設計:從自我探索到同伴交流再到小組展示,並與看想描連思議講相互配合。

3、總結正比例的意義及其特點,滲透變與不變的哲學思考。

三、探尋蘋果賣個好價錢的途徑

1、數量不變的情況下如何賣個好價錢?

2、頭腦風暴還有哪些模式和途徑能為自家的蘋果增收?

(1)創新模式和途徑;

(2)增加蘋果的附加值(文化、內涵)。

3、總結課堂,埋下伏筆。


相關焦點

  • 鄉土與鄉土教育及鄉土教育思潮
    晚上,在回來的公交車上,看到了潘光旦的一篇《說鄉土教育》。好像,以「說鄉土教育」為題目的文章,潘光旦不止一篇。這兩天,一共讀了潘光旦兩三篇關於教育(位育)的短文章。而,以及總以為讀的是費孝通的文章。關於「鄉土教育」,又在網上搜索到「鄉土科」的學習科目。這是民國時期的學校裡,比如江浙徽一帶的小學裡開設過的科目。其他地區,或許也有。而尤以江浙地區存留的資料多。檢索「鄉土教育」的過程中,遇到一篇1933年發表於廣州《教育研究》期刊第48期的文章。作者為「廖鸞揚」。
  • 正確認識學校鄉土文化教育工作中的幾個重要關係
    關鍵詞:鄉土文化教育  家長認同  教師利益  課業負擔當全國各地中小學鄉土文化教育轟轟烈烈開展的同時,工作中有許多矛盾也開始顯露,正確認識並處理好學校工作中的幾個關係是開展好鄉土文化教育工作的關鍵。而且社區村寨中有著非常多的鄉賢長輩,對鄉土文化的教育有著深刻地認識,他們充分認識到現代教育脫離學生生活實際的問題,發現孩子們「四體不勤、五穀不分」變成了一個個只知考試刷題的書呆子的問題。所以適宜的鄉土文化教育在學校內的開展絕對能得到家長們的認同。
  • 潘光旦:說鄉土教育
    個人家世除外後,其餘的問題都屬於所謂鄉土教育的範圍。   鄉土教育可以有許多很顯明的貢獻。第一點貢獻是從本末賓主的原則來的,良好的公民要由教育產生,但目前流行的教育,即使辦得極好,所能造成的公民是多少有些不著邊際的,沒有重心的, 「滿天飛」的,找不到據點或支點的。例如若干大都會,造成了歷年來都鄙與城鄉之間那種頭重腳輕的不健全的形勢。
  • 鄉土教育的課程特徵與實施策略
    未來,我國鄉土教育的發展應從加強教育中的文化內涵、強調鄉土教育對農村教育的支撐、強化鄉土教育課程建設等方面入手。《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強調,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融入中小學教育。
  • 《鄉土教育》奇遇記
    想起上次鄢、雷、方三位老師在青簡社聊起過鄉土教材,而我手邊剛好有那麼一冊,給他們看過,三師均表示第一次見此書,對今後編撰鄉土教材有一定的借鑑作用。那麼不妨就先試著聊聊此書吧。  是書為浙江省第八學區初等教育輔導叢刊《鄉土教育》,二十三年六月(1934年),浙江省立衢州初級中學附屬小學教本,編輯者沈文亮,32開102頁,雖是平裝本,可還是採用紙捻裝訂。
  • 經典潘光旦:什麼是鄉土教育
    個人家世除外後,其餘的問題都屬於所謂鄉土教育的範圍。鄉土教育可以有許多很顯明的貢獻。第一點貢獻是從本末賓主的原則來的,良好的公民要由教育產生,但目前流行的教育,即使辦得極好,所能造成的公民是多少有些不著邊際的,沒有重心的,「滿天飛」的,找不到據點或支點的。例如若干大都會,造成了歷年來都鄙與城鄉之間那種頭重腳輕的不健全的形勢。
  • 鄉土教育是故鄉的教育 教材要有別於城市教育內容
    這是在「第四屆全國鄉土教材研討會」上的一節展示課。研討會是在瓦爾俄足節的第二天舉行的。6月中旬,300多名來自全國十多個省份的教育工作者、鄉土教育研究者匯聚美麗的羌城——茂縣,圍繞「鄉土文化教育進課堂」的主題,深入探討鄉土教材如何與學校教育相融合。鄉土教材,有根的教育沃布基是餘曉蓉老師課上的主人公。
  • 鄉土教育: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途徑
    直到90年代,鄉土教育又開始引起關注,其重要性也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認可。  鄉土教育實踐喜憂參半  近年來,隨著文化建設日益受重視,鄉土教育因其在地方文化尤其是地方歷史和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方面的特殊作用,又逐漸回歸到教育發展和文化傳播研究者的視線中,各種形式的鄉土教育活動隨之展開,一些鄉土教程也應運而生。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我想說的是,在愛國教育之外,對中小學生的「鄉土教育」,也同樣需要被關注。鄉土教育的必要性鄉土教育,這裡的「鄉」不是指鄉鎮、鄉村,而是指故鄉、家鄉。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大陸各地的「鄉土教育」都是缺位的。筆者本人的教育經歷中,就從來沒有接受過「鄉土教育」的相關內容。
  • 開學第二課,請注重「鄉土教育」!
    我想說的是,在愛國教育之外,對中小學生的「鄉土教育」,也同樣需要被關注。鄉土教育的必要性鄉土教育,這裡的「鄉」不是指鄉鎮、鄉村,而是指故鄉、家鄉。然而,一個時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大陸各地的「鄉土教育」都是缺位的。筆者本人的教育經歷中,就從來沒有接受過「鄉土教育」的相關內容。以我所在的鄭州為例,同齡人中對鄭州本地歷史與當代發展有全面認識的人,佔比不高;而在受教育水平與信息開放程度更低的前人中,這一比例更是少之又少。
  • 新時代鄉土教育的學校德育方案
    2015年以來,老城中學深入研究地域鄉土史志資料,追溯鄉土人文現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從中發現和汲取優秀教育因素,成立鄉土德育系列社團,編寫鄉土教育系列教材,將其系統整理、融合應用到學校教育教學,特別是德育工作之中。
  • 研討「海峽鄉土教育資源開發」
    研討「海峽鄉土教育資源開發」 延平學子考上哈佛大學 日期:[ 2012年6月27日 星期 三] -- 科教 --版次:[ 12 ] 科教動態研討「海峽鄉土教育資源開發
  • 傳承鄉土文化是鄉村教育的使命
    隆冬季節,記者走訪了四川閬中多所鄉村學校,發現在這些平房矮牆的校園裡,處處閃耀著師生們自己動手建設學校的智慧:可樂瓶子栽花、一根麻繩健體、校園裡種地……層出不窮的「土辦法」,被師生們創造出來,不但節省了大量資金,更激發出蓬勃的教育活力。閬中樸素而幸福的鄉村教育實踐,也許正在醞釀著中國鄉土教育的一條新路。
  •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
    以教育之名,承鄉土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蘊藏著豐富的人文內涵。近日,浙江師範大學實踐隊就走進黃店,深入挖掘其內核,並開展了一系列傳統文化課程。賞·鄉土婺劇演技精湛,自具一格,起源於金華的婺劇一向有著極強的魅力。隊員們緊跟潮流,開設了一系列「婺劇」特色課。課堂上,隊員播放《僧尼會》《牡丹亭》《火燒子都》等精彩視頻,激起學生高昂興致,也讓學生對婺劇形成初步了解。欣賞之餘,關於婺劇本身的技藝知識也搬上課堂。「老師,這個故事講了什麼?」
  • 揚鄉土教育資源,潤思政課堂教學
    研究旨在探討鄉土教育資源在思想政治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在高中思政課堂教學中運用鄉土教育資源,培育學生核心素養,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培養、激發學生的文化自信。通過綜合實踐活動途徑,有利於思想政治德育的教化功能在學生、教師、家庭、社區互動中不斷生成、不斷增值。鄉土指人們的出生所在地,或者是從小開始一直生活的地方,或是指人們因為某種原因而產生深厚情感的地方。
  • 「農文化」教育應充分挖掘鄉土資源
    問:傳承並弘揚優秀的鄉土文化,有利於促進新農村建設。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村孩子遠離了鄉土文化,對農村、農業生產知之甚少。那麼,鄉村學校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來幫助孩子們傳承鄉土文化呢?但是學校可以充分挖掘鄉土教育資源,主動探索農文化傳承的路徑。開發校本課程。雖然現行教材與農村生活有一定距離,但是校園生活是可以跟農文化緊密結合的。鄉村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校本教材巨著,自然和人文資源極其豐富,農文化中熱愛家鄉、吃苦耐勞、心靈手巧、淳樸真摯等優秀品質都是鄉村學校可以不斷開發的教育資源。
  • 臺北將加強鄉土語言教育
    臺北將加強鄉土語言教育 2001年07月06日 07:30 來源: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中國臺灣網7月6日消息 臺北市長馬英九昨天在教材發表會上宣布臺北市將出版鄉土語言教材。
  • 「鄉土探索者課程包」 3.0 Coming soon
    真正的教育公平不是讓鄉村擁有和城市一樣的教育資源,而是將鄉村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轉化成獨特的教育資源。因此,在鄉村,無論是學校、老師還是學生都蘊藏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其實,越來越多的鄉村教師正在一線教學實踐自覺地進行這樣的嘗試。
  • 從第一位跳地戲的女人,看鄉土教育和農村教育的未來
    在《只有「屏幕」難以改變命運,農村教育公平的實現需要更多可能》一文中,我們重點討論了「城擠」、「鎮宿」、「鄉弱」的農村教育格局和農村教育公平面臨的諸多問題。在農村教育的未來中,鄉土教育同樣是需要重視的核心議題。
  • 深耕鄉土教育28載
    在第36個教師節來臨之際,9月7日,由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主辦的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頒獎晚會在南昌市第一中學舉行,揭曉了我省第三屆「感動江西教育年度人物」名單。「身軀瘦小,以之為筆;赤心執著,以之為墨。播撒火種,興教扶智;深耕鄉土,傳承文明。二十八年追夢,三所學校領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