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12月4日第七個國家憲法日,最高人民法院舉辦「學習宣傳習近平法治思想 以陽光司法傳遞憲法溫度」為主題的公眾開放日活動,公眾代表們走進最高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實驗室,紛紛感嘆和點讚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成果。「十三五」時期,最高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取得豐碩成果,智慧法院大顯身手,司法公開更加深入,獲得了相關領域專家學者的肯定,一起來看他們是如何評價的。今天刊發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所研究員田禾的《以人民為中心推動智慧法院建設》。
智慧法院建設是中國實施網絡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智慧法院是人民法院充分利用先進信息化系統,支持全業務網上辦理、全流程依法公開、全方位智能服務,實現司法公正、司法為民的組織、建設和運行形態。近年來,中國智慧法院建設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各級法院在信息化建設標準化、系統化、智能化方面邁上了新臺階,切實推動和支持了人民法院各項工作的快速發展。
一、中國智慧法院建設的特點
中國智慧法院建設在世界上躋身前列,在某些領域甚至處於領先地位,這與中國的制度特點和體制優勢分不開。中國智慧法院建設有以下特點。
一是從建設宗旨上看,中國智慧法院的建設理念、頂層設計、整體推進都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特點。智慧法院的建設是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提出了「十一個堅持」,實際上是提出了新時代依法治國的目的、路徑,具有高度的政治性、思想性和人民性。可以說,中國智慧法院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切實落實司法為民方針,這是中國智慧法院建設區別於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重要特徵,這也是習近平法治思想,即以人民為中心,走中國自己的法治道路戰略思想的直接體現。
二是尊重司法規律,服務各方主體是中國智慧法院建設的鮮明特點。智慧法院建設從始至終都定位於輔助幹警辦案、輔助法院管理、輔助當事人參與訴訟、輔助黨政決策,其不是對傳統司法規律的否定,而是基於新技術對其的創新與發展,因此,其建設推進充分體現了以人民中心前提下服務各方主體的特點。
三是從建設角度來看,體系化推進是中國智慧法院建設發揮優勢的重要保障。智慧法院建設是服務於國家治理的系統工程,因此智慧法院的建設始終堅持系統化體系化推進。在實踐中,中國四級法院的信息化建設和應用基本做到了全國一盤棋,避免了各地重複建設各自為政,而且,信息技術輻射到了很多偏遠地區的法院,使其能夠落地生根並有效應用。在推進智慧法院建設中,最高人民法院發揮了重要的推動和牽引作用,全國智慧法院建設因而成為網際網路時代最重要、最系統的司法創新。
二、服務理念貫穿整個智慧法院建設
一是服務社會大局,讓司法公開常態化。人民法院實現了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文書、執行工作信息的全面公開。裁判文書公開貫徹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的原則,已超過1億篇裁判文書「曬」在網上。全國每天有上萬場庭審網上直播,公眾可以遠程旁聽庭審,改變了傳統上旁聽案件受到時空限制的狀況。審判流程信息公開讓案件當事人隨時隨地知道自己案件的審理進度,有助於讓當事人明明白白打官司。藉助信息化,人民法院最大限度地滿足了人民群眾的知情權,這需要自信和勇氣。
二是服務人民群眾,讓訴訟服務便捷化。智慧法院建設最讓人驚嘆的是訴訟服務的信息化程度。人民法院實現了線上多元調解和線上訴訟服務,網上立案、網上繳費、網上證據交換、網上開庭、網上調解、網上保全、電子送達,目前全國範圍內已經實現跨域立案,做到了讓信息多跑路,讓人民群眾少跑腿。中國移動微法院還為群眾提供了「指尖」上的訴訟便利,公眾利用手機就可以參與訴訟。所有這些有效地降低了當事人參與訴訟活動的時間和經濟成本,消除了空間對於當事人參與訴訟活動的阻隔。
三是服務審判執行,讓審判執行高效化。全國法院推進基於電子卷宗同步生成深度應用的網上辦案,法官使用智能審判支持系統,輔助生成文書,類案檢索,庭審語音轉錄等功能輔助辦案。智慧法院在支持全國法院切實解決執行難方面也發揮了巨大的作用。全國法院切實解決執行難信息網公布的數據顯示,從2017年3月1日系統上線至2020年11月30日,全國法院拍賣案件總數為697488件,溢價率282.46%,成交額13690.15億元,為當事人節省佣金424.92億。最高法院還與政府部門、金融機構聯動協同,實現總對總網絡查控和信用懲戒。這些成績是智慧法院全方位支持執行工作,使執行工作模式發生根本性變革的體現。
四是服務司法管理,讓管理更加精細化。最高法院實現了每5分鐘動態匯聚各級人民法院收結案數據,這改變了傳統上依靠人工統計數據的局面。各級法院可以基於這些數據,開展多維度、可視化審判態勢分析,揭示案件背後蘊含的矛盾糾紛發展規律,為調配和優化司法資源提供依據。法院也可以據此對下級法院、業務庭、幹警的工作進行考核監督,避免司法權運行出現任性,讓監督和管理更加科學。
五是服務社會治理,讓決策精準化。審判執行工作態勢發展也是社會形勢的晴雨表,是反映各項管理成效得失的「鏡子」。通過對各類司法大數據的深度挖掘和分析,可以為黨委政府進行社會治理的各項決策提供有效的參考,確保決策更加精準科學。中國司法大數據服務網上已經發布43份專題分析報告,大多都是公眾關心的熱點社會問題,比如信用卡詐騙、離婚糾紛等,這些報告在司法助力社會治理方面功不可沒。
六、服務國家大局,司法保障抗疫。抗擊疫情過程中,最高人民法院及時出臺系列司法服務保障舉措,指導各級法院充分運用智慧法院建設成果,「把審判執行活動搬到網上」,實現司法服務「一直在線」,可以說智慧法院在疫情防控期間「大顯身手」,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成果為疫情之下的公正司法提供了解決方案。疫情爆發後,面對因不能復工、交通受阻等困難,各級法院充分運用人民法院信息化建設成果,依託網際網路平臺,引導當事人開展線上訴訟,發起了全國性的新冠病毒防控阻擊戰,將面對面變成網對網,既最大限度避免了訴訟參與人的聚集流動,充分保障了幹警及訴訟參與人的生命健康安全,也滿足了人民群眾的訴訟需求,為取得這場戰「疫」的勝利奠定了基礎。2020年2月3日至3月13日,全國各級法院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網上立案432652件,網上繳費341167件,網上證據交換91952次,電子送達1185848次。執行工作更是發揮信息化優勢,通過在線查控財產、在線約談、在線和解、在線發放執行款等及時有效保障債權人債權。法院審判執行工作以及案件當事人參與訴訟活動不但未因為疫情而停滯,反倒實現了業務線上流轉、不見面辦理,充分體現了人民法院信息化服務審判執行、服務社會公眾的目標。
三、智慧法院建設的新期待
中國智慧法院建設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就,當然,人們對智慧法院仍然有許多新期待。實踐中,智慧法院建設還要克服一些困難和障礙,比如,突破技術壁壘,加大各項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及時更新制度以化解建設掣肘、克服技術困難,解決某些系統不好用不願用問題、評估和控制某些技術應用的風險等等。
法院信息化究竟要走多遠?這是縈繞一些人心中的疑問。他們像小腳老太一樣,對法院的創新這也看不慣那也不喜歡,甚至認為國外都沒有,我們為啥要有。對此的回答應該是,科技沒有錯,關鍵在於掌握在誰的手裡和為誰服務。因此,我們要擁抱新科技,因為不管你願意與否,科技終將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智慧法院建設正未有窮期。
在最高法院召開的第七次全國網信工作會議上,周強院長提出十四五期間將建設以智能化、一體化、協同化、泛在化、自主化為特點的人民法院信息化4.0版。可以預計,屆時智慧法院將更加全面、更加便捷、更加智能地支持廣大法官和人民群眾客觀尋找事實、精準適用法律,更好地實現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目標。
來源:人民法院新聞傳媒總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