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綜述

2020-12-15 孔網

近年來,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無疑成為常用詞研究的重點,成果也最為豐厚。而常用詞歷時演變又分為詞義演變和歷時替換兩類。

一、 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

《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突出地強調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在書中舉例性地對漢語中若干常用詞詞義演變現象進行描寫。後來學者在這一基礎上多有發揮。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在談及「近代漢語詞彙研究」時,專節討論了「常用詞演變的研究」,並以「吃」、「喝」、「穿」、「戴」等四個詞為例說明常用詞在近代漢語時期是怎樣產生、發展和演變的。之後相關成果頗多,有的綜合描寫並分析專書中的部分常用詞個案;有的考察某個常用詞的產生及詞義變化。

這裡按照學者所研究的常用詞詞性進行分類。

1綜合研究

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常用詞考》(《語言研究》2004年第4期)就其的「打」、「欱」、「槍」、「著」這四個常用詞的演變遞嬗做了探討,指出詞義的變化往往首先是從方言口語中開始的。其他還有張莉娜《從幾個常用詞演變淺析詞彙和詞義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增刊)等。

2名詞研究

呂傳峰《「嘴」的詞義演變及其與「口」的歷時更替》(《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楊鳳仙《從古漢語詞「肉」談常用詞研究的重要性》(《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李慧賢《「眼」與「目」的詞義演變》(《漢字文化》2008年第5期)、徐時儀《「東西」成詞及詞義演變考》(《漢語學報》2010年第2期)、真大成《關於常用詞「腿」的若干問題》(《語言研究》2012年第3期)。

3動詞研究

徐時儀《「忙」和「怕」詞義演變探微》(《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李倩《敦煌變文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吳崢嶸《〈左傳〉索取、給予、接受義類詞彙系統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李嘉翼和羅維明《論「死亡」的婉語類型與演變及其蘊涵的文化心理》(《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焦毓梅《〈十誦律〉常用動作語義場詞彙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徐時儀《「嚏」、「欠」和「唾」、「涎」詞義考探》(《古漢語研究》2009年第3期)、姜興魯《法竺護譯經感覺動詞語義場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顏洽茂與王浩壘《漢語動詞「遮」掩飾義的產生及其詞義系統的演變》(《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黃小婭《從「走」的變化看詞義演變的複雜性——以民族共同語和廣州話為比較》(《廣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4形容詞研究

王秀玲《淺談「慢」常用義之演變》(《海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鮑金華《常用詞「博」考述》(《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等。

5其他詞類

王彤偉《量詞「頭」源流淺探》(《語言科學》2005年第3期)、吳福祥《漢語方所詞語「後」的詞義演變》(《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等。

相對於傳統的訓詁式的詞語訓釋,古漢語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成果還並不豐厚。但這些研究都能從歷時的角度描寫詞義演變的面貌,科學地闡明詞義發展的脈絡,這是傳統的訓詁式釋詞難以做到的。

二、常用詞歷時替換研究

在傳統訓詁學中,常用詞歷時演變問題一般被當作同義詞問題處理。而王力在《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中「概念是怎樣變了名稱的」等章節提出詞語的歷時替換問題,並在相關章節中對部分常用詞的歷史演變與替換問題進行了舉例性的研究。之後,蔣紹愚《關於漢語詞彙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幾點想法》(《中國語文》1989年第1期)一文通過「丟、扔/拋」、「木/樹」、「視/看」、「道/路」「言/語/說」等幾組詞的演變與更替指出了常用詞演變與替換問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蔣紹愚《白居易詩中與「口」有關的動詞》(《語言研究》1993年第2期)分析探討了與「口」有關的四組動詞從《世說新語》到白居易詩和《祖堂集》的發展演變情況。從此,常用詞歷時替換問題逐漸成為常用詞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

以下按常用詞詞性對這些成果進行分類。

1綜合研究

張永言、汪維輝《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討論了8組常用詞在中古時期演變更替的情況,通過具體實例的分析,提倡常用詞的演變研究。同類成果還有汪維輝《常用詞歷時更替札記》(《語言研究》1998年第2期)、汪維輝《幾組常用詞歷史演變的考察》(《漢語史研究集刊》1998年第1輯)。

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版)首創「常用詞歷時替換」這一名稱,同時該書「個案研究」部分描寫了「進/入」、「與/給」等10組常用詞語的歷時替換情況。

而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可以稱為常用詞歷時演變裡程碑式的成果。該書討論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又流傳至今的41組常用詞的更替演變。「既提供了進行這一難度很大的研究工作的範例,又清晰地呈現出東漢至隋階段常用詞演變的基本面貌,為『中古漢語』這一漢語史分期主張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王雲路,方一新:《漢語史研究領域的新拓展——評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中國語文》,2002年第2期。。這部著作的出版讓學界更加重視常用詞歷時替換這一問題。

徐時儀的《古白話詞彙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通過多組個案對「基本常用詞的演變」進行了一番討論,指出從常用詞的演變遞嬗可以看到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詞彙演變的概貌。

相關成果還有唐莉《近代漢語詞語發展的更替現象》(《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4期)、丁喜霞《中古常用並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賴積船《〈論語〉與其漢魏注中的常用詞比較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張莉娜《從幾個常用詞演變淺析詞彙和詞義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增刊)、張慶慶《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楊世鐵《先秦漢語常用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於飛《兩漢常用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彙研究——以〈老樸集覽〉為中心》(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等。

2名詞研究

解海江和張志毅《漢語面部語義場歷史演變——兼論漢語詞彙史研究方法論的轉折》(《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4期)、衛繼文《「行理」和「行裝」的變化與發展——兼談同義詞的演變規律》(《唐都學刊》1999年第4期)、徐時儀《鼎、鬲、釜、鑊、鍋的演變遞嬗考探》(《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牛太清《常用詞「隅」「角」歷時更替考》(《中國語文》2003年第2期)、丁喜霞《「規矩」及相關詞語的衍生和演變》(《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史光輝《常用詞「矢、箭」的歷時替換考》(《漢語史學報》第4輯)、丁喜霞《「橋」、「梁」的興替過程及原因》(《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期)、王彤偉《「疾」輕「病」重質疑》(《陝西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王東《「隅/角」歷時替換小考》(《延安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王娥和揚清《「老師」稱謂的歷史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呂傳峰《「嘴」的詞義演變及其與「口」的歷時更替》(《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胡海瓊《「牢」「欄」「圈」的歷時演變》(《語言研究》2006年第3期)、呂傳峰《漢語六組「涉口」基本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鍾明立《「洟、泗/涕/鼻涕」歷時更替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徐望駕《常用詞「袂/袖」更替演變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於飛《淺論兩漢時期常用詞「皮」、「膚」的歷時替換》(《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王琪《從「箸」演變到「筷子」的再探討》(《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董玉芝《「屨」、「履」、「鞋」的歷時發展與更替》(《語言與翻譯》2009年第2期)、郭曉妮《「梳」、「篦」對「櫛」的歷時替換考》(《海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晁瑞《〈醒世姻緣傳〉「父親」義稱謂詞的來源和演變》(《寧夏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黎李紅《「肉」與「肌」的演變考察》(《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1期)、吳玉芝《「槳」、「楫」、「棹」的歷時替換考》(《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何秋菊《從〈說文·女部〉字看漢語詞彙中女部親屬稱謂詞的演變》(《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陳明富和張鵬麗《古代涉「樹木」義名詞歷時考察》(《殷都學刊》2011年第4期)等。

3動詞研究

專著有譚代龍《義淨譯經身體運動概念場詞彙系統及其演變研究》(語文出版社2008年版);論文有董志翹《再論「進」對「入」的歷時替換——與李宗江先生商榷》(《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呂東蘭《從〈史記〉、〈金瓶梅〉等看漢語「觀看」語義場的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1998年第21輯)、汪維輝《漢魏六朝「進」字使用情況考察——對〈「進」對「入」的歷時替換〉一文的幾點補正》(《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崔宰榮《漢語「吃喝」語義場的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2001年第24輯)、杜翔《支謙譯經動作語義場及其演變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汪維輝《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中國語文》2003年第4期)、史光輝《常用詞「焚、燔、燒」歷時替換考》(《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1期)、王彤偉《常用詞焚、燒的歷時替代》(《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王青和薛遴《論「吃」對「食」的歷時替換》(《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呂傳峰《常用詞「喝、飲」歷時替換考》(《語文學刊》2005年第9期)、楊榮賢《漢語六組關涉肢體的基本動詞發展史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張慶慶《近代漢語「尋找」義動詞更替考》(《蘇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徐時儀《乳、湩與奶及棄、丟與扔的興替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譚代龍與張富翠《漢語起立概念場詞彙系統及其演變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0期)、孫秀青《常用詞「欺、詐、騙」歷時替代考》(《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安沙沙《常用詞「竊」、「盜」、「偷」的歷時替換》(《語文知識》2009年第3期)、王毅力《常用詞「竊」、「盜」、「偷」的歷時演變》(《語言科學》2009年第11期)、楊明澤和曾利斌《常用詞「追、逐」之演變研究》(《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王毅力和徐曼曼《漢語「咬齧」義動詞的歷時演變及原因》(《語言科學》2011年第2期)、唐智燕《漢語商貿類常用詞的歷史演變》(《湘潭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黃英《敦煌社會經濟文獻「借貸」概念場常用詞歷史演變研究》(《前沿》2011年第16期)、葉桂郴《「買」、「市」、「購」的歷時演變》(《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4期)、尹戴忠和賴積船《「斜視」概念場的歷時演變研究》(《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1期)等。

4形容詞研究

慄學英《漢語史中「肥」、「胖」的歷時替換》(《語言研究》2006年第4期)、金穎《常用詞「過」、「誤」、「錯」的歷時演變與更替》(《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孫菊芬《「短、矬、矮」歷時替換考》(《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汪維輝《「遐—邇」與「遠—近」》(《語言研究》2009年第2期)、董玉芝《「恨」、「怨」、「憾」義變說略》(《山西師大學報》2010年第2期)等。

5其他詞類

楊世鐵在《先秦漢語常用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的緒論部分有較完善的總結,本文不再贅述。

三、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的特點

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和常用詞歷時替換研究同屬歷時的研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角度,因此,這兩類研究成果並不能完全分開。以上成果有的對詞語在某一時代的詞義變化與替換進行研究,有的則是以詞義為單位,對詞語從上古直至近、現代的替換和演變進行全面的描寫。具體特點如下:

1從研究語料上看,王力先生當年的常用詞研究仍以先秦語料為主,雖然有「史」的概念,但仍在選取語料上重點選擇了莊子、杜詩等時代相隔較遠的語料。而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學界不僅更加重視口語性強的語料的研究,同時在時代分期上更加細緻。

2從所研究的詞語的詞性上看,名詞、動詞成果較多,形容詞成果較少。其他詞類研究成果則往往在語法研究當中出現,在詞彙研究中較少涉及。

3在常用詞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方面有較大突破。古漢語常用詞研究逐漸引起廣泛重視還是近年來的事情。尤其是21世紀以來,常用詞研究受到普遍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研究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常用詞的概念、範圍、詞義演變等理論都能在主動借鑑國外先進理論的同時結合古漢語自身特點,開創出適合漢語史的有特色的常用詞理論和研究方法。很多成果能夠借鑑語義場理論,同時結合我國傳統小學細緻入微的詞義辨別方法。不少成果從引申、同化、泛化、虛化等四種類型對詞義演變進行分類。也有成果系統地從語言內部和語言外部尋找詞義演變的動因。這些成果不同於以往的訓詁式訓釋或簡單的同義詞研究,更多地強調從漢語史的角度來考察詞語的立體情況:既包括縱向的詞彙發展,又包括詞語的應用、使用頻率等情況。

當然,目前的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汪維輝在《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中指出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常見的問題有「語料選擇不當;統計數據一鍋煮,不做具體分析;例句有問題;描寫粗略;語言事實認定失當」等。就目前成果來看,這些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有待我們繼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2]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徐時儀.古白話詞彙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

相關焦點

  • 2019年度上古漢語學科研究綜述(上)
    以往同源詞研究中,「義通」的概念和標準較為模糊,該文將感知範疇之間的相通性(「通感」)作為「義通」的根據,使得系聯標準較為明確,也由此發現同源詞意義之間的一些規律。(三)詞語演變及更替研究詞語尤其是常用詞的歷時演變和更替研究,是近二十年來漢語詞彙史的熱門課題,本年度也有不少這方面的成果。
  • 古漢語「書寫記錄」類動詞的發展演變
    古漢語動詞作為古漢語詞彙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其做歷時性考察可以闡明不同歷史時期漢語詞彙的發展演變情況,進而管窺漢語詞彙整體面貌。本文選取「書寫記錄」類動詞作為研究對象,運用語義場理論,對各個「書寫記錄」類動詞的義位與出現頻次進行共時的描寫與分析,在此基礎上揭示「書寫記錄」類動詞歷時演變的脈絡,總結其演變特點,探尋其演變原因。
  • 漢譯佛經對常用詞研究有重要價值
    近年來,隨著大量梵漢對勘研究成果的發布,漢譯佛經的這一混合語特點也逐漸為人所熟知。那麼,將其作為漢語研究的語料是否可靠也成為學界討論的熱點。  常用詞或稱為核心詞,是指人類日常生活中使用最為頻繁的詞。汪維輝《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一書對於研究核心詞的意義有詳細的介紹,概括而言,主要是對歷史詞彙學、現代漢語詞彙以及方言的研究的重要意義。如上,我們提到漢譯佛經有其特殊性,語言學界也承認漢譯佛經有極強的口語性,而且據現有的研究成果來看,漢譯佛經中受譯經者母語影響的成分多是較為特殊的語法、詞彙成分,影響常用詞的現象較為少見。
  • 評新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封面    今年7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自1979 年推出以來,一直深受讀者歡迎,究其原因,無外乎其權威性和實用性,它被稱為一部廣大學生學習古漢語的必備與基礎工具書。那麼,《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在編輯、修訂的過程中,經歷了哪些嚴謹的程序,它為何受到如此多的讀者的好評?這部字典在辭書界的地位如何呢?
  • 電子書丨《先秦至中古漢語語法演變研究》
    作 者 :朱冠明著出版發行 :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2016.05ISBN號 :7-5161-6271-2頁 數 :228原書定價 : 55.00主題詞 : 古漢語-語法-研究-先秦時代-魏晉南北朝時代中圖法分類號 : H141 ( 語言、文字->漢語->語法->古代語法(
  • 古漢語小講堂 | 怎樣學習古代漢語
    此外,《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五版)、《古代漢語詞典》(第2版)、《古漢語常用字字典》(雙色版)等中型工具書以解釋古漢語常用字、常用詞、常用義為特色,簡明實用,可以滿足廣大中學生、教師、漢語自學者和愛好者等的學習和使用需求。熟識一些常見工具書並養成時常查檢的好習慣,對於我們學習古代漢語一定是大有裨益的。
  • ...真的如網上所說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發音嗎?_澎湃新聞-ThePaper
    X 請問,福建方言真的如網上所說保留了不少古漢語的發音嗎閩語的來源與移民史關係很大,形成了豐富的語音層次,常用字分為「文讀音」與「白讀音」兩套系統。再加之地理上自成獨立單元,受到近代官話的影響較小,所以總體在歷時語音演變上比較保守。閩語也同其他現代漢語方言一樣,都從古代漢語發展而來,只是發展變化的路徑不一樣罷了,所以閩語中保留的一些古漢語特徵的語音,也是經過自身演變之後的發音,也不再是古代漢語的發音。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8)綜述
    而漢語語法史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對語法演變的描寫來揭示漢語語法演變的模式、機制和動因,只注重靜態描寫專書語法系統或斷代語法研究遠遠不夠。吳福祥研究員強調,舉辦論壇的主要目的是希望通過這個平臺與專家們一起推動漢語歷史語法研究特別是通史研究的發展,希望能夠完成一部體系全面、結構合理、材料豐富、研究深入的語法史專著。
  • 漢語語法史研究高端論壇(2019)綜述
    從分布來看,「可憐類」來自通語;「造孽類」主要來自吳語、江淮官話、湘語、西南官話;「悲苦類」中不同的詞分布不同地域。該類形容詞有向動詞演變的語義特徵。上古漢語時期「最類詞」的成員有「至」「最」「極」3個,它們的內部差異顯著,句法搭配各異。本文藉助「構式搭配分析法」對上古漢語「最類詞」主要成員的搭配情況進行考察,並藉此進行語義特徵分析和可視化呈現。考察發現,近代漢語時期「最類詞」的不同成員之間既有相同之處,又有不少的差異。
  • 漢語史研究國際研討會(2017)綜述
    貝羅貝教授的報告既有對古漢語語料的周密分析,又結合了漢語方言的研究成果,贏得了與會學者的共鳴。其中有展現傳統訓詁學紮實功底和獨特韻味的佳作,如四川大學雷漢卿教授的《「忍俊不禁」臆說》、復旦大學張小豔教授的《「飣餖」與「伎倆」探源》、復旦大學郭永秉教授的《何謂「行燭薄」》、高雄師範大學高婉瑜教授的《「涅槃」詞的演變與發展》等;有從語言接觸或梵漢對勘的視角對漢語史上某些語法或詞彙問題進行的可貴探索,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趙長才研究員的《對漢語負面排他標記來源的再探討——以中古譯經文獻為中心》
  • 21世紀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綜述
    21世紀現代漢語副詞研究綜述 2019年04月28日 09:43 來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 作者:張明輝 朱紅雨 字號 關鍵詞:21世紀;專書副詞
  • 譯論||馮全功:葛浩文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研究——基於莫言小說中...
    本文以葛浩文前後翻譯莫言五部小說中的500個意象話語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翻譯策略的歷時演變,發現異化策略一直佔主導地位,意象保留法都在50%以上,只是後期的兩個譯本更加注重保留原文的意象,傳達原語文化的異質性。如果加上外部因素對譯文生成的影響,認為葛浩文的翻譯策略前後發生了轉向也不無道理,但這需要更加深入、全面和系統的研究。
  • 《常用古漢語倒裝句》王來寶
    現代語言中常用到的幾種古漢語倒裝句古代漢語,源遠流長,語言精練,言簡意賅。在現代語言中,恰當地用上幾處文言的句式,能收到更好的表達效果。或發人深省,或感人至深,或震懾敵膽。比如面對敵人對我國根本原則的一再挑釁,從毛主席等老一代革命領袖到今天的新聞發言人,都會常用「是可忍孰不可忍」(意思是:如果這個都可以容忍,那麼還有什麼不能容忍呢?)這樣的反問句進行詰問。答案是明擺著的,那就是:忍無可忍,無須再忍!這樣的文言句子對內警示、對敵警告的巨大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 【越讀】諸暨方言中的古漢語用詞小考(上)
    一般地說,凡「五·四運動」以前漢族人民使用的語言,都可以看成古漢語。古漢語分為書面語和口頭語兩種。古人的口頭語言現今已無法聽到,因此,所謂古漢語大多是指古代書面語言。但在民間方言,我們仍然可以聽到或找到古漢語的影子。早期江南的原住民,主要是古越族或可稱古越先民。他們使用古越語,其語言與古漢語相差甚遠。
  • 省第二十屆哲社獎獲獎成果 | 《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
    浙江大學汪維輝教授所著成果《漢語核心詞的歷史與現狀研究成果簡介本書研究漢語中的100個核心詞,通過廣泛調查歷史文獻和現代漢語方言資料,理清這100個核心詞的歷史演變線索及方言分布情況,為讀者提供有關每個詞的詳細資料。
  • 古漢語比俄語還難懂? 網友:再不相信穿越劇了
    古漢語比俄語還難懂  近日,網上一段古代漢語發音視頻爆紅,其拗口的古代讀音以及比俄語還難聽懂的彈舌音,讓不少網友表示,再也不相信穿越劇了。這意味著,現代人能穿越回古代,卻沒那個天分闖過語言關。
  • 漢語量詞產生及其功能演變過程的句法分析
    關 鍵 詞:量詞/功能演變/句法分析  基金項目: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面上資助(2015M580507)。量詞的語法化研究幫助我們認清了量詞演變過程,如李訥和石毓智(1998)、張誼生(2003)、蔣穎(2005)等。從認知角度對量詞系統在漢語中的產生與發展進行解釋具有一定意義,但是語言結構的變化或是新增成分的出現,不能簡單地歸結為由認知等外在因素決定的,而必須從語言結構自身尋找結構變化或者新增成分出現的基礎。認知方面的原因只是觸發量詞產生的外在動因,而語言內部結構的構造特點才是量詞產生的根本原因。
  • 新書丨賈芹:《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
    、詞義系統以及常用詞演變等諸多問題,是詞彙學、語義學、辭書學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尤其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直到上世紀末一直顯得比較冷清。是不是古代漢語反義詞池淺魚寡令英雄無用武之地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古代漢語反義詞有許多問題亟待釐清和探究,如:反義詞判斷標準及其分類、詞與義位的複雜對應關係、詞法結構、音義關係、反義連文、語言反義與言語反義、反義詞與同義詞的互動、歷史演變、非對稱性、反義詞在修辭和辭書釋義中的作用等等。
  • 【研究方法專題】大牛是如何寫文獻綜述的!
    什麼是文獻綜述? 其實,研究道路上的小夥伴們都曉得review,全稱就是文獻綜述(literature review),即文獻綜合評述,是在確定了選題後,在對選題所涉及的研究領域的文獻進行廣泛閱讀和理解的基礎上,對該研究領域的研究現狀(包括主要學術觀點、前人研究成果和研究水平、爭論焦點、存在問題及可能的原因等)、新水平、新動態、新技術和新發現、發展前景等內容進行綜合分析
  • 古漢語學習必備的3本書(通往傳統文化的橋梁)
    人類知識史上很多學科的「第一部書」,都是用文言文、方塊字寫的。1.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5版)學習古漢語必備工具書,榮獲首屆中國辭書獎一等獎,迄今發行量超過千萬冊。《禮記·禮器》:「燔柴於~」由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岑麒祥、林燾、戴澧、唐作藩、蔣紹愚等十餘位專家學者編寫,是學習古漢語的必備工具書。在第4版的基礎上修訂。收古漢語常用字和複音詞約一萬條,先秦兩漢傳世文獻比較常用的字一般都收入。字頭及正文的繁簡字和異體字,根據2013年國務院公布的《通用規範漢字表》做了全面的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