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中,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位列第二,難以置信這樣一個天才直到四歲才開口說話。其實很多智力超常的人,在童年時語言的發育速度都比較晚,也被稱作為「愛因斯坦症候群」。
真的有「貴人語遲」一說嗎,寶寶說話越晚越聰明?
論語所謂的貴人語遲,是指不平凡的人往往不會輕易發言,謹言慎行,並不是指「貴人說話晚」。
所以在孩子語言的發育出現問題時,別再聽信他人這是聰明的表現,並沒有實際科學依據!發育遲緩的天才只是極少數,不要因此錯過語言最佳幹預時期。
寶寶說話晚到底是什麼原因?
兒童語言能力是以先天神經遺傳為基礎,並與外界環境的信息交換中逐漸發展。臨床上因為孩子不會說話去醫院檢查的不在少數,也有很多家長來機構諮詢,診斷得出的原因大體分為以下三類:
1)生理功能問題
如果孩子超過兩歲還不會說爸爸媽媽,就要及時就醫,觀察寶寶是否存在視覺、聽力、智力、發音器官等各方面的發育異常。
常見構音功能障礙有舌系帶過短、隱性顎裂等;自閉症、孤獨症等疾病也會導致語言發育遲緩;還有孩子是因為父母小時候說話比較晚,受遺傳影響。
2)家庭因素
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環境氛圍都是孩子語言發育的關鍵。
有些家長需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平常是不是經常嫌棄孩子問題多,就像是十萬個為什麼,還會責怪孩子:「能不能安靜一會,你怎麼這麼多問題?」其實孩子喜歡提問是觀察力好、求知慾強的表現,家長不應該過於抑制,儘量保持耐心。
還有家長把孩子保護得太好,在沒開口提出要求前就已經滿足,這樣會阻礙寶寶學說話的動力,沒有鍛鍊說話能力,口部肌肉和語言表達方式都無法得到發展。
同時,語言的表達需要口腔肌肉和器官的配合,不適當的飲食習慣比如經常吃飯比較慢、拒絕某些食物、不願嘗試新的食物、需要小道具幫助等,會影響寶寶口腔肌肉的發育。
3)感統失調
感統失調不等於生病,也不屬於智力缺陷,只是孩子大腦和身體之間的配合出了問題。從感覺統合的角度來說,影響孩子說話晚的因素有這幾點:
1、口腔觸覺體驗不足。由於生理本能發展,寶寶特別喜歡拿到東西就往嘴裡送,喜歡含手指,不了解的家長往往會制止孩子的行為,導致口腔觸覺體驗不足,容易流口水、口齒不清。
2、聽覺刺激不足或不當。幼兒聽覺器官比較脆弱,如果家裡經常存在高分貝噪音,自我保護功能會自動屏蔽這些聲音;相反,太安靜也會導致聽覺無法正常發展。
3、前庭系統信息混亂。人獲取準確的信息需要通過前庭篩選、整合,缺少運動的孩子前庭功能發育不夠完善,學習語言會比較困難。
語言發育遲緩,要做到早發現、早改善
每個孩子不是生下來就具有語言能力,相信大家也看過關於「狼孩」的新聞,從小跟隨狼群生活的小孩不會說話,也無法像人類一樣思考,恰恰說明了環境和教育對語言的重要性。
兒童語言發展需要經過多聽、多說、多練習、多積累,如果孩子很晚還不開口說話,家長需要保持科學的態度,及時發現問題,有意識地引導做語言訓練,才能避免出現更大的損失。
7歲前是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這一時期如果沒有得到有效的刺激和訓練,孩子很容易出現語言障礙,並影響未來的學習和心理發展。因此,家長需要在這個時期側重進行語言思維的培養,幫助寶寶良好的掌握語言。
PS:本文圖片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