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馬太效應。
它說: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美國大學研究結果也發現,富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富人,窮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窮人,這個循環似乎很難打破。
在英國,情況也是相似的。
英國有公立和私立兩種涇渭分明的教育體制,二者沒有任何交集,這種分隔一代一代地分隔著英國的階級。
BBC就此一部記錄片,探究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異的紀錄片——
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學,在其長達300年的歷史中,這裡的學生是英國7%受過精英教育的其中一部分。
這是一家典型的貴族私校,配備有各種各樣齊全的設施,僅網球場就有12個,預算還很充裕。
哦,對了,校長還著重介紹了一下這把從都鐸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椅子。
在校長馬克的眼中,自家學校的優秀是其他學校都無法媲美的,你能從他溫和的表情中看到滿滿的驕傲和優越感。
另一所學校,是一所叫貝姆羅茲的公立學校,成立40年,曾被評為「最失敗的學習」。不難發現,公立學校的同學,還在為溫飽而擔憂,學習在他們的心中地位不一。
整個氣氛與私立學校,仿佛兩個世界。
在這個紀錄片中,兩位校長將互換學校,同時各自學校的三名學生也會一起參與體驗。
來自私立學校的桑德和來自公立學校的布瑞特被分配在一起上課。平日裡刻苦勤奮的桑德,在第一節課就被「帶壞」了。
原來,布瑞特是個搗蛋「慣犯」,這節美術課上,他還跟老師互懟,看得桑德一臉茫然。
桑德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
布瑞特說,這是自由。
桑德不解。
相對於穩重成熟的桑德,來自優渥家庭的凱蒂顯得有點孩子氣,她認為來到公立學校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很幸運。
如果不是因為讀私立學校,她可能也會一直無所事事。
在沃明斯特,學生要7點起床,8點上課,下午5點才放學,除了睡覺,不是在寫作業,就是在寫作業的路上。
而在這裡,學生下午3點就放學了,放學後作業也不多,可以幹嘛呢?
喬恩得知了「放學早、作業少」的這個設定,第一天放學後就去了卡西姆的家裡打遊戲,一直到晚餐時間。
事後,喬恩卻表示有點後悔。
他很快就反應過來,如果自己每天都這樣的話,學業就會被荒廢。
一個孩子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在什麼樣的環境學習、成長,不僅受到財富影響,他們還會受到「富爸爸」和「窮爸爸」不同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
一周後,公立學校的師生四人也來到了沃明斯特。
在沃明斯特的7天對他們的改變也非常大。
愛搗蛋的布瑞特,在學校的幫助下,開始主動學習,不再懶散。
不太自信的娜斯,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她變得更堅定,更有想法。
公立學校的校長也由此感慨:
與公立學校最大的差異是,私立學校學生的家長們,也大多和學校站在同一戰線。
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他們對家庭教育的參與度也更高,對於孩子們更有正面的積極的作用。
這個交換學校的紀錄片,倒讓人想起另一個熱播十幾年的常青節目——《變形計》,一個曾經獲得無數褒獎,充滿正能量的節目。
最開始它的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會聚焦網癮少年、破碎的家庭;既關懷了城市家庭的教育問題,也展現了亟待被關注的破敗鄉村。
然而節目初衷中的人文關懷,很快就全面讓位給了商業意識。
現在看變形計,大家都在看什麼呢?
去看有錢人家的熊孩子究竟能熊成什麼樣;
去看窮人家的孩子的孩子又能窮成什麼樣。
可這份苦難竟然也被戲謔被娛樂,成為了網民的快樂之源。
變形計播到第16季了,我們還是希望它能給農村孩子帶來一些走出去的信念,給城市孩子重新找回質樸和純真。
可是在近40分鐘的第一期,農村孩子的出場僅有9分鐘,剩餘的時間,拍的都是城市公子哥的花樣作妖。為了節目效果,往往越極端越惹爭議的,節目組更買單,觀眾也更買單。
更可怕的是,被生生揭露開來的家庭教育的失敗。
城市孩子無一不是叛逆、自傲,對家人不聞不問,甚至有點反社會人格。
然而家人的態度,竟然是希望通過參加一個真人秀來改變。
這簡直是中國父母最錯誤的一種管教方式——改造,而不是教育。
可真正出現問題的既然是家庭教育,為何只想著改變孩子,父母袖手旁觀?
為了變形成功,節目組最後都會讓變形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哭泣、道歉。
這個邏輯,跟「交給楊永信、交給感化院,一個月後還給你一個美好的孩子」,有何區別?
知乎也有問題問:「有哪些作品看似三觀極正,實則三觀極歪?」
一個答案只寫了「變形計」三個字,卻獲得了極高的36463個贊同。
你想說些什麼反駁,好像又說不上來。
相比城市孩子的風光,多數農村孩子都被迅速遺忘了。
這讓許多人更懷疑讓農村孩子參與變形,無用且有害。
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極端差異,真正的問題是貧窮、是家庭,讓孩子去變形又能改變什麼?
給她一個月虛偽的母愛,又能改變什麼?
在《交換學校》中,窮孩子卡瑞特在最後與富孩子桑德透露了心聲,
「我真的很喜歡這裡,好想永遠留在這個學校……」
他知道一旦回去,如此優越的環境、豐富的資源,他也許再也沒有機會擁有了。
桑德雖然也想做點什麼,但他感到更多的是無奈和尷尬,因為他也知道,在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一切話語都顯得蒼白。
金錢的馬太效應中,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在於財富,而財富並非那麼好賺,窮人稟賦本來就少,要想追平富人,難度極其大。
可以聊以慰藉的是,相對於財富資本,文化資本的門檻其實並沒有那麼高,而真正的教育也並沒有那麼複雜,它來源於最樸實無華的生活。
它可能來自你的書架,你與孩子每一次的交心談話,也可能來自你家庭飯桌上的話題,你每一次的言傳身教……
還是那句話:你的眼界,就是你孩子的人生邊界。
所以,「讀書無用論」,在這裡看來就十分可笑了。
紀錄片的最後,我們看到一個打破偏見,達成和解的結果。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認為: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共享與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公立學校的校長喬女士,在認識到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差別後,認為教育資源應該向公立學校傾斜,公立學校才是她更加應該付出與奉獻的對象。
交換體驗結束後,兩所學校,正開始磋商彼此之間交流合作、資源共享的機會。
而渴望留在私立學校上學的公立學校孩子布瑞特,在紀錄片播出後不久,就獲得了一位好心人的資助,順利進入了沃明斯特。
如果覺得今天的文章不錯,
記得點個「好看」哦!
跟大熊玩轉英語啟蒙
今日分享繪本:
Snowman
《堆雪人》
認識不同衣物的英文表達,
以及關愛他人的良好習慣。
關於分享的英文句型:
Snow! Snow! 下雪了!
Let's make a snowman. 我們一起來堆雪人吧!
Here is my jacket. 這是我的外套。
Here is my hat. 這是我的帽子。
Here is my mitten. 這是我的手套。
Where is my snowman? 我的雪人去哪了?
陪伴孩子成長 &
養成好習慣的大熊英語啟蒙課
2-5 歲寶寶適用
掃碼免費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