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汕尾,說到汕尾薄餅的起源,其實是以前物質還未豐富前,汕尾人清明祭祖之後的節日食品,改革開放之後,汕尾薄餅又作為個體戶的小吃重新走上人們飯桌。薄餅是汕尾的一種特色小吃,以前每逢清明節期間才能吃到,如今一年四季都能品嘗。汕尾薄餅過去是清明節的節日食品,每逢清明節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後, 人們都會用薄餅作為午餐,現在物質生活多樣化,人們受現代祭祖風俗影響,備有「燒金豬」、「燒鴨」、「燒鵝」、「蛋糕」之類的祭品。又是一年清明時,汕尾薄餅你吃了嗎?有人說,懷念一座城市,是因為某個人。而對於我來說,懷念一座城市,更多的則是因為某種美食。也許小時候,好吃的東西太少,所以一直對美食懷著一種特殊的情感,就如此刻我對薄餅的懷念。清明節到了,又到了吃汕尾薄餅的時節!
清明節吃薄餅在汕尾很盛行,幾乎每家每戶都不例外。薄餅分皮、餡兩部分,皮是用高筋麵粉拌水攪成黏糊狀,然後在熱壤中烙成一張張圓形的熟麵皮,其薄如紙。餡通常分為鹹、甜兩種。鹹餡,是用豆芽、韭菜,配蛋絲、肉絲、香菇絲混合成餡;甜餡,是用糖、蔥花油、花生、芝麻、馬仔等為餡,具有獨特風味。清明節前後,在街頭巷尾可以看到一攤攤薄餅檔口,薄餅師傅壘好了爐灶,搭上平底鐵鍋,這是烙制汕尾薄餅的工具。
製作薄餅的主料,是小麥碾成的粉,上好的麵粉頭天晚上加上酵母揉和好,經過一個晚上的發酵,轉化成了帶有「筋道」的麵團。師傅在盛著面的大缸裡,抓起一團面輕巧地在平底鍋上一墜、一碾、一提、一拉,此時,蒸汽彌散,空氣中浸潤著樸素的面香,一張帶著穀物特有的氣息的、薄如蟬翼、筋道柔韌的「薄餅」就生成了。薄餅的製作,碾提時機至關重要,太慢容易餅皮過厚、潮溼黏牙,太快則餅皮太小,難以包容豐富的餡料。製作薄餅皮是很考驗技巧的,皮不宜過厚也不能過薄,沒有「功夫」是做不出來的。薄餅皮做好,可隨意包上甜餡或鹹餡。作為吃客,在店裡可以一邊欣賞傳統美食的手工製作方法,一邊品嘗薄餅味道。
「薄餅」是由面製作的薄薄的麵皮和餡料卷包筒狀而成的,而餡料又根據食材的成分分成甜和鹹兩種,卷包成的薄餅分別稱為「甜薄餅」和「鹹薄餅」。現在做薄餅所需的麵皮基本是在市面上買的,因為製作薄餅皮需要一定的專業技術,一般家庭都不會做,只能到街市購買。買回薄餅皮之後,想做甜薄餅的話,則可以用白糧或紅糧、果醬、切條的雞仔餅、油麻,加上用木條敲碎的豆酥、花生等做餡料,卷包起來成條狀,香甜可口的甜薄餅就完成了,可以整條吃也可以切塊吃,咬起來既有麵皮的柔韌面香,又有豆酥花生的濃香脆牙,加上果醬白糖的果味清甜,真正的口齒留香,餘味悠長。如果想做鹹薄餅的話,就用薄餅皮卷包鹹餡料,這個鹹薄餅餡料就更講究了,一般來說必須有豆芽、臘腸、蝦米、魷絲、雞蛋和豬肉,有的還用椰菜和葛薯,加上油鹽味精和蔥芹菜等佐料,吃了保證你一輩子都忘不了。現在的一些酒樓,有「薄餅餡」這道菜,但味道遠不如自家製作的鹹薄餅餡鮮美可口。
薄餅可以整個拿起來吃或者切成小塊都可以,薄餅餡料可以根據個人口味千變萬化。甜制薄餅放置的時間相對比較長,方便打包回家和一家人分享。薄餅這道小吃最考究薄餅皮的柔韌性,皮薄而有韌度的麵皮才能獲得大眾的喜愛。近幾年來,出外的家鄉人一回來汕尾就會買一些薄餅皮帶到廣州深圳等地給親戚朋友吃,一些外地人漸漸地也愛上薄餅了。清明節到了,又到了吃汕尾薄餅的時節!小夥伴們,你吃過汕尾薄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