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要論中國傳統文化的總根源,非《易經》莫屬了。《易經》問世於新石器時代,它是諸子百家的開始,也是中國進到文明社會的至關重要標誌。《易經》的產生,對中國之後的哲學、史學、文學、宗教、自然科學及人文科學的產生和發展具有極大的影響。
在絕大部分人的眼裡,《易經》相當於《周易》,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易經》本來包含《連山》《歸藏》《周易》三部易書,但因《連山》和《歸藏》早已失傳,僅有《周易》還僅存於世,因此《周易》便被人們以為是《易經》了。但是,在二零零四年,考古工作者驚訝地發現,早已被判定為失傳的《連山》居然被別人暗地裡保存了下來。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下邊聽我細細道來。
這是失傳的《連山》?
二零零四年,貴州荔波縣意外徵選到一本名叫《連木桑》的手抄本,據《連木桑》持有人謝海潮老先生介紹,這部《連木桑》事實上就是失傳已久的《連山》。現場的專家學者們剛開始並不敢相信,由於該書不論是材質或者是別的方面,都沒有古籍的古樸。但對於此事,謝海潮老先生卻解釋道:《連木桑》老先生有五冊,全是他家族代代相傳的寶物。而這本書的確不是本來,但卻是唯一的孤本。
原來,作為家族傳承之物,《連木桑》在謝家傳承時每傳一次便會再次謄抄一遍,而以前的抄本則將火燒祭祖,這才讓本應傳承千年的《連山》以這幅模樣產生。但是,就算老人做出這般解釋,但考古和研史是十分嚴肅的一件事,不可以憑謝先生的一言,便匆匆下決斷。
為這件事權威專家做了大規模的分析調研後,總算發現,謝先生果然所言非虛!在謝先生提供的五冊《連木桑》中,產生了22個神秘符號,而這些符號正與河南二里頭夏墟中發現的24個夏陶符號高度重合。它的發現除了佐證了謝先生的話,更證明了《連山》(《連木桑》)始創於夏朝!
《連山》的產生,令《易經》經厲千年後再次變得完整,(《歸藏》在1993年考古中被發現),具備十分至關重要的歷史意義。它將帶來人們什麼?人們不得而知。但據近現代文化教育大師南懷瑾先生所述:「我始終懷疑「它」(《易經》)是某一個發達文明遺留下的,而不是咱們這個時期的產物,由於「它」所記錄的科學、哲學的道理實在是太高明了。"
縱觀古今,我們不難發現一個規律:
但凡是能夠在逆境中找到破局之道,並且尋找到正確的方向,作做對人生決策,從此平步青雲的成功人,都是通讀過《易經》的人。
古代 ,像孔子、鬼谷子、諸葛亮、王陽明等人,他們雖然身處不同時代,有過不同的功績,但是卻都在26歲之前,就熟讀了《易經》。孔子說,讀懂了《易經》,人生就不會犯大錯誤;
曾國藩說,《易經》是安身立命的根本;
再看看如今。
李政道、楊振寧等華人諾貝爾獎獲得者都曾經在公開場合承認自己的科學思想受易經的影響很大。
李嘉誠稱易經智慧受用終身,易經中「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一直是他的座右銘;
馬雲演講時曾說:做生意做到一定程度多看看《易經》,很有幫助;
我經常聽到身邊看易經的朋友抱怨說:古書文言文看不懂,解讀得很無聊看不下去,不知道如何用到實際生活中啊等等問題。因此,我總是會向他們推薦自己正在學習的《圖解易經》,很多人向我反映都是完全沒了因為文言文導致的閱讀困難的問題,還用以圖解文的方式,全面系統地為我們講授學習《易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它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在尊重原著內容的基礎上,還原最真實的《易經》,並且通過結合實際的例子來告訴你如何去分析問題,《易經》六十四卦不再是冰冷冷的符號,而是變成讓我們聽得懂、學得會、用得上的大智慧,著實讓我受益無窮。
一本僅需要59.8塊錢,就是一頓飯錢,便能讓自己受益一生,何樂而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