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家已經習慣去銀行網點辦理業務,特別是那些老年人更是大已經習慣於去銀行網點辦理存款和購買理財,曾經有一個笑話說:銀行的網點比公廁還多。可見,銀行網點確實數量眾多。可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318家分支機構關停,讓很多人驚呼:銀行幾百萬員工怎麼辦?
銀行物理網點確實能夠輻射周邊的公司和個人客戶的業務需求,在銀行業務的發展和擴展期基本上就是銀行網點的擴張史,成為機構眾多、員工群體廣大的群體,中國銀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我國銀行業營業網點數量達22.86萬個,設立社區網點5600個、小微網點2700個,2018年內改造營業網點8006個,可謂「銀行多過米鋪」。截止2019年底,全國共有4597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擁有員工380餘萬人。
01 銀行營業網點近幾年現關停潮,從而引發銀行的裁員潮已經成為一種趨勢
銀行營業網點的退出和調整不是從今年開始的,我國銀行業物理網點數量從2014年末的21.71萬個逐年增長至2017年末的22.87萬個;雖然每年較上年新增的網點數量仍然呈現淨增加的態勢,但增加的數量已經呈現在萎縮的狀況,淨增數量分別從6800到6900,再到3800和800個,已經呈現出「斷崖式」增量下降。但畢竟仍然處於增加態勢。而從2018年開始呈現總量下降態勢,2019年就有732家退出機構。
今年以來,銀行營業網點退出明顯加快,今年1月1日至5月4日,退出的支行達到683家之多,退出的分理處為118家,合計共有至少801家銀行網點終止營業。2020年上半年全國共有1318家分支機構關停,其中關停數量最多的為廣東103家、山東83家、浙江省84家、江蘇省49家,廣東、山東、浙江、江蘇四省關停網點319家,佔全國商業銀行關停網點總量的24.2%,接近整體關停數量的四分之一。而金融最發達的北京關停商業銀行網點27家、上海關停11家。
與商業銀行營業網點關停相關的是,銀行的裁員潮。但銀行的裁員潮卻比營業網點的關停潮來得更早。
2017年上半年中信銀行、光大銀行、平安銀行、招商銀行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共減員7618人。4家股份制商業銀行今年上半年減少員工1458人、915人、5164人和144人。2018年上半年,四大行員工數與2017年底相比,減少已超過2.6萬人。2015年至2018年6月底,四大行員工裁員數量高達7萬。此外,四大行的勞務派遣用工也在大幅縮減。
2019年上半年,國內15家上市銀行(6家國有大行、9家全國性股份行),除了浙商銀行和浦發銀行外,其他13家銀行都在減員,減員總數達到4.24萬人,其中國有6大行(工、農、中、建、交、郵儲)的減員數為3.49萬人,佔減員總數的80%以上。
02 銀行出現的裁員潮原因眾多,並不都是物理網點關停的原因
銀行出現的裁員潮雖然有銀行物理網點關停的原因,但實際上並不都是物理網點調整的原因,而是由眾多原因造成的。
有人認為銀行之所以出現員工需求的下降,是因為以超級AI為代表的智能化在一定的範圍和區域替代了人工,這種說法雖然有一定的道理,畢竟機器代替人工是一種流行的趨勢,AI的大量應用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銀行的部分減員,但因為智能化導致銀行裁員還為時尚早。銀行的裁員潮不是從今年開始,更不是從超級智能的應用開始,而是早於AI的應用就產生了,裁員的根本原因是銀行商業模式的轉型和改變。
銀行裁員的部分原因是行動支付導致的銀行業務離櫃率的提高,這既是銀行營業網點撤併的原因,也是銀行裁員的原因。移動網際網路已經成為中國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由於行動支付的快速發展,商業銀行網點支付業務大量轉移,導致銀行業務的離櫃率大量上升,櫃檯的密集性和業務操作需求大大降低。
據不完全統計,2019年銀行業金融機構網上銀行交易筆數達1637.84億筆,同比增長7.42%,交易金額達1657.75萬億元;手機銀行交易筆數達1214.51億筆,交易金額達335.63萬億元,同比增長38.88%;電商平臺交易筆數達0.83億筆,交易金額達1.64萬億元;全行業離櫃率為89.77%,相較2018年的88.67%提高1.1個百分點,而9年前的離櫃率數據僅在45%左右。多家國有銀行和股份制銀行的櫃面交易替代率更是在90%以上,部分銀行已超過95%。如此高的業務離櫃率,大量的裁員特別是網點人員和櫃檯人員就在所難免。
銀行營業網點關停除了人們對現金的需求越來越低之外,對銀行網點進行輕型化、智能化、特色化轉型升級,同時加速手機銀行、網上銀行、客服中心等線上服務平臺升級迭代,從而通過金融科技手段提升了銀行的網絡化服務流程和服務效率。銀行雖在對銀行網點進行動態調整、撤併的同時,加大了自助設備的布放和升級。
根據相關數據資料,截至2018年末,銀行業布放自助設備共計103萬臺,其中創新自助設備2萬臺,自助設備交易筆數達400億筆,交易總額達66萬億元。2019年在放置傳統ATM設備外,不少銀行還加大投放智能櫃檯機、回單印表機等。中國銀行業協會近日發布公告稱,截至2019年末,中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在全國布放自助設備109.35萬臺,其中創新自助設備4805臺。銀行裁員不僅僅是面對的超級智能化的競爭,更是商業銀行面對未來發展的需要向輕型化、智能化、場景化方向轉型的結果。
03 銀行的員工會造成大量下崗嗎?銀行的裁員潮到底會不會來?
有的人提出,在銀行物理網點快速消失的前提之下,全國幾百萬銀行員工將面臨怎樣的命運?銀行員工會造成大量下崗嗎?
實際上,雖然銀行的裁員潮早已經來臨,但是銀行的裁員潮並沒有引發銀行內部員工的動蕩,原因何在呢?
實際上,在外界沸沸揚揚銀行的員工裁員潮時,銀行內部員工並沒有感覺到裁員的存在,原因在於銀行並沒有讓員工大量的下崗,其所說的裁員潮主要來自於兩個方面:一是每年到齡員工的自然減員,這也是為什麼四大銀行裁員量比較大的原因,因為四大國有銀行成立時間早,每年有大量的自然減員是正常的;二是銀行員工這幾年出現的離職潮,由於各種金融機構的拓展特別是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發展,對金融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一些銀行員工主動從銀行離開特別是四大國有銀行和全國性股份制銀行退出。從而對銀行現有員工體現出一定的分流。
事實上,銀行仍然一直在進行招聘,2020年上半年各銀行發布社會信息3491條,2020年上半年校園招聘人數中僅六大行總人數20000+,其中中國銀行4237人、工商銀行3969人、建設銀行2870人、農業銀行2470人和交通銀行2400人,還有12家股份制商業銀行。招聘機構主要包括各大銀行的總行及各省分行;招聘崗位主要是市場營銷類崗位、運營支持類崗位、職能類崗位、信息技術類崗位等。所以,因為銀行營業網點進行關停並沒有造成銀行的大規模裁員,而且銀行的員工招聘仍然在繼續進行。
但是,銀行員工仍然面臨著崗位調整的可能和工作重點調整的難題。如櫃員可能面臨在銀行內部轉崗,當然可以選擇幾個方向:大堂經理、理財經理、客戶經理、分行會計部門。根據每個人的特點和意願進行崗位發展方向的調整,這可能成為一種趨勢。
銀行員工可能面臨在現有崗位類別上進行一定的調整,即有的崗位人員需求量增加,而有的崗位人員需求量下降。
銀行工作人員主要有九大類:
第一大類是銀行櫃員崗位,也是銀行人員最多的崗位;第二大類是銀行支行的客戶經理崗位,即人們所說的信貸員崗位,是銀行第二大員工多的崗位;第三大類是大堂經理崗位和理財經理崗位,近幾年來增加比較多的崗位,相當於客戶營銷和客戶服務的中間人員;第四大類是風險管理崗位,包括風險經理、風險審查審批人員、資產保全人員和合規人員,隨著銀行風險管理的加強而需求增加;第五大類是營銷管理類人員,包括公司業務營銷、個人客戶營銷、國際業務營銷、電子銀行營銷人員,是直接組織推動業務營銷的管理人員,其對員工的需求量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
第六大類是運營支持類人員,包括人力、監察、法律、行政和辦公綜合人員,這類人員理論上應該減少但現實中仍然很難減少;第七類人員是綜合管理人員,如會計綜合人員、計劃財務人員;第八類是信用卡人員、金融市場人員、資產管理人員等,近幾年呈現人員增加的態勢。最後一類是信息技術人員,這是銀行近幾年增加最大的人員,即金融科技人員。
因此,儘管銀行近幾年出現機構的關停潮,但對銀行員工的直接減員衝擊有限,但對員工的技能和崗位的調整壓力仍然大量存在。(麒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