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貝貝豆(原創,歡迎轉載分享)」
在中國傳承千年的文化中,最受大家關注的一定是「坐月子」的習俗,女性分娩生娃後,要經歷「坐月子」,在此期間有很多習俗皆是從古代經歷代代相傳留下來的。
可隨著科技的進步以及人文觀念的轉變,不少年輕產婦開始質疑,坐月子的習俗是古人的「愚昧無知」,開始慢慢摒棄這些習俗。
這種說法真的對嗎?能站住腳嗎?有人就結合科學觀念和中國傳統中醫古書,對此進行了推理分析,才發現坐月子的習俗「有理可依」,並不是愚昧無知……
中國古書《婦人大全良方》是南宋醫學家陳自明所著,是我國傑出的婦產科專家。在該書中詳細記載了新產婦坐月子的方法以及禁忌,讓我們一起看下古書中的那些坐月子習俗。
01坐月子的習俗「愚昧無知」?看完古書上的記錄,要妙贊「有理」
古書有云:「若末盈月,不宜多語,喜笑、驚恐、憂惶、哭泣、思慮、強起離床行動、久坐」
釋解:產婦分娩後滿月期內,不易多說話,要開心、放鬆,不要哭泣、憂傷過度,要多休息……
古代生產力低下,家裡想要維持溫飽就必須要勞動,女性即便懷孕生孩子也不會得到特殊的照顧,因此在身體還沒有恢復就會立即去幹活。
可剛生娃的產婦氣血兩虧,體質變弱傷口就容易感染,很容易落下婦科疾病,為此,在古書中明確說明,產婦生產後情緒不宜波動太大,這樣就會因為激素急劇下降,而產生我們現代人所說的「抑鬱」。
古書有云:「遮圍四壁,使無孔隙,免被賊風」
釋解:產婦分娩後所處的環境要門窗緊閉,不要留縫隙,避免因為著風而患病
古代的生活環境可不像我們現在這樣乾淨,常常居住的環境不僅緊挨著茅廁,還有雞鴨豬這些禽類的舍圈,到處都是排洩物,充滿了細菌以及臭味。
如果在這樣的環境下開窗通風,不僅不利於產婦的恢復,反而會遭受更多的細菌汙染。
古書有云:「及不避風寒、脫衣洗浴、或冷水洗濯」
釋解:產婦分娩後不要脫衣洗浴,或者用冷水洗漱,避免遭受風寒
風寒就是感冒,古代的醫療條件非常差,古人常常只是得了一場小小的風寒就不幸離世,何況是剛剛生產後虛弱的產婦,即便是用熱水洗漱也不能保證不感冒,為了避免感冒,就禁止產婦洗澡、更不要用冷水洗漱。
除此之外,古書中還要求產婦晚上不能一個人獨處照顧孩子,避免勞累而造成睡眠不足;避免吃生冷、油膩食物等等,這些現如今,都可以用科學角度來解釋。
02現今生活條件得到改善,不少習俗也可以「合理應用」
①分娩後的一周內儘量不洗頭,剖腹產最好在傷口恢復後在洗澡
古代不建議產婦月子裡洗頭、洗澡完全是因為生活所迫,在那個年代沒有熱水器、電吹風這些高級設施,房子也有可能四面漏風,如果洗頭、洗澡很容易感染風寒帶來致命危險。
對於現代人來說,我們所處的環境生活設施非常便利,不必像他們一樣整月都不洗澡。
產婦長時間不洗澡、不洗頭,會因為清潔不及時帶來細菌,給媽媽和寶寶帶來細菌感染的風險,何況身體都發臭了自己也受不了。
②室內要適當的通風,產婦和寶寶避免著風
文中我們也提到了,古代之所以不通風也是因為環境的影響,而現如今的居住環境密封性很強,室內不通風很容易造成細菌滋生,長時間不通風也不利於產婦的恢復。
產婦分娩後毛孔都是打開的狀態,如果著風日後很容易造成肢體關節疼痛,所以通風的時候可以讓寶寶和產婦到另外房間,幾個房間輪著通風。
③產婦要保持心情愉悅,多休息少勞動
產婦坐月子最起碼要保持心情愉悅,如果整日愁眉苦臉、以淚洗面可不利於身體的恢復,要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凡事想開點不要自討苦吃,而讓自己變得抑鬱。
產婦經過分娩耗費了不少的體力和精力,對於氣血兩虧的產婦來說多休息少勞動,養精蓄銳在月子裡把身體恢復到之前的狀態,運動可以適宜,但絕不能過勞。
對於現代的女性來說,我們應該明白千古流傳的「坐月子」習俗是為了我們身體著想,這些老祖宗經過幾千年的臨床經驗是「有理」的。
我們不要盲目的和西方國家相比,畢竟我們所處的生活環境、日常飲食、生活習慣都大不相同,一昧的追從的結果只會深受其害。
對於月子裡的那些習俗你遵守了嗎?歡迎留言和我們說說一起分享!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