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通論-古書的註解(下)

2021-02-07 文言文

從漢代學者注經開始,其後魏晉南北朝各代,註解古書的範圍都有所擴展。唐人除了為先秦經書做註疏工作之外,也為漢以下的其他古書做了註解。例如司馬遷的《史記》,在唐代就有司馬貞的《史記索隱》和張守節的《史記正義》;蕭統的《文選》,在唐代就有李善注和五臣注。這些註解,有的是以人名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為主,有的是以詞語的出處和典故的來源的考證為主。例如司馬貞、張守節對《史記》所做的註解,都較多地集中在人名地名的考證和史實的考核之上。這類古書的註解,有的在考核史實之中增補了許多後代難得的史料;南朝宋裴松之的《三國志》注就有這個特點。

古代作家一般都喜歡引經據典,尤其是中古時期,引經據典幾乎成為一種重要的修辭手段。因此,註解這些文學作品時,註明出典就成了註解家的首要任務。李善《文選》注就幾乎集中全力在註明出典方面,因此當時人們批評他的註解是「釋事而忘義」(這個批評不一定完全正確,李善註解中的釋義工作雖然做得比較少,但是他並不是完全不釋義)。試看他在揚雄《解嘲》中的一段註解:

夫上世之士。或解縛而相。或釋褐而傅。 左氏傳曰。齊鮑叔帥師來言曰。子糾親也。請君討之。管召讎也。請受而甘心焉。乃殺子糾於生竇。召忽死之。管仲請囚。鮑叔受之。及堂阜而脫之。歸而以告曰。管夷吾治於高奚。使相可也。公從之。墨子曰。傅說被褐帶索。庸築傅嚴。武丁得之。舉以為三公。 或倚夷門而笑。 應劭曰。侯嬴也。秦伐趙。趙求救於魏。無忌將百餘人往過嬴。嬴無所誡。更還見嬴。嬴笑之。以謀告無忌。韋昭曰。笑人不知己也。 或橫江潭而漁。 服虔曰。漁父也。 或七十說而不遇。 應劭曰。孔丘也。已見東方朔答客難。 或立談而封侯。 史記曰。虞卿說趙孝成王。再見。為趙上卿。故號為虞卿。譙周曰。食邑於虞也。 或枉千乘於陋巷。 呂氏春秋曰。齊桓公見小臣稷。一日三至。弗得見。從者曰。萬乘之主見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見。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傲爵祿者固輕其主。君傲霸王者亦輕其士。從夫子傲爵祿。吾庸敢傲霸王乎。 或擁彗而先驅。 擁慧。鄒衍也。七略曰。方士傳言。鄒子在燕。其遊。諸侯畏之。皆郊迎擁彗也。 是以士頗得信其舌而奮其筆。窒隙蹈瑕。而無所詘也。 李奇曰。君臣上下有瑕隙乖離之漸。則可抵而取之。窒。竹慄切。這段原文雖然有一些較難理解的詞語,如「褐」「傅」「枉」「詘」「窒隙蹈瑕」等(這些詞語最好也加注釋),但原文中更難理解的是每句話的用典,如果沒有李善的註解,一般讀者就難以知道每句話用的是什麼典,也就難以理解每句話的內容了。

有時,李善不是註明典故的來源,而是指出某些詞語的出處。例如:

既無伯叔。終鮮兄弟。 毛詩曰。終鮮兄弟。維予與女。 (李密:陳情表)

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孔叢子。孔子曰。吾於狼狽見聖人之志。荀悅漢紀論曰。周勃狼狽失據。塊然囚執。 (同上)

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毛詩曰。既優既渥。 豈敢盤桓。有所希冀。 周易曰。初九。盤桓利居貞。 (同上)這三個例子中,他指出了「終鮮兄弟」「狼狽」「優渥」「盤桓」等詞語的出處。這種註解,也有助於讀者充分領會作品詞句的意思。

有時,他也釋義,不過他往往是轉引古注或古代字書對這個字的注釋。例如:

拳拳之忠。終不能自列。 禮記。子曰。回得一善。拳拳不失之矣。鄭玄曰。拳拳。捧持之貌。說文曰。列。分解也。 (司馬遷:報任安書)

門衰祚薄。晚有兒息。 字書曰。祚。福也。 (李密:陳情表)

有些古書的註解,除了註明出典之外,並能劃分段落,詮釋大意,從而幫助讀者分析和鑑賞作品。試舉仇兆鰲注杜甫《春望》為例: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此憂亂傷春而作也。上四。春望之景。睹物傷懷。下四。春望之情。遭亂思家。趙汸曰。烽火句。應感時。家書句。應恨別。但下句又因上句而生。發白更短。愁亂思家所致。○齊國策。王蠋曰。國破君亡。吾不能存。庾信詩。山河不復論。呂氏春秋。春氣至則草木生。楚辭。餘感時兮悽愴。拾遺記。漢獻帝為李傕所敗。後以淚濺帝衣。秦嘉詩。一別懷萬恨。聞人蒨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注文前面先劃分段落,詮釋大意,後面再逐詞逐句地註明出典。這樣做,對於閱讀和鑑賞這首詩的人,確有幫助。

另外有一類古書的註解,往往側重在闡明哲學思想上。其中有的是闡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是在闡明原著哲理時從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觀點。比如《莊子》,這是一部文字深奧的古書,但是郭象注與成玄英疏的重點卻不擺在字句的解釋方面。試看《逍遙遊》中的一段註疏:

之二蟲又何知。【注】 二蟲。謂鵬蜩也。對大於小。所以均異趣也。夫趣之所以異。豈知異而異哉。皆不知所以然而自然耳。自然耳。不為也。此逍遙之大意。

【疏】郭注云。二蟲。鵬蜩也。對大於小。所以均異趣也。且大鵬摶風九萬。小鳥決起榆枋。雖復遠近不同。適性均也。鹹不知道裡之遠近。各取足而自勝。天機自張。不知所以。既無意於高卑。豈有情於優劣。逍遙之致。其在茲乎。.郭注和成疏都用了很多筆墨闡明「之二蟲又何知」這一句話中所包含的「自然」「不為」之類的老莊哲理。

關於注音,也有新的發展。早期的註解一般是用直音法或「讀若」「讀如」等術語注音,後來反切逐漸被註解家用來注音了。例如(引自李善文選注):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褘 於宜反 董允等。 (諸葛亮:出師表)

是以申徒狄蹈雍之河。 雍,一龍切 徐衍負石入海。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又如(引自李善文選注):

昔者司馬喜臏 鼻引 腳於宋。卒相中山。 (鄒陽:獄中上梁王書)

陛下亦宜自課。以諮諏 足俱 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 (諸葛亮:出師表)「鼻引」即「鼻引切」,是注「臏」字的音;「足俱」即「足俱切」,是注「諏」字的音。如果我們以為「鼻引」是釋「臏」字的意義,「足俱」是釋「諏」字的意義,那就錯了。

關於注音,有一個術語值得提出來說一說,那就是「如字」。古書上某字注以「如字」,通常是告訴讀者,在這特定的上下文裡,這個字要按照它本來的讀音讀。例如《禮記·大學》:「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經典釋文》說:

惡惡,上鳥路反,下如字。.好好,上呼報反,下如字。這是說第一個「惡」字讀「烏路反」,是去聲,第二個「惡」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惡劣的「惡」,舊讀入聲;第一個「好」字讀「呼報反」,是去聲,第二個「好」字要讀它本來的音,即美好的「好」,是上聲。

有時候一個字的下面注「如字」,又注別的反切(或直音),表明這個字在這特定的上下文裡傳統有不同的讀法。例如《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經典釋文》說:

三思,息暫反,又如字。這是說這裡「三」字有去聲的讀法(變讀),又有平聲的讀法(如字)。讀法不同,往往講法不同。例如《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經典釋文》說:

不分,包雲如字,鄭扶問反,分猶理。這是說這裡「分」字有平聲的讀法(如字),又有去聲的讀法(變讀)。包鄭兩家的讀音,反映了對「分」字的不同的理解。

古書上常常有一字異讀的情況。不同的讀音往往表示了詞義或詞性的不同。例如音樂的「樂」和快樂的「樂」,解說的「說」、遊說的「說」和喜說的「說」(悅),等等。異讀有時只表現為聲調上的差異。例如施行的「施」讀平聲,施與的「施」讀去聲;聽聞的「聽」讀平聲,聽從的「聽」讀去聲。但是這只是詞義上的轉變。有時候聲調不同,不僅是詞義上而且是詞性上的轉變,這種情況最值得注意。例如王侯的「王」是名詞,讀平聲,王天下的「王」是動詞,讀去聲;操持的「操」是動詞,讀平聲,節操的「操」是名詞,讀去聲;愛好的「好」是動詞,讀去聲,美好的「好」是形容詞,讀上聲;厭惡的「惡」是動詞,讀去聲,惡劣的「惡」是形容詞,讀入聲。

利用四聲來區別詞義和詞性,這是漢語的特點之一。漢魏學者看到了這個特點,並體現於古書注音。有的文字學家認為這是六朝經師註解古書時的強生分別。但是積習相沿,在後來的「聲律之文」裡就很重視這種分別。有些字的異讀還保留在現代漢語裡,如「好」(hǎo)「好」(hào)「惡」(è)「惡」(wù)之類;有些字的異讀在現代漢語普通話裡已經混同了,但是仍保留在某些方言裡,例如上升的「上」讀上聲,在上的「上」讀去聲,現在廣州話仍有區別。

唐代以後,宋代學者也做了不少註解古書的工作。例如朱熹就著有《周易本義》《詩集傳》《大學章句》《論語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辭集注》等。朱熹能擺脫漢代學者的影響,直接從正義入手,他做的註解,有時比較近情近理,平易可通。

清代學者幾乎對每一種重要的經典都做了新的註解,他們鑽研漢唐人的註解,根據具體材料判斷前人的是非,解決了古書中許多疑難問題。他們對古書字句的解釋要求非常嚴格,做出了許多成績。例如陳奐的《詩毛氏傳疏》,馬瑞辰的《毛詩傳箋通釋》,劉寶楠的《論語正義》,焦循的《孟子正義》,王先謙的《莊子集解》,郭慶藩的《莊子集釋》,等等,都有很大的參考價值。自然,清人有些註解,極力要求無一字無來歷,不免過於瑣細。例如劉寶楠的《論語正義》注《論語》「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一句,幾乎每一個字都作了詳細的考證,這一句並不難懂的話,就注了將近一千個字;其中一個「曰」字就注了一百多個字,繁徵博引,極為詳盡,但是實用價值不大。

除了為古書做註解和考證工作之外,清代學者還作了許多古籍校勘的工作。阮元為《十三經註疏》所作的《校勘記》,就是一例。《校勘記》除校正十三經正文的錯誤之外,更多的是校正註疏中的錯誤。(《校勘記》附在《十三經註疏》每卷之後,我們閱讀十三經時,應該參閱。)校勘學上有些專門術語,我們應當有所了解。試舉校勘學上常用的兩個術語為例:

1.衍文「衍文」簡稱「衍」,也叫「衍字」。這個術語用來指明古籍中多出了文字的現象。例如《詩經·邶風·柏舟》:「泛彼柏舟亦泛其流。」鄭箋:「舟載渡物者,今不用,而與眾物泛泛然俱流水中。」阮元《校勘記》:「『與』下衍『眾』字,小字本無。」又如《左傳僖公四年》:「漢水以為池。」阮元《校勘記》:「《釋文》無『水』字。云:或作『漢水以為池』,『水』字衍。」又如《禮記·檀弓》:「從母之夫,舅之妻,二夫人相為服。」俞樾在《古書疑義舉例》中說:「『夫』字衍文也,『二人』兩字合為『夫』。」

2.脫文 「脫文」簡稱「脫」(有時作「敓」或「奪」),也叫「脫字」。這個術語專指古籍中脫落了文字的現象。例如《詩經·周南·桃夭》孔穎達疏:「此雲家人,家猶夫也,猶婦也。」阮元《校勘記》:「『猶婦』上當脫『人』字。又如《詩經·衛風·碩人》孔穎達疏:「猗嗟云:『頎而長兮』。孔世家云:『頎然而長』。故為長貌。」阮元《校勘記》:「『孔』下脫『字』字。」

清代學者除了為專書做註解和校勘工作之外,還利用讀書札記的形式,對古書的詞句詮釋和文字校訂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常常有非常精闢的見解。重要的如王念孫的《讀書雜誌》,王引之的《經義述聞》,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等等,這些都是讀上古典籍不可缺少的參考書。

學習古代漢語,參閱古書的註解是十分必要的。我們讀古書,能直接讀白文(就是不附註解的文章)固然很好;如果能參考前人的註解來讀,就能體會得更深刻。對先秦的文章,更是如此。阮元曾有一段話談到讀註解的重要:

竊謂士人讀書,當從經學始,經學當從註疏始。空疏之士,高明之徒,讀註疏不終卷而思臥者,是不能潛心研索,終身不知有聖賢諸儒經傳之學矣。至於註疏諸義,亦有是有非;我朝經學最盛,諸儒論之甚詳,是又在好學深思實事求是之士,由註疏而推求尋覽之也。(見《十三經註疏》《重刻宋板註疏總目錄》)

我們今天讀古書的目的,自然和阮元的時代完全不同。但是讀古書應先接觸先秦作品(其中自然包括所謂經書),讀先秦作品要依靠註解,這個方法在今天仍然是有用的。

阮元提到應該依靠註解,但不要迷信註解,這一點尤其重要。實際上不只是對註解,就是對正文也應該如此。古書傳到現在,由於傳寫和其他種種原因,其中常常有錯字。註解家對這些錯字,有的看出來了,有的就不免以訛傳訛,根據錯字做了錯誤的註解。所以我們必須學會判斷古注是非的本領。「五四」後出版了不少古書選本,其中的註解往往利用前人的研究成果,注文大都是用現代口語(或淺近文言)寫的,可供初學古代漢語的人參考。

相關焦點

  • 古漢語通論-古今詞義的異同
    例如《戰國策·趙策》:「有復言令長安君為質者,老婦必唾其面。」這裡是「重複」的意思,所以用「復」,不能用「再」。現代漢語的「再」相當於古代的「復」,假如拿「再」的現代意義去理解古書中的「再」(特別是上古),就會產生誤解。總之,詞義是隨著時代的推移而產生發展變化的,時代不同,詞義就可能有變化。我們一定要注意這一點,不能不加考察地以今義去理解古書中的詞彙。
  • 古漢語通論-判斷句
    例如: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左傳僖公三十年)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論語·季氏)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莊子·逍遙遊)在第一個例句裡,「是」字復指「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這件事情,其餘由此類推。
  • 古漢語通論-詞的本義和引申義
    漢語的歷史是非常悠久的,在漢字未產生以前,遠古漢語的詞可能還有更原始的意義,但是我們現在已經無從考證了。今天我們所能談的只是上古文獻史料所能證明的本義。了解這種本義,對我們閱讀古書有很大的幫助。一個詞往往不只具有一個意義。當它們有兩個以上的意義的時候,其中應該有一個是本義(註:有些詞的本義已經消失,如「試」字。詳見古漢語通論(五)163頁。),另外還有一個或一些引申義。
  • 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二十五):古書的註解——以《詩經·衛風·氓》為例
    下面,我就以《詩經·衛風·氓》這首詩為例,通過清代阮元刻印的孔穎達《毛詩正義》,來講解一下古書註解的閱讀方法。一、阮元刻孔穎達《毛詩正義》內容辨識我們先來看一張圖片,認識一下古書註解的基本內容,如下: (圖一)這張圖片的閱讀順序是:從左往右,從上往下。裡面的內容共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詩序。
  • 古漢語通論-古今字,異體字,繁簡字
    現在漢字簡化以後,字的形體統一起來了,這給人民群眾學習文化帶來了莫大的便利。對一般人來說,只要掌握了簡化後的漢字就夠了;但對我們學習古代漢語的人來說,如果只掌握現在通行的形體劃一的簡化字,而不了解那些形體分歧的字,閱讀古書時就會遇到不少困難。不同形體的字可以分為三大類:1.古今字;2.異體字;3.繁簡字。下面分別加以敘述。
  • 評新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封面    今年7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自1979 年推出以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無外乎其權威性和實用性,它被稱為一部廣大學生學習古漢語的必備與基礎工具書。那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嚴謹的程序,它為何受到如此多的讀者的好評?這部字典在辭書界的地位如何呢?
  • 古漢語常考知識,這篇文章值得收藏
    (最佳:段及朱)9、清代阮元《經籍籑詁》,一部專門收集唐前各種古書註解的字典。韻母排列法,以平水韻一韻一卷。還有清代劉淇《助字辨略》,何樂士《古代漢語虛詞通釋》。(106韻)10、清代王引之《經傳釋詞》(古聲母排列)和近人楊樹達《詞詮》(注音字母),解釋虛詞。
  • 古漢語學習必備的3本書(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梁)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學習古漢語必備工具書,榮獲首屆中國辭書獎一等獎,迄今發行量超過千萬冊。1.護城河:《孟子·公孫丑下》:「城非不高也,~非不深也。」《韓非子·存韓》:「築城~以守固。」成語有「金城湯池」。2.承溜:房簷上安的接雨水用的長水槽。《漢書·宣帝紀》:「金芝九莖產於函德殿銅~中。」
  • 怎樣讀中國古書?
    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 讀懂古書的前提條件
    一、古文常用含義錯解舉例1.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有的註解說「聲聲思,一聲聲都含有哀怨的情思。」這是以情思解釋思字,不是準確的解釋。思字古有優、悲、哀、愁之義,聲聲思即為聲聲悲,聲聲哀。類似的例子在《詩經 大序》「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中可見,《文選》卷一九張華《勵志》詩曰:「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
  • 古代漢語(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
    當代編寫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辭書則多按漢語拼音方案字母順序排列,如《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簡明古漢語字典》等。以上三種編排法各有利弊,加以漢字新舊形體的不同,有時單獨使用某一種檢字法,查檢比較費勁,因此,現代新版的字典辭書,無論是按部首排列還是按音序排列的,一般在書中都有兩種以上的檢字法供運用。 2.注音方式。
  • 粵語與古漢語詞彙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吃)/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吃」,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 不妨重讀凱恩斯的《通論》
    文/葉德磊凱恩斯的 《通論》與亞當·斯密的 《國富論》、馬克思的 《資本論》一起,被國外學術界視為影響最大的三部經濟學著作。對於學術名著,每次認真閱讀都常會有新的感悟和發現。對於凱恩斯在 《通論》中闡述的經濟政策思想,人們一般歸納為,在需求不足時,政府採取擴張性的財政政策,即增加投資和支出以刺激經濟。而且,凱恩斯重財政政策輕貨幣政策。但人們往往忽略了凱恩斯在收入分配方面的政策主張。凱恩斯在 《通論》的第八章,談到財政政策的作用比利率政策大,但 「收入分配公平化的手段……在提高消費傾向方面的影響還將更大」。
  • 淺評王東嶽的《物演通論》
    第一,物演通論的大概內容為什麼叫《物演通論》,因為他講的是宇宙存在的演化進程,而物質是演化的載體。書的內容用最簡單的話來說就是:從宇宙的初始狀態開始到人的誕生,這中間究竟是怎麼發生的過程,以及從中導出一個規律——遞弱代償原理。
  • 王力: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我今天講的題目是「漫談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所謂「漫談」,就是隨便談一談。我們學習和研究古漢語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古書的能力,並不是為了教大家寫文言文。那麼,怎樣培養閱讀古書的能力呢?我經常說,要建立歷史觀點。什麼叫歷史觀點呢?就是利用歷史發展的觀點研究古漢語的語音、語法和詞彙。
  • 古漢語小講堂 |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此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雙色版)等中型工具書以解釋古漢語常用字、常用詞、常用義為特色,簡明實用,可以滿足廣大中學生、教師、漢語自學者和愛好者等的學習和使用需求。熟識一些常見工具書並養成時常查檢的好習慣,對於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 新書速遞:《現代漢語通論》(第三版)
    新書速遞:《現代漢語通論》(第三版) 2016年11月03日 09:5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語言學頻道綜合 字號 內容摘要:新書速遞:《現代漢語通論》(第三版)。
  • 計算機語言通論8_網絡概要17
    計算機語言通論8_WWW_WEB_入門基礎-關於網頁描述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