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各位跟我一起閱讀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這本書是高考整本書閱讀內容,同時也是一本經典的社會學經典,想跟我一起閱讀的朋友,可以點擊關注!
導讀:
中國的基層社會是鄉土性的。在基層的鄉村,個體十分依賴土地,而鄉村之間又彼此隔膜。就單個鄉村來講,人數都不會太多,而家家戶戶幾世幾代都生活在一起,這就構成了「面對面社群」,也就是可以通過面對面解決絕大多數事情的群體。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面對面社群」怎樣進行交流吧!同時,也可以判斷一下,這樣的交流方式是判斷賢愚的標準嗎?
我們都知道,上一章「鄉土本色」的內容是全書的總綱,是全書論述的基礎。中國基層社會的鄉土性、不流動性和熟人社會,都是出自這一篇。而下兩篇文章《文字下鄉》和《再論文字下鄉》就顯得比較單薄了。意思不難懂,但是用這麼大的篇幅說明這麼淺顯的道理,就讓人費解了。
作者表面上揭示「鄉下人在城裡人眼睛裡是愚的」觀點是錯誤的。實際上,藉助對這種現象的分析,是在抽絲剝繭,分析鄉村是面對面社群,交流主要是靠非文字的方式。
01一、如何理解鄉下人在城裡人眼睛裡是愚的現象?
之所以鄉下人被城裡人看作是愚的,原因是中國社會的基層和上層是兩種不同的社會。鄉村不懂城市,城市不懂鄉村。
有例為證:鄉下人不懂右側通行,城裡人不懂捉螞蚱。
城裡人和鄉下人周圍所接觸的東西不一樣,他們所學也就不一樣。如果你不能說城裡人是愚的,也就不能說鄉下人是愚的。既不能說明鄉下人智力不如人,也不能說他們知識不如人。
當然,這還是引子,還沒說到鄉村社會的特徵。
02二、從空間上看
從空間上看,鄉村社會的特徵是面對面社群,他們的交流往往採取非文字方式
上一章我們說到,中國的基層鄉土社會是由不愛離開故土的熟人組成,這樣就構成了一種熟人群體。
每天走過村子,鄰裡街坊都認識,不但小孩子認識,就是往前數幾代,都是故交。彼此之間有什麼事,都是當面交流。
要了解中國鄉村社會,就要了解他們的交流方式。那麼,一般的交流方式都有什麼呢?
先舉例子,比如兩個人天天見面,彼此熟悉,遇到問題,眉頭一皺,對方就知道是沒有辦法了。這種時候不需要語言,更無需文字。兩個人生氣了,一方做出橫起眼睛的樣子,對方就明白這是生氣了。
當表情、動作解決不了時,就要通過語言,也就是說話。而當彼此距離很遠時,就要通過事物來表達,比如遠古時的結繩記事,比如廣西瑤山的部落有急,送個銅錢對方就知道及時救人等。而這種方式依然解決不了,就要通過文字了。
總結一下,從簡單到複雜的順序,有表情動作等特殊語言,有面對面的語言,有結繩等特殊手段,最後才是文字。越是靠前的交流手段,越是看得見摸得著的,越是靠後的交流手段,越是抽象的,象徵的。文字的傳輸是最不利於準確傳達的。
03三、從時間上看
從時間上看,鄉村社會的知識總體是恆久不變的,他們的知識是代代相傳的
比問候等更高級一點的交流,是知識的傳授,而知識的傳授靠記憶再現或文字記錄,而選擇記憶再現或文字記錄哪一種方式進行傳授要視環境而定,鄉村的環境代代生活在此,生活經驗少而為人熟知,只需代代相傳即可,無需文字記載。
而陌生人社會人與人交流頻繁,事件多而繁雜,經驗教訓較多,需要文字輔助。
一口氣說了這麼多,實際上就是在論文字下鄉的主要內容了。下面具體解釋一下。
從絕對意義上說,一個個體的人,不通過任何學習,是不能在社會中生存的。動物也需要學習生存技能,人更是如此。動物小時的每一次嬉戲,都是在為未來積累經驗,而人類這種積累就更多。
但相比較而言,鄉村生活圈子小,又彼此熟悉,獲取成熟的經驗比較容易,也容易傳播。因此可以靠短時記憶的再現或代代相傳來實現。
從種植的時間,收割的時間,到看雲識天氣,看螞蟻識天氣等都無需文字輔助。
鄉村社會就是這樣一個社會,它不能粗暴地用愚來形容,它就是中國基層的生活狀態,簡單生活,慢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