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到陳曉卿,最早人們對他的記憶自然是他的成名作《舌尖上的中國》,可以說這部作品引發了中國人對於吃這件事最大的討論熱情。儘管中國人喜歡吃,愛吃,對吃講究,但卻也很少將吃這件事上升到一個文化層面之上。隨著《舌尖上的中國》熱度的引爆,緊隨其後的一系列相關節目紛至沓來。
而陳曉卿後來也另闢蹊徑,製作了一部口碑不差於《舌尖上的中國》的美食節目,叫做《風味人間》。陳曉卿天生是個美食家,每次上節目談到吃這個話題,你能看到他眼裡不停放光,嘴裡不停咽著口水。
在陳曉卿看來,作為一個美食家首先具備的第一條特徵就是要熱愛生活,喜歡吃,並且要吃的講究,吃的精緻,吃的出門道,要會吃,能吃,懂吃,並且永遠對於美食有著渴望,有「飢餓感」。
可以說對美食的渴望是他一直致力於美食文化推廣事業的最大動力。當然,作為一個資深美食家,除了品嘗中國的美食之外,他還要常常到全世界其他國家開個小灶。
尤其是鄰國日本,陳曉卿有時間總要去品嘗日本料理,日本飲食文化其實和中國差異很大,他們喜歡吃生,冷食居多,喜歡吃海產品,食材講究原汁原味,清淡,健康,這一點令陳曉卿很受用。
當然日本的美食固然好,但對於一個中國人來說,卻也有「水土不服」的時候,陳曉卿在《圓桌派》的節目中曾講過一個故事,自己一個叫康建寧的大師級同行,當時在做節目《陰陽》,需要到日本做後期,在當地就待了幾個月。
這令陳曉卿非常羨慕,臨走的時候他就對康建寧說:「你這下有口福了,回來一定要好好請我一頓」。
儘管陳曉卿經常滿世界跑,但大多都是走馬觀花,像這種一待幾個月的機會幾乎沒有,所以能夠深度的體驗當地美食,對於陳曉卿來說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一開始朋友也興高採烈,日本料理全世界都很有名,作為資深美食家,康建寧自然也不會不了解,大家都吃過,但能夠更加深入,並且真正在當地生活、工作、居住的時候那種食物帶給你的感受又將是不同的。
幾個月之後,康建寧從日本歸來,按照之前的約定他們在北京見了面,下了飛機他第一件事就是給陳曉卿打電話,讓他請客吃飯。
一開始陳曉卿還在埋怨康建寧,你在日本享盡美食,怎麼回來還惦記著吃呢。待菜上齊,康建寧也是真不客氣,大口吃肉,大口喝酒,一時間陳曉卿都被冷落在一旁,於是陳曉卿就問他:「去一趟日本回來你怎麼變得跟餓狼似的?」。
這時候康建寧才抬起頭說話:「別提了,這些天給我餓壞了,你懂日本美食的特點嗎?」。
陳曉卿答:「懂呀,食材新鮮,健康,原汁原味,擺盤精緻等等」。
康建寧搖了搖頭:「那只是你以一個遊客身份的體會,對於一個剛到日本生活的中國人來說,他的特點就三個字,不走菜!」。
一開始陳曉卿對於康建寧這句話不太理解,直到有一次陳曉卿帶著全家到日本澀谷認認真真吃了一次飯,這次他才恍然大悟。
那次有一位日本的朋友帶著,兩個家庭坐在一起,他們給陳曉卿一家每人點了一份餐,待日本這一家人都吃完了,大家放下碗筷聊天,可陳曉卿心裡起急,自己和兒子根本還沒吃飽呢。
但是由於是對方請客,自己怎又好說沒吃飽再來一份?再看看鄰桌的日本人都是每人一份,安安靜靜吃,沒人點第二份。這下陳曉卿理解了為何自己的同行朋友在日本吃不飽了,在一起工作的都是日本的同行,人家每人一份全吃飽了,就自己一個人中國人非要點兩份,整的自己好像沒吃過東西一樣,顯得沒出息,出門在外不能讓人瞧不起呀,得,只好委屈了肚子。
說起來,陳曉卿對於中國老百姓飲食文化的研究算是非常透徹,他的作品火遍大江南北,節目的播出總會讓人們看得垂涎三尺,中國飲食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作為一個能製作出《舌尖上的中國》的導演,首先具備的第一條特徵就是要熱愛生活,就是要對好吃的東西永遠沒夠,對美食永遠飽含熱情。
但這個理念放到異國他鄉似乎就又不那麼適用了,在歷史上,中國從來都是全世界的人口大國,對於我們這個農業大國來說,自古以來「吃飽飯」都會比「吃好飯」重要,吃飽永遠排在吃好前邊。所以從歷史根源上看,我們這個民族遺傳了一種「飢餓基因」。
在我們中國人看來,不吃到肚子頂,那就不叫飽,而日本人對於飽了的概念就不一樣,他們認為只要不餓就是飽。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他們開始主張脫亞入歐,很快走向了發達國家的行列,「吃」對於他們來說很快就不再是問題,更像是一種精緻的享受,對於果腹的功能他們反而不那麼在乎了。
當然,這也和日本一些特定國情有關,筆者一位在日本生活的朋友就曾說過,日本首相曾親自做廣告,說夏天要節能,空調調高2度,調高空調又覺得熱,那麼西服就不要穿的那么正式,最頂上的扣子可以解開,可以不戴領帶,可見日本人對於節能概念有多麼重視。
所以一個國家的文化和國情決定了這個國家的人對於飲食文化的不同看法和不同需求,對於陳曉卿來說,偶爾到日本解解饞還是必須的,但是如果長期生活在一個城市裡,他還是更享受吃到兩眼發直,扶著牆走出飯店大門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