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與古漢語詞彙

2020-12-16 華夏經緯網

    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

    粵語保留相當多的古詞古義,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而在官話中已經消失不再使用。

    第一及第二人稱用「我」、「你」,與官話相同,但粵音「我」(ngo5)更保留了中古漢語唐音(*ngɑ̌ )之疑母(ng-)。第三人稱不用「他」,而是繼承了東晉南朝的用法,跟吳語一樣使用「渠」,現代粵語寫作「佢」。複數人稱不用「們」,而是上溯至端系的同源形式 [taʔ] 或 [ti](現代粵語寫作「哋」,本字為「等」)。

    粵語用「系」而不用「是」來代表正面答覆,「系」是明清小說中常用字,其粵音(hai)與日本人正面答覆時的單字發音(はい)基本相近。

    在《詩經》、《尚書》等古經典作品中,不少用詞亦在現代粵語中慣常使用。例如,句未助詞「忌」(現代粵語寫為「嘅」字),在《詩經·國風·鄭風·大叔於田》有「叔善射忌,又良御忌」的表述; 陰騭(常被寫為陰質)語出《尚書》:「惟天陰騭下民」,指埋沒良心。在文言文和現代粵語中,「卒之、畀」都等同「終於、給予」的意義。古代常用的「文錢」,粵語也保存了「文」的用法,但常被寫為「蚊」字。「尋日」(昨日)的「尋」可追溯至東晉陶淵明的《歸去來辭》「 尋程氏妹喪於武昌」中的「尋」,解作「不久前」。「幾時」(何時)、「幾多」(多少)可追溯至蘇軾的宋詞《水調歌頭》中的「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廣」(「廣」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吃)/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吃」,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

    再如「打甂爐」(吃火鍋,常寫作「打邊爐」),「甂爐」為一種古炊具;日常炒菜用的半圓型炊器,古代稱為「釜」,粵語和客家話用「鑊」,官話用「鍋」,閩語用「鼎」。

    粵語用「謦欬」代表聊天、閒談,是古漢語的用法,在《列子》《莊子》等古書都可找到例句。(「謦欬」因常被寫作「傾偈」,也有人認為是來自僧侶說教「講佛偈」。)

   保留較多古南越語底層成份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的華夏族與南越族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不自覺地相互滲透。粵語本身是由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混合語發展而來,因此它同時具有古華夏語和古南越語的特徵。現代粵語中仍然含有南越語的底層成分,多表現在辭彙方面,在語法上也有一些遺存。現代粵語跟現代壯語在日常用語上接近或相同的常用詞有不少,這些詞明顯不是漢語來源,可能為古百越底層遺存。也有另一種看法,指粵語不是漢語,而是百越語。

    例如,如表示「這」的意思的粵音(/nei/)常被寫成「呢」字,該詞在壯侗語、苗瑤語族等諸語中廣泛存在,語法功能完全相同。有人認為該字可考的源頭為「爾」,中古漢語唐音讀作/njiɛ̌/ ,但相比壯侗、苗瑤諸語表示「這」的nei/ni,這種觀點明顯顯得牽強。

    再如,粵語表示「欺負」的「蝦」(/ha/),武鳴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西雙版納傣語是 /jam ho/,黎語加茂方言為 /hɛ/。除粵語之外沒用其他漢語族語言有這個詞,古文獻亦不存在;

    粵語表示「癢」的「痕」(/hɐn/),連山壯語中為 /hom/,武鳴壯語中為 /hum/ 或 /hɐn/,傣語 /xum/,臨高話 /kum/;

    粵語表示「擰」或「折取」的「搣」(/mit/),南壯語、榕江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都是 /mit/,布依語、北壯語、毛南語、泰語都為 /bit/,傣語為 /bip/,黎語為 /miːt/。不過,現江西省南昌(豫章)的王家洲(村名),用手摺斷(東西)發音也類似,莫葉切,入聲, ;

    粵語表示「點頭」的「岌」(/ŋɐp/),北壯語為 /ŋak/,南壯語為 /wak/,傣語為 /ŋɔk/,泰語為 /ŋup/,侗語為 /ŋap/,黎語為 /ŋut/;而此字本身也表示搖動。

    粵語表示「倒塌」的「冧」(/lɐm/),北壯語、毛南語跟粵語完全一樣,泰語為 /lom/;

    粵語表示「跺腳」的「揼」(/tɐm/),壯語與粵語完全相同,黎語為 /tom/;
粵語表示「搖晃」的「擙」(/ŋou/),北壯語、毛南語、侗語為 /ŋau/,南壯語為 /ŋau/ 或 /ŋu/,臨高話為 /ŋɔu/;

    粵語表示「思考」的「諗」(/nɐm/),南壯語與粵語相同,北壯語為 /nɐm/ 或 /ʔnum/;字義的另一個說法也來自於字本身的結構,「訁」字邊 加 「念」字組成的思考。

    粵語的這類古南越底層詞舉不勝舉,在現代壯侗語裡面都可以找到系統性相同或相近的詞,而且這類詞多數都是日常生活中使用頻率非常高的基本詞彙。

來源:深圳之窗

 

責任編輯:王佳

相關焦點

  • 粵語不是古漢語,古代也有『普通話』
    我平時也喜歡看資訊,近一段時間看好多作者認為『粵語就是古漢語』,我認為是錯誤的。粵語,又被稱作廣東話,標準音是廣府片區中廣東話的西關口音。(事實上,廣東省還流行『潮汕話』、『客家話』)古漢語又是什麼呢?
  • 古漢語發音,究竟是像粵語還是越語?
    第一,粵語。這種呼聲一般比較多。許多從事古漢語研究的人士也比較認同這種說法,我個人也比較認同。大家可以來看幾個例子:古代日語和韓語朝鮮語,都是借鑑唐朝語言,之後經過自己本民族加以改造,流傳至今。在我們看的很多韓劇,涉及古代場景時,用的字我們都可以看的懂,因為和我們的字相同。
  • 一些關於粵語和古漢語不能說的秘密
    是的,以上歌曲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是用粵語演唱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廣州話、廣府話、白話,應該是至今保留較為完整,且傳承度和使用度都較高的方言之一。有人說,古漢語就是粵語,這個嘛,因為沒有考證,也很難置喙。不過如果你去仔細品味古詩文,在一些細枝末節當中,確實能夠發現粵語和古漢語之間千絲萬縷的關係。舉第一個慄子!
  • 陳小春髮長文:唐詩宋詞大多用粵語寫 粵語是古漢語嗎?
    「唐詩宋詞大多是用粵語寫的。」  「不懂粵語,很多古籍和唐詩宋詞就看不懂讀不通了。」  2月6日凌晨,香港演員陳小春用繁體字發布了一篇長微博為粵語叫屈,呼籲「保衛廣東話」。他說,前陣子和一個湖北妹子在飯局聊天,卻被對方嫌棄「粵語沒什麼好學的」、「粵語沒文化」。
  • 哪個省份的語言才是正統的古漢語?是粵語還是北方話?答案想不到
    我們都知道到現在為止,我國已經走過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且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中華民族也在不斷的發展壯大,到現在我國已經有了56個民族,人口多達14億,而且據統計,我國大概有80多種語言,那麼這麼多的語言哪個省份的語言才是正統的古漢語呢?是粵語還是北方話?答案意想不到。
  • 粵語不是古漢語唐音嗎?為什麼唐朝人的韓愈說聽不懂粵語呢?
    古漢語發音為何接近廣東話發音古漢語的某些發音接近現代廣東話是一個不爭的事實。記得國外有位研究古漢語的專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不懂廣東話的他在香港用其所研究歷史階段古漢語的發音與香港本地人交流,發音雖然與現行香港廣東話有所不同,但對方卻大體都能聽懂。
  • 粵語詞彙中為什麼有那麼多"屎」
    粵語繼承了許多古漢語,同時也接納大量外來語,尤以英語居多。如果不懂得這一點,很難理解。而英語中很多發S或SI的音,所以粵語中的英語外來語有很多「士」的詞彙,俗稱「好多屎」:巴士(bus)、的士(taxi)、畸士(case,案件)、拉士(last,最後)、釐士(lace,花邊)、芝士 (cheese,奶酪) 、曬士(size,尺寸)、貼士(tips,小費)、番士(fans
  • 江西方言不但文雅,不少還是古漢語
    那些習以為常的方言詞彙,非但不土,反而相當文雅。之前中國一直流傳著一直說法,說是如今的普通話與古漢語已經相去甚遠,而在方言中反而保留更多古漢語的成分,其中粵語是最接近古漢語的語言,保留有最多的古漢語因素。
  • 國語競選,更接近古漢語的粵語,真的以「一票之差」輸給普通話嗎
    粵語是一種非常奇妙的語言,奇妙在哪呢?你可試試分別用粵語和普通話唱一下這兩句歌詞「原諒我這一生不羈放縱愛自由」,「萬裡長城永不倒,千裡黃河水滔滔」。你可以感覺到,雖然兩種語言唱出來都好聽,但是粵語歌卻似乎在氣勢上更勝一籌,它有著那種獨特的抑揚頓挫。
  • 該怎麼系統地學習粵語呢
    其實很多粵語的朋友去外地讀書應該都會遇到很多外地的朋友想要學習粵語的情況,當然這很大部分是出自於對粵語的濃厚興趣,這也是一個好現象,對於粵語這門語言的傳播有著很大的作用。那麼外地人該怎麼才能系統地學好粵語呢,接下來這幾個方面可不能錯過。
  • 【嶺南詞典】 粵語
    粵語或是保留古漢語遺存最多的語言。我們在上音韻學課時,秦似教授教了一個簡易的方法,即是用粵語念字,凡聲音短促、聲調往下掉的多是入聲字,如「血」、「月」、「雪」、「肉」、「色」等,碰到把不準的,就看此字在詩律中屬平還是屬仄(可平可仄的不算),如屬仄,而此字現在念平聲,則可斷定為入聲字。有一次考試,他給了一首唐律,要我們指出詩中的入聲字,我就用他教的方法來認,竟然考了九十八分,是全年級的最高分!
  • 為什麼用粵語讀唐詩宋詞更好聽?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說的粵語詞彙,很多都是從古漢語中保留下來的。一下子沒想到?我們可以通過解讀一些詞彙、一些古詩句來舉例。平時我們經常講「行行企企」,而在古詩裡也同樣用「行、企」表達行走和站立。但普通話一般會用「走」、「站」。
  • 如何看待粵語普通話之爭
    與日語相比,粵語的融合程度更高,成為了漢語方言。不過粵語雖屬漢語,但國際上擁有自己的國際語言代碼,粵港人也以此為豪。日語也存在不少漢語文言中的詞彙,如將「嘲笑」說成「哂」,「屁股」說成「尻」,我們也不能說日語更接近古漢語,更不能說是漢語正統。粵語在《漢語方言概要》中是內容最多,最為複雜的一種南方方言。
  • 粵語是不是在更早時來源於越南語?
    我知了哥是從小講粵語的土生土長廣東人。廣東的粵語與漢語普通話很多字詞發音是有比較規整聲母、韻母對應規律的。搞清粵語與越南語的差別及語族關係,就很容易知道講粵語的人的來歷。而且,漢語普通話的句子成份語法構成與粵語的句子成份語法構成是基本對得很齊的,順序基本相同,兩種語言實際很多時候在一個現實生活中表達的句子裡就是句子成份相同構成的不同發音的置換。但是,越南語顯然不是,我知了哥懂粵語,也聽得懂一些客家話、閩南話,甚至上海話也聽得懂一半,但是,越南話完全聽不懂。
  • 粵語起源就是唐朝宋朝 並不是地方語言
    而香港演員陳小春在2月6日發了一篇長微博也用上了傳統詩詞的例子,稱「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 就此,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他明確表示「古代文學作品都不可能用方言寫」,但粵語的確是一門古老的方言,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定型了,「說現在的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成分是對的。」
  • 老外用北京話教你粵語發音規律!看得我都想學粵語了!
    擴展資料:1、粵語保留大量古漢語:在標準粵語/粵語廣州話中保留有許多古老發音,粵語保留有較多古詞、古義,措辭古雅,且粵語的許多詞語,包括語氣助詞,都可以直接在古漢語典籍中找到來源。粵語中保留有修飾成分後置及倒裝等語法項目。而且現代粵語仍然有較高使用在上古漢語中佔主導地位的單音詞的傾向。一些被粵語使用者視為通俗的字辭可在古籍中找到來源。偏於一隅的廣東一直極少戰亂,基本沒受到北方遊牧少數民族的影響,所以一直保留著漢唐時期的語言、文化。中國歷史上第一本官方的權威發音韻律書《廣韻》(全稱《大宋重修廣韻》),裡面標註的文字發音與現今的粵語高度吻合。
  • 陳小春說唐詩宋詞是用粵語寫的,真的是這樣嗎
    而香港演員陳小春在2月6日發了一篇長微博也用上了傳統詩詞的例子,稱「今已有1300年歷史的唐詩宋詞,其實大多數是用現今的所謂粵語寫成」。就此,澎湃新聞記者採訪了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銀峰,他明確表示「古代文學作品都不可能用方言寫」,但粵語的確是一門古老的方言,在唐代以前就基本定型了,「說現在的粵語保存了一些古漢語成分是對的。」
  • 天河這所小學設「粵語日」傳承方言!每逢周四全體師生講粵語
    ……一句句韻味十足的粵語家常話縈繞在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師生的耳畔令人倍感親切9月3日,華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粵語日」系列活動啟動儀式在操場舉行。以後每逢周四,除了課堂上課,全校師生其他時間都用粵語交流。
  • 中國這麼多方言,為什麼只有粵語歌風靡全國?
    粵語含完整的九聲六調,較完美地保留古漢語特徵,擁有完善文字系統,可以完全使用漢字表達(其他漢語方言很難做到),也是唯一除普通話外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的中國漢語。這一階段粵語仍受古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部分獨立詞彙的語言。
  • 陳小春發文力挺粵語,粵語到底有沒有文化?
    素以「山雞」、「小桂子」等市井角色出名的香港知名演員陳小春在廣州一次飯局被同桌一個湖北女生對粵語的輕慢態度所激怒,不但當場教育她中國古代唐詩宋詞中很多詞語至今還在粵語口語中有保留,更是在微博上寫文章力挺粵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