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個城市,都會有以城市名稱命名的地方銀行。
近一年來,我所在地區的商業銀行發生好幾起營業網點遷址、合併或撤銷事情。就連我們公司樓下的規模較大的網點也在一夜之間發布不再營業的公告。
這在全國看,並不是個例。細心想想,現在你出門,還時常能看到銀行網點和ATM機麼?根據央視不久前的報導今年全國有將近3000家銀行網點關停,而ATM機更是減少了將近7萬臺。為什麼銀行們紛紛關停銀行網點和ATM機呢?難道是銀行開始衰弱下去了麼?
很多小夥伴甚至擔心,聽說銀行現在日子也不好過,不少貸款也沒收回來,銀行這樣大量裁撤網點和ATM機,是業務不行了嗎?以後還敢把錢存銀行或者找銀行理財嗎?其實,真相併不是大家想像的那樣。
實際上根據數據顯示,這幾年來銀行的發展速度相比於以往更為迅猛了。那銀行為何要選擇關停大量網店和ATM機呢?一方面是因為早期的銀行發展的過於迅速,很多地方的網點的布局不是很規範、很合理。有的地方你甚至能看到明明眼前已經有一家銀行網點了,然而過了一條街,又有一家相同銀行的網點。
有的銀行網點位置過於偏僻,一年都未必能有幾個客戶來網點辦理業務,而銀行的ATM機也存在著同樣的情況,布局的不合理和局部區域數量過多導致銀行網點和ATM機存在著大量的浪費,所以銀行後期肯定是要針對於這種存在浪費的網點和ATM機實施關停,畢竟關停不合理和網點和ATM機能夠大大的降低銀行的經營成本,要知道光鋪設一臺ATM機,銀行一個月就要為此付出超過5萬元的成本。
另一方面,網際網路的引起對銀行的傳統業務造成了巨大的衝擊,正如馬雲所說的那樣:銀行如果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
現如今國內的行動支付大大的改變了人們的支付手段,現在出門,不論是付現金的人數,還是刷銀行卡的人數都開始大大減少了,而相對應的是各種支付寶支付,微信支付,京東支付,到最後連銀行自己也跟著推出了自家的掃碼支付方式。
老百姓越來越熱衷於數位化、移動式的支付體驗,所以手裡頭的現金使用頻率也跟著減少,自然去櫃檯辦理業務的次數也就跟著少了,現在很難再出現十年前為了寄錢、匯款,而跑去銀行排隊等待幾個小時的現象了。
為了應對網際網路這一衝擊,銀行開始推動數位化轉型,通過更高效的線上金融服務來取代以往不合理的線下網點和ATM機。
現在你再去銀行開戶,基本絕大多數的銀行員工會引導你去下載該銀行的手機APP,註冊並預約網點服務,完成整個開戶的操作,並告訴你其他業務如何在線上辦理。
在這種推行下,銀行的業務和網際網路進行了深度的融合,形成了互補的局面,線上線下的一體化經營成為了現在各大銀行的發展趨勢之一。
現在你完全可以通過銀行app就能完成過去銀行線下80%以上的業務,銀行自己也在主動的不斷減少客戶對於線下網點和ATM機的需求。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很多銀行網點和ATM機的客流量減少,在這種情況下,線下的銀行網點和ATM機自然就開始出現大範圍的關停。銀行為了盈利,要關停大量分布不科學,布局不合理的線下網點來為銀行節省成本,因為哪怕這個網點只有一兩個人,一年也需要至少幾十萬的營業成本。
有的人就好奇了,難道未來所有的線下網點和ATM機都會取消麼?答案是並不會,雖然現在的年輕人都熱衷於線上支付,但是依舊還存在著大量老人無法使用智慧型手機,很多老人依舊會選擇去銀行網點和ATM機來辦理業務。
而監管部門也很早地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為了照顧這部分人群,線下網點的存在還是很有必要的,像今年工行新疆克拉瑪依石油分行就申請對當地一網點終止營業,結果卻被當地銀保監分局不予核准,原因就是當地附近存在大量的老年人,如果取消該網點就會造成周邊很多老人的生活不便,所以銀保監會拒絕了這一請求。
這樣的事同樣發生在河北廊坊、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倫貝爾等地區,當地的銀保監分局在考慮到當地居民的情況下,拒絕了當地個別網點的關停。
然而我國的國情在這裡擺著,為了便民、利民、服務於民,今年的11月24日,國務院下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實施方案的通知》,這份通知直接要求要保留傳統的金融服務方式,在老人常消費的場所必須支持現金和銀行卡的支付。
未來的銀行網點可能會減少,但是並不會徹底消失,一方面,銀行要為老年人繼續提供優質的服務,另一方面,銀行也需要線下網點來服務一些服務需求高的顧客,因為有些業務,面對面的溝通能更加清楚和高效的將信息傳達給客戶。
伴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未來中國的銀行網點會繼續面臨著較大的調整,銀行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將會兼顧那些有線下需求的群體,銀行從以往的傳統業務到現在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轉型,將使得銀行更充滿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