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外研究動態及理論觀點
長期以來,日本國內的政治學研究在方法論上有兩條主線,一條是技術操作上的西方化,一條是話語理念上的本土化,這種趨勢在2019年得到充分顯現。
所謂「技術操作上的西方化",指的是日本的政治學研究對於政治學新理論的接納程度相對較高。比如,隨著西方政治學研究的日益社會科學化,政治學和數學、統計學等自然科學出現了交叉,從而誕生出運用數學形式和統計學方法對政治現象進行定量描繪或定性分析的新學科,即計量政治學。進入大數據時代以後,計算機技術在計量分析上的應用使得計量分析處理數據的效率產生了質的飛躍。2019年10月,日本政治學年會在安倍晉三首相的母校城蹊大學召開,會議仍然設立了關於計量文本分析的專場。由於計量政治學對數學、計算機等非傳統政治學手段的依賴,該學科的研究者相對年輕,且普遍具有留學歐美的學術背景。隨著這批研究者的成長,該學科在未來的發展潛力巨大。現供職於早稻田大學的渡邊耕平是一位畢業於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的青年學者,2019年3月在《早稻田大學高等研究所紀要》上發表《基於日語的計量文本分析》一文,提出「雖然計量政治學在歐美國家發展迅速,但其依據的語言文本都是西方的語言。如何把日語文本做數據化處理是該理論在日本發展的瓶頸",進而提出了一條具體的路徑。計量政治學在日本面臨的情況並非個案,為解答「如何讓西方政治學理論東方化"的難題,「話語理念上的本土化"是日本政治學界所採取的重要應對方法。
實際上,日本政治學界一直在嘗試創造出一種"日本式"的國際政治理論,而他們的方法就是試圖證明傳統西方政治學理論在日本都已變異而誕生出新的亞種。過去日本學者常強調,早在20世紀60年代高坂正堯就已開創了所謂的"日本型現實主義"。而到了2019年,松井陽徵的《非政治的保守主義:關於半澤孝磨與歐克肖特保守主義政治思想的比較》一文則給讀者這樣一種印象:日本學者對於保守主義學說的貢獻也早已超越了英國學者的範式,可自成一家。松井陽徵憑藉該文獲得了日本政治學會的"青年學者獎",足見這種問題意識在當下的日本政治學研究界獲得了普遍共鳴。日本學者急於構建日本型保守主義理論或許並非單純的興趣使然。目前,在日本執政的自民黨就是保守主義勢力的代表,構建日本型保守主義理論尤疑有助於自民黨的理論建設。這也表明日本政治學研究並非書齋中的學問,而是具有高度現實關懷的。因此,日本政治學界對於日本政壇的年度熱點保持若相當程度的關心。
2019年是日本的選舉年,4月的統一地方選舉結束後,東京都市研究所主辦的學術雜誌《都市問題》就策劃了"觀察地方選舉的視角"的特輯(2019年7月號),圍繞近年來僅在地方選舉中較多出現的尤投票選舉(淺古泰史《尤投票選舉的數理政治學》、築山宏樹《地方議會選舉尤投票當選的原因》)、地方行政模式與選舉的關聯(羅芝賢《基於統一地方選舉對自治問題的思考》、木寺越《越境者主權權力地方政治》),以及新的技術形式對選舉的潛在影響(上之原秀晃《地方選舉與網際網路選舉:網際網路選舉新的可能性》)等熱點問題進行了分析。《憲法研究》雜誌2019年第5期則針對7月的參議院選舉編發了特輯。
二、國內研究動態及理論觀點
同2018年相比,2019年的日本政治研究關注點明顯增多,總體局勢仍保持穩定。隨著德仁天皇順利即位,日本正式從"平成時代"邁入"令和時代"。執政的自民黨公明黨聯盟在2019年先後經受了全國統一地方選舉和參議院選舉的考驗,統領政壇的大勢仍未動搖;11月,安倍正式成為日本近代以來執政時間最長的首相。日本政治的總體方向仍然沿著之前一般預測的軌道在發展。2019年,日本政治的研究者們圍繞熱點問題,在應用和基礎研究方面都產出了重要的論著成果,取得了相應的學界影響力。
(一)2019年日本政治研究熱點及代表性成果
2019年日本政治學科發展的最新動態,應該重點關注學界的研究成果和前沿動態。從研究關注重點和研究內容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熱點領域和相關代表性論著。
一是平成時代落幕,令和時代來臨。天皇繼位改元,可謂2019年日本的頭等大事。中國學界自然也對此高度關注和重點研究,不少學者對於這一事件所蘊含的政治意義進行了重點探討,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有:高洪《日本確定"令和"年號過程中的政治因素探析》(《日本學刊》2019年第3期),探討了此次年號確立過程中日本各方政治勢力的博弈情況及新年號背後隱含的安倍政權的政治寓意和發展願景;馮晶《日本新年號"令和"及其政治考量》(《日本問題研究》2019年第4期)認為,新年號顯露出日本執政階層對平成時代的總體看法,這將對日本國家未來走向產生重要影響。除此之外,對平成日本政治的總結性論述也是一個研究重點。代表性成果有徐萬勝《論日本平成時代政黨政治:改革、競爭與獨大》(《日本學刊》2019年第2期),其認為平成時代政黨政治發端於自民黨"一黨支配"體制的動搖,歷經"多黨重組"及"兩黨競爭",終止於自民黨"一黨獨大"格局的形成。此外,陳月娥《日本共產黨關於"天皇制"的概念形成、嬉變與認識變遷》(《日本學刊》2019第5期)雖沒有直接談及改元問題,但從日本共產黨對天皇制度的認知出發,為我們把握和研判戰後天皇制提供了間接有益啟示。
二是政治體制和構造研究。自民黨一黨獨大的穩固局面和安倍歷史性超長期執政現象,一直是近年來中國學界持續關注的熱點問題。2019年這方面的代表性成果主要有:張伯玉《日本自民黨"一強"優勢的延續及其原因分析》(《當代世界》2019第11期)從選民支持基礎、政黨政治格局、政黨選舉策略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認為自民黨"一強"優勢或將長期延續。何曉松《日本"首相官邸主導型政治"的比較政治制度論分析》(《東北亞學刊》2019年第5期)從比較政治制度論的視角指出,安倍執政時通過各項改革,改變了首相和議員、官僚間的"目的分立"程度,建立了比較完善的首相官邸主導型政治。曲靜《日本自民黨的適應性改革及其"一強"政黨地位的確立》(《東北亞學刊》2019年第3期)認為,自民黨遠勝於其他政黨的適應能力和自我改良、建設機制,是其長期執政、"一強"政黨地位愈發鞏固的重要原因。
對日本政治內在結構的專項研究,2019年也有成果問世。如康達、高洪《松下政經塾在當代日本政治中的地位與影響》(《日本研究》2019年第3期)將眼光投向成立滿40年的松下政經塾,剖析了松下政經塾的現狀與走勢,研究其在當代日本政治生活中的地位與影響。白智立、鄒呴瑾《論代表性官僚制在日本的應用實踐》(《日本學刊》2019年第3期)運用代表性官僚制理論,從公務員性別問題入手,分析了日本公務員制度的現狀和未來發展訴求。三是政治理論和思想研究。近年來,政治思想史在國內學界受到的關注度繼續升溫,日本的相關研究也不例外。2019年的研究重點為日本政治思想史上的代表性人物丸山真男。邱靜《「非西方"的可能性:丸山真男的日本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及啟示》(《日本學刊》2019年第4期)研究了丸山真男對整體(包括西方)思想史研究方法的反思,認為有必要通過重讀丸山思想,進一步拓展思想史方法論。區建英《丸山真男思想史學的軌跡》(《日本學刊》2019年第3期)通過把握歷史的脈絡和丸山思想的脈絡來分析丸山政治思想轉變過程中的幾個節點,形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小型的丸山學術傳記。
(二)2019年日本政治研究的發展特點和評價
縱觀2019年日本政治研究,其穩步發展取得的成就和進步值得肯定,不過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
1.取得的成就
其一,應用型研究傳統得以保持並持續推進、拓展。作為中國日本政治研究的傳統,應用研究一直佔有重要的地位和分量。在2019年日本政治研究當中,這一傳統仍然得到了較好的延續。國內學者的成果不僅體現出應用性和時效性,更進一步填補了相關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學術空窗,對於日本政治局勢的把握已日趨成熟,對於未來發展趨向的把握愈顯精確。
其二,基礎研究及概念創新有所突破。經過多年的積累,中國的日本政治研究學界不僅僅在現實應用領域保持了良好勢頭,在最能體現學者特色的基礎研究領域,也同樣產生了可喜變化。中國學界已不再滿足於對研究對象的簡單描述,開始摸索自主創新,在理論構建、概念生成方面,力圖有所作為、有所突破,以早日掌握學術話語權,佔據學科建設的高地,引領相關研究的發展和進步。如此次對於日本平成時代的總結和年號改元的分析,就及時發揮了解釋現實、引領研究的作用。
其三,理論探索與方法運用日漸成熟。這主要體現在現有研究成果不再局限於就事論事,而是較為成熟地將政治學的理論與方法論進一步運用於日本政治研究,對日本研究界乃至其他相關學科領域也起到了強有力的啟發和推動作用。同時,中國學者正逐步嘗試將日本研究上升到一般國別研究的高度,跳出日本這一框架,採取比較政治學的研究方式研究日本與其他發達國家的異同,從而拓寬研究思路。
2.存在的不足與挑戰
首先,依舊是專業研究成果不足後繼乏人的問題。嚴格意義上的日本政治研究在整個日本研究中並不屬於熱門和顯學,目前的專項研究隊伍仍面臨若人手不足青黃不接的窘境,研究者往往分散在各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很難形成集聚效應。這一現狀無法滿足中日關係發展的現實需求。
其次,在研究方法論和路徑上仍面臨若規範和創新的問題。儘管目前有所突破,但迄今為止的日本政治研究方法總體上仍是較為單一的政治學方法,採取交叉學科方法產出的成果較少。這也限制了本領域的理論創新進度,能對決策發揮影響作用的產品的數量及質量並不理想。
最後,日本政治研究在選題和學術站位上存在一些偏頗的取向,需要堅守作為學者的客觀理性態度。學界對於與中國有直接關係的日本政治動向和政策調整比較敏感,跟蹤也較及時,但對有些看似關係不十分密切的其他領域和部分,乃至全局把握總體研究和基礎資料整理等工作則不夠深入,重複跟"風"追"熱",對政治問題的研究顯得既不深也不透。
三、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學科發展及評價
2019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學科繼續依託兩項創新工程項目「日本國家安全戰略研究,,與「日本政治體制轉型與政局變動研究,,,在重視基礎研究的前提下,進一步加強應用對策研究,取得了較豐碩的研究成果。此處重點介紹相關研究人員的代表性作品以及主要學術活動。
(一)2019年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學科研究成果一覽
1.政黨政治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伯玉的《日本自民黨「一強,,優勢的延續及其原因分析》(《當代世界》2019年第11期)和《自民黨總裁選舉及日本政治形勢分析》(楊伯江主編:《日本藍皮書(2019)》,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朱清秀的專著《戰後日本選舉與政治資金問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行政體制方面的研究成果有:何曉松的《日本「首相官邸主導型政治,,的比較政治制度論分析》(《東北亞學刊》2019年第5期)和《日本政治生態變化及中國的外交戰略應對》(《外國問題研究》2019年第2期)。
3.政治思想與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高洪的《日本確定「令和」年號過程中的政治因素探析》(《日本學刊》2019年第3期),康達、高洪的《松下政經塾在當代日本政治中的地位與影響》(《日本研究》2019年第3期),朱清秀、吳懷中的《「改元」與「改憲」後平成時代日本的走向》(《日本藍皮書(2019)》)。
4.防衛政策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吳懷中的《美國學界對日本安全政策的理論研究兼論沃爾茲的新現實主義預言是否終將實現?》(《日本學刊》2019年第4期),張曉磊的《冷戰後美國學界的日本安全戰略研究評析兼論日本安全戰略的走向及對中日安全關係的影響》(《日本學刊》2019年第4期)。
5.學科綜述類型的研究成果有:吳懷中、孟明銘的《2018年中國的日本政治研究綜述》(《日本學刊》2019年增刊號)。
(二)開展的各類主要學術活動
2019年對日本政治而言是「大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圍繞日本國內政治形勢多次舉辦重要的學術活動。
1.2019年3月19日,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中心舉辦「日本政治形勢與中日關係座談會暨汪婉特約研究員致聘儀式」。汪婉研究員介紹了自民黨從民主黨手中奪回政權、第二次上臺執政的安倍右傾保守政權下中日關係發展變化的歷程,並結合在中日關係「一線」工作的經歷向與會者分享了其對日本政治的走向及未來中日關係發展的看法。
2.2019年5月7日,日本研究所、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及中日社會文化研究中心聯合主辦日本改元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從政治、外交、社會、文化等多個角度對日本改元進行了分析。
3.2019年5月12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日本研究所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論壇「全球變局下的中日關係:務實合作與前景展望」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北京召開。與會學者圍繞日本國內政治形勢及中日關係等主題展開了討論。
4.2019年7月23日,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日本政治研究中心主辦「參議院選舉後日本內外政策動向」學術研討會。與會學者圍繞日本參議院選舉後日本政局變動等議題展開了分析與討論。
5.2019年11月8日,由中華日本學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南開大學日本研究院承辦的中華日本學會2019年會暨「回望日本平成時代」學術研討會在南開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對平成時代的日本政治、安全等議題展開了充分的討論。
來源:日本學刊2020年增刊;作者:吳懷中,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