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封面
今年7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自1979 年推出以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無外乎其權威性和實用性,它被稱為一部廣大學生學習古漢語的必備與基礎工具書。那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嚴謹的程序,它為何受到如此多的讀者的好評?這部字典在辭書界的地位如何呢?
一、編寫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由著名語言學家、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力先生為首的一批語言學家編寫的,包括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張萬起、徐敏霞、宋紹年、李樹青等著名學者和青年學者。這本字典的初稿編寫於1974年~1976年。在編寫過程中,編者們廣泛徵求意見,曾經把從初稿中選出來的各種類型的條目113條印成《徵求意見稿》1000份,寄往外地100餘份,其餘分發給北京市的70多個單位。編寫者還在北京市範圍內召開了60餘個座談會,有300多人參加。在收到反饋意見以後,編寫者又組織了4天的討論,最後確定了一些關於這本字典的重要的修改原則。在《徵求意見稿》的113條以外,編寫者還把這本字典關於哲學、意識形態、民族、邊疆等方面的132個條目送請有關領導部門審閱,反覆論證修訂。
字典的初稿,幾乎都經過王力先生的審訂。字典在交稿前,又經過著名語言學家蔣紹愚先生統稿審訂。1979 年,在這本字典出版前,王力先生為字典題寫了書名。
二、修訂
商務印書館對《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的修訂工作十分重視。自這本字典於1979年出版第一版以來,即開始搜集各個方面的資料和讀者反饋的意見,為修訂工作做準備。
為了更大程度地滿足讀者的需求,商務印書館還專門邀請了修訂者和部分中學教師、學生,召開了字典修訂工作座談會。徵求對字典修訂的建議和意見。
1999 年起,商務印書館邀請蔣紹愚、唐作藩等五位原編者,開始了新一輪的修訂。在保持字典的簡明、通俗、實用,以及密切結合古代漢語教學的實際情況等特點的同時,做了以下幾方面工作:第一,增補字條。新增字頭2200 餘個,同時刪除了字典附錄「難字表」。在增補字頭時,修訂者參考了《十三經》和《史記》的字頻表,使得對確定古漢語的常用字有一個客觀標準。第二,調整義項。修訂者遵循原字典的義項分合的原則,對字典的每個字條的義項都做了細緻的推敲,調整了不夠妥當之處。第三,改正注音和釋義。第四,調整例句,以儘量選用時代較早、典型、易懂為原則,對部分例句做了調整。第五,進一步規範了字典的異體字、簡化字。第六,增補附錄內容,依照最新研究成果,修訂《中國歷代紀元表》,同時增加《古代漢語語法簡介》和《怎樣學習古代漢語》,以期對讀者學習古漢語有更大的幫助。
三、獲獎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2版於1995 年榮獲了國家新聞出版署頒發的第一屆中國辭書獎一等獎。中國辭書獎後改稱國家辭書獎。
四、內容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一本對從高中到大學以及同等文化程度的讀者都適用的、學習古代漢語和讀一般古籍的工具書。凡古漢語初學者需要掌握的內容,大致均予收錄,內容比較完備。
這本字典的科學性很強,義項一般按照詞義的引申遠近次序排列,先本義、基本義,再引申義、假借義。在同一個義項中,又以「引」、「又」、「特」、「泛」、「喻」表示很近的引申義、相近並列義、特指、泛指、比喻等等意義。對於魏晉以後出現的意義則註明「後起意義」。釋義中需要特別提示的加「注意」一項,需要辨析同義詞、近義詞的加「辨析」一項,這些都便於讀者對詞義的深刻認識。這本字典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
五、地位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漢語辭書史上有重要的、裡程碑式的意義。它是新中國成立後第一部用現代語言學和辭書學觀點、方法編寫的古漢語權威字典。這本字典的多數編寫者不僅是著名語言學家,同時又是來自古漢語教學第一線的教師,所以十分符合古漢語學習者的需要。由於它的釋義權威、審音準確、例句精當、難懂例句附有註解和串講、設有「注意」「辨析」等特點,出版以來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和好評,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基礎工具書。
一些學者還撰文指出,「《古漢語常用字字典》是一部深受廣大讀者歡迎的工具書。其收字精當實用,釋義準確性高,形式上富有特色。」「它一向是廣大學生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它的成就以及在學術界、辭書界、教育界的影響實有目共睹而毋庸贅言了。」
來源: 文匯讀書周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