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魂是四川人」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 寫了本《川菜》中西讀者都叫好

2021-01-08 封面新聞

封面新聞記者 張杰

詩人陸遊在《冬夜與溥庵主說川食戲作》中說「東來坐閱七寒暑,未嘗舉箸忘吾蜀」,足見他對四川菜的深情。但是這樣一句詩,被一位英國女士引用,並且放在她一本書的開篇,就令人稱奇了。

2021年開年,曾在川大留學,並且在成都飲食界「藍翔」——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過做菜的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新書《川菜》,口碑不斷上漲,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熱門。

這是自2018年扶霞書寫中國美食的《魚翅與花椒》(上海譯文出版社)成為暢銷書之後,又一部關於同題材的非虛構作品。有人歡呼:那個很可能比你還懂中國菜的英國女人帶著新書回來了!

在這本新書中,扶霞以川菜為核心話題,表達了諸多關於飲食和飲食文化的思考,體現出對川菜、中國飲食的誠意和執著。尤為特別的是,她不是純粹的講述或者論理,還有可操作的部分——書裡面詳細介紹了很多經典的川菜菜譜。扶霞說,這些菜譜她都在自己家裡試驗過。而且她把每一個四川人灑脫的「少許」和「適量」,變成英國人精確的幾匙或幾克,細緻拆解川菜中的每一個元素,精細到笊籬和竹刷、碼味和碼芡。也就是說,菜譜配上準確的用量,你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大概率作出成功且美味的一道川菜。

在自序中,扶霞說,她只想以一位普通英國女性的身份,來向大家展示川菜。她希望讀者們能按照她的菜譜做出同樣的成品。尤其令人稱奇的是,這本原版出在2001年,而且是寫給英文讀者看的書,此次經過修訂、譯成中文,也得到了中國讀者,尤其是其中不少四川讀者的好評。很多人普遍反饋,扶霞對川菜的觀察,有種既陌生又熟悉的距離感,像是從他人的眼光中再重新認識自己。 那麼,這是怎樣的一本書?

從硬菜到小吃

這個英國女人都懂 而且都會做

四川人的廚房,四川人的櫥櫃,四川人的餐桌,涼菜,肉菜,蛋與家禽,水產海鮮,豆腐,蔬菜,湯羹,米飯,麵條,小吃,火鍋,泡菜與醃製品,甜品,調料與高湯,56種技法,200道佳餚,23種獨特調味。從硬菜到街頭小吃。從熟悉的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水煮牛肉,到只有四川人才能吃到的自貢小煎雞、橋頭一嫩、活水豆花、峨眉豆腐腦、蛋烘糕;從鍋碗瓢盆、烹飪手法,到配料香料、料理竅門……

還有鄉野風味,「在不算遙遠的過去,農村地區很多人還在使用兩千多年來沒什麼變化的柴燒爐,爐膛裡有餘燼還在陰悄悄地燃燒,他們就會埋幾個青椒進去,借餘燼的熱量讓它們變軟起皺。青椒取出來,撣去灰燼,帶皮或不帶皮,然後和大蒜、鹽與生菜籽油一起擂成濃稠的燒椒醬,就成為極富川南地區特色的醬料之一,特別搭配蒸茄子(正如本菜譜中一樣),也可以作為豆花的蘸料。」

扶霞還寫到炒雞雜:「川菜廚師朋友們看見我把這個菜譜也收進本書,也許會很驚訝。這不是什麼精緻的菜,餐館的菜單上也很少見。然而,炒雞雜真的非常好吃,也能充分體現川菜烹飪中『不拘一格用食材』 的特點。」

敏銳的感覺,寬廣的見識和精確的文筆結合在一起,令人耳目一新。比如她把牛市坡花椒的香味比作金橘,「高亢鮮明又純粹」,詩意而新鮮。

扶霞對四川的風土、地理、歷史的觀察也很深刻。例如,她提到川菜是移民與文化融合的產物:川菜獨特的個性便脫胎於移民與文化融合的悠久歷史。

了解「素顏」的川味道

「師傅,這是啥子海椒?有莫得勒個二荊條?」在紀錄片《風味人間》裡,地道的英國女人扶霞·鄧洛普,操著一口純正四川話,自由穿梭在成都菜場的各個攤位間。扶霞跑遍了四川各地,了解四川很多小地方也很有自己的烹飪風格。有些自稱長江沿線的「大河幫」,比如瀘州、宜賓、李莊和樂山;有的是嘉陵江邊的「小河幫」,包括南充和廣元;還有自貢和內江組成的「自內幫」,也就是這兩個地方的菜餚與小吃。在「鹽業之都」自貢,當地人熱愛著獨屬於他們的鹽幫菜。四川南部的人們偏愛簡單快手的小炒,很多菜都要配辣椒和蘸水。他們特別喜歡用泡椒配泡姜;也偏愛用新鮮的香料,比如留蘭香和藿香。四川東南部的人們有時候會王蘸料裡加一些木姜子油,裡面有強烈的香茅草味。

扶霞還撕掉了川菜一直以來的種種刻板標籤。比如「麻辣」成為了川菜拿不掉的濾鏡。扶霞說,「川菜在外界眼中都是熾烈如火,所以有必要強調一下,清淡低調的口味在川菜當中的重要性,絕不亞於火熱辣椒與酥麻花椒對感官帶來的喧囂狂野的刺激。像重慶歌樂山辣子雞那種一堆辣椒中藏著雞塊的誇張菜餚,必須要用白米飯或溫和清爽的湯來中和;濃鬱香辣的燉牛肉,要配一盤簡單的清炒時蔬。川菜演奏出的高音是比別的菜系更驚人些,但四川和中國其他地方一樣,好的飲食追求的是平衡:追求爽辣奔放,也追求清淡平實。這便是食物帶來的慰藉和美好,即使在四川,它也不僅僅是為了全面刺激和震驚你的感官,它同樣能恢復和維持身心的平穩鎮定。」

在她看來,川菜日常而親民,不只是麻、辣、油,四川本地人吃很多青菜、炒菜、煮菜、蒸菜、清湯。如果你把川菜吃得和諧一點,那就很健康。

「最懂中餐的西方人」

寫到老成都日常生活

《川菜》英文第一版在2001年在英國出版時,國外的人卻川菜知之甚少。「當時英國沒有地道的川菜館,更不可能找到正宗的調料。」扶霞在序言中提到,當時僅有兩本具有開拓意義的菜譜把川菜各種風味介紹給了美國讀者,分別是羅伯特 · 德爾福斯的《四川好菜》和艾倫 · 施雷克的《張太太的川菜譜》。但西方世界眼中的 「中國菜 」,依然還是粵菜佔主導地位的。」 時移世異,之後川菜館開始林立於西方城市,川菜開始得到全球注目 。麻婆豆腐現在已經成為國際食客們的必點菜式之一。

第一版出版將近 20 年後,扶霞對書中的內容進行了擴充和修改,以滿足英語世界對川菜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反映這段歲月中川菜自身的發展演變。比如,所有之前的菜譜也根據廚師和她對四川烹飪更深入的體驗進行了再次試驗、修改和細化。但她也坦言,「寫一本企圖概括某個地方菜系與飲食的食譜,就像在流沙上搭帳篷。任何現存的飲食文化都像不斷移動的槍靶,一刻不停地演進,受到新的影響,產生新的碰撞。20世紀 90年代中期我在成都吃過和喜愛的某些菜餚,到今天幾乎已經消失,而新的食材與烹飪方法在當地餐館的菜單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成都這座城市經常會被全新的飲食風潮席捲。」她還特別提到,第一版中某些菜譜裡寫到的老成都日常生活,現在幾乎消失殆盡。出於對舊日時光的懷戀與熱愛,她保留了大部分的內容。

25年前在成都,她經常騎自行車滿城尋美味、學廚藝;25年後的今天,她把自己研究及實踐川菜的著述又帶回到曾給她留下美好回憶的地方。

西方人喜中餐者眾,懂中餐者寥寥,扶霞無疑是後者。扶霞成長在英國牛津,曾在劍橋大學學習英國文學,後再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取得碩士學位。1994年獲得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獎學金,在四川大學交流學習一年。她說,選擇川大,也是很想進一步探索發現四川美食。到了成都不久,扶霞專門找到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做川菜。在川大的交流學習結束後,扶霞還受到烹專校長的邀請,註冊專業培訓班,成為了四川烹專的第一個外國學生。課餘她還會騎車在成都四處遊蕩,了解各種街頭食物,搜尋不同的食材。探問老師傅們的絕活,記錄傳統川菜的味道。「幸運如我,還得以進入這座城市某些餐廳的後廚,包括專門經營傳統小吃的龍抄手和川菜傳奇蜀風園。」據說四川很多餐廳的廚子,都是她的「一菜之師」。

她還深入探索四川省的偏僻之地,研究地方菜和獨特的烹飪傳統。回到英國之後,扶霞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以及對川菜的理解,用文字不斷發表在媒體上,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她也被譽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扶霞的文字讓我們驚嘆於川菜的偉大。」

「還以為是一個老四川人旅居在英國」

中國人,尤其是四川人,讀一本外國人寫的川菜書,必要性在哪?這本書的中文譯者、本身也是四川人的何雨伽在譯者序中詳細回答了這個問題。她提到書中一篇《川菜的故事》,簡直稱得上「川菜知識小百科」,再加上每個門類開篇那些詳盡的說明和介紹,「叫自詡相當了解川菜的川妹子我,仿佛又跨進了新世界的大門,做了很多筆記。扶霞以既感性又科學的態度看待川菜烹飪,對各種火候、口感等有生動而精準的描述。我做菜時,總會想起她對不同油溫、不同食材的形容,感覺自己放料更準,動作更麻利了。也會感慨,扶霞確實有資格自稱一聲『中餐專家』。」

何雨伽還提到,把書中提到的餐館略做整理,這本書也可以當成「四川美食攻略地圖」,根據她的實踐經驗,扶霞的推薦十有八九不會讓人失望。

作為一位「土生土長且好吃愛做(菜)的四川人」,寧遠說,「必須承認,扶霞對川菜和市井文化的研究和了解讓我驚嘆。藉由扶霞的眼睛,我看見了川菜宏觀和細微處被忽略的美好。」

美食自媒體人「京城吃貨日記」透露,扶霞曾兩度拜訪北京小吃手藝人老金,問學京味小吃的傳承和製作,「她對食材、工序、烹飪技法等製作細節,鉅細靡遺,詳加記錄,足以證明她的中餐是真才實學。」美食專欄作家「豬油幫主-老波頭」也「爆料」,「平時看扶霞的朋友圈,種韭菜、炒宮保雞丁、拌川北涼粉……說實話,要不是我跟她面對面吃過飯,真以為是一個老四川人旅居在英國呢。」

紀錄片導演陳曉卿,在推薦序《扶霞向東,川菜向西》中,對扶霞做了高度評價,「一個英國人,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把中國人民的吃飯事業當成自己的事業,其中的動力來自哪裡?我的答案是,川菜。……食物是我們認知世界的通道。在食物裡找到共同的認知,是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間增強交流、消弭誤解最便捷的方式。這些年來,越來越多的外國人開始認識中餐。我們需要扶霞這樣的中餐使者,遊走在東西方文化之間,讓世界更了解中國,也讓中國人站在世界的坐標裡認識自己的文化,以及自己的一日三餐。」

相關焦點

  • 最懂中餐的英國人扶霞 20年前 她就寫了一本地道《川菜》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但是這樣一句詩,被一位英國女士引用,並且放在她一本書的開篇,就令人稱奇了。  2021年開年,曾在川大留學,並且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過做菜的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新書《川菜》,口碑不斷上漲,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熱門。  在這本新書中,扶霞以川菜為核心話題,表達了諸多關於飲食和飲食文化的思考,體現出對川菜、中國飲食的誠意和執著。
  • 「中國那些事兒」被川菜迷住的英國美食作家: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餐
    除了《魚翅與花椒》,她還撰寫了《川菜食譜》、《中餐革命:湘菜食譜》、《家常菜譜》和《魚米之鄉:淮揚食譜》四本關於中餐的書籍。多家權威外媒都曾報導過鄧扶霞和她對川菜及中國美食的理解。英國《衛報》曾報導稱,隨著中國文化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以及像鄧扶霞這樣的美食作家對中餐的深入介紹,英國的中餐界正在經歷一場變革。
  •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想讓更多人了解中餐
    中新網11月22日電 近日,英國《英中時報》刊登文章,專訪了英國廚師兼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接觸中餐、愛上中餐、傳播中華飲食文化的故事。英國美食作者扶霞·鄧洛普(扶霞社交媒體)文章摘編如下:扶霞·鄧洛普是一位英國美食作家,曾成都的高級烹飪學院接受廚師培訓。
  • 英國美食作家眼中的中餐文化
    本報記者 張丹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在過去的20餘年裡,一直以書寫的方式探索中餐,已出版過《川菜烹飪》《湘菜譜》《魚翅與花椒》《魚米之鄉》等關於中國美食的書籍。《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評價稱,在寫中餐的外國人裡,扶霞是最鮮活、最有趣、最精準的。最近,扶霞正在美國宣傳新書《四川菜譜》(The Food of Sichuan)。這本書在18年前出版的《川菜烹飪》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新菜譜。「重拾這本書,是因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喜愛的一本。
  • 吃得過癮,寫得安逸!《魚翅與花椒》,一場英國作家與成都的邂逅
    被成都美食徵服的外國人常見,但是外國人能學習地道川菜還能以川菜為主題出書的,那絕對可以說萬裡挑一。今天我們的女主角,一位來自英國的女士,她20多年如一日對川菜烹飪飽含熱情,在成為一名合格川菜廚師的同時,也憑藉川菜開啟了自己的作家生涯。
  • 一個英國作家的中國美食冒險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帶著美國美食節目的主持人在成都街頭尋找小吃,看到賣豆花的挑擔,她停下來要了一碗,用略帶倫敦腔的「川普」詢問都加些什麼調料。味精、醬油、辣椒油、榨菜、蔥花、花椒麵,一樣不落。回到倫敦,她也會聽聽民謠歌手趙雷的《成都》一解鄉愁,成都是她的半個故鄉。
  •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如何通過飲食了解中國和中國人?
    她操著一口流利的四川話,問道:「這是撒子海椒?有沒得二荊條?」(這是什麼辣椒?有沒有二荊條?)片中的外國人叫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她是個英國美食作家,研究中國烹飪和中國飲食文化超過 20 年,出過 5 本相關的書,也給《金融時報》《紐約客》等媒體撰寫文章。
  • 《魚翅與花椒》作者來滬 英國吃貨被中國美食徵服
    12月1日,扶霞與滬上旅行美食作家地主陸及「艾格吃飽了」創始人、美食作家聞佳一起分享了書內外趣事。  「寫這本書的時候,我真的沒想到以後會在中國出版。」活動中,扶霞說了兩個「沒想到」:一個是十年後《魚翅與花椒》在中國出版,一個是很多在美國的華人跟著她的書炒菜。
  • 《魚翅與花椒》:一本食物民族志,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餐
    中國讀者恐怕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待《魚翅與花椒》一書,它試圖向西方世界介紹中餐背後的文化,打開中西文化對話。有位外國讀者在GoodRead上評論說,在這本書出版以後,再沒有老外會把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當成中餐的代表了吧!這當然是對扶霞筆下的中國美食發出讚嘆。《魚翅與花椒》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中餐在世界範圍內的地位,因此它也十分值得來自中國讀者的掌聲。
  • 朋友,別再說川菜只有麻麻辣辣了!
    對,就是那個寫了《魚翅與花椒》、擁有川味靈魂的英國人——扶霞·鄧洛普。劍橋學霸、研究中國飲食文化20年、榮獲 4 次有「飲食世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比爾德烹飪寫作獎(The James Beard Awards)……
  • 英國人「舌尖上的中國」:中國菜包含中國文化密碼
    先不要帶著「外國人才能寫下真實中國菜」的文化自卑;或者只有被外國肯定了的中國菜才是客觀公平的口味西方中心論;或者帶著「中國菜天下第一」理應讓外國人臣服的萬國來朝心態;拋卻偏見,扶霞是肯下功夫的英國人。為了學川菜,學中國菜背後的中國文化,她帶著筆記本走進當地小館的廚房,和街頭小販打交道偷學絕密菜譜,在四川一所烹飪學校做了學徒,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學中文。
  • 每日新書 | 陳曉卿重磅推薦:做川菜,只看這一本就夠了
    這是一本獻給川菜愛好者的指南;你可能吃過川菜,但不一定知道四川人的廚房裡有什麼;作為美食學家的作者扶霞,進入川菜的世界探了次險,這本書裡,記錄下了她所發現的一切「川菜秘密」。喜歡《魚翅與花椒》的讀者;川菜愛好者;美食愛好者。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寫這本書的作者叫扶霞,暢銷書《魚翅與花椒》的作者。你可能想不到,她其實是個再正兒八經不過的英國人。
  • 劍橋女學霸24年中餐尋味之旅:「學習中國菜,一輩子都學不完」
    回到英國之後,扶霞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以及在對川菜理解,用文字不斷發表在媒體上,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她也被譽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她研究中國飲食文化20年,而中國的讀者,大多是因為一本美食隨筆《魚翅與花椒》而認識了這位比中國人還懂川菜的英國人。她寫過6本關於中國飲食的書,獲獎無數,盛名根本無法概括鮮活有趣、對打破常規樂此不疲的扶霞。
  • 英國姑娘寫的《魚翅與花椒》很下飯
    扶霞·鄧洛普是英國牛津人,於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後獲得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1994年,她獲得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獎學金,赴四川大學交流學習一年。一不小心,這英國姑娘成了「舌尖上的川菜大學」優秀畢業生。
  • 【中國那些事兒】《魚翅與花椒》:一位英國作家舌尖上的中國記憶
    扶霞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廚。圖片來源:《南華早報》報導截圖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 對於英國人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而言,在中國品嘗過的每一道食物,都曾經是一場冒險。扶霞•鄧洛普的中文名叫鄧扶霞,她把自己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寫成了書,這不僅是關於中國菜的故事,也是這個英國女孩的中國曆險記。
  • 「中國那些事兒」《魚翅與花椒》:一位英國作家舌尖上的中國記憶
    扶霞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廚。圖片來源:《南華早報》報導截圖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 對於英國人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而言,在中國品嘗過的每一道食物,都曾經是一場冒險。扶霞·鄧洛普的中文名叫鄧扶霞,她把自己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寫成了書,這不僅是關於中國菜的故事,也是這個英國女孩的中國曆險記。據香港英文《南華早報》網站14日報導,研究中國美食長達二十年的扶霞為英語讀者創作了許多有關中國菜的書籍。如今她的書籍在中國大陸推出中文版,讓中國讀者能夠從外國人的視角來看中國的飲食文化,廣受好評。
  • 世界讀書日即將到來 成都圖書館超級讀者一年借書627本
    在閱讀榜單上,年借閱量在300冊以上的讀者有9名。成都圖書館介紹,據他們了解,成都很多家庭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有的讀者每次到了圖書館後,會借閱全家人閱讀的書籍。成都9歲的小朋友王紫伊是成都圖書館評選的「最美讀者」之一,去年全年,她的媽媽楊錦平在成都圖書館借書316本,其中大部分是借給女兒閱讀的名著和科普類書籍。
  • 把巴蜀傳奇講到英國 重慶作家王雨《填四川》英文版發行
    川菜是如何被發揚光大的?湖廣填四川的百萬移民是如何在那個交通不便的年代進入巴蜀大地的?這些問題的答案,被一本小說帶到了英國,向英國讀者展示了一幅數百年前的「重慶畫卷」。近日,重慶著名作家王雨的長篇小說《填四川》英文版——《BETWEEN FOUR RIVER》,由中譯出版社攜手英國查思出版社正式在英國出版發行。
  • 專題丨他們花了幾輩子,換來了川菜一世紀
    川廚的老祖宗創建這個菜系打一開始就不是為了滿足本地人的口味,而是靠徵服外地人的味蕾開始的:魚香味型的骨架來源於貴州,貴州當地人把魚辣子斬碎加上鹽發酵做的糟辣椒(泡椒)是魚香味型的靈魂,為了迎合陝西山西人的口味,菜裡又加了醋;為了迎合江浙人的口味,又往裡面再加了糖。
  • 對話《魚翅與花椒》作者和翻譯:川菜不是只有麻辣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對話《魚翅與花椒》作者和翻譯:川菜不是只有麻辣  【解說】作為四次獲得烹飪餐飲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烹飪寫作大獎的作者,扶霞·鄧洛普與中國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棕發碧眼的美女作家感嘆,與《魚翅與花椒》中她第一次來中國的經歷相比,中國「變化大的不得了」,每一次來都會有新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