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讀者》為什麼要讀哲學?

2021-03-01 warfalcon

這篇文章是《越讀者》第四章中的內容,郝明義的Blog上也分享過這章的內容,不管你是否看過,經典的文章總是值得多重複幾遍的。

順便推薦一下郝明義的幾本書《越讀者》、《工作DNA》都非常不錯,值得一讀。也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和《2001太空漫遊》的譯者,他本人的經歷也有些傳奇。

擴展閱讀:
輸入:「20131123」查看 龍應臺:我們為什麼要學習文史哲

正文

作者:郝明義

詩、小說,是感性的事。從感性越界到理性,最好的切入點就是哲學。
人沒有不思考的,哲學,則是追求一層比一層更深的理性思考,思考的極致。因此,如果想要透過閱讀,能夠幫助理性思考,沒有比哲學更適合的了。

由於哲學和詩一樣,是被廟堂化的代表,高高在上,所以很容易令一個普通讀者望之卻步。事實上,一個普通讀者,找到一本他需要的哲學書,一點也不難。因為判斷的標準很明白:讀了這個題目的這一本哲學書,是否能夠幫助他在這個題目上思考得更清楚。幫助我們思考得清楚,是哲學存在的目的。沒法幫我們思考清楚的哲學書,是不需要的。

我的經驗,找哲學書來讀的時候,可以有兩種方向。

第一種方向,是把哲學當成一種閱讀的基礎來看。

哲學之顯得複雜,是因為人生與宇宙的課題很多,每個哲學家所思考的角度又不止一端。這麼多課題的這麼多思考交纏在一起,對很多人來說都像是一團無從整理的毛線團。

所以,把哲學當成閱讀的基礎來看,就是學習觀察不同的哲學家對不同的課題,進行怎麼樣的思考。我歸納了六個重點:

一、先找一個你感興趣的主題;
二、就這個主題發表過言論的哲學家裡,你找出一個最感興趣的人;
三、這位哲學家的著作可能很多,但是不要管其它的,只讀他主要談這個主題的那本書;
四、先把全書讀完第一遍。碰到讀不懂的地方,不要停止不讀,也不要停在那裡和讀不懂的地方苦苦糾纏,就是要連滾帶爬地先把第一遍讀完。讀完第一遍,再使用一些不同的方法來進一步閱讀這本書。
五、知道他怎麼思考、面對這個主題之後,看看影響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誰,他所影響的後人有誰(影響包括「贊成」與「反對」);
六、於是沿著這個主題,設法把這一條線的前後脈絡整理清楚。

譬如說,你對「愛情」這個主題感興趣。這是第一步。

接著,你想到「柏拉圖式的愛情」是個大家常掛在嘴上的。於是想看看柏拉圖是怎麼談愛情的。

第三、柏拉圖的著作很多,他探討的主題有政治、教育、靈魂、愛情、文學、藝術,不一而足。但是你可以不那麼困難,就查得到柏拉圖的著作裡,有一本《會飲篇》是集中談愛情的。所以你不要讀他的《理想國》,不要讀別的,就只讀這一本。

第四、《會飲篇》裡有許多人談愛情,有人講得生動有趣,有人也許沒那麼輕鬆,但是只要你讀過了全書,聽了蘇格拉底的發言,就會知道這才是全書的重點。

第五、讀了這本書,你就知道柏拉圖怎麼把愛情一路升華,解釋為追求宇宙至善至美的一個過程。於是你回頭看他之前的古希臘時代怎麼解釋愛情,知道有「埃洛斯」(Eros)的說法,是宇宙的結合或分離的原動力。你又往柏拉圖的身後看,於是知道亞里斯多德把愛情解釋為友愛的一種。

第六、你繼續整理脈絡,接著知道中世紀基督教文明把愛解釋為神愛;文藝復興之後回歸為人間的愛;清教徒和維多利亞時代解釋為保守的愛;到了尼採,喊出人要擺脫神的桎梏,從一切犧牲、義務中解放出來,「愛是一切價值的掠奪者」;到了靄理士和弗洛伊德,愛與性的關係被說明得完整了。

這樣,你就把愛情的哲學,和接下來進入二十世紀後一些比較通俗的議題連接起來了。你會注意到勞倫斯(D.H. Lawrence)主張「愛因為被理想化,成為精神和意識的課題,所以愛就失去了平衡,達到一種混沌。而我們在現代必須認真考慮肉體或肉慾獨立的性愛。」又再接下來,有金賽性學報告與G點的發現,又有60年代的性愛解放運動,又有再其後的同性戀正常化。

「愛」,從哲學上的意義到生活上的作用,這就會有一條脈絡,呈現在你眼前。而你從閱讀不同哲學家的不同著作的過程中,體會到他們的思考方向和方法,也就對包括歷史、文化等種種背景有所認識。

所以說,這樣閱讀哲學,是一種當作閱讀基礎的閱讀。

我不把科學列為閱讀的基礎工程,是因為科學是從哲學裡分家出去的,分家不過是五百年左右的事。還有,科學,透過多媒體來敘述得清楚的可能,越來越大了。

另一種方向,則是把哲學當成一種閱讀的終極來看。

因為哲學家在挑戰的,不只是思考得更清楚,而是追求思考的極致,思考出人生或宇宙的終極真理,所以,我們想找一本哲學書來讀的時候,也可以有決心只找出「那一本」有這種意義的書。

我自己是先從第一種方向出發,也就是把哲學當閱讀的基礎來看而開始,後來讀到笛卡兒的《談談方法》,也就是人人上口的「我思故我在」那句話出處的書,則有找到了哲學指引出閱讀的極致的感受。

《談談方法》對我的意義,後面再寫一篇《少閱讀一點的理由》,這裡就不多談。

總之,這樣的哲學書也是存在,可以找到的。

跑步時如何預防膝蓋疼 文章反饋

@湯肯
跑步時膝蓋痛很大一部分是關節蛻變,這個時候不是改善跑步動作,而是要立刻停止,目前的就西醫上全世界無明顯效果的治療方式,因為本質上是關節磨損造成的,在保健醫學裡有一些類型硫酸軟骨素的東西可以緩解。
中醫好的針灸師能幫你度過痛的急性期。以上為一家之言。

@陳卉
跑步受傷的膝蓋傷勢不可逆的。所以千萬別帶傷鍛鍊,會後悔一輩子。目前最好的論壇醫生是跑步聖經論壇傷病版塊的輕舞版主,大家可以把自己的ct或核磁共振片放上去讓版主看看。跑姿,跑量,裝備一個都不能少。最重要的是跑姿勢,但是因為附近都沒有專業的老師,所以只能靠自己琢磨。赤足跑萬萬不可取。跑量最好控制在十公裡以下。堅持每天跑,是傷病論壇的版主的忠告。少量,每天堅持

@Zen強
warfalcon老師,知乎斌卡的意見是,跑鞋並不能減緩衝擊,另外他建議運動前不要拉伸,更容易受傷,應該熱身,運動後做拉伸。跑步相關的資料在愛上跑步的13周裡寫的很清楚可以拿來參考。

@warfalcon
多謝反饋,跑鞋這個可能他更專業一些,在查資料時,發現兩種說法都有,都有相關的證據。但有一點是真實的,穿跟不跟專業跑鞋時,效果是非常明顯的,穿專業跑鞋能避免受傷。

運動前不要拉伸,這是對的,在以前的文章也提過,最好的方法是先熱身5、6分鐘之後再做拉伸。

@黑米舟Joe
nb國內也超多假貨,都是樣子貨來的

@warfalcon
確實,如果在網上買跑鞋,我只知道亞馬遜自營的沒有假貨,其它的地方都無法確認,最好直接海淘,非常便宜,就是要等到半個月到一個月。

@陳怡
戰隼你好,你剛才那篇文章說好的跑鞋對膝蓋好,又說赤腳跑對膝蓋好,這不是相互矛盾嗎。

warfalcon
自己目前的體驗是這樣,穿一雙好一點的跑鞋,跑步能避免傷害,跑步時更舒服一點。但我目前沒有受過傷,也沒有赤腳跑的經驗,有好幾本書都說赤腳跑效果更好,而且有一個作者腳上受過非常多的傷,醫生說不能再繼續跑了,但他通過赤腳跑全部治好了。所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以我目前的經驗和能力,沒法肯定哪種跑步方式好或不好,不同的方式適合的人群不一樣,在文章分享是讓大家知道有另一種不同的可能。而不是只有一種解決方法。

100天行動讀者反饋

@zachary

看了這麼久了。從一開始看別人的百天計劃,看到很多人都能夠堅持下來,並最終實現了自己的一個小夢想,我感到很振奮。於是我決定開啟我的第一個一百天計劃:練字。每天寫好一百個字,寫到自己滿意,但控制時間在一個半小時。

@北京藍天

周日站樁30分鐘第32天,周一33天,周二34天。

相關焦點

  • 普通人為什麼要讀哲學?
    哲學並不是無關痛癢的辯論,從諸子百家到宇宙心學,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的哲學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每個人,影響著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以及看待自己的方式。 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看重穩定? 為什麼喜歡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 讀者 | 網絡時代的閱讀生存指南:《越讀者》
    我強烈建議每一位成年人都要讀一下郝明義先生的這本《越讀者》。無論現在是什麼身份,讀書都是一個必須學習的底層技能。可能看到這裡有人會嗤之以鼻,讀書誰不會,認字就會讀書,那我只能說,這個關於「讀書」的認識實在太膚淺了。這本書的英文名字我很喜歡,比中文書名更直白易懂,Reading in the Internet Age。這確實是很多人會有的問題。
  • 《越讀者》:Read the Word/World
    一:為什麼我們不會讀書 在《如何閱讀一本書》中作者提出:一個人文素養優良的高中,就算什麼也沒做,也該培養出能達到分析閱讀的讀者。一個優秀的大學,就算什麼也沒貢獻,也該培育出能進行主題閱讀的讀者。作者結合日常的飲食來解釋更好的幫助我們理解,並且告誡我們在閱讀如同飲食,不要忘記兩件事:一、總要有主食、美食、蔬果、甜食的四種分類。二、飲食的重要,貴在均衡。不論你個人如何區分四類飲食,區分之後,總要維持均衡的吸收。
  • 薦書第二期——《越讀者》
    臺灣學者郝明義的《越讀者》一書會給讀友們一個很好的啟發。作者所指的「越讀者」就是能充分掌握時代特色的越界閱讀者,其中「越界」並不是讓你跨越到國界之外的地方,而是告訴你不要埋頭只讀一類書,應跨越目前你所學的知識領域(包括你感興趣的書、你所學專業的教科書、參考書等),去涉獵其他廣闊領域類的書,例如你所感興趣的是有關文學方面的書籍,那麼你不妨也去看看有關歷史、數學、哲學、心理學、教育學、宗教學、生物學、倫理學等領域的書籍。
  • 《越讀者》:讀書就像吃飯
    科特勒的意思是 need 是人的基本需求,類似生理需求,want 是經過文化和歷史調整過的社會化的需求,demands 是一種有購買力在支持的需求。這就是好的主食,幫你拎清概念,省得你被別人繞暈。《會飲篇》裡有許多人談論愛情,讀完你會發現蘇格拉底的發言,才是全書的重點。Step 5 :了解作者如何思考這個主題後,看看影響他如此思考的前人有哪些,後人又是如何評論的。所謂弄清來龍去脈。讀了這本書,你了解柏拉圖如何把愛情升華,解釋為宇宙至善至美的過程,於是你回頭看之前的古希臘時代是如何解釋愛情的,知道艾洛斯 Eros 的說法,是宇宙的結合或分離的原動力。
  • 為什麼普通人讀哲學,會變得抑鬱?
    文│一本情感簿如果你讀哲學感覺抑鬱,那你可以選擇暫停閱讀。這並不是貶低,我們都聽過這樣一句話: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如果不去看關於生命的哲學,或許可以擺脫這種抑鬱感。很多年輕人讀生命哲學,我很不理解,明明是朝氣蓬勃的年紀,非要去讀這種剖析生命和靈魂的書籍,自以為可以提前了解生活的真諦。但其實,這就是揠苗助長。
  • 讀人話舊︱成為讀者——《哲學分析》十年記
    《哲學分析》創刊十周年了!十年煙雲淡墨痕,在「墨痕」真的要漸次「淡」下去之前,讓我擷取個人生涯中與此相關的若干片段,所謂存真並非全為懷舊,而吉光片羽,或亦可為異日之券云爾。除了所有其他方面的原因,童總編認為至少有一個原因是,雖然我們基本上用中文寫作,卻很少讀中文寫作的論著。雖然我相信,居今而言,這裡的「很少讀」後面接上「中文譯著」也許更符合實情,但對於進入童總編視野的哲學家而言,這句話大概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寫實。2011年四月初和五月底,楊國榮和陳嘉映哲學研討會分別在杭州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召開。
  • 為什麼說什麼書都要讀一點?
    原創 | 李小墨今天我想結合《越讀者》這本書聊一聊,為什麼我覺得什麼書都要讀一點,不要挑食。本文內容主要有: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2 )我們為什麼要讀哲學?3 )我們為什麼要讀小說?4 )我們為什麼要讀歷史?5 )我們為什麼要讀圖像和漫畫書?6 )我們為什麼要讀經典和流行書?01 我們為什麼要讀詩歌?關於這一點,我三年前寫了一篇文章:《詩詞無用的年代,我們為什麼還要讀詩?》
  • 孩子越大,這類書越要多讀,可惜經常被忽視
    讀得越多,對世界的了解就越深刻。所以,虛構類和非虛構類的閱讀,不是二選一,而是必須兩者並進。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非虛構類閱讀比重應該逐漸加大。比如看完《奧趣多》,他跑來告訴我人為什麼會出現夢境?為什麼機器人沒有觸覺而我們人類有?我被他科普得一愣一愣的。一直沉迷的《神奇校車》,讓我一遍一遍地講,很多知識點我都差不多忘了,他卻聽得饒有興致。
  • 哲學是最冷門的專業嗎?讀哲學專業會變成思想大師嗎?
    例如哲學專業,搞學術當然需要有哲學專業,但是在就業上,也同樣需要有哲學專業。例如高校中的哲學專業老師,還有很多智庫機構研究員,還有公務員考試定向要哲學專業的。總體上哲學專業就業方向比較少,並且固定,很多哲學專業的人喜歡選擇當老師。
  • 賈平凹/ 讀《讀者文摘》
  • 哲學史都不讀,哲學如何入門?!
    我既非科班出身,也沒讀幾本哲學著作,如何給哲學的讀者們推薦靠譜的書單呢?所以,讓我推薦哲學入門必讀書籍,我是很難為情的。但同時又感到,作為一名哲學發燒友,無書分享也說不過去。所以工作之餘,我開始四處搜查流行的哲學入門書籍,同時根據自己的判斷整理出一份僅代表個人的哲學入門書單。限於篇幅,本文著重談哲學史書單。
  • 大人為什麼也要讀圖畫書?
    大人為什麼也要讀圖畫書?其中在9月8日的誠品生活深圳,舉辦「大人也要讀圖畫書」主題活動,邀請深圳首屆十大優秀全民閱讀推廣人、深圳市優秀校長袁曉峰,綠光繪本收藏館館主、繪本閱讀顧問百變老師,分享在圖畫書中收穫的感動。袁曉峰表示「圖畫書是最接近哲學的圖書,孩子是最接近哲學家的人」,柳田邦男說人生是要讀三次圖畫書,「我覺得圖畫書可以一直讀,從小讀到老」。
  • 史與思的智慧結晶 ——讀《中國哲學簡史》
    很多學派例如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等紛紛開宗立派,著書立說,後來隨著佛教的傳入及本土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局面開始在中國形成,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早已經深深地鐫刻在國人的大腦中,直到現在仍然在滋養著國人的文化生活。 但是這些哲學思想都散佚在儒釋道浩瀚的經典中,如果我們要向別人系統介紹一下中國哲學的各家流派和思想,還真有些勉為其難。
  • 如何讀懂哲學?二:為何能讀懂小說卻讀不懂哲學?障礙物:術語。
    要完成這件事,文字憑著自己的單幹可不行,它必須得藉助我們讀者,是我們將眼前的文字與故事情節聯繫起來的。是我們給文字賦予了含義,由此我們也就能透過文字,或說是仿佛穿過文字一般地,看到含義本身,也就是看到故事情節。如果說文字也是一件事物的話,那麼它是一件特殊的事物,當它本身向我們顯現的時候,那麼它就毫無用處,或說它就根本不是它。
  • 悅讀 郝明義《越讀者》跨越習慣、專業和教育背景
    這本書的最主要的論點是鼓勵多讀書,以及論述為什麼讀書,怎麼讀書,讀什麼書等角度來進行編寫。哲學,政治,思想等等書。這些書是人類智慧的結晶,難懂,但是非常經典!大家都不願意看,是因為又難又不會看,卒無所獲。果蔬類:助消化類書。就是各種工具書,百科全書等等。這些書是謹防我們消化不良(看不懂)而給予我們胃腸動力(查詢之後就懂了)的書,不讀就會理解不足,誤解。
  • 請多讀點哲學,少喝點雞湯
    在追崇自然科學的今天,有許多人不免質疑:為什麼我們還要去讀哲學,我們還要不要仰望星空? 的確,哲學不能直接拿來用於生產活動,但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就要放棄哲學,反而物質生活越是發達,我們越要學會反思,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
  • 哲學書到底怎麼讀丨②
    就拿上一篇文章的例子說,有人說「讀哲學是浪費時間」,這好像構成了對「讀哲學沒有價值」的一種論證。然後他就開始進一步地想,讀哲學書確實需要花很多時間,可見是一種浪費。 但他其實想說的是,「讀哲學本身沒有價值」,而對於沒有價值的事情,花一秒鐘自然都是浪費時間——因為(預先假設了)沒有價值,所以沒有價值,是典型的循環論證。
  • 講給你的哲學入門課看完你就知道為什麼要學哲學以及怎麼學
    這種方式的特徵,一言以蔽之:認真。什麼是認真?我請大家仔細體會一下認真這個詞。在頭腦裡,唇齒見,回味一下。認真,兩個字拆開,就是認識真理。這是文字遊戲,但不止是遊戲,也包含了語言的秘密。為什麼哲學就是認真?因為整個哲學史,始於認真。最早有記載的哲學家,是泰勒斯。他有一個觀點:萬物本源是水。這個觀點,很荒謬,但我讀到時,有些感動。
  • 七天《越讀者》,2.17
    所以有了各種知識付費一如最近疫情期間雨後春筍一樣鋪天蓋地,眼花繚亂但是,是否越聽越焦慮,不聽更焦慮?所以,閱讀能力,其實遠不只是《如何閱讀一本書》更可以跑到前端,漫漫書海,我們如何找到我們所要讀的書,和,到底要讀哪些書?和怎麼沉浸在閱讀這個過程本身?所以有了這本,沒有越界,不成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