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翅與花椒》:一本食物民族志,一個西方人眼中的中餐

2020-12-12 澎湃新聞

在2018年《美食不美(Ugly Delicious)》這檔美食紀錄片的第七期節目中,製作人們探討了中餐為什麼長期無法像法餐或日料那樣,在西方世界得到應有認可的問題。英文中甚至有「中餐症候群」這樣的貶義詞彙。中國讀者恐怕需要在這樣的背景下看待《魚翅與花椒》一書,它試圖向西方世界介紹中餐背後的文化,打開中西文化對話。有位外國讀者在GoodRead上評論說,在這本書出版以後,再沒有老外會把熊貓快餐(Panda Express)當成中餐的代表了吧!這當然是對扶霞筆下的中國美食發出讚嘆。《魚翅與花椒》某種程度上提升了中餐在世界範圍內的地位,因此它也十分值得來自中國讀者的掌聲。

熊貓快餐

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可能是當今西方世界最受認可的中國美食專家。1994年她就以英國交流學生的身份到了四川成都,並生活了近兩年,此後二十多年來多次往返中國,研究中國烹飪及飲食文化。她著有《川菜食譜》、《魚翅與花椒》、《魚米之鄉:中國江南菜》等書,並屢獲「飲食世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烹飪寫作大獎,是廣受認可的美食評論家、美食作家。

《魚翅與花椒》是一本帶有浪漫色彩的食物民族志:一個年輕的英國劍橋大學生來到中國,愛上了成都、參加烹飪課程,成為四川「烹專」第一位西方學生,跟別的年輕人一起學當廚師,學會了16道川菜。此後,她又常常往返中國和倫敦,去往湖南、浙江、上海學習烹飪。此書的時間跨度足夠長,絕不僅僅是淺嘗輒止的遭遇「怪異食物」的獵奇,而是一個長期深入了解的人類學「參與式觀察」。通過大量的奇聞異事、歷史典故的運用,她帶領讀者一起,對中國美食從疑慮恐懼轉變為喜愛嘆服。當然,這一切離不開她的成長背景,她是劍橋人,從小就看著母親在廚房招待各國學生,她還擁有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中國研究學位。心態和眼界上的儲備都有助於她展開這場食物與身份的探險。

扶霞在成都菜市場選花椒

在歐洲人還把吃中國菜視為「冒險」的上世紀90年代,扶霞則心甘情願地樂呵呵學起了中國菜。她發現中餐的基本「語法」和她熟知的法國料理完全不同,就像因紐特人有50種詞彙描述雪花一樣,中國人竟有幾十種詞彙描述刀法,譬如「骨牌片、牛舌片、筷子條、指甲片、馬耳朵、米粒、眉毛花形……」中國人也把切菜理解成一種冥想,她漸漸「明白了為何道家聖人會用一個廚子和一把刀來比喻生活。」

扶霞在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廚

《魚翅與花椒》不僅深描了美食的美妙滋味、製作細節,還提供了多元的有趣的解釋。「面對(西方)這些充滿毀謗意味的成見,中國人整體上保持了驚人的沉默。」是扶霞打破了這種沉默。比如,有西方評論家認為中國人是因為饑寒交迫才在「化外之地」尋求口腹之慾的滿足。在扶霞看來,欣賞鴨舌、鵝腸、蟲草、鮑魚等食材的口感,實際上是西方人想要真正欣賞中國食物的一個考驗。她已經習慣並愛上了火鍋涮鵝腸,於是想當然地給遠道而來的父親點了這道菜,可他當時吃的樣子,就像在咀嚼「舊單車車胎」。還有鮑魚既柔又剛的口感,她也是後來在香港銅鑼灣的福臨酒家,經過一位「美食先生」的點撥,才「在電光石火間發現了口感純粹的意義。」

做成雪花狀的粵式點心

扶霞做的素麻婆豆腐

在「做飯先殺魚」那章,扶霞說明了有些關於中國人吃東西特別殘忍的故事是可疑的和無根據的,例如「活吃猴腦」的傳說。她寫菜市場裡對雞鴨魚殘忍的殺害,在成都參觀後廚時親眼所見的「不到十分鐘,活生生的兔子就變成了盤中餐」的細節。她的分析又充滿了關於中西文化本體論差異的反身性思考,例如中國人把動物看作「能動的物體」,而英語和大多數歐洲語言中,「動物」則代表著空氣、呼吸、生命。她反思「中國人對待殺動物至少是誠實的,」 而在英國「一頓肉食為主的聚餐背後是秘而不宣的罪惡。」

扶霞對中國美食,一方面有深入的了解和熱愛,一方面也並非徹頭徹尾的浪漫化。她反思全人類對食物的浪費、人類整體的貪婪,對自然界的殘忍等等,當然這些可能和「宣傳」中國美食文化格格不入,但它真誠記錄了她內心對食物態度的轉變,她說,也許未來自己也會變成素食主義者。

扶霞用中國月餅模子做歐式餅乾

尤其喜歡書中甘肅、香港和湖南的章節,因為她更多地展示了她的內心世界。 她剖析自己,放下關於「噁心與不噁心」的英式價值觀,擁有中國人的思維和喜好是一個「蛇蛻皮」的過程。她說「我可真是個變色龍,再也記不起自己原本的顏色了。」 後記中,她記錄自己在劍橋的家裡毫不猶豫吃下一隻菜蟲的例子,說明她身份認同的變化,「我已經不再是朋友眼裡的正常的英國人了,而是跨界了」。用學術的話說,是擁有了「跨主體性」。在湖南韶山,她和當地人一樣,開始對毛澤東的形象司空見慣……這在西方美食評論家眼中也是無法理解和原諒的。她深知沉浸到新的文化中是要付出代價的,代價就是破壞內心深處的自我,甚至對身份認同產生深遠的影響。 儘管如此,她仍然選擇了將自我迷失在湖南,迷失在中國,這需要勇氣。

《魚翅與花椒》在西方遭到一些政治經濟學角度的批判。 例如有刺耳的評價認為扶霞在中國有利用自己的「白人優越權(western privilege)」的嫌疑。我覺得「白人優越」的評價實在有些苛求,她在當時只不過是個二十出頭的女孩兒,閱讀這本書的讀者都能感受到她那顆平等的真誠的心,她花了半天時間張羅西餐給中國朋友們吃,卻發現他們無法回應她對於中國食物那種同等的禮貌和尊重。當她發現「西餐」在中國也受到了某種程度的籠統化的不公正評價時,這讓她也傷心委屈。也許正是這樣的文化衝擊,讓扶霞成為了一個「世界主義者」。

《魚翅與花椒》很好地向西方解釋了並非顯而易見的中國道理,也向中國讀者揭示了西方人眼中的中餐。2012年,梁文道點評此書時說,「了解西方人怎麼看中國菜,換一個眼光我們反而更能夠看到自己菜色的特點。」2018年,《美食不美》節目中的幾位亞裔美國人發問:「為什麼我們總是要通過西方白人的視角(white lense)來看待和評價我們的食物呢?」這本書也許是幫助你進入這個問題的很好的途徑。

相關焦點

  • 英國美食作家眼中的中餐文化
    本報記者 張丹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在過去的20餘年裡,一直以書寫的方式探索中餐,已出版過《川菜烹飪》《湘菜譜》《魚翅與花椒》《魚米之鄉》等關於中國美食的書籍。《舌尖上的中國》總導演陳曉卿評價稱,在寫中餐的外國人裡,扶霞是最鮮活、最有趣、最精準的。最近,扶霞正在美國宣傳新書《四川菜譜》(The Food of Sichuan)。這本書在18年前出版的《川菜烹飪》基礎上添加了一些新菜譜。「重拾這本書,是因為它是我所有作品中最喜愛的一本。
  • 《魚翅與花椒》作者來滬 英國吃貨被中國美食徵服
    《魚翅與花椒》分享會現場(圖片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提供)  東方網記者包永婷12月2日報導:正在熱播的紀錄片《風味人間》中,一位英國女孩扶霞·鄧洛普分享了麻婆豆腐、倫敦中餐等,她也是受中國吃貨們喜歡的圖書《魚翅與花椒
  • 英國姑娘寫的《魚翅與花椒》很下飯
    近來熱播的《風味人間》,讓觀眾認識了一個「能熟練使用筷子」、精通中餐廚藝的英國姑娘,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鏡頭中,她從頭到腳活力滿滿,笑盈盈在成都菜市場裡左瞅瞅右嘗嘗,操著四川口音問:「師傅,這是啥子海椒?有沒有二荊條?」「喔喲,香得很!」
  • 《魚翅與花椒》作者扶霞·鄧洛普:一個英國姑娘的「中國胃」是怎麼...
    而這種主觀上的克服,等到她搬到中國,並開始學做中國菜時,相比大多數西方人來說,她能很快就能意識到中國人以深刻而複雜的方式去製作食物的樂趣,「我傾向於這樣去認知,如果中國人說這是美味的,它可能很美味,並且值得欣賞」。
  • 「中國那些事兒」被川菜迷住的英國美食作家:我想讓更多的人了解中餐
    中國日報網11月25日電 如果你喜歡探索美食,又對川菜鍾愛有加,你一定聽說過一本暢銷書《魚翅與花椒》。你也肯定知道,這本書的作者是一個名叫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的英國姑娘。她還有個更中國的名字——鄧扶霞。《魚翅與花椒》封面。
  • 英國美食作家扶霞·鄧洛普:想讓更多人了解中餐
    扶霞已經致力於傳播中餐文化多年,先後撰寫了《川菜食譜》、《中餐革命:湘菜食譜》、《魚翅與花椒》、《家常菜譜》和《魚米之鄉:淮揚食譜》五本關於中餐的書籍,曾四次獲得烹飪餐飲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James Beard Award)烹飪寫作大獎。其中,《魚翅與花椒》因以幽默的語言記錄其成都留學生活時光受到文學美食屆的廣泛好評。
  • 開卷八分鐘:《魚翅與花椒》(一)
    《魚翅與花椒》梁文道:我常常感到慨嘆的一件事情就是外國人表面上都知道我們中國美食博大精深,是世界三大菜系之一,實際上他們日常生活接觸到的中國菜都不怎麼樣,你到歐美那些國家去看看,那些地方裡面做的中國菜館
  • 「中國那些事兒」《魚翅與花椒》:一位英國作家舌尖上的中國記憶
    圖片來源:《南華早報》報導截圖中國日報網10月16日電 對於英國人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而言,在中國品嘗過的每一道食物,都曾經是一場冒險。扶霞·鄧洛普的中文名叫鄧扶霞,她把自己對中國美食的熱愛寫成了書,這不僅是關於中國菜的故事,也是這個英國女孩的中國曆險記。
  • 魚翅與花椒:外國姑娘的中國美食紀實
    剛看完「魚翅與花椒」,這本描寫中國美食文化的書,與虛構文學(當然這概念略大,但自己過往的閱讀確實很少涉足非虛構寫作)最大的差別,應該就是其字裡行間透出一種頗具感染力的真誠。而外國人視角對中國 「文字」 的解讀,往往又能多出一些平常容易被我們忽略的詮釋。(關注可查看書的前半部分筆記:其實切菜也是一種冥想)
  • 《魚翅與花椒》譯者:每翻譯一本書就是進入一個新的世界
    鍾欣 攝  魚香茄子、擔擔麵、清溪牛肉火鍋……說到翻譯《魚翅與花椒》時學到的美食,「吃貨」何雨珈的胃口隨著記憶翻滾起來。  這位1986年出生的川妹子還有一個更有名的身份——《紙牌屋》小說的譯者。近幾年,她接連不斷地翻譯了《再會,老北京》《當呼吸化為空氣》《權力之路》《優雅的藝術》等33部外文書籍。
  • 西方人如何看待中餐在餐桌上共享食物?瞧瞧外國人是怎麼說的
    吃西餐的時候外國人喜歡一人一盤的就餐方式,在吃中餐的時候我們喜歡將食物擺放在餐桌上,大家一起共享餐桌上的食物,每個人還可以吃道多種不同的菜餚。西方人是如何看待我們在餐桌上共享食物的飲食方式?實際上關於我們在餐桌上共享食物就有外國人提問道:中國人共享食物很常見,為什麼他們不覺得這不衛生?那麼中餐在餐桌上共享食物的行為,西方人是怎麼看待的?實際上大多數外國人會認為這不衛生,涉及到唾液等問題。其實我們也不妨思考一下為什麼我們在餐桌上共享食物?
  •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一本食譜,但它讓我哭了
    在英國人扶霞《花椒與魚翅》中,以「中國人吃什麼」為出發點,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論述。一個國家的飲食習慣是由成千上萬張家庭餐桌組成的,從中可以看出這個國家的文化。這些家庭中的每一個都有不同的經歷東西,但神奇的是它們有相同的品味。
  • 劍橋女學霸24年中餐尋味之旅:「學習中國菜,一輩子都學不完」
    回到英國之後,扶霞把自己在中國的經歷,以及在對川菜理解,用文字不斷發表在媒體上,獲得了強烈的反響,她也被譽為「最懂中餐的西方人」。她研究中國飲食文化20年,而中國的讀者,大多是因為一本美食隨筆《魚翅與花椒》而認識了這位比中國人還懂川菜的英國人。她寫過6本關於中國飲食的書,獲獎無數,盛名根本無法概括鮮活有趣、對打破常規樂此不疲的扶霞。
  • 日本人眼中,中國古代史上最好吃的四道美食:魚翅第二,誰第一?
    日本是一個相對來說資源比較匱乏的地方,但是他們對於食物的要求卻是比較高的,在日本人的眼中,我們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四道著名的美食:醜怪的海參、消失的生魚片、勇猛果敢的魚翅、味道豐腴的鮑魚。這些美食,在今天的我們看來,卻不一定算得上美食。
  • 對話《魚翅與花椒》作者和翻譯:川菜不是只有麻辣
    (亞洲文明對話大會)對話《魚翅與花椒》作者和翻譯:川菜不是只有麻辣  【解說】作為四次獲得烹飪餐飲界「奧斯卡」之稱的詹姆斯·比爾德獎烹飪寫作大獎的作者,扶霞·鄧洛普與中國美食結下了不解之緣。這位棕發碧眼的美女作家感嘆,與《魚翅與花椒》中她第一次來中國的經歷相比,中國「變化大的不得了」,每一次來都會有新收穫。
  • 《魚翅與花椒》,一場英國作家與成都的邂逅
    因為川菜給她的靈感,扶霞創作了與自己學習烹飪經歷有關的紀實性作品《魚翅與花椒》。書中,扶霞不僅用文字記錄了色香味俱全的川菜,也記錄了她深愛的成都。《魚翅與花椒》今天就一起去聆聽扶霞與川菜的美妙情緣見到扶霞·
  • 愛吃魚翅的可以收藏了,炒桂花魚翅和雞絲魚翅,營養豐富還味美!
    炒桂花魚翅製作炒桂花魚翅這道美食我們所需要的原料有魚翅80克,臘肉300克,雞蛋50克,食鹽4克,醋15克,香菜20克,花椒粉2克,熟火腿10克,醬油10克,味精3克,小蔥5克,豬板油50克,實際大概只會用到30克左右,準備好以上這些原料之後,我就給大家具體的講解一下,炒桂花魚翅的製作方法。
  • 《一個中國家庭的餐桌》|一本菜譜,卻把我看哭了
    而在英國人扶霞的《花椒與魚翅》中,以「中國人吃什麼」為切入點,詳細地探討了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誠然,一個國家的文化可以從這個國家的飲食習慣中一窺,而這個國家的飲食習慣卻是由千千萬萬個家庭餐桌組成的。這其中每個家庭所經歷的事情都不盡然相同,但是神奇的是卻有著相同的味。
  • 最懂中餐的英國人扶霞 20年前 她就寫了一本地道《川菜》
    而且她把每一個四川人灑脫的「少許」和「適量」,變成英國人精確的幾匙或幾克,細緻拆解川菜中的每一個元素,精細到笊籬和竹刷、碼味和碼芡。也就是說,菜譜配上準確的用量,你只要「照本宣科」,就能大概率做出成功且美味的一道川菜。  在自序中,扶霞說,她只想以一位普通英國女性的身份,來向大家展示川菜。她希望讀者們能按照她的菜譜做出同樣的成品。
  • 【寫民族志】作為「異世界」的兒童:豐子愷的童年民族志書寫
    二、童年的圖像民族志      從詞根上看,「ethnography」(民族志) 一詞的詞根「ethno」來自希臘文「ethnos」,意思指「一個民族」、「一個群人」,或「一個文化群體其研究帶來一個重要的觀點:對於非西方文化的研究,不能採取進化論宏觀歷史觀念的臆斷,而必須沉浸在當地生活的細微情節裡,把握它的內容實質,以一個移情式的理解,來求知文化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