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青春,再次被我拾起,有些不舍,但更多的是溫馨。古田一中兩年的高中學習和生活,讓我結識了一批可親可敬的老師,感受到了嚴父慈母般的愛;讓我遇到了一群純真可愛的人兒,大家風雨同舟,並肩作戰。師生情誼似酒濃,同窗友愛永難忘。
1978年秋天是個難忘的季節,我有幸成為全縣中考高分中的一員,順利被古田一中錄取,入讀古田一中高中尖子班。入學初,我和陳建銓、餘小強、黃昭波、曾起騰等四位同學被安排在成績最優異的一班,我們同居一室、一起生活,內心有著告別農村艱苦勞作的興奮和喜悅,也有著長大就能成為吃「皇糧」的城裡人的美好憧憬。但由於我們五人初中在農村中學學習,英語底子相對薄弱,入學一個月後便被學校調劑到了三班。當年的三班一直被城關同學戲稱作「鄉下班」,這個特殊群體是由各農村中學、小學附設初中班招錄成績較好同學組成的,班內同學入學時成績差別較大,且除個別同學外,基本互不相識,若要說共同點那就是穿衣打扮都透著濃厚的「鄉土氣息」。
初入「鄉下班」,少不更事的我充滿了鬱悶、失落和挫折,仿佛自己就是個被古田一中遺棄的學生,一度對前途失去信心。更何況上課第一周來的班主任是一名體態豐腴,講話大聲粗氣的中年女性。這就是古田一中的班主任?簡直和我的內心期望大相逕庭。課後才聽陳建銓同學談起,她是江娥英老師,主教化學,也來自農村。一周後江老師單獨找我談話,不僅提及了她的人生經歷,還表揚我聰明好學,文娛、學習成績好(後來了解得知她和我小學班主任是同學)。她鼓勵我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勇敢面對挫折,敢於克服困難,用優異的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正是這一次溫馨可親的談話,一下子改變了我對她粗淺的看法,慢慢的,我越來越喜歡她了。
初入「鄉下班」,還發生了件「蝦油點記」的趣事,讓我至今記憶猶新。記得入學第一周,鄒毅同學放在木箱裡的5元錢丟失了,農村長大、家庭貧困的他感到無比傷心、懊惱。江娥英老師得知此事後,利用班會時間教導我們這些從農村來的同學要保管好錢物——木箱要及時上鎖,要在各自帶來的錢的邊角上用蝦油做好「記號」,用「小訣竅」安排好自己每月的花銷。她要求我們花錢要有計劃和記錄,鼓勵我們要自理自立自強,處理好生活細節。通過這件小事,「鄉下班」懂得了管理金錢、節儉生活,不再和別人攀比吃和穿,甚至開始對自己的「特別身份」感到自豪。而今每逢同學聚會,「鄉下班」只要一談起古一中往事,都會想起她——這位樸實善良、愛生如子的好老師。當其他班級同學說三班都是鄉下人時,她總會挺身而出,嚴肅批評那些同學,問他們「鄉下班」的同學哪點比別人差;當「鄉下班」在學習、勞動方面取得好成績時,她滿臉雀躍,欣喜之情表現得淋漓盡致;當江秉華同學在操場上跑步時暈倒在地、程劍熹同學餓暈在教室、部分同學過冬沒有衣裳御冬時,她主動向一中校領導申請給「鄉下班」特殊待遇。正是有她,「鄉下班」才有了周末二兩「加餐麵條」,才有了學校單獨發放的「油炒麵茶」,才有了御冬的厚棉衣。這些點點滴滴古一中校領導和老師的關愛,早已經深深鐫刻進「鄉下班」的心底,並在當今這個物慾橫流、缺乏感恩的商品經濟社會裡,「鄉下班」依然不忘初心、以情暖情、回報社會!
高二年級開始文理科分班,雖然許多同學被分到了不同班級上課,但我們依然在同一食堂就餐、同一操場跑步,晨起繼續在宿舍周邊記英語單詞。不忘餘小強同學發明的一種英語單詞速記法,即是把紙用小刀切成小片裝訂成小冊子,將課本英語單詞記錄在小冊子上帶在身上,便於隨時隨地記憶,這種單詞記憶效果非常好,當時在同學間廣泛應用。通過大家的努力,「鄉下班」英語成績在很短時間內就趕上英語成績出色的一班。此外,陳永章同學宿舍是大家常會光顧的地方,因為他有個木箱藏了許多小說,大家都爭相借閱,他也因此成了「鄉下班」的名人。課餘時間,大家還會在一起打籃球、下象棋,其間總是歡笑聲陣陣,「鄉下班」就是我們其樂融融的家!
高二時,王家滋老師走進了「鄉下班」的生活中。他是高二理科班班主任,教數學,濃眉、國字臉、身材高大,很符合當下「高大帥」的標準。他的教學方法很獨特,每節課前10分鐘出一道數學題,要求同學們在規定的時間內解答完畢,然後進行點評。他講課時邏輯思維準確,分析條理鮮明,推理簡潔易懂,是我遇到的最好的數學老師。上了一個月數學課,我的數學成績大幅提高,名列年級前茅。此後我還和黃昭波、鄒毅等幾位同學參加了寧德市數學競賽,黃昭波同學取得了很好的名次。記憶中的王家滋老師同樣非常關心「鄉下班」,他一直很用心的照顧每個學生的生活,盡力為經濟困難的同學申請困難補助,給予大家如山般的父愛。
李揚強老師是我們班高二時的語文老師。他上起課來聲音洪亮、滿懷深情,分析課文、講授作文時重點明晰,章法有致。當年我的語文基礎很差,甚至不知道何為作文,但他依然耐心地教授我寫作方法,告訴我如何做到「起、承、轉、合」,從中我受益匪淺。以至於後來再聽他的課,我常常沉浸在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海洋中。尤其他講解朱自清的現代散文《荷塘月色》,聲情並茂,抑揚頓挫,好似帶我們走進了詩情畫意的意境中,無不讓人感受著中國文學的魅力。多年以後,當「鳳凰傳奇」吟唱《荷塘月色》時,我的腦海裡依然會浮現出當年揚強老師授課的身影,久久無法抹去。而倪可源老師則是古田一中「漢文伯」,我們高一的語文教材就是由他牽頭與幾位語文老師合編完成的。他的古文功底深厚,教學方法獨特。一次印象很深的課,便是講解漢文「家」字,他說「家」是由蓋了房子裡養了很多家畜組成,言簡意賅,好記難忘。
通過兩年的努力學習,我終於在1980年秋季如願以償地考上了福建醫科大學,並於1985年畢業分配到古田縣醫院內科工作。工作以後我一直努力上進、刻苦鑽研,以求報答母校和老師對我的厚愛。
王家滋老師不幸在1995年前後(記憶有點模糊)在任上因腦出血偏癱,失語住院古田縣醫院內科,我及時安排他住院,認真制定診療方案,細緻觀察病情,並請省級醫院專家指導治療。經積極治療,他的病情慢慢穩定,肢體功能逐漸恢復,但仍遺留下運動性失語後遺症。之後我又主動聯繫省立醫院林隆輝同學,安排其住進省立醫院神經內科,在古田籍雷惠新教授的悉心治療後,身體各項功能明顯改善,生活能夠自理了。可禍不單行,2000年後,師母(原系古田縣醫院的退休員工)不幸在家中猝死,「鄉下班」聽聞後全體震驚!王老師今後的生活怎麼辦?他孩子的就業問題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都成了「鄉下班」的心病。通過省城陸開錦、鄒毅同學,地委遊萬濱同學及其他同學的全力呼籲,並在縣委、縣政府、古田一中校領導的關懷下,順利解決了王老師子女的就業問題。此後,王家滋老師因患病多年,原有疾病逐年加重,多次因多器官功能衰竭住院,期間我和魏有廠同學始終悉心照顧,儘早安排住院,認真制定治療方案,他也多次如願恢復出院。2015年夏季王老師因病危再次住院,我們及時讓其入住重症監護室,組織全院專家會診,經過一個多月的治療,王老師得以安返家中。但全程治療所花費用巨大,其子女均承擔了沉重的經濟和精神壓力。此時「鄉下班」依然沒有離開——我們及時寬慰他的子女,鼓勵繼續治病。同時我也和陸開錦、鄒毅等同學商議,決定發動「鄉下班」同學募捐,具體工作由古田城關多位同學負責。短短一周時間內「鄉下班」共募捐人民幣五萬餘元,解決了燃眉之急,挽救了王老師的生命。在此期間,復旦大學數學系的黃昭波同學、外地許多同學請假專程趕回古田,探望王老師,表達「鄉下班」的眷戀之情。作為王家滋老師的學生,能夠以醫務工作者的身份為恩師的康復盡綿薄之力,我感到無比欣慰!
參加工作後,我有幸與李揚強老師有了更多的接觸。工作之餘,我經常向他請教如何處理人際交往及工作中的困惑,他總是平易近人、循循善誘的教導我一些簡單又深刻的道理,由此師生之間的感情更進一步。後來他每每聽聞我在工作中取得的小小成績,總會告誡我不能驕傲自滿,要善待每位患者,從醫如流,從他身上我讀到了恩師寬闊的胸懷和與人為善的美德。退休後的李老師還會與我分享他老年生活的人生樂趣,當他完成《藍田古文化》、《藍田引月》兩部大作後,便親自到縣醫院贈與我他親筆題名的作品,那一刻我觸動萬分,感動滿滿。退休後李揚強老師不免身纏多種疾病,我便經常到他家拜訪,順便進行診治。2014年他不幸患腦卒中來我科室住院治療,我也盡力悉心照顧,直到他康復出院。
回憶往事,心潮起伏。兩年古田一中學習、生活的經歷,所有老師的教誨和「鄉下班」的友愛,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讓我走上了從醫的道路。感謝恩師,從你們身上我學會了感恩,明白了與人為善的道理;感謝「鄉下班」同學,我會珍惜這份上蒼恩賜的緣分,我會牢記「鄉下班」是我們共同的驕傲。未來還很長,讓我們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繼續共譜發展新華章!
作者:古田一中 1980屆畢業生陳炳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