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在《書目答問》中提到,「由小學入經學,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史學可信」。「小學」無疑是了解中國文化的必由之路。但是無疑音韻、訓詁、文字學又是極難的學問,如果能夠從微觀層面對「小學」有研究則又是非常有意義的,茲列舉郭在貽《訓詁學》中的內容作微觀學習的例證。
一、古文常用含義錯解舉例
1.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意」有的註解說「聲聲思,一聲聲都含有哀怨的情思。」這是以情思解釋思字,不是準確的解釋。思字古有優、悲、哀、愁之義,聲聲思即為聲聲悲,聲聲哀。類似的例子在《詩經 大序》「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中可見,《文選》卷一九張華《勵志》詩曰:「吉士思秋」,李善注云:「思,悲也」。李群玉《長沙紫極宮雨夜愁坐》:「春燈含思靜相伴,雨夜滴愁更向深」思、愁是對仗。
2.《觸龍說趙太后》:「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裡。少益耆食,和於身」。「少益」有人解釋為稍微更加喜歡吃點東西。「和」有人解釋為使身體舒適。但是明顯稍微更加喜歡明顯是不符合漢語的表述習慣的。「少益」是統一併列複合結構詞,也做稍益,益也是稍。《史記 李將軍列傳》:「漢兵死者過半,漢矢且盡。廣乃令士持毋發,而廣身自以大黃射其裨將,殺數人,胡虜益解」《漢書 蘇五傳》:「武益愈,單于使使曉武。」通過訓詁我們知道這是確解。「和」看起來解釋為使身體舒適是確解,但是根據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帛書,和字在這裡原是一個誤字,帛書原來寫作「智於身」,智通知。《方言》中說「知。南楚病癒者謂之知」,所以本來的含義應該是有益於身體。
3.《韓非子》:「國平養儒俠,難至用介士,所利非所用,所用非所利」有的註解說「國家給以利益的人不是國家要用的人」這裡把利解釋為利益,不準確。這裡的利的實際含義應該是「養」。
中華文明以其連續性在世界聞名。今人在理解古文時難免會遇到一些問題,這方面訓詁學解釋一下難解的詞是很有必要的。訓詁本來的含義就是用可以理解的詞解釋古代的詞。中國古代文字一直就有訓詁這個學問。要想看通古書,必須要通訓詁。
二、訓詁的方法
1.據古訓,通俗的說就是排比,列舉古書中已經有的材料,對古文解釋。這是在字典已經不能解釋古書的情況下採用的方法。
《漢書 賈誼傳》:「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顏師古認為「欲發言,則聞其臣。」王引之認為顏師古的解釋不對,「師古以言為發言,非也》」言亦問也,連言言問者,古人自有復語耳。對此王引之利用排比古文的方法在《爾雅》郭璞注、《廣雅》、《聘禮》鄭注、《曲禮》鄭注、《曾子問》正義、《左轉 昭公二十五年》《周官 冢人》注引鄭司農說等(詳見《讀書雜誌 漢書第九》「言問其臣」條)。
這種排比古文材料方法之前提是對古代典籍的熟悉,的確乾嘉學派在這方面的水準,近人難以望其項背。
2.破假借。假借字在中國語言文字中是很常見的字。
《荀子 勸學》「強自取柱,柔自取束。」楊倞註:「凡物強則以為柱而任勞,柔則見束而約急,皆其自取也。」按楊注字實際屬於牽強附會。王引之曰:「柱與束相對成文,則柱非屋梁之柱也,柱當讀為祝。《哀十四年公羊傳》「天祝予」,《十三年春秋穀梁傳》「祝髮文身」。何、範注並曰「祝,斷也」。此言「物強則自取其斷,所謂太剛則易折也。」《大戴禮記》作「強自取折,是其明證矣。」(《讀書雜誌 荀子第一》「強自取柱」條)。
此處可見讀古書,臆測常常是非常危險的,對文意的確切理解實非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