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訊員餘安鋼、歐陽九紅 圖/文
說起土家族民居的建築風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那肯定會是吊腳樓的樣子,但土家人居住的四合院,大家一定很少見到過。那麼,請隨著我的鏡頭,走進那座百年冉家老屋場。
冉家屋場一角
穿過那歷經世紀的石門,好像翻開了一本落滿塵埃的「古書」
冉家屋場地處風景秀麗的清江畫廊——建始縣景陽河的北岸,在它的身後,左邊不遠處便是著名的風景名勝黃鶴橋,右邊是巍峨的古道雄關景陽關,八百裡秀美清江從它門前蜿蜒流過。冉家老屋場,就在這青山綠水的環抱之中靜臥。
遠遠望去,參天的古樹和竹林掩映著老屋場。在一幢幢新修的白牆藍瓦、鱗次櫛比的鄉村小樓中獨處著,很是搶眼,展現出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相輝映之美。
新修的鄉村循環水泥路,把老屋場與幢幢新樓串了起來,讓百年老屋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順著平坦的水泥路走過去,一堵黛色的石牆從樹影中露了出來,歷經一百多年風雨洗禮的冉家老屋場便呈現在你的眼前。
踏上那幾步古老的臺階,穿過那歷經世紀的石門,就好像翻開了一本落滿塵埃的「古書」,你會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走進那飽經滄桑的石門,你好像打開了一瓶陳年老酒,那歷久彌新的芳香會讓人沉醉。
面對這刻滿滄桑的大院,你會有許多感觸,會有許多慨嘆,它站在時光的那一頭默不出聲,讓你感覺到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故事,可又說不清,還有很多你看不見的東西在那裡,讓你道不明。
走過歷史的風雨,經歷春秋輪迴,老屋場曾經的輝煌,已塵封無語,留下的只是它對歷史文化的承載和你的綿綿沉思。
翹簷黛瓦
冉家屋場的四合院
冉家屋場讓人感受到古老建築的藝術魅力
翻閱這本古老的書,你讀出的是土家族民居建築風格的多姿多彩;品味這甘醇的老酒,你感受到的是土家族建築藝術的動人魅力。
冉家老屋場四邊方正,佔地面積近500平方米,房子建築屬石木結構。院牆、大門和院子內2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全都是用一塊塊鑿刻整齊的青色條石砌起來的,每塊條石都有上百斤重,有的重達上千斤。讓人驚訝的是,房子的柱梁是用上等木材——楠木構建而成。
這房子的結構和造型,無不使你感受到老屋建築的大氣與莊重、古樸與典雅。老屋的木窗在歲月的侵蝕中已變得泛黃、泛黑,但它仍彰顯出當年木工精妙的技藝和智慧,由各種樣式的美麗線條和木雕構件組成的窗欞,告訴後人什麼叫「工匠精神」。
珍藏在這老屋中的藝術瑰寶,是那最令人叫絕的精美石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屋前兩旁立柱下的磉墩。磉墩高約1米,寬約30釐米,在它的四個立面,布滿了有著濃鬱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的石刻。
磉墩上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面雕刻的是形態生動的獅子和魚,下層每一面雕刻著土家人奉仰的吉祥之物:龍、鳳、麒麟、鹿、牛、祥雲和花草等組成的不同圖案。在堂屋兩旁的廂房,木質窗子下面,各鑲嵌著一幅近2平方米的精美石刻畫。
在石門的穹頂兩邊,也刻著線條優美的裝飾圖案。這些精美石雕中的圖案,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有動人的歷史故事、有經典的成語,還有大家熟知的鯉魚跳龍門、犀牛望月、觀音坐蓮、鹿回頭等形象生動的雕花。還有些石刻,一時無法讀懂它所表達的主題和內容。
這些石雕,手法熟練、師法自然、雕刻精緻、線條流暢、造型完美、氣韻生動,反映出當年土家族文化的絢麗多彩和土家族匠人高超的石雕技藝;同時,也寄託了土家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石牆
磉墩
冉家屋場不僅能遮風避雨,還追求審美
走進冉家屋場,翻閱這本古老的書,你總想讀出這書中更多的精彩故事;品味這甘醇的老酒,你總想品出比這老酒更深遠的味道。
因為想知道這房子更多的精彩故事,於是向居住在這房子裡的主人追根溯源、刨根問底。遺憾的是,他們也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僅僅只知道這房子是在他們太爺爺那輩人手中修建的,距今大約有170多年。
主人家的太爺爺大名是什麼、是做什麼的,他全然不知。剩下的,關於這老屋的故事,只有靠後人隨想了。你會想:當年,在這崇山峻岭之中,在這蠻荒之地,能建造這樣一幢氣勢不小宅院的人,一定是個讀過書,有知識、有文化,懂得藝術欣賞的土家漢子。
仔細觀察宅院的構造、用料,可發現,當年在建造這房子時,已經不僅僅只是為了日常遮風、避雨、保暖,還追求房子的舒適和審美功能。
在我國北方,受農耕井田文化的影響,便出現了院落式的建築及文化。也許,這房子的建造者是在外面闖蕩過,見過大世面的人,才帶回這種院落文化?關於磉墩的雕刻,在宋代,朝廷即有「非宮室寺觀,毋得柱礎」的規定,由此你會認為:在17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這房子的主人能在自己私宅中的磉墩上柱礎、雕刻,他會是什麼樣的人?是官?是商?是農?不得而知。
也曾在網際網路上輸入「石雕刻」「磉墩」幾個字搜索,甚至讀了許多相關文章,看了上千張圖片,結果很失望,因為無法找到和這老屋裡石雕刻相同的圖案,也找不到和這風格相似,雕刻更好、更精美的磉墩。
可想而知,這冉家老屋中的石刻,一定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石刻藝術珍品。
精美石雕
採訪手記
冉家屋場,這裡有翹簷黛瓦、青磚石牆、門樓花窗,承載和展示著傳統古建築之美;見證了建始百年民居的建築風格和文化。
歲月滄桑,曾經輝煌的古宅,如今芳華不再,卻靜臥深山,訴說過往歷史,供後來人參觀、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