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新書 | 陳曉卿重磅推薦:做川菜,只看這一本就夠了

2021-01-09 澎湃新聞

這是一本獻給川菜愛好者的指南;

你可能吃過川菜,但不一定知道四川人的廚房裡有什麼;

作為美食學家的作者扶霞,進入川菜的世界探了次險,這本書裡,記錄下了她所發現的一切「川菜秘密」。

這本書適合誰讀?

喜歡《魚翅與花椒》的讀者;

川菜愛好者;

美食愛好者。

為什麼推薦你讀這本書?

寫這本書的作者叫扶霞,暢銷書《魚翅與花椒》的作者。

你可能想不到,她其實是個再正兒八經不過的英國人。

20多年前,她到四川大學讀書,卻被川菜吸引得著了迷。課業結束以後,索性在一所烹飪學校,當起了學生。

而且,她對川菜的好奇還不止這些。

四川人為什麼嗜辣如命?

川菜何以廣為流傳?

川菜的原料能夠追溯到哪個朝代?

四川人的廚房裡有什麼?

......

自此以後,她就一個猛子扎入川菜的海洋。

從鍋碗瓢盆到配料香料,從大眾熟知的魚香肉絲,到當地才能吃到的自貢小煎雞,她一一去琢磨研究。

可以說,你能想到的關於川菜的一切,扶霞都去挖了。

然後,她把自己學到的所有經驗,變成了一本《川菜》。

在這本書裡,你可以看到200道經典川菜食譜、56種烹飪手法、23種獨特調味......

不管你是愛吃川菜,還是對川菜背後的文化感興趣,這本書都能給你帶來驚喜。

對《川菜》感興趣的「書米」

可以點下圖購買

��

��本書目錄

推薦序

自序

菜譜說明

引言

川菜的故事

四川人的廚房

四川人的櫥櫃

四川人的餐桌

涼菜

肉菜

蛋與家禽

水產海鮮

豆腐

蔬菜

湯羹

米飯

麵條

小吃

火鍋

泡菜與醃製品

甜品

調料與高湯

23種川菜調味

56種烹飪技法

參考文獻

致謝

飲食詞彙中英對照

譯後記

��本書試讀

自序

2001 年本書第一版付梓時,川菜享譽全中國,但國外的人卻對其知之甚少。

當時英國沒有地道的川菜館,更不可能找到正宗的調料。

就算是主廚和餐飲專家的圈子裡,也很少有中國以外的人體驗過真正的四川花椒那種讓雙唇酥麻的刺痛感。

兩本具有開拓意義的菜譜把川菜的各種風味介紹給了美國讀者,分別是羅伯特 · 德爾福斯的《四川好菜》(The Good Food of Szechwan)和艾倫 · 施雷克的《張太太的川菜譜》(Mrs Chiang’s Szechwan Cookbook)。但西方世界眼中的 「 中國菜 」,依然還是粵菜佔主導地位的。

匆匆數年,滄海桑田。20 世紀 90 年代末,對川菜的狂熱開始席捲全中國,也從此蔓延到國境之外。

川菜館開始林立於西方城市,麻婆豆腐現在已經成為國際食客們的必點菜式之一;花椒也飛出國門,麻遍全世界。

川菜食材和調料越來越常見,四川地區本身也成為很多人蜂擁而至的美食目的地。

2010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四川省省會成都亞洲第一個 「 美食之都 」 的稱號,川菜終於開始得到全球注目,而它實至名歸。

我有幸生活在 20 世紀 90 年代的四川,當時正值社會劇變,外國人剛剛能去實地進行美食考察。

1994 年,學習中文兩年後,我拿了英國文化委員會的獎學金,到四川大學學習。

不得不承認,我對大學的選擇頗受當地菜系名氣的影響:之前我去過那裡兩次,當地菜餚中豐富的味道和溫暖的顏色,都讓我無比驚喜,我很想進一步探索發現。

初到成都的兩三個月,我一直在 「 抽樣 」 品嘗街頭小吃和當地佳餚,遊蕩在熱鬧熙攘的市場裡。

之後,我和德國朋友福爾克爾決定去問問有沒有烹飪課可以上。

一個陽光燦爛的下午,我們騎車穿城,去尋找那所著名的省級烹飪學校。

在街邊聽到一些聲音,我們就曉得到地方了。

迅速有節奏的切菜聲,來自菜刀和木墩子的碰撞。

樓上一個四面白牆的房間裡,幾十個學徒廚師穿著一身白,全神貫注地學著醬汁的藝術。

樹幹做的菜板上正翻飛著一雙菜刀,剁著辣椒和薑末;花椒被磨成棕色粉末;學生們忙忙碌碌地走來走去,調和著各種油和香料,讓鍋裡那濃鬱的深色液體風味更為美好。

空氣中流動著韻律輕柔的擊搗聲,還有瓷勺碰撞瓷碗的脆響。

並排的長桌上擺著一碗碗醬油和油,還有一堆堆的糖與鹽。寫滿潦草漢字的筆記本攤開著,周圍是血紅的辣椒和散落的花椒。

我們立刻說定,就要在這裡學。

接下來的兩個月,福爾克爾和我在 「 烹專 」 上了私教課。

我們的老師是廚藝大師甘國建,學校的英語老師馮全新也全程在場,幫我們 「 破譯 」 老師的四川話,解釋我們不熟悉的烹飪術語。

有了這個基礎,再加上中文越來越流利,還學到了幾道經典川菜,我就能和主廚與餐館老闆展開對話,併到當地幾家餐館展開多日的學習研究。

數月之後,我在川大的課程結束了,正考慮回到英國去,期間我又去了趟 「 烹專 」,結果受到了校長的邀請,說我可以註冊專業培訓班,做個正規生:這可是特別優待,因為還沒有外國人開過先例。

我立刻抓住這個機會,迅速入學,交了一筆很便宜的學費,得到了白色廚師服和一把菜刀。

接下來的3個月,我每天都和45個四川小夥子及兩個年輕姑娘一起學習烹飪。

上午,大家都在教室裡學習烹飪理論,比如原材料的挑選、調味、火候以及各種不同的烹飪技法。

接著我們就一起來到操作示範間,看著老師龍青蓉和呂懋國做家常菜和能端上宴席的珍饈佳餚,過程輕鬆自在,充滿藝術家的優雅。

下午,就該我們露一手了。我們 10 人一組,首先是備菜,魚先殺後洗,菜先洗後切,從附近的儲藏室選擇各種乾料和泡椒。

接著我們每個人輪流操作炒鍋,同學們圍成一圈,取笑一番,評頭論足。

做好的菜都端到老師面前,由他們來評價色香味和口感。

放假的日子我會騎車在成都四處遊蕩,了解各種街頭食物,搜尋不同的食材。

幸運如我,還得以進入這座城市某些餐廳的後廚,包括專門經營傳統小吃的龍抄手和川菜傳奇蜀風園。

從那段美味啟蒙開始,我一直深入探索四川省的偏僻之地,研究地方菜和獨特的烹飪傳統。

本書第一版出版將近 20 年後,我覺得應該進行一些修改,用我自己已經有所擴展的相關知識,滿足英語世界對川菜越來越濃厚的興趣,同時也反映這段歲月中川菜自身的發展演變。

寫一本企圖概括某個地方菜系與飲食的食譜,就像在流沙上搭帳篷。

任何現存的飲食文化都像不斷移動的槍靶,一刻不停地演進,受到新的影響,產生新的碰撞。

20 世紀 90 年代中期我在成都吃過和喜愛的某些菜餚,到今天幾乎已經消失,而新的食材與烹飪方法在當地餐館的菜單上佔據了一席之地。

成都這座城市經常會被全新的飲食風潮席捲。

就連四川省本身也和我初來旅居時完全不同,天翻地覆了。比如,1997 年,一向和成都不相上下的大都市重慶成為獨立的直轄市,讓四川人口減少了大約 3000 萬(不過,從飲食的角度說,重慶仍然可被視作 「 大四川 」 的一部分)。

如今,社會變化的腳步快得令人眩暈,很多老師傅都在哀嘆年輕人疏於廚藝,並對大油大辣、狂放味精、只求一時轟動的菜餚怨聲載道,說這些菜在蠶食傳統四川烹飪的微妙與精細。

然而,近幾年來,我也在當地遇到很多食界英雄,拼盡全力為子孫們宣傳和保護他們的烹飪美食遺產。在我為英語世界讀者記錄下有關川菜與飲食文化的種種時,他們給了我莫大的啟發與鼓舞。

這一版增加了很多新的食譜與信息,還有一些圖片,希望能夠啟發讀者 「 洗手作羹湯,背包在路上 」。

所有之前的菜譜也根據當地廚師和我對四川烹飪更深入的體驗進行了再次試驗、修改和細化。

第一版中某些菜譜裡寫到的老成都日常生活,現在幾乎消失殆盡。

出於對舊日時光的懷戀與熱愛,我保留了大部分的內容,但希望正告讀者,我描寫的很多地方和風俗已經不存在了。

川菜如此博大精深,浩瀚無垠,擁有豐富的地域多樣性,不可能在一本書中寫盡。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英語世界的讀者領路,走得略遠一些。

編輯|鄒雨

原標題:《每日新書 | 陳曉卿重磅推薦:做川菜,只看這一本就夠了!》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減糖生活》:科學減糖,只看這一本就夠了
    《減糖生活》:科學減糖,只看這一本就夠了 2020-12-17 17: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成都傳統的老牌川菜館,《舌尖》總導演陳曉卿推薦!
    頗具年代感的川菜館,《舌尖》導演陳曉卿力薦! 在成都這樣極具包容性的城市裡,每一天你都會發現新的驚喜。 作為重點旅遊城市,成都的美食不勝枚舉,尤其是那些街頭巷尾的蒼蠅館子,看似普通,實則蘊藏著深厚的川菜底蘊,完全有一種大隱隱於市的感覺。
  • 二毛:《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將增加川菜戲份
    將大大增加川菜戲份   重慶美食家二毛攜新書回渝做講座透露  《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  將大大增加川菜戲份  日前,在北京開著川菜館的重慶美食家二毛推出了他的新書———《民國吃家》。  總導演喜歡重慶的重口味  二毛告訴重慶晚報記者,拍攝第二季《舌尖上的中國》過程中,總導演陳曉卿親自深入重慶,嘗試了大量美食,「川菜部分主要在重慶和成都拍的,按陳曉卿導演的口味,他應該更喜歡重慶的重口味。」言下之意,重慶的戲份不會少。
  • 看看《風味人間》陳曉卿導演推薦的年味菜單
    12月15日,洲際旗下的華邑酒店及度假村聯袂《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著名美食家董克平、以及小寬老師,在安徽蕪湖華邑酒店發布了2019年華邑年味菜單。這份菜單來頭不小,它由京城著名烹飪教育泰鬥屈浩、川菜美食專家石光華、深圳的「蠔爺」陳漢宗和江蘇省烹飪大師唐建華,攜手華邑餐飲團隊共同完成,涵蓋了華北、西南、嶺南和江浙地區的霸道經典年味佳餚。
  • 最懂中餐的英國人扶霞 20年前 她就寫了一本地道《川菜》
    2021年開年,曾在川大留學,並且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過做菜的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新書《川菜》,口碑不斷上漲,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熱門。  在這本新書中,扶霞以川菜為核心話題,表達了諸多關於飲食和飲食文化的思考,體現出對川菜、中國飲食的誠意和執著。尤為特別的是,她不是純粹的講述或者論理,還有可操作的部分——書裡詳細介紹了很多經典的川菜菜譜。
  • 「靈魂是四川人」的英國美食作家扶霞 寫了本《川菜》中西讀者都叫好
    2021年開年,曾在川大留學,並且在成都飲食界「藍翔」——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專門學過做菜的英國作家扶霞·鄧洛普的新書《川菜》,口碑不斷上漲,成為不可忽視的閱讀熱門。這是自2018年扶霞書寫中國美食的《魚翅與花椒》(上海譯文出版社)成為暢銷書之後,又一部關於同題材的非虛構作品。有人歡呼:那個很可能比你還懂中國菜的英國女人帶著新書回來了!
  • 陳曉卿:美食紀錄片這麼做
    2014年,陳曉卿赴美國丹佛的有線電視實驗室(CableLabs)學習傳媒管理,這段經歷對他觸動很大——這是美國的一家重要智庫,通過為大眾傳播提供創意、輸出節目類型、孵化選題等,對影視生態產生重要影響。「它是靠想法來做品牌,這很高級。」陳曉卿當時就想,能不能在國內做一個類似的實驗室?
  • 12月新書推薦|29本好書,溫暖你的冬天
    這本書為我們揭露數據背後的真相,以及在數據時代,我們要如何審視自我。12月新書·人文社科《競逐富強:公元1000年以來的技術、軍事與社會》[美] 威廉·麥克尼爾 著全球史奠基人、美國著名歷史學家威廉·麥克尼爾重磅作品,《瘟疫與人》姊妹篇。
  • 五本三月排名前十的新書,糕點、瑞根、榴彈怕水新書強力推薦
    這次給大家帶來五本三月排名前十的新書,糕點、瑞根、榴彈怕水新書強力推薦,這五本新書備受讀者追捧,下面就給各位讀者朋友們一一介紹一下吧。01.這本小說設定確實很值得吐槽,但是有帶有不俗的爽度,讓看過的讀者沉浸在小說劇情中,這本劇情爽文很適合爽文愛好者閱讀。02.《我的徒弟都是大反派》作者:謀生任轉蓬最新一本步入霸榜前十的玄幻新書,目前已進百萬字,且均訂數據達到了1萬以上,是一本近期很熱門的東方玄幻小說。
  • 推薦一本新書《認知覺醒》,幫你化解焦慮
    換做當時的我看來,現在自己應該是正能量滿滿,有事情忙,能幫助到別人,做的事情有價值,為什麼還會焦慮呢?感受不會騙人,我仍舊覺得自己無法掌控生活。這裡所說的掌控生活,不是什麼改變命運,不是什麼發財暴富,而是連早睡早起我都做不到。每天想改變的太多,但是衝進腦子裡一片空白,每次難得的閒暇時間,光想明白要做什麼,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更別說高效率的執行了。
  • 重磅推薦!病嬌黑化女主文,每一本都超好看
    重磅推薦!病嬌黑化女主文,每一本都超好看hello,大家好,今天小編來給諸位小可愛推書了,今天要重磅推薦!病嬌黑化女主文,每一本都超好看!最近還在鬧書荒的小可愛們還等什麼呢,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喜歡的就關注吧。
  • 寧波人的這道美食藏不住了 陳曉卿為拍它在象山待了一禮拜
    明天該節目將播出第二集,寧波人超愛吃的這道傳統名菜,紅膏嗆蟹將重磅登場!膏肥肉厚的紅膏嗆蟹寧波紅膏嗆蟹登場《風味人間2》去年10月,陳曉卿在寧波參加一個峰會論壇活動時,就有網友向他喊話:「陳導,沒有拍到寧波的紅膏嗆蟹,對美食紀錄片來說,肯定是不完整的。」
  • 《我有一家巧麵館》《真的好巧》新書在成都首發
    6月15日下午,《我有一家巧麵館》《真的好巧》新書發布會在成都高升橋新華文軒成都購書中心舉行,雲貴川渝的98家地道美味麵館盡囊入書中,將開啟您的舌尖美味之旅。  地處西南的雲貴川渝,人們對小面情有獨鍾,只要聽說哪裡有好吃麵館,總是有人不遠千裡,也要去品嘗一番。當天新書發布會現場,就吸引了眾多好吃嘴關注。
  • 在西安想要吃到正宗的川菜,我們只推薦這 8 家
    川菜位居全國傳統四大菜系之一,起源於清末和抗戰兩個時間段,以家常菜為主,取材多為日常百味,其特點在於紅味講究麻、辣、香,白味鹹鮮中仍帶點微辣。代表菜品有魚香肉絲、宮保雞丁、夫妻肺片、麻婆豆腐、回鍋肉、東坡肘子等。看到這些名字,小編都流口水了,這也是大家經常吃的一些川菜。
  • 這4本讀者推薦的爆笑類新書!刀刀覺得很不錯,你們呢?
    當然這種網文刀刀看的也比較多,只是相比之下,真正地寫到讀者心裡的搞笑小說,還是有一段路需要走的!我是刀刀,這4本讀者推薦的爆笑類新書!刀刀覺得很不錯,你們呢?《我的屬性右手》汰深剛更新了69萬字的網文,這本網文很多讀者都推薦過,但是當時因為寫得太少,導致刀刀沒有去推薦他。直至今日,刀刀發現小說更得太慢了。所以只能先把這本書給推薦出來了。小說的題材很新穎。語言也很搞笑,是一本不可多得的爆笑小說。
  • 正宗日本料理、純真韓式烤肉、夠辣中式川菜,你更喜歡吃哪種?
    小編又來給你們坐測評了,每次測評都得想了又想,努力篩選出來自己覺得很不錯的美食,才能夠推薦給大家,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三種不同口味不同地區的美食,第一個是正宗的日式料理,第二個是韓國烤肉大咖,第三個是我們中國傳統川菜,一起來看一下吧。
  • 陳曉卿:日本餐好是好,但真吃不飽呀
    聊到陳曉卿,最早人們對他的記憶自然是他的成名作《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這部作品引發了中國人對於吃這件事最大的討論熱情。儘管中國人喜歡吃,愛吃,對吃講究,但卻也很少將吃這件事上升到一個文化層面之上。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度的引爆,緊隨其後的一系列相關節目紛至沓來。
  • 祝羽捷對話《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踏踏實實做一個吃貨
    有個朋友推薦我看吃播,我連續幾晚看別人吃飯,初看時很興奮,就像剛剛學會玩電子遊戲的小孩,覺得特別有意思,很快就開始感到乏味、刻板、套路,主播們急於表現食物的莽夫好吃,面露難色,真真假假。還是以前看美食專欄更有意思,雖說看的是如何吃,其實看的是飲食男女,飲食職場,飲食家庭,餐席之上的精雕細琢,餐席之下的智識哲思。
  • 陳曉卿:食物就像指紋一樣獨特
    2月底的一天,飯點,紀錄片導演陳曉卿開車經過北京曾經熱鬧非凡的CBD。「目所能及,是一個又一個黑洞一般的餐廳。我們見證的這段歷史,世界似乎是凝固了的。疫情對美食行業的打擊巨大,同時也波及到了我們的節目」。
  • 《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談人間至味:最好吃的,是人
    於是我們共同見證了以下這一幕:超市裡的,菜場裡的,館子裡的,工廠裡的,鍋裡的,碗裡的,但凡是口吃的,統統地被他放歸山林,重返江湖。吃喝有道,寫字有氣。各人筆下有各人的氣,這個不服不行。論寫吃,有人霸氣側漏,有人鑊氣狂噴,有人傻氣直冒,有人酸氣逼人,陳曉卿的氣,是地氣,這和「接地氣」還不完全是一回事,也還真不是逢大排檔必贊,見高級貨必罵的那種,那是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