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
賈芹 著
出版社:浙江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6年4月
開本:16開
定價:46元
IBSN:978-7-308-14849-8
目錄
序 言 5
摘 要 7
上編 上古漢語反義詞總論 8
第一章 緒 論 8
第一節 研究目的、價值和方法 8
第二節 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概況 9
一、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概述 9
(一)古人的反義觀 9
(二)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成果 10
(三)目前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存在的不足 12
二、現代漢語反義詞研究概述 14
第二章 上古漢語反義詞的判斷和分類 17
第一節 上古漢語反義詞的判斷標準 17
一、義位相反相對 17
二、經常對舉使用 18
(一)同一語言系統範圍內 19
(二)語音結構形式上的一致 19
(三)詞性或語法功能基本相同 20
(四)能同現於同一種語體和同一類言語風格 20
(五)具有鮮明的對立聯想感,或者說符合語言習慣 21
第二節 上古漢語反義詞的分類 22
一、根據詞性來分類 22
二、根據語義的對比關係來分類 23
(一)互補關係 24
(二)極性關係 24
(三)反向關係 24
(四)對稱關係 24
三、根據義類來分類 25
四、根據音節來分類 21
(一)同義近義連用 21
(二)重疊式 21
五、根據相對關係項的多少分類 22
第三節 上古漢語反義詞詞目
第三章 上古漢語反義詞語義語法語音研究 22
第一節 上古漢語反義詞語義研究 22
一、單一義位的反義關係 22
(一)一詞對應一詞 22
(二)一詞對應多詞 22
二、多個義位上同步的反義關係 23
(一)一詞對應一詞 23
(二)一詞對應多詞 23
三、多義位不同系列反義關係的一詞對應多詞 24
(一)幫助辨別多義詞的義位 25
(二)幫助研究同義詞 26
第二節 上古漢語反義詞語法研究 27
一、名詞、動詞、形容詞兼類 27
二、名詞、動詞兼類 28
三、形容詞、名詞兼類 28
四、形容詞、動詞兼類 28
第三節 上古漢語反義詞語音研究 30
第四節 反義連文 35
一、反義連文的語義範疇 35
二、反義連文的語序 36
三、反義連文的語義變化 37
(一)反義雙方意義的簡單相加 37
(二)渾括概指 37
(三)偏義複詞 38
(四)產生出引申義或比喻義 38
第四章 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中的若干問題 40
第一節 言語反義詞 40
第二節 反義詞的專書研究與共時研究 43
第三節 最佳反義詞 44
第四節 反義詞與對義詞 45
第五節 語文辭書中反義條目的處理 46
一、要注意充分利用反義詞來釋義 46
二、要注意反義詞雙方的反義義項是否完備 47
三、要重視反義書證的作用 48
下編 反義詞群實例分析 49
一、嫡庶反義詞群 49
二、月相反義詞群 50
三、賞罰反義詞群 51
四、毀譽反義詞群 53
五、增減反義詞群 54
六、治亂反義詞群 55
七、盛衰反義詞群 56
八、豐歉反義詞群 58
九、陰晴反義詞群 59
十、長短反義詞群 60
十一、冷熱反義詞群 62
十二、真假反義詞群 64
結 語 67
附錄一 上古漢語反義詞詞表 68
附錄二 東漢佛經中的反義聚合初探 106
附錄三 漢語反義詞研究與對外漢語教學 113
參 考 文 獻 118
摘要
反義詞是古代漢語詞彙系統中重要的詞彙現象,它聯繫著詞的反義、同義、多義等多種聚合關係,涉及到古代漢語的詞彙系統、詞義系統以及常用詞演變等諸多問題,是詞彙學、語義學、辭書學所共同關心的話題。上古漢語反義詞是上古漢語詞彙系統中的重要成員。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是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的源頭和基礎,對於古代漢語反義詞理論和實踐都很有意義。
本書分為上編和下編兩部分。上編為上古漢語反義詞基本問題的研究。下編為反義詞群實例分析。
上編第一章為緒論,介紹本書的研究目的、價值和方法以及研究概況。
第二章論述上古漢語反義詞的判斷和分類。明確提出上古漢語反義詞的判斷標準:(1)義位相反相對;(2)經常對舉使用。特別強調僅有義位的相反相對而從未以對舉形式出現過的詞不是反義詞。按照這一判斷標準,本書收錄了上古漢語反義詞689對,並首次全面地對它們進行義類編排,形成「上古漢語反義詞詞目」。義類編排顯示出上古漢語反義詞的特點:上古存在大量的由同義關係、多義關係而形成的反義詞群。這為今後的古代漢語反義詞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一個基礎,特別有利於反義詞演變的研究。
第三章對上古漢語反義詞語義、語法、語音以及反義連文進行研究。語義方面,由於上古漢語單音詞的多義性和同義詞的豐富性,使得反義詞之間形成比較複雜的對應關係;語法方面,上古漢語反義詞詞性或語法功能基本相同,但在使用中也存在兼類和語法功能不一致的情況;語音方面,通過對先秦604對單音節反義詞的語音分析,對學術界提出的上古漢語反義詞具有「義反音亦反」的規律提出不同意見;反義連文方面,著重對反義連文的語序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反義連文的語序主要是遵循意義原則,而聲調原則也潛在地發揮著作用。
第四章對言語反義詞、最佳反義詞等理論問題以及語文辭書中反義條目的處理問題提出自己的看法。
下編選取了十二組有代表性的反義詞群實例進行分析。這幾組反義詞群或者具有鮮明的時代、文化色彩,或者存在同義或多義現象,或者發生了歷史演變,或者是以上種種現象交織在一起。希望通過對這些反義詞群的個案研究,探索反義詞描寫分析的方法。
附錄一是按照音序編排的附有例證的上古漢語反義詞詞表,相當於一個簡本的上古漢語反義詞詞典。附錄二、三是作者近年來發表的兩篇反義詞相關的論文。
序言
2001年9月賈芹君考入南京大學中文系攻讀漢語史博士研究生,方向是漢語詞彙發展史。《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是她在其同名博士學位論文基礎上增益修訂完成的專著。
為什麼賈芹君選擇上古漢語反義詞作為博士論文選題呢?
漢語同義詞和反義詞同是漢語詞彙系統重要組成成員,但對它們的研究卻並不那麼公平:無論現代漢語還是古代漢語都存在重「同(義)」輕「反(義)」的傾向,而且相當明顯。尤其古代漢語反義詞研究,直到上世紀末一直顯得比較冷清。是不是古代漢語反義詞池淺魚寡令英雄無用武之地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事實上古代漢語反義詞有許多問題亟待釐清和探究,如:反義詞判斷標準及其分類、詞與義位的複雜對應關係、詞法結構、音義關係、反義連文、語言反義與言語反義、反義詞與同義詞的互動、歷史演變、非對稱性、反義詞在修辭和辭書釋義中的作用等等。在當時來說,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還是一塊有待開發的半荒地,開拓空間比較大。當時從事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既有不利的方面,也有有利的方面。不利方面是前人直接研究成果少,不僅啟示少,還容易走彎路;有利方面是古今漢語同義詞研究相對成熟,其方法有些是可以「拿來」的。
經過以上初步分析,賈芹君對上古漢語反義詞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我就慫恿她對上古漢語反義詞研究的歷史和現狀先做個全面調查,她的調查結果與我們的初判基本相符,於是論文選題就這樣確定下來了。
近些年來以古漢語反義詞研究作為碩博論文選題的逐漸多了起來,賈芹君是走在前面的,可以算得上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了。
賈芹君性格平和,輕聲細語,做事平實,特別坐得住,有耐心,在她的著作裡我們可以明顯感受到這種鮮明的務實細緻的個人風格。在進入研究狀態後,她發現這個課題的複雜性和難度比預估要大得多。面對挑戰,她選擇的不是臨陣改弦更張,也不是繞彎「智取」,而是迎著困難,踏踏實實從基礎工作做起,從浩瀚的上古典籍中爬梳剔抉,審慎甄選,找出了689對反義詞,並且對它們按義類分門別類編排。義類編排的意義在於,它可以讓意義相同、相近或相關的反義詞聚攏在一起,這樣便於對它們的義位、義域進行考察和比較分析。比如,透過上古漢語反義詞詞目,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上古漢語反義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即存在大量的由同義關係、多義關係而形成的反義詞群。詞目全景式展現了上古漢語反義詞的基本面貌,它不但為論文提供了充足的論據支撐,也為本課題的後續研究貯備了實用的資糧。
建立體量龐大的上古漢語反義詞詞目,是一項極為艱巨繁瑣而細緻的工作,也是一項很有價值的工作,儘管它還不十分完善,但蓽路藍縷之功實不可沒。本書所附《上古漢語反義詞詞表》實際上可以看作是一部簡明的上古漢語反義詞詞典,它為漢語反義詞的歷時研究提供了許多方便。
再如,當前學界流行的上古漢語反義詞具有「義反音亦反」規律的論說幾成定論,然而作者既不隨聲附和,也不輕易否定,而是通過對上古漢語605對單音節反義詞語音的逐一分析檢驗,發現有音義相關聯的僅佔23.8%,因此認為「義反音亦反」僅體現在部分同源衍生的反義詞中而並不具有普遍性,從而對這一論斷作了重要修正。又如,作者對上古漢語的反義連用也做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她分析了84對常見的反義連文,發現反義連文的語序排列「主要是遵循意義的原則,而聲調原則也在潛意識發揮著作用」。由此可見,作者立論務求尊重語言事實,讓語言事實來說話,摒棄臆測和以偏概全,而在此前提下提出的新見一般是能站住腳的。
全書脈絡明晰,對上面提及的上古漢語反義詞若干重要問題大部分作了比較深入的探討,既扼要回顧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又明確提出自己的認識。在研究方法上,作者著重共時描寫,兼顧歷時考察;定量和定性互補;虛與實相呼應。她尤其重視引入現代語言學、詞彙學理論,自始至終以詞彙系統論為立足點觀照和剖析上古漢語反義詞紛繁複雜的內部組織和此消彼長的歷史演變。
無庸諱言,本書也存在一些不足,特別是上古漢語反義詞的歷時演變研究比較薄弱,需要加強。有些新的熱點問題,如上古漢語反義詞非對稱性研究等,需要及時跟進。其實這些年來賈芹君一直密切注視著漢語反義詞研究的學術動態,目前已經制訂出關於上古漢語反義詞非對稱性研究的完整計劃,她的新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將指日可待。
滕志賢
寫於南京仙林南大和園
2015年3月
後記
自2004年從南京大學畢業以來,到如今已經11個年頭了。這本在我博士論文基礎上進一步增加內容完善而成的小書終於要見人了。
記得幾年前浙江理工大學文化傳播學院陳改玲院長就提醒我早一點把博士論文修改後出版,她說當年我們做的研究是該領域內最前沿的東西,擱置若干年後會怎麼樣呢。誠然,這十多年裡,以古漢語反義詞為主題的碩士、博士論文多了起來,研究範圍和深度不斷擴大,但對於目前的研究現狀是:古代漢語反義詞的專書、斷代研究較多,且集中於上古,歷史演變研究有待加強;漢語非對稱性反義詞研究興起,但同一反義義場內的縱向和橫向的研究不足;不同語言間的反義詞對比研究有待深入。我認為這些研究不能深入的一個原因,就是對漢語反義義場的整體面貌不清楚,即對漢語各個歷史時期內的反義義場缺乏整體把握。如果反義詞的研究總是滿足於個體研究,而沒有放在語義場裡去考察,沒有放在該語義場的歷史演變中去考察,這樣的研究是有局限性的。
作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我對此一直以來都有點兒耿耿於懷。這也是為什麼事隔多年以後仍不揣固陋要出這本小書,只希望能夠拋磚引玉。
感謝我的碩士導師劉士俊先生、博士生導師滕志賢先生,兩位先生實事求是的學風和寬厚仁愛之心一直影響著我。
在書稿校對期間,家裡書桌上堆了一堆工具書,9歲的女兒時不時地過來問我什麼時候能完成,我說:「你現在也在用字典了。字典是人編出來的。我得用心修改、用心校對,才能少犯錯誤。」但學力所限,書中謬誤疏漏之處懇請讀者批評指正。
感謝在我求學階段和工作階段對本書做出評閱和指正的各位專家、學者、同事、朋友,感謝編輯胡畔女士的辛勤工作。感謝浙江省社科規劃辦的資助。
賈芹
2015年6月8日於杭州清雅苑
感謝楊建忠先生提供相關訊息!
微刊小編:Na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