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紀90年代,在湖北江陵荊州鎮邱北村王家臺,一座秦墓出土,本以為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墳墓,然而813枚古書的先後面世,世人都震驚了。
通過整理,總共有五本書出世:《歸藏》、《效律》、《政事之常》、《日書》、《災異佔》。
這批古書許多都已經失傳了上千年,對此有專家表示:最令人震撼的還是那本《歸藏》,它的面世說明失傳千年的《易經》終於被找到。
可能有人會疑惑,五本書中哪裡有《易經》的名字?
其實大體來說《易經》就是《周易》。而實際上,周易的內容只有易經的三分之一。《易經》它由三本書組成,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就是,《連山》是夏朝的作品,而《歸藏》則為商朝的《易經》。
《連山》、《歸藏》早就失傳,至於有多早,各位學者看法不一,目前普遍認為在漢代就部分消失匿跡。
在漢代失傳的證據在哪裡呢?在西漢初期,人們清理藏書時,很多人只是聽聞過《歸藏》的名字,至於實物,根本沒有「大飽眼福」的機會。
也就是這個原因,《漢書·藝文志》沒有收錄《歸藏》相關的內容,因此人們認為可能從漢朝時期,《易經》就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歸藏》上千餘年,王家臺秦簡的出土,才讓人們有機會再次見到它。
歸藏在萬物的取象上要比周易更加詳細,這次出土的《歸藏》,無論是對研究易經的易學家們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重現也有著巨大貢獻。
眾多古籍圖書中,何者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是《論語》嘛?亦或是《道德經》?但是如果問到我,那答案無疑就是《易經》。
《易經》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它闡述了萬物的根本變化,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學術界一直認為,易經就是「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凡是研讀過易經的人都知道,雖然不過幾十頁的內容,卻道盡了幾乎所有人生問題,無論遭遇了什麼,或許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答案。
《易經》,真的是人生必讀書目之一。身邊有許多朋友,也想參讀參讀《易經》,但是一看到是文言文就退卻了,完全看不懂啊!
這時候就得推薦這本白話文版本《30天學會易經》,這本書不僅僅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還搭配了各類生動形象的圖片。
易經講述的可不僅僅是大道理,還有各種貼近生活的小技巧!每一點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生活之中的。
《易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讀懂《易經》,才能更好地去深入了解生活,把握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這樣才能生活得快活,不被各種有的無的事情給羈絆。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周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
你不必花費力氣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備易學專業知識,僅僅閱讀它就能輕鬆入門讀懂《周易》,掌握精髓。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在晚上讀《易經》,不然你下一次抬頭天就亮了。足見其中的大智慧;#易經#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一本僅需要59元,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一本易經,能讓你終生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