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湖北挖出一秦墓,出土813枚古書,是失傳2000年的易經

2020-12-20 王老師教育說

19世紀90年代,在湖北江陵荊州鎮邱北村王家臺,一座秦墓出土,本以為就是普普通通的一個墳墓,然而813枚古書的先後面世,世人都震驚了。

通過整理,總共有五本書出世:《歸藏》、《效律》、《政事之常》、《日書》、《災異佔》。

這批古書許多都已經失傳了上千年,對此有專家表示:最令人震撼的還是那本《歸藏》,它的面世說明失傳千年的《易經》終於被找到。

可能有人會疑惑,五本書中哪裡有《易經》的名字?

其實大體來說《易經》就是《周易》。而實際上,周易的內容只有易經的三分之一。《易經》它由三本書組成,分別是《連山》、《歸藏》、《周易》

目前學術界公認的說法就是,《連山》是夏朝的作品,而《歸藏》則為商朝的《易經》。

《連山》、《歸藏》早就失傳,至於有多早,各位學者看法不一,目前普遍認為在漢代就部分消失匿跡。

在漢代失傳的證據在哪裡呢?在西漢初期,人們清理藏書時,很多人只是聽聞過《歸藏》的名字,至於實物,根本沒有「大飽眼福」的機會。

也就是這個原因,《漢書·藝文志》沒有收錄《歸藏》相關的內容,因此人們認為可能從漢朝時期,《易經》就已經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

《歸藏》上千餘年,王家臺秦簡的出土,才讓人們有機會再次見到它。

歸藏在萬物的取象上要比周易更加詳細,這次出土的《歸藏》,無論是對研究易經的易學家們有著重要意義,對於古老中華文明的重現也有著巨大貢獻。

眾多古籍圖書中,何者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是《論語》嘛?亦或是《道德經》?但是如果問到我,那答案無疑就是《易經》。

《易經》被認為是華夏文明的起源,它闡述了萬物的根本變化,內容涉及多個領域。學術界一直認為,易經就是「諸經之首」、「大道之源」。

凡是研讀過易經的人都知道,雖然不過幾十頁的內容,卻道盡了幾乎所有人生問題,無論遭遇了什麼,或許都可以在易經中找到答案。

《易經》,真的是人生必讀書目之一。身邊有許多朋友,也想參讀參讀《易經》,但是一看到是文言文就退卻了,完全看不懂啊!

這時候就得推薦這本白話文版本《30天學會易經》,這本書不僅僅把晦澀難懂的古文翻譯成我們通俗易懂的白話文,還搭配了各類生動形象的圖片。

易經講述的可不僅僅是大道理,還有各種貼近生活的小技巧!每一點都是能讓你實際運用到生活之中的。

《易經》我們了解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讀懂《易經》,才能更好地去深入了解生活,把握生活中的細枝末節,這樣才能生活得快活,不被各種有的無的事情給羈絆。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再深刻的道理,也讓你一目了然。

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周易》64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

你不必花費力氣啃文言文,也不用具備易學專業知識,僅僅閱讀它就能輕鬆入門讀懂《周易》,掌握精髓。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曾說:千萬別在晚上讀《易經》,不然你下一次抬頭天就亮了。足見其中的大智慧;#易經#

如此一本智慧"聖書"不僅可以讓你學習到古人的偉大智慧,更是可以讓你受益終生!

一本僅需要59元,看個電影就差不多了,但是卻能讓你近距離接觸古代先賢的思想文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何樂而不為呢?一本易經,能讓你終生受益!

相關焦點

  • 失傳千年古籍《易經》在湖北一古墓重見天日,引各地專家紛紛前往
    1993年3月,考古學家在湖北江陵荊州鎮秋北村王家臺挖出了一座秦代墓地。這是一次普通的挖掘,但是隨著813古本書的出現,考古學家感到非常的震驚。湖北江陵現秦墓,出土失傳兩千年古籍,專家:這是商朝的易經!1993年3月,考古學家在湖北江陵荊州鎮秋北村王家臺挖出了一座秦代墓地。
  • 湖北江陵現秦墓,出土失傳千年的古籍,專家:歸藏,比周易還要早
    湖北江陵現秦墓,出土失傳千年的古籍,專家:歸藏,比周易還要早《周易》,也稱《易經》,是我國古代傳統文化典籍之一,相傳由周文王姬昌所作,距今已有數千年的歷史。1993年,湖北江陵荊州鎮邱北村王家臺的15號秦墓中,發現了失傳已久的古書籍——王家臺秦簡。王家臺秦簡內容繁多,共計813枚,包括《歸藏》、《效律》、《政事之常》、《日書》、《災異佔》等等。而其中的《歸藏》被認為是《周易》之前的「易經」。
  • 湖北江陵有處古墓,出土本失傳至今的古籍,專家:周易前的易經
    湖北江陵有處古墓,出土本失傳至今的古籍,專家:周易之前的易經人們都很念舊,當然並不是懷念從前悲傷的時光,很多的是想念遺留在歷史中的美好。而文物就屬於曾經失而復得的美好之一,國民們都會因為它的出土而欣喜不已。
  • 考古挖出失傳古籍,實為商代《歸藏易》,專家:要改寫歷史
    眾所周知,我國在考古上非常的重視先秦特別是三代時期的古墓遺址,因為這些古墓不僅能夠出土大批的稀世珍貴文物,而且能夠出土大量歷史實物資料,大大的彌補史書的不足以及錯誤之處。還有就是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大量的先秦史料毀於一旦,絕大多數上古古籍成為了失傳古籍;造成了史書記載的不足,而先秦古墓中保留下來的歷史古籍則為研究歷史真相提供了原始的實物資料。
  • 失傳幾千年的《歸藏》在湖北秦墓出土,這部奇書寫了什麼內容
    《易經》是闡述天地人世間關於萬象變化的古老典籍,主要包括《連山》、《歸藏》、《周易》三部。但現存於世的只有《周易》。1993年3月,文物專家在清理湖北陵江荊州鎮邱北村王家臺15號秦墓時,意外發現失傳了幾千年的奇書《歸藏》,這部奇書中究竟寫了什麼呢?
  • 三本易經,只剩周易,失傳的2本「天書」重現天日,卻被終止研究
    但是,《連山易》在漢初時期遺失,而《歸藏易》也在魏晉以後失傳。今天我們所說的《易經》其實就是當時的《周易》。而實際上,《易經》是包含三本的。"三易"丟失了"二易"成為了歷史遺憾。但是近些年,這兩本丟失的書籍重現天日,讓學者們實為驚訝。
  • 村民建牛圈挖出恐龍蛋化石 兩天挖出30多枚
    上世紀90年代,地質專家在十堰市鄖陽區幾個鄉鎮先後發掘出土數萬枚恐龍蛋化石和恐龍骨骼化石,鄖陽區因此被稱為「恐龍故鄉」。10月12日,鄖陽區譚山鎮西王村一村民修建牛圈時,挖出3枚恐龍蛋。地質專家聞訊趕到該村,於27日又挖出一窩30枚恐龍蛋化石。據專家初步鑑定,該地恐龍蛋屬扁圓蛋類,賦存地層為距今約1億年的白堊系上統時期。昨日,記者來到西王村,採訪了恐龍蛋化石發現的經過和幕後故事。開山建牛圈 驚現恐龍蛋發現恐龍蛋化石的地方叫寨溝。村民王彥峰介紹,他準備在自家屋後修建一個牛圈,但因場地有限,他決定開挖部分山體。
  • 馬王堆出土佔星古書,比西方早2000年!外國人:這是錯誤的!
    馬王堆出土佔星古書,比西方早2000年!外國人:這是錯誤的!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我們才開始掀起考古熱潮,全國各地的古墓紛紛被挖掘出來,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馬王堆漢墓,這座漢墓保存非常完好,裡面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古籍,其中有一本佔星古書,名叫五星佔,這裡面發現的內容說是改變了天文史也毫不為過,比西方早2000多年,因此有許多外國人說這本書中記錄的是錯誤的。
  • 失傳2000多年的《易經》,在一戶老農家找到,學者:這是「水書」
    可惜的是,由於時間太過久遠,《易經》傳承到今天只剩下了《周易》,還有兩本《連山》《歸藏》,卻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被迫失傳。這無疑是莫大的遺憾。一直以來,中國研究易學的專家學者都對兩本易書的缺失深感惋惜。可是在2005年,一位老農卻為這些專家學者帶來了失傳長達2000多千年之久的《連山易》。這件事無疑是讓人感到不可思議,在此之前,許多人已經懷疑,另兩本易書是不是子虛烏有的存在?亦或者是其早已經被融入了《周易》之中?
  • 亡佚千百年的中國古書在講啥
    兩千多年前的西漢,人們都在看些什麼書?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下稱「北大漢簡」)包含的17種古書或許能告訴我們一二。這17種古書整理自3346枚竹簡。承載古書的這批竹簡在地下沉睡千年後,又經海外流轉,2009年被捐贈給北京大學整理研究。
  • 荔波縣老者獻五本古書,經專家鑑定,竟是失傳幾千年的《連山易》
    華夏具有著悠久的文明歷史,祖先給我們留下了很多寶貴的物質財富,以及精神文化遺產,不過遺憾的是,不少經典古書也因歲月的流逝而失傳。在貴州省南部地區的一個偏僻村落,一本上古奇書在此重見天日,而它的出現,居然還與一次激烈的爭論有關。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所謂的奇書又會是哪一本文化典籍?
  • 失傳3000年後,《易經》終於重新完整,內容真是太高明了
    在我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要論中華文化的總源頭,非《易經》莫屬了。《易經》誕生於新石器時代,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也是我國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標誌。《易經》的呈現,對我國後來的哲學、史學、文學、宗教、自然科學及社會科學的構成和開展有著巨大的影響。
  • 失傳三千年後,《易經》終於重新完整,專家:內容真是太高明了
    在絕大部分人的眼裡,《易經》相當於《周易》,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易經》本來包含《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但因《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僅有《周易》還僅存於世,因此《周易》便被人們以為是《易經》了。但是,在二零零四年,考古工作者驚訝地發現,早已被判定為失傳的《連山》居然被別人暗地裡保存了下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邊聽我細細道來。
  • 湖北漢墓出土一批竹簡,內容改寫數學史,2000年前中國人就懂負數
    如今的我們大多都認為,中國封建社會時期的數學是比較落後的,也沒有多少值得學習的東西,但是事實上,當時的數學水平,是我們所無法想像的,而這個事實在一些出土的文物中得到了揭示。1983年,湖北江陵張江山地區,考古學家挖出了一批漢墓,出土了大量珍貴的竹簡,它們也被人們稱之為「張江山竹簡」。經過考古學家的研究,這些竹簡大概是是西漢初期下葬的,約為公元前186年。
  • 古墓挖出9車上古奇書,全是失傳古籍,證實《史記》完全錯誤!
    古墓挖出9車奇書,聽說過嗎?不是9部,而是9車,這是什麼概念?但是,這些書籍與今天的紙質書籍不一樣,這些奇書是古墓中的竹簡。要知道,在晉朝之前,最流行的寫作材料便是竹簡,這竹簡便是古人通過竹子、木塊整理加工後,做成一種可以書寫的材料;最早可以追溯到三皇五帝時期。那這9車的古籍是怎麼出土的呢?
  • 漢墓出土2本失傳千年古籍,譯成現代文後,西方專家:這不可能
    雖然漢墓已經「十室九空」了,但是每一次漢墓的出土,往往都能有巨大的收穫。比如說2011年發現的海昏侯墓,便發掘除了1萬餘件(套)珍貴文物,包括了各種黃金、玉器、銅器等等,被入選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除此之外還有,長沙馬王堆漢墓,更是在 2016年6月被評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寶之一,漢朝的強盛從這些出入的文物便可見一斑了,在眾多的漢墓文物中,有兩本失傳千年古籍的出土更是改寫了世界歷史。
  • 賈伯斯所埋「時光膠囊」30年後被挖出
    北京時間9月23日消息,蘋果公司創始人史蒂夫·賈伯斯在30年前埋入地下的「時間膠囊」日前被挖出。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賈伯斯當年封存在「時間膠囊」裡的蘋果第一代麗莎滑鼠。原計劃這個「時光膠囊」應該在10年前出土,但當時參加埋膠囊的人都忘了埋藏地點,導致「時間膠囊」重見天日的時間整整推遲了10年。
  • 貴州老人上交天書,經專家證實,卻是失傳了2000多年的《連山易》
    《禮記》中記載,《易經》其實有三部分,分別是《連山》《歸藏》和《周易》,有學者認為,夏朝用的是《連山易》,商朝用的是《歸藏易》,周朝用的是《周易》。但可惜的是,學術界普遍認為《連山》和《歸藏》都已失傳,只剩下《周易》在焚書坑儒中倖存下來。
  • 貴州驚現上古文字,譽為「天書」,證實是失傳已久的《易經》水書
    中國驚現國外神話中的上古「天書」,經專業認證,竟是失傳古籍《易經》是我國的遠古文明的產物,是一部闡述天地時間的變化萬千的古老經典,是中國關於辯證法的哲學書。其實《易經》是一系列的書的合集,包括《連山》、《歸藏》和《周易》這三部圖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