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的上古音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古老的音韻學繼續煥發青春,音韻學「絕學」不絕。
雷黎明《敦煌馬圈灣漢簡通假字系統量化研究》(《西北師大學報》第5期)採取定性分析與定量分析相結合的手段研究敦煌馬圈灣漢簡通假字系統,由通假字總使用量較少得出了當時文字使用已較為規範的看法。賈海生《祈福銘文中的方音字》(《文史》第3輯)分析了西周金文中的「」字,並分析為從㫃、言聲,在銘文中表示祈求之意,但非祈之通假字,而是據方音所造形聲字。
鄭偉《守古與維新:古音研究三百年》(《讀書》第2期),孫強、雷瑭洵《漢語古音學的當代論爭及未來走向》(《社會科學戰線》第7期)分別回顧和總結了漢語古音學的研究歷史,但是二者的著眼點和側重點卻大不相同。其他學術史個案研究如杜慧傑《〈唐韻正〉考證古音的材料及方法探究》(《蘭州教育學院學報》第6期),葉冬梅《戴震古音學之「聲類」及相關概念》(《興義民族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杜道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義例輯略(一)》(《語言歷史論叢》第12輯),劉忠華《〈說文解字注〉「合韻」研究》(《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第2期),賈佳《論段玉裁對〈說文解字注〉諧聲字的古音歸部——以「此」諧聲系列和「真」聲字的歸部為例》(《綿陽師範學院學報》第3期),趙曉慶《王念孫「古聲廿三紐」考證》(《語言研究》第1期),王素敏《朱駿聲古韻分部的貢獻與不足》(《湖南工程學院學報》第1期),田膂《近八十年(1935——2018年)黃侃語言學研究述略》(《黃岡師範學院學報》第1期)分別對顧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孫、朱駿聲、黃侃等人的古音學成就作了具體分析。
秋谷裕幸、野原將揮《上古唇化元音假說與閩語》(《中國語文》第1期),王弘治《關於上古漢語-r韻尾構擬的漢語文獻證據的再檢討》(《中國語文》第2期),邊田鋼《牙喉音來源之舌齒聲母的音位化構擬》(《語言科學》第4期)等文針對有關上古音構擬體系提出了新的不同看法。
2019年度無論是在文獻著錄,還是在具體文字考釋和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文字學研究穩步推進。
王志平《文字學研究70年》(劉丹青主編《新中國語言文字研究70年》第九章,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回顧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普通文字學、古文字學以及近代漢字學、現代漢字學的各個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並對文字學研究70年以來的經驗教訓進行了總結。
甲骨文、金文和戰國簡帛都有一些新的文獻著錄或發布,為文字學領域和其他相關學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1)呂靜主編、葛亮編著《復旦大學藏甲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是復旦大學所藏甲骨之全面整理、研究材料的彙編著錄,包括未曾見諸著錄新材料的公布。(2)宋鎮豪主編、馬季凡編纂《繪園所藏甲骨》(上海古籍出版社),是何敘甫贈商承祚的甲骨拓本,共102片。對其重新整理,做出新的釋文。(3)宋鎮豪主編、馬季凡編纂《殷墟書契四編》(上海古籍出版社),系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拓本,多為京津集、北圖、北大、歷博、曾毅公舊藏,共132片。(4)安陽博物館編撰《安陽博物館藏甲骨》(西泠印社出版社),著錄了安陽博物館藏的全部甲骨446片。(5)黃天樹主編《甲骨拼合五集》(學苑出版社)收入綴合成果共191則。
此外,劉釗、馮克堅主編《甲骨文常用字字典》(中華書局)收錄甲骨文中已釋的常用字,一個字頭下收錄對應的多個甲骨文字形,並標明出處,作為一部工具書,頗便實用。
(1)李伯謙主編《中國出土青銅器全集》(科學出版社,2018),全書共20冊。(2)陳夢家著《美國所藏中國銅器集錄(訂補本)》(中華書局),此書即曾被改名內部出版《美帝國主義劫掠的我國殷周銅器集錄》一書的訂正與增補,冠有原被刪去的兩篇作者自序。對原書所收845件銅器的圖像及銘文拓片,重新進行高清晰度掃描,另外又補充原僅有器銘拓本而短缺圖像的近40件銅器照片。書中所收器銘及說明中提及的關聯器銘,均補註《殷周金文集成》器號,並且對說明中的個別失誤進行了訂正。
(1)黃德寬、徐在國主編《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一)》(中西書局),收錄安徽大學藏戰國竹簡近100枚,包括竹簡的原大圖版、放大圖版、釋文考釋、字形表等,其內容為《詩經》佚籍。(2)黃德寬主編《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玖)》(中西書局),該書共刊布五篇戰國簡冊,均為傳世文獻未見的佚籍。(3)吳硯君編著《倚石山房藏戰國古璽》(西泠印社出版社),輯錄戰國時期玉質、銀質、琉璃質等多種材料的官、私古璽202件。(4)日本學者尾崎蒼石、和田廣幸編著《匋鉨室藏古璽印選》(西泠印社出版社),輯錄古璽印784件,其中戰國官璽22件,秦官印7件,兩漢魏晉南北朝官印100件,戰國私璽192件,秦私印282件,兩漢至魏晉南北朝私印181件。
葉正渤《〈殷虛書契後編〉考釋》(商務印書館)主要做了四個方面的工作:一是作釋文,二是對卜辭進行考釋,三是對歷史文化現象進行研究,四是對池田末利教授《殷虛書契後編釋文稿》所做的隸定考釋等作必要的修訂和補充。陳夢家《中國銅器綜述》(中華書局)全書共分15章,根據當時掌握的資料,對中國青銅器研究的諸多方面(如研究方法與研究簡史、地域分布與文化背景、銅器術語和器形分類、形制與紋飾、作偽與鑄造、以及銘文、斷代等),做了全面而深入的論述。蔡偉《誤字、衍文與用字習慣——出土簡帛古書與傳世古書校勘的幾個專題研究》(花木蘭文化事業有限公司)以出土簡帛文獻為主,結合傳世文獻,對古書中的誤字和衍文現象做了細緻的分析。廣瀨燻雄《簡帛研究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收錄其簡帛研究方面的論文共計32篇,分「楚簡研究」「秦漢簡牘研究」「馬王堆帛書研究」「秦漢律令研究」「簡帛醫書研究」五大部分,集中體現了廣瀨先生在簡帛研究方面的成果。周波《戰國銘文分域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內容涉及戰國文字的分域理論研究、諸系銘文的釋讀及相關史地、制度等問題。張振謙《齊系文字研究》(科學出版社)包括字形研究和銘文研究兩部分。字形研究主要是對齊系文字的地域性特點作出定性的描述,並將齊系文字細分為魯邾文字和齊莒文字兩個小系。銘文研究主要是對部分齊系地域銘文及其文字作出考釋和考證,並對相關問題作了一些必要的探討和初步的研究。
甲骨文方面,黃天樹《釋甲骨文「朕」字的一種異體寫法》(《漢字漢語研究》第2期)指出《甲骨文合集》20610的「」字,上部為「舟」,下部偏旁「攴」為「」之省。卜辭偏旁位置每變動不居,既可寫作左右並列,也可寫作上下相疊。因此,它實際上是左右並列的「(朕)」的上下相疊相式。連佳鵬《釋甲骨文「衁」字的幾個異體》(《殷都學刊》第2期)考釋了甲骨文中幾個「衁」字的異體,以往多缺釋或被誤釋。其他如孫亞冰《甲骨文中所謂的「佔」字當釋為「司」》(《考古》第9期)、李春桃《否叔諸器銘文釋讀——兼釋甲骨文中的「眚」字》(《文史》第1輯)等也都頗有新意。
金文方面,蔡卓《論楚銘文中的「鐘」與「鍾」》(《中原文化研究》第2期)認為西周時期楚銘文表示鍾器的字幾乎全用「鍾」,僅一例例外,到了春秋時期則全用「鐘」表示鍾器,這說明楚文字中「鍾」和「鐘」之間當是「古體」和「今體」的關係。
戰國文字尤其是簡帛文字仍是研究熱點。石小力《清華簡〈尹浩〉「」字新釋》(《考古與文物》第1期)認為《尹浩》1號簡「」字,據楚文字中「桀」字的構形,此字中間右部實從「匄」,可讀為「遏」。李零《曾侯乙墓漆箱文字補證》(《江漢考古》第5期)根據最新的高清照片和摹本,對曾侯乙墓漆箱二十八宿的文字進行了新的釋讀和補證。其他較重要的文章還有趙平安《補「屚」——兼說相關諸字》(《漢字漢語研究》第1期),劉寶俊《論戰國楚簡特形字「」和「」》(《語言研究》第3期),潘牧天、潘悟雲《「皋」「睪(澤)」考辨》(《中國語文》第1期)等。
曾憲通、陳偉武主編的《出土戰國文獻字詞集釋》(中華書局)收出土戰國文獻所收字詞5000個左右,在各字頭之下先羅列字形,後析形注音釋義。貫通陶文、璽文、金文、貨幣文、玉石文、簡帛文等,出土文獻與傳世文獻互相參證,注意探源溯流,尋求字詞形音義分化孳乳的過程及結果。劉釗《書馨集續編:出土文獻與古文字論叢》(中西書局,2018)收錄2013年底以來和以往未收入作者其他論文集的文章40餘篇,包括甲骨文、金文、戰國秦漢簡帛、璽印等古代文字研究等。陳偉武主編《古文字論壇》(第3輯)(中西書局,2018)收錄文章共45篇,內容包含古文字學者對甲骨、金文、簡帛等的研究論文,體現了古文字學界最新和代表性的研究成果。
此外,黃德寬《古文字學》(上海古籍出版社)涉及古文字的起源發展,古文字學習的理論方法,古文字字形的發展演變,字形結構解析,又將形與音、義相結合,全面闡釋古文字學習的要義。劉洪濤《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重要性研究》(商務印書館)從多方面探討了形體特點對古文字考釋的重要性,對如何合理有效利用形體特點考釋古文字提出了建議。
另外,很多學術研究機構都創辦有自己的專業集刊,定期出版發行。論文內容涉及古文字學、傳統文字學、俗文字學以及現代漢字學等方方面面,反映了文字學隊伍日益壯大、研究成果日漸豐碩的現實。同時,針對日益豐富的大宗出土文獻,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辦的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的簡帛網等,以及最近幾年異軍突起的微信公眾號古文字微刊、漢字學微刊等,利用現代網絡科技,及時刊登有關學術文章,積極維護網絡論壇,為相關討論和深入研究,提供了公開的學術平臺。有關研究成果得以在網站上迅速呈現,這些舉措都極大地促進了百家爭鳴和學術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