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家屋場:落滿塵埃的「古書」

2020-12-20 恩施新聞網

通訊員餘安鋼、歐陽九紅 圖/文

說起土家族民居的建築風格,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那肯定會是吊腳樓的樣子,但土家人居住的四合院,大家一定很少見到過。那麼,請隨著我的鏡頭,走進那座百年冉家老屋場。

冉家屋場一角

穿過那歷經世紀的石門,好像翻開了一本落滿塵埃的「古書」

冉家屋場地處風景秀麗的清江畫廊——建始縣景陽河的北岸,在它的身後,左邊不遠處便是著名的風景名勝黃鶴橋,右邊是巍峨的古道雄關景陽關,八百裡秀美清江從它門前蜿蜒流過。冉家老屋場,就在這青山綠水的環抱之中靜臥。

遠遠望去,參天的古樹和竹林掩映著老屋場。在一幢幢新修的白牆藍瓦、鱗次櫛比的鄉村小樓中獨處著,很是搶眼,展現出古老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相輝映之美。

新修的鄉村循環水泥路,把老屋場與幢幢新樓串了起來,讓百年老屋也感受到了時代的變遷。順著平坦的水泥路走過去,一堵黛色的石牆從樹影中露了出來,歷經一百多年風雨洗禮的冉家老屋場便呈現在你的眼前。

踏上那幾步古老的臺階,穿過那歷經世紀的石門,就好像翻開了一本落滿塵埃的「古書」,你會被書中的故事深深吸引;走進那飽經滄桑的石門,你好像打開了一瓶陳年老酒,那歷久彌新的芳香會讓人沉醉。

面對這刻滿滄桑的大院,你會有許多感觸,會有許多慨嘆,它站在時光的那一頭默不出聲,讓你感覺到這裡的每一個角落都有故事,可又說不清,還有很多你看不見的東西在那裡,讓你道不明。

走過歷史的風雨,經歷春秋輪迴,老屋場曾經的輝煌,已塵封無語,留下的只是它對歷史文化的承載和你的綿綿沉思。

翹簷黛瓦

冉家屋場的四合院

冉家屋場讓人感受到古老建築的藝術魅力

翻閱這本古老的書,你讀出的是土家族民居建築風格的多姿多彩;品味這甘醇的老酒,你感受到的是土家族建築藝術的動人魅力。

冉家老屋場四邊方正,佔地面積近500平方米,房子建築屬石木結構。院牆、大門和院子內200多平方米的大天井,全都是用一塊塊鑿刻整齊的青色條石砌起來的,每塊條石都有上百斤重,有的重達上千斤。讓人驚訝的是,房子的柱梁是用上等木材——楠木構建而成。

這房子的結構和造型,無不使你感受到老屋建築的大氣與莊重、古樸與典雅。老屋的木窗在歲月的侵蝕中已變得泛黃、泛黑,但它仍彰顯出當年木工精妙的技藝和智慧,由各種樣式的美麗線條和木雕構件組成的窗欞,告訴後人什麼叫「工匠精神」。

珍藏在這老屋中的藝術瑰寶,是那最令人叫絕的精美石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堂屋前兩旁立柱下的磉墩。磉墩高約1米,寬約30釐米,在它的四個立面,布滿了有著濃鬱民族風格和藝術特色的石刻。

磉墩上的石刻分上下兩層:上面雕刻的是形態生動的獅子和魚,下層每一面雕刻著土家人奉仰的吉祥之物:龍、鳳、麒麟、鹿、牛、祥雲和花草等組成的不同圖案。在堂屋兩旁的廂房,木質窗子下面,各鑲嵌著一幅近2平方米的精美石刻畫。

在石門的穹頂兩邊,也刻著線條優美的裝飾圖案。這些精美石雕中的圖案,有美麗的神話傳說、有動人的歷史故事、有經典的成語,還有大家熟知的鯉魚跳龍門、犀牛望月、觀音坐蓮、鹿回頭等形象生動的雕花。還有些石刻,一時無法讀懂它所表達的主題和內容。

這些石雕,手法熟練、師法自然、雕刻精緻、線條流暢、造型完美、氣韻生動,反映出當年土家族文化的絢麗多彩和土家族匠人高超的石雕技藝;同時,也寄託了土家族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石牆

磉墩

冉家屋場不僅能遮風避雨,還追求審美

走進冉家屋場,翻閱這本古老的書,你總想讀出這書中更多的精彩故事;品味這甘醇的老酒,你總想品出比這老酒更深遠的味道。

因為想知道這房子更多的精彩故事,於是向居住在這房子裡的主人追根溯源、刨根問底。遺憾的是,他們也說不清楚、道不明白,僅僅只知道這房子是在他們太爺爺那輩人手中修建的,距今大約有170多年。

主人家的太爺爺大名是什麼、是做什麼的,他全然不知。剩下的,關於這老屋的故事,只有靠後人隨想了。你會想:當年,在這崇山峻岭之中,在這蠻荒之地,能建造這樣一幢氣勢不小宅院的人,一定是個讀過書,有知識、有文化,懂得藝術欣賞的土家漢子。

仔細觀察宅院的構造、用料,可發現,當年在建造這房子時,已經不僅僅只是為了日常遮風、避雨、保暖,還追求房子的舒適和審美功能。

在我國北方,受農耕井田文化的影響,便出現了院落式的建築及文化。也許,這房子的建造者是在外面闖蕩過,見過大世面的人,才帶回這種院落文化?關於磉墩的雕刻,在宋代,朝廷即有「非宮室寺觀,毋得柱礎」的規定,由此你會認為:在170多年前的清朝末年,這房子的主人能在自己私宅中的磉墩上柱礎、雕刻,他會是什麼樣的人?是官?是商?是農?不得而知。

也曾在網際網路上輸入「石雕刻」「磉墩」幾個字搜索,甚至讀了許多相關文章,看了上千張圖片,結果很失望,因為無法找到和這老屋裡石雕刻相同的圖案,也找不到和這風格相似,雕刻更好、更精美的磉墩。

可想而知,這冉家老屋中的石刻,一定是藏在深山人未識的石刻藝術珍品。

精美石雕

採訪手記

冉家屋場,這裡有翹簷黛瓦、青磚石牆、門樓花窗,承載和展示著傳統古建築之美;見證了建始百年民居的建築風格和文化。

歲月滄桑,曾經輝煌的古宅,如今芳華不再,卻靜臥深山,訴說過往歷史,供後來人參觀、想像。

相關焦點

  • 科普:登月太空人踩在滿是粉塵的月球表面為何沒有揚起什麼塵埃?
    質疑一:登月太空人在月球上跳來跳去,為何沒有大量揚起塵埃?大家都知道月球表面有一層類似麵粉細的塵埃,紀錄片裡的太空人奔奔跳跳,也沒有激起粉塵,頭盔玻璃太乾淨,這不科學,不合常理,恐怕是好萊塢用木薯粉造的月球表面。
  • 伊洛納魔法師公會古書怎麼得 魔法師公會古書獲得方法
    18183首頁 伊洛納 伊洛納魔法師公會古書怎麼得 魔法師公會古書獲得方法 伊洛納魔法師公會古書怎麼得 魔法師公會古書獲得方法
  • 怎樣讀中國古書?
    所謂「中國古書」,是指舊時所謂經、史、子、集四部裡的書籍而言。那麼,我們用怎樣一種態度去讀古書?要有什麼預備?從何處讀起呢?其實,凡是一個可以閒居度日或能夠賺錢維持生活的人都劃出一部分時間來讀書。如果只是為了多賺錢而讀書,寧可抱著「衣食才足甘長終」的態度,不去翻書本了。
  • 做土壤,還是做塵埃?
    【微信公眾號:作文導寫,ID:gh_b47952ece65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一、模擬真題土附著在大地上,就是土壤;飄浮在半空中,就是塵埃二、寨主立意點撥作文材料是一首哲理小詩,關鍵在於把握和理解「大地」、「土壤」、「半空」、「塵埃」幾個關鍵詞。具體立意角度如下:1. 一個人不能輕浮,要腳踏實地。
  • 德國教授聲稱破解瑪雅古書 尋湖底八噸黃金(圖)
    而他們的指引,只是一本據稱被破解密碼的瑪雅古書…… 本版文字 魚落  目標 湖底八噸黃金  根據德國媒體報導,這支考古隊由考古學家瑞茲泰格領頭。瑞茲泰格是德國德雷斯頓大學的名譽教授,熟諳瑪雅文字的他除了在大學任教以外,還有不少關於瑪雅文化的著作。
  • 《煙火裡的塵埃》黃榕生的道路無止境,唱到靈魂裡的歌沒有終點
    《煙火裡的塵埃》黃榕生的道路無止境, 唱到靈魂裡的歌沒有終點文/歡馨說娛樂如果有一個不切實際的夢想,是該放棄還是該奮力去追,在這場盛放的絢爛中一閃即逝黃榕生這首歌是在唱出自我質疑與重塑,從劉海乖巧七到背頭總裁七,再到三七分地獄使者七;從creep對愛渴望,到百年孤寂,煙火裡的塵埃,他變了,但他又還是他。
  • 古漢語通論-古書的註解(下)
    秦嘉詩。一別懷萬恨。聞人蒨詩。林有驚心鳥。園多奪目花。.注文前面先劃分段落,詮釋大意,後面再逐詞逐句地註明出典。這樣做,對於閱讀和鑑賞這首詩的人,確有幫助。另外有一類古書的註解,往往側重在闡明哲學思想上。其中有的是闡明原著中的哲理,也有的是在闡明原著哲理時從中寄寓了注者自己的思想觀點。比如《莊子》,這是一部文字深奧的古書,但是郭象注與成玄英疏的重點卻不擺在字句的解釋方面。
  • 亡佚千百年的中國古書在講啥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下稱「北大漢簡」)包含的17種古書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二。這17種古書整理自3346枚竹簡。承載古書的這批竹簡在地下沉睡千年後,又經海外流轉,2009年被捐贈給北京大學整理研究。按照《漢書·藝文志》對古書的分類順序,北大漢簡被編為七卷,由上海古籍出版社陸續推出。繼2012年第二卷《老子》出版面世後,經過近三年的整理研究,北大漢簡今年又有三卷10種古書問世,其中包括第一卷《蒼頡篇》,收錄《周馴》《趙正書》《儒家說叢》和《陰陽家言》四種子書的第三卷以及收錄五種數術類古書的第五卷。從這三卷中擇幾種古書細述來龍去脈,便足見其珍貴之處。
  • 《BrownDust》棕色塵埃靈魂裝備怎麼樣 棕色塵埃魂裝詳解
    導 讀 在BrownDust棕色塵埃靈魂裝備怎麼樣呢?
  • 高適: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借問梅花何處落, 風吹一夜滿關山。 注釋 塞上:指涼州(今甘肅武威)一帶邊塞。 雪淨:冰雪消融。胡天:指西北邊塞地區。胡是古代對西北部民族的稱呼。牧馬:放馬。西北部民族以放牧為生。
  • 讀懂古書的前提條件
    要想看通古書,必須要通訓詁。二、訓詁的方法1.據古訓,通俗的說就是排比,列舉古書中已經有的材料,對古文解釋。這是在字典已經不能解釋古書的情況下採用的方法。《漢書 賈誼傳》:「臣聞聖主言問其臣,而不自造事」。顏師古認為「欲發言,則聞其臣。」王引之認為顏師古的解釋不對,「師古以言為發言,非也》」言亦問也,連言言問者,古人自有復語耳。
  • 雪落有聲——北嶺山森林公園
    難道是因為,山下是塵埃,煙火氣息過重,又聚集了濃濃的「人情世故」,這份俗世無法承載雪的「乾淨",所以,她們才會來去匆匆?視線內的世界完完全全脫離了山下的塵埃。似乎真的是關起山門又是獨立的一重天了。一位身穿淺綠帶著市北園林字樣工裝服,在修剪樹上殘枝的老工人師傅看著一旁在拍照的一群人,自言自語笑著說:拍雪好啊,雪乾淨。"
  • 塵埃歲月裡感嘆人生……一半是苦楚,一半是幸福
    在塵埃歲月裡感嘆人生,一半是離,一半是合,一半是苦楚,一半是幸福。中秋的圓月,是思念,是牽掛,是祝願。「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星稀月冷逸銀河,萬籟無聲自嘯歌;何處關山家萬裡,夜來棖觸客愁多」。
  • 芭蕾舞《吉賽爾》收穫滿場掌聲
    新華報業視覺中心記者 吳 俊攝  紫金文化藝術節  中國江蘇網訊 19日晚,作為紫金文化藝術節的外邀劇目,由澳大利亞芭蕾舞團帶來的《吉賽爾》登上江蘇大劇院舞臺,高水準的演出收穫滿場掌聲。  《吉賽爾》劇中女演員均身著白紗長裙,如夢似幻的場景,使之與其後問世的《天鵝湖》並稱為世界兩大「白色芭蕾」 。
  • 古書中記載的疑似UFO出沒事件
    帶著這個疑問去翻閱古書,我們確實找到了很多疑似UFO出沒的事件。話說大唐年間,有人在山上發現了一個仙槎,長約十六七米,敲擊之後的聲音和銅鐵很像。更重要的是非常堅固,上上下下沒有一個縫隙。根據古書《太平廣記》記載,這枚仙槎大約十四五米,跟直升機的長度差不多。整塊石頭上上下下沒有一個縫隙,這種技術即使是現在都很難做到,更別說是一千三百年前的唐朝時期。以上就是唐朝時期關於仙槎的記載,順著這個線索繼續尋找,我們發現,早在更早的晉朝時期,也有一個疑似UFO的記錄。
  • 花開花落終有時
    戴新閣 /文每當看到花落時,總會有一種悽然的感覺,其實也不必傷感,花開花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世上的每一種植物都會經歷不同階段,成熟、孕育、開花,凋謝、枯萎、死亡,周而復始,代代不息。人生何嘗不是如此?人生如花開花落,有開花時的燦爛,也會有花落時的悽涼。花開時,人們蜂擁而至,讚嘆欣賞,品味芬香,花落時,人們惋然離去,感慨嘆息。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看花開花謝,如品味人生百態,雲捲雲舒,潮起潮落,月圓月缺,生死離別,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馮唐:如果只讀一本古書
    離開北京二十年後,年近半百,我把散在各處的書都集中到北京垂楊柳,《全唐詩》《全宋詞》《冊府元龜》《諸子集成》《十三經註疏》《資治通鑑》、二十四史,還有那些醫書,還有那些商科書,還有那些佛經,還有那些西方哲學,還有英文小說,還有其他好多我曾經想讀的書。我忽然意識到,在死亡來臨之前,我讀不完這些書了。
  • 暖心文案|願我們在紅色的塵埃相遇
    願我們在紅色的塵埃相遇我知道,一種傷生真愛來之不易,所以,我要加倍珍惜,好好愛你!決不會讓我們的故事印在苔蘚上,決不會讓我們的相思落在枯夢中,決不會讓我們的愛情迷失在風塵中。This is the red dust meet, good time.
  • 古代漢語課程教學(二十五):古書的註解——以《詩經·衛風·氓》為例
    下面,我就以《詩經·衛風·氓》這首詩為例,通過清代阮元刻印的孔穎達《毛詩正義》,來講解一下古書註解的閱讀方法。一、阮元刻孔穎達《毛詩正義》內容辨識我們先來看一張圖片,認識一下古書註解的基本內容,如下: (圖一)這張圖片的閱讀順序是:從左往右,從上往下。裡面的內容共包括以下幾個部分:1、詩序。
  • 人行於其中,渺小如螻蟻,卑微如塵埃,這裡是上海
    傍晚華燈初上,仿佛看到張愛玲身著合身旗袍從小洋樓中緩緩走出,清冽的眼神寫滿了人生的美麗與蒼涼。她只為心愛的胡蘭成低到塵埃裡,從塵埃裡開出花來,但是沒有人會喜歡低到塵埃裡的你。圖上便是聞名中外的陸家嘴環球金融中心,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直插雲霄,遠觀美矣,近則恐懼,無論什麼時間走在其中都會有一種無力的恐慌,人行於其中,渺小如螻蟻,卑微如塵埃。這裡是上海,難怪有這麼多人為之傾倒。都市的夜景不像鄉村一般寧靜,反而是華麗而喧囂的,不夜城不休市。街上上的霓虹炫彩繽紛,掩蓋了本已經足夠熱鬧的城。整個城市被渲染的比白天還要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