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熱播的《風味人間》,讓觀眾認識了一個「能熟練使用筷子」、精通中餐廚藝的英國姑娘,扶霞·鄧洛普(Fuchsia Dunlop)。鏡頭中,她從頭到腳活力滿滿,笑盈盈在成都菜市場裡左瞅瞅右嘗嘗,操著四川口音問:「師傅,這是啥子海椒?有沒有二荊條?」「喔喲,香得很!」
探訪郫縣豆瓣醬的製作工藝,動手做麻婆豆腐,在成都街頭喝茶閒聊……洋妞活脫脫是個直爽樂觀的川妹子。
扶霞·鄧洛普是英國牛津人,於劍橋大學取得英國文學學士學位,後獲得倫敦亞非學院中國研究專業的碩士學位。1994年,她獲得英國文化教育協會獎學金,赴四川大學交流學習一年。
一不小心,這英國姑娘成了「舌尖上的川菜大學」優秀畢業生。不僅很能吃,還很能烹飪,她到處去「蒼蠅小館」後廚偷技,還花了3個月到四川烹飪高等專科學校學習專業廚藝。「我11歲就告訴中學老師,我長大以後要當廚師。老師笑我,因為我考試考得好,學習學得好。可是我一直最愛的是做菜」。
扶霞·鄧洛普的「舌尖尋寶」可不局限於川菜,她全方位研究中國飲食文化逾20年,著有《川菜食譜》《魚米之鄉:中國江南菜》《魚翅與花椒》等作品。
今年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魚翅與花椒》中文版,讓國內吃貨讀者徹底「崩潰」了:這本書過於下飯,深夜儘量不要翻開此書,否則會發生很可怕的事!
《舌尖上的中國》第一季和第二季、《風味人間》總導演陳曉卿是扶霞·鄧洛普的好友,評價她是自己認識的所有外國人中,最了解中國烹飪的一位。「帶著好奇心,扶霞在東方的食物叢林探險,對紛繁的風味從陌生到甘之若飴的旅程,讓她發現了一個神奇的中國,她筆下生動有趣又不乏精準的記述,也讓我們這些本土研究飲食的人受益良多」。
扶霞·鄧洛普看到,許多獨在異國的外國人會嚴格堅持本國飲食規矩,在家做故鄉菜吃,「或許這樣比較安全」。「吃別國的菜,是很危險的,一筷子下肚,你就不可避免地失去自己的文化歸屬、動搖最根本的身份認同。這是多大的冒險呀。」
不遠萬裡來中國的扶霞·鄧洛普,卻很驕傲地告訴全世界:「故事的主人公是一個英國女孩,去了中國,啥都吃了,後果嘛,有時候還真是令人驚訝呢。」
從進入四川起她就發誓,不論人家請她吃什麼,不管食物有多麼古怪,一律來者不拒。每一道食物,都是「東方食物叢林」的奇異冒險,她樂在其中。
扶霞·鄧洛普數年來都得到中國朋友的熱情相待。「特別是四川,非常開放、包容的一個地方,有可能人家不知道我是那麼認真,不可想像我以後會寫書,只是因為我愛飲食,愛做菜,所以要學習」。
扶霞·鄧洛普有一次去樂山,問一個餐廳老闆可不可以進廚房學習。老闆很意外,然後說:「如果你要進,必須證明你的技術,你進廚房做一個麻婆豆腐吧!」「我找了一些原材料,在很多廚師面前燒了一個麻婆豆腐,他們說:『好的,正宗的,歡迎你進來學習!』這是一種交流。」
川菜是起點,扶霞·鄧洛普在中國美食版圖上走南闖北,從四川熱鬧的市場到甘肅北部荒僻的風景,從福建深山到揚州古城,從恢宏莊嚴的北京到時尚現代的香港。用她的話形容,中國,已成為難以改掉的「積習」。
扶霞·鄧洛普研習中華料理的渠道,來自民間廚房,也來自承載飲食文化的書。比如她看《呂氏春秋》,「描寫了中國美食的靈魂,真的不得了」;看宋代林洪所著的《山家清供》,寫到吃素,吃葉菜,從書名到內容「都很有現代的感覺,表明中國美食家很早在思考現代人感興趣的一些東西」。扶霞·鄧洛普還喜歡讀袁枚,認為此人性格有意思,以及其對美食的描寫、思想理論,都是能沿用至今的珍貴資料。
扶霞·鄧洛普寫《魚翅與花椒》時,並沒想到以後會在中國出版,「那時候我的讀者都是西方人,我的目的是讓西方人更了解、更欣賞中國的美食……只有這個目的」。
「簡單的番茄炒雞蛋、蒜蓉炒菠菜、魚香茄子,對外國人來說是非常好吃的,而他不知道怎麼做;現在很多西方人因為身體健康的原因或環保的原因,要少吃肉多吃蔬菜,不知道怎麼辦。我告訴他們,你可以跟中國學習,不但身體更健康、更經濟、少吃肉,而且可以做得非常好吃。」
扶霞·鄧洛普強烈意識到,文化溝通的問題,不單是語言翻譯的問題。「你們飲食烹飪有很多觀念,比如做一條魚要去腥味,做羊肉要處理它的羶味,西方人沒有這個觀念;刀功在中國廚房非常重要,而在西餐裡沒有那麼重要。一般的翻譯不一定會推廣中國飲食文化。」寫書,是一座橋梁,同時她也愉快地看到,越來越多英語流利的中國年輕人去國外開餐館。
扶霞·鄧洛普笑稱,她現在了解川菜可比了解英國菜多!有一天,四川的師友向她請教英國飲食文化的問題。「一個問題也回答不了。No,不是我的專業,可是我學了20年川菜和中國飲食文化……我希望別人可以給你們介紹英國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