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無疑成為常用詞研究的重點,成果也最為豐厚。而常用詞歷時演變又分為詞義演變和歷時替換兩類。
一、 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
《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突出地強調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並在書中舉例性地對漢語中若干常用詞詞義演變現象進行描寫。後來學者在這一基礎上多有發揮。
蔣紹愚《近代漢語研究概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在談及「近代漢語詞彙研究」時,專節討論了「常用詞演變的研究」,並以「吃」、「喝」、「穿」、「戴」等四個詞為例說明常用詞在近代漢語時期是怎樣產生、發展和演變的。之後相關成果頗多,有的綜合描寫並分析專書中的部分常用詞個案;有的考察某個常用詞的產生及詞義變化。
這裡按照學者所研究的常用詞詞性進行分類。
1綜合研究
徐時儀《玄應〈眾經音義〉所釋常用詞考》(《語言研究》2004年第4期)就其的「打」、「欱」、「槍」、「著」這四個常用詞的演變遞嬗做了探討,指出詞義的變化往往首先是從方言口語中開始的。其他還有張莉娜《從幾個常用詞演變淺析詞彙和詞義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增刊)等。
2名詞研究
呂傳峰《「嘴」的詞義演變及其與「口」的歷時更替》(《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楊鳳仙《從古漢語詞「肉」談常用詞研究的重要性》(《長春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李慧賢《「眼」與「目」的詞義演變》(《漢字文化》2008年第5期)、徐時儀《「東西」成詞及詞義演變考》(《漢語學報》2010年第2期)、真大成《關於常用詞「腿」的若干問題》(《語言研究》2012年第3期)。
3動詞研究
徐時儀《「忙」和「怕」詞義演變探微》(《中國語文》2004年第2期)、李倩《敦煌變文單音動詞詞義演變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吳崢嶸《〈左傳〉索取、給予、接受義類詞彙系統研究》(華中師範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李嘉翼和羅維明《論「死亡」的婉語類型與演變及其蘊涵的文化心理》(《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焦毓梅《〈十誦律〉常用動作語義場詞彙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徐時儀《「嚏」、「欠」和「唾」、「涎」詞義考探》(《古漢語研究》2009年第3期)、姜興魯《法竺護譯經感覺動詞語義場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顏洽茂與王浩壘《漢語動詞「遮」掩飾義的產生及其詞義系統的演變》(《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黃小婭《從「走」的變化看詞義演變的複雜性——以民族共同語和廣州話為比較》(《廣州大學學報》2012年第5期)。
4形容詞研究
王秀玲《淺談「慢」常用義之演變》(《海南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鮑金華《常用詞「博」考述》(《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年第6期)等。
5其他詞類
王彤偉《量詞「頭」源流淺探》(《語言科學》2005年第3期)、吳福祥《漢語方所詞語「後」的詞義演變》(《中國語文》2007年第6期)等。
相對於傳統的訓詁式的詞語訓釋,古漢語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成果還並不豐厚。但這些研究都能從歷時的角度描寫詞義演變的面貌,科學地闡明詞義發展的脈絡,這是傳統的訓詁式釋詞難以做到的。
二、常用詞歷時替換研究
在傳統訓詁學中,常用詞歷時演變問題一般被當作同義詞問題處理。而王力在《漢語史稿》(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中「概念是怎樣變了名稱的」等章節提出詞語的歷時替換問題,並在相關章節中對部分常用詞的歷史演變與替換問題進行了舉例性的研究。之後,蔣紹愚《關於漢語詞彙系統及其發展變化的幾點想法》(《中國語文》1989年第1期)一文通過「丟、扔/拋」、「木/樹」、「視/看」、「道/路」「言/語/說」等幾組詞的演變與更替指出了常用詞演變與替換問題的研究角度和方法。蔣紹愚《白居易詩中與「口」有關的動詞》(《語言研究》1993年第2期)分析探討了與「口」有關的四組動詞從《世說新語》到白居易詩和《祖堂集》的發展演變情況。從此,常用詞歷時替換問題逐漸成為常用詞研究領域的重要研究內容。
以下按常用詞詞性對這些成果進行分類。
1綜合研究
張永言、汪維輝《關於漢語詞彙史研究的一點思考》(《中國語文》1995年第6期)討論了8組常用詞在中古時期演變更替的情況,通過具體實例的分析,提倡常用詞的演變研究。同類成果還有汪維輝《常用詞歷時更替札記》(《語言研究》1998年第2期)、汪維輝《幾組常用詞歷史演變的考察》(《漢語史研究集刊》1998年第1輯)。
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年版)首創「常用詞歷時替換」這一名稱,同時該書「個案研究」部分描寫了「進/入」、「與/給」等10組常用詞語的歷時替換情況。
而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可以稱為常用詞歷時演變裡程碑式的成果。該書討論了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產生又流傳至今的41組常用詞的更替演變。「既提供了進行這一難度很大的研究工作的範例,又清晰地呈現出東漢至隋階段常用詞演變的基本面貌,為『中古漢語』這一漢語史分期主張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 王雲路,方一新:《漢語史研究領域的新拓展——評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中國語文》,2002年第2期。。這部著作的出版讓學界更加重視常用詞歷時替換這一問題。
徐時儀的《古白話詞彙論稿》(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通過多組個案對「基本常用詞的演變」進行了一番討論,指出從常用詞的演變遞嬗可以看到上古漢語到現代漢語詞彙演變的概貌。
相關成果還有唐莉《近代漢語詞語發展的更替現象》(《古漢語研究》2001年第4期)、丁喜霞《中古常用並列雙音詞的成詞和演變研究》(浙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賴積船《〈論語〉與其漢魏注中的常用詞比較研究》(四川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4年)、張莉娜《從幾個常用詞演變淺析詞彙和詞義的發展》(《四川大學學報》2004年增刊)、張慶慶《近代漢語幾組常用詞演變研究》(蘇州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楊世鐵《先秦漢語常用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於飛《兩漢常用詞研究》(吉林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年)、李順美《〈老乞大〉〈樸通事〉常用詞彙研究——以〈老樸集覽〉為中心》(復旦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1年)等。
2名詞研究
解海江和張志毅《漢語面部語義場歷史演變——兼論漢語詞彙史研究方法論的轉折》(《古漢語研究》1993年第4期)、衛繼文《「行理」和「行裝」的變化與發展——兼談同義詞的演變規律》(《唐都學刊》1999年第4期)、徐時儀《鼎、鬲、釜、鑊、鍋的演變遞嬗考探》(《湖州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2期)、牛太清《常用詞「隅」「角」歷時更替考》(《中國語文》2003年第2期)、丁喜霞《「規矩」及相關詞語的衍生和演變》(《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史光輝《常用詞「矢、箭」的歷時替換考》(《漢語史學報》第4輯)、丁喜霞《「橋」、「梁」的興替過程及原因》(《語言教學與研究》2005年第1期)、王彤偉《「疾」輕「病」重質疑》(《陝西理工學院學報》2005年第3期)、王東《「隅/角」歷時替換小考》(《延安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王娥和揚清《「老師」稱謂的歷史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2005年第5期)、呂傳峰《「嘴」的詞義演變及其與「口」的歷時更替》(《語言研究》2006年第1期)、胡海瓊《「牢」「欄」「圈」的歷時演變》(《語言研究》2006年第3期)、呂傳峰《漢語六組「涉口」基本詞演變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鍾明立《「洟、泗/涕/鼻涕」歷時更替考》(《華南師範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徐望駕《常用詞「袂/袖」更替演變考》(《湖南文理學院學報》2007年第6期)、於飛《淺論兩漢時期常用詞「皮」、「膚」的歷時替換》(《長春大學學報》2008年第1期)、王琪《從「箸」演變到「筷子」的再探討》(《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董玉芝《「屨」、「履」、「鞋」的歷時發展與更替》(《語言與翻譯》2009年第2期)、郭曉妮《「梳」、「篦」對「櫛」的歷時替換考》(《海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4期)、晁瑞《〈醒世姻緣傳〉「父親」義稱謂詞的來源和演變》(《寧夏大學學報》2010年第1期)、黎李紅《「肉」與「肌」的演變考察》(《內江師範學院學報》2010年第11期)、吳玉芝《「槳」、「楫」、「棹」的歷時替換考》(《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何秋菊《從〈說文·女部〉字看漢語詞彙中女部親屬稱謂詞的演變》(《湖北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3期)、陳明富和張鵬麗《古代涉「樹木」義名詞歷時考察》(《殷都學刊》2011年第4期)等。
3動詞研究
專著有譚代龍《義淨譯經身體運動概念場詞彙系統及其演變研究》(語文出版社2008年版);論文有董志翹《再論「進」對「入」的歷時替換——與李宗江先生商榷》(《蘇州教育學院學報》1997年第4期)、呂東蘭《從〈史記〉、〈金瓶梅〉等看漢語「觀看」語義場的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1998年第21輯)、汪維輝《漢魏六朝「進」字使用情況考察——對〈「進」對「入」的歷時替換〉一文的幾點補正》(《南京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崔宰榮《漢語「吃喝」語義場的歷史演變》(《語言學論叢》2001年第24輯)、杜翔《支謙譯經動作語義場及其演變研究》(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2年)、汪維輝《漢語「說類詞」的歷時演變與共時分布》(《中國語文》2003年第4期)、史光輝《常用詞「焚、燔、燒」歷時替換考》(《古漢語研究》2004年第1期)、王彤偉《常用詞焚、燒的歷時替代》(《重慶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王青和薛遴《論「吃」對「食」的歷時替換》(《揚州大學學報》2005年第5期)、呂傳峰《常用詞「喝、飲」歷時替換考》(《語文學刊》2005年第9期)、楊榮賢《漢語六組關涉肢體的基本動詞發展史研究》(南京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年)、張慶慶《近代漢語「尋找」義動詞更替考》(《蘇州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徐時儀《乳、湩與奶及棄、丟與扔的興替考》(《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4期)、譚代龍與張富翠《漢語起立概念場詞彙系統及其演變研究》(《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10期)、孫秀青《常用詞「欺、詐、騙」歷時替代考》(《西華師範大學學報》2008年第5期)、安沙沙《常用詞「竊」、「盜」、「偷」的歷時替換》(《語文知識》2009年第3期)、王毅力《常用詞「竊」、「盜」、「偷」的歷時演變》(《語言科學》2009年第11期)、楊明澤和曾利斌《常用詞「追、逐」之演變研究》(《廣西民族師範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王毅力和徐曼曼《漢語「咬齧」義動詞的歷時演變及原因》(《語言科學》2011年第2期)、唐智燕《漢語商貿類常用詞的歷史演變》(《湘潭大學學報》2011年第4期)、黃英《敦煌社會經濟文獻「借貸」概念場常用詞歷史演變研究》(《前沿》2011年第16期)、葉桂郴《「買」、「市」、「購」的歷時演變》(《古漢語研究》2011年第4期)、尹戴忠和賴積船《「斜視」概念場的歷時演變研究》(《古漢語研究》2012年第1期)等。
4形容詞研究
慄學英《漢語史中「肥」、「胖」的歷時替換》(《語言研究》2006年第4期)、金穎《常用詞「過」、「誤」、「錯」的歷時演變與更替》(《古漢語研究》2008年第1期)、孫菊芬《「短、矬、矮」歷時替換考》(《廣東工業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汪維輝《「遐—邇」與「遠—近」》(《語言研究》2009年第2期)、董玉芝《「恨」、「怨」、「憾」義變說略》(《山西師大學報》2010年第2期)等。
5其他詞類
楊世鐵在《先秦漢語常用詞研究》(安徽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年)的緒論部分有較完善的總結,本文不再贅述。
三、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的特點
常用詞詞義演變研究和常用詞歷時替換研究同屬歷時的研究,是一個問題的兩個角度,因此,這兩類研究成果並不能完全分開。以上成果有的對詞語在某一時代的詞義變化與替換進行研究,有的則是以詞義為單位,對詞語從上古直至近、現代的替換和演變進行全面的描寫。具體特點如下:
1從研究語料上看,王力先生當年的常用詞研究仍以先秦語料為主,雖然有「史」的概念,但仍在選取語料上重點選擇了莊子、杜詩等時代相隔較遠的語料。而隨著研究的逐漸深入,學界不僅更加重視口語性強的語料的研究,同時在時代分期上更加細緻。
2從所研究的詞語的詞性上看,名詞、動詞成果較多,形容詞成果較少。其他詞類研究成果則往往在語法研究當中出現,在詞彙研究中較少涉及。
3在常用詞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方面有較大突破。古漢語常用詞研究逐漸引起廣泛重視還是近年來的事情。尤其是21世紀以來,常用詞研究受到普遍關注。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語言研究理論發生了重大變化。常用詞的概念、範圍、詞義演變等理論都能在主動借鑑國外先進理論的同時結合古漢語自身特點,開創出適合漢語史的有特色的常用詞理論和研究方法。很多成果能夠借鑑語義場理論,同時結合我國傳統小學細緻入微的詞義辨別方法。不少成果從引申、同化、泛化、虛化等四種類型對詞義演變進行分類。也有成果系統地從語言內部和語言外部尋找詞義演變的動因。這些成果不同於以往的訓詁式訓釋或簡單的同義詞研究,更多地強調從漢語史的角度來考察詞語的立體情況:既包括縱向的詞彙發展,又包括詞語的應用、使用頻率等情況。
當然,目前的古漢語常用詞歷時演變研究成果仍存在一些不足。汪維輝在《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若干問題》(《南開語言學刊》2007年第1期)中指出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的常見的問題有「語料選擇不當;統計數據一鍋煮,不做具體分析;例句有問題;描寫粗略;語言事實認定失當」等。就目前成果來看,這些問題還沒有完全解決,有待我們繼續完善。
[參考文獻]
[1]李宗江.漢語常用詞演變研究[M].北京: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9
[2]汪維輝.東漢—隋常用詞演變研究[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
[3]徐時儀.古白話詞彙論稿[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4]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