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跟拍6名學生,揭露社會階層劃分的真相......

2021-02-19 跟大熊玩英語

社會學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馬太效應。

它說:富人更富,窮人更窮。

美國大學研究結果也發現,富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富人,窮人的孩子更可能成為窮人,這個循環似乎很難打破。

在英國,情況也是相似的。

英國有公立和私立兩種涇渭分明的教育體制,二者沒有任何交集,這種分隔一代一代地分隔著英國的階級。

BBC就此一部記錄片,探究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異的紀錄片——

School Swap——The Class Divide《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位於英格蘭威爾特郡的沃明斯特中學,在其長達300年的歷史中,這裡的學生是英國7%受過精英教育的其中一部分。

這是一家典型的貴族私校,配備有各種各樣齊全的設施,僅網球場就有12個,預算還很充裕。

哦,對了,校長還著重介紹了一下這把從都鐸王朝時代流傳下來的椅子。

在校長馬克的眼中,自家學校的優秀是其他學校都無法媲美的,你能從他溫和的表情中看到滿滿的驕傲和優越感。

另一所學校,是一所叫貝姆羅茲的公立學校,成立40年,曾被評為「最失敗的學習」。不難發現,公立學校的同學,還在為溫飽而擔憂,學習在他們的心中地位不一。

整個氣氛與私立學校,仿佛兩個世界。


在這個紀錄片中,兩位校長將互換學校,同時各自學校的三名學生也會一起參與體驗。

來自私立學校的桑德和來自公立學校的布瑞特被分配在一起上課。平日裡刻苦勤奮的桑德,在第一節課就被「帶壞」了。

原來,布瑞特是個搗蛋「慣犯」,這節美術課上,他還跟老師互懟,看得桑德一臉茫然。

桑德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

布瑞特說,這是自由。

桑德不解。

相對於穩重成熟的桑德,來自優渥家庭的凱蒂顯得有點孩子氣,她認為來到公立學校最大的感觸是,自己很幸運。

如果不是因為讀私立學校,她可能也會一直無所事事。

在沃明斯特,學生要7點起床,8點上課,下午5點才放學,除了睡覺,不是在寫作業,就是在寫作業的路上。

而在這裡,學生下午3點就放學了,放學後作業也不多,可以幹嘛呢?

喬恩得知了「放學早、作業少」的這個設定,第一天放學後就去了卡西姆的家裡打遊戲,一直到晚餐時間。

事後,喬恩卻表示有點後悔。

他很快就反應過來,如果自己每天都這樣的話,學業就會被荒廢。

一個孩子出生在什麼樣的家庭,在什麼樣的環境學習、成長,不僅受到財富影響,他們還會受到「富爸爸」和「窮爸爸」不同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的影響。

一周後,公立學校的師生四人也來到了沃明斯特。

在沃明斯特的7天對他們的改變也非常大。

愛搗蛋的布瑞特,在學校的幫助下,開始主動學習,不再懶散。


不太自信的娜斯,有了更明確的目標,她變得更堅定,更有想法。

公立學校的校長也由此感慨:

與公立學校最大的差異是,私立學校學生的家長們,也大多和學校站在同一戰線。

家長與學校的教育理念是基本一致的,他們對家庭教育的參與度也更高,對於孩子們更有正面的積極的作用。

這個交換學校的紀錄片,倒讓人想起另一個熱播十幾年的常青節目——《變形計》,一個曾經獲得無數褒獎,充滿正能量的節目。

最開始它的確有一定的積極意義,會聚焦網癮少年、破碎的家庭;既關懷了城市家庭的教育問題,也展現了亟待被關注的破敗鄉村。


然而節目初衷中的人文關懷,很快就全面讓位給了商業意識。

現在看變形計,大家都在看什麼呢?

去看有錢人家的熊孩子究竟能熊成什麼樣;

去看窮人家的孩子的孩子又能窮成什麼樣。

可這份苦難竟然也被戲謔被娛樂,成為了網民的快樂之源。

變形計播到第16季了,我們還是希望它能給農村孩子帶來一些走出去的信念,給城市孩子重新找回質樸和純真。

可是在近40分鐘的第一期,農村孩子的出場僅有9分鐘,剩餘的時間,拍的都是城市公子哥的花樣作妖。為了節目效果,往往越極端越惹爭議的,節目組更買單,觀眾也更買單。


更可怕的是,被生生揭露開來的家庭教育的失敗。

城市孩子無一不是叛逆、自傲,對家人不聞不問,甚至有點反社會人格。

然而家人的態度,竟然是希望通過參加一個真人秀來改變。

這簡直是中國父母最錯誤的一種管教方式——改造,而不是教育。

可真正出現問題的既然是家庭教育,為何只想著改變孩子,父母袖手旁觀?

為了變形成功,節目組最後都會讓變形的孩子在父母面前哭泣、道歉。

這個邏輯,跟「交給楊永信、交給感化院,一個月後還給你一個美好的孩子」,有何區別?

知乎也有問題問:「有哪些作品看似三觀極正,實則三觀極歪?」

一個答案只寫了「變形計」三個字,卻獲得了極高的36463個贊同。

你想說些什麼反駁,好像又說不上來。

相比城市孩子的風光,多數農村孩子都被迅速遺忘了。

這讓許多人更懷疑讓農村孩子參與變形,無用且有害。

農村孩子與城市孩子的極端差異,真正的問題是貧窮、是家庭,讓孩子去變形又能改變什麼?

給她一個月虛偽的母愛,又能改變什麼?

在《交換學校》中,窮孩子卡瑞特在最後與富孩子桑德透露了心聲,

「我真的很喜歡這裡,好想永遠留在這個學校……」

他知道一旦回去,如此優越的環境、豐富的資源,他也許再也沒有機會擁有了。

桑德雖然也想做點什麼,但他感到更多的是無奈和尷尬,因為他也知道,在這個問題已經超出他的能力範圍,一切話語都顯得蒼白。

金錢的馬太效應中,窮人與富人的差距在於財富,而財富並非那麼好賺,窮人稟賦本來就少,要想追平富人,難度極其大。


可以聊以慰藉的是,相對於財富資本,文化資本的門檻其實並沒有那麼高,而真正的教育也並沒有那麼複雜,它來源於最樸實無華的生活。

它可能來自你的書架,你與孩子每一次的交心談話,也可能來自你家庭飯桌上的話題,你每一次的言傳身教……

還是那句話:你的眼界,就是你孩子的人生邊界。

所以,「讀書無用論」,在這裡看來就十分可笑了。

紀錄片的最後,我們看到一個打破偏見,達成和解的結果。

私立學校的校長馬克認為: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共享與合作,才是未來的發展趨勢。

而公立學校的校長喬女士,在認識到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差別後,認為教育資源應該向公立學校傾斜,公立學校才是她更加應該付出與奉獻的對象。

交換體驗結束後,兩所學校,正開始磋商彼此之間交流合作、資源共享的機會。


而渴望留在私立學校上學的公立學校孩子布瑞特,在紀錄片播出後不久,就獲得了一位好心人的資助,順利進入了沃明斯特。


如果覺得今天的文章不錯,

記得點個「好看」哦!

跟大熊玩轉英語啟蒙

今日分享繪本:

Snowman

《堆雪人》

認識不同衣物的英文表達,

以及關愛他人的良好習慣。

關於分享的英文句型:

Snow! Snow!  下雪了!

Let's make a snowman.   我們一起來堆雪人吧!

Here is my jacket.   這是我的外套。

Here is my hat.  這是我的帽子。

Here is my mitten. 這是我的手套。

Where is my snowman?  我的雪人去哪了?

陪伴孩子成長 &

養成好習慣的大熊英語啟蒙課

2-5 歲寶寶適用

掃碼免費加入

相關焦點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差距
    有錢人會絞盡腦汁把孩子送進又好又貴的私校,讓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後,繼續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公校和私校,分別擁有怎樣的資源,又面臨怎樣的難題?差距必然存在,這是肯定的。但彼此的界限是否真的那樣堅不可摧?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跟拍6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讓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後,繼續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   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   對此保有濃厚興趣的BBC,就此推出了一部探究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差異的紀錄片:School Swap - The Class Divide,又譯《交換學校:階級劃分》。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讓孩子在接受精英教育之後,繼續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
  • 窮孩子和富孩子交換學校會怎樣?BBC全程跟拍6個學生,揭示驚人差距
    ,繼續成為同一階層乃至更高階層的精英;而工薪家庭,唯有讓孩子就近入讀公立學校,至於下一代的未來會怎樣,聽天由命。本文圖片截取自BBC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劃分》在這部紀錄片裡,兩組分別就讀於公立學校與私立學校的孩子,與對方進行了為期一周的交換,通過學生們的視角,來看看這兩類學校之間到底孰優孰劣,有什麼不同。
  • BBC跟拍窮富學生交換,私校生去了公立學校會怎樣?
    著名的紀錄片《人生七年》揭示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大多數人無法打破父母所在的社會階級。這種階級差距從孩子入學就開始顯現。在人們眼裡,私立學校是上層社會的標誌。而公立學校則是普通人家的選擇。公立學校設施普通,學生裡有更多外來人種,不少學生還有閱讀障礙,成績優秀的更是鳳毛麟角。這些孩子長大以後,大多從事和父母相似的職業,仍然處於工薪階層。
  • BBC跟拍54年,揭露教育殘酷真相:究竟是什麼,在決定孩子的命運?
    1964年,導演麥可·艾普想要驗證「富人仍富,窮人愈窮」。 於是他從倫敦和周邊小鎮中精心挑選了14個背景各異的7歲孩子。 這些孩子,5個來自精英階層,2個中產階層,4個工人階級,1個出身農村,還有2
  • BBC跟拍56年紀錄片揭露的真相:是什麼決定了我們的人生?
    這部跨越半個多世紀、現在仍然在拍的紀錄片,由當年剛剛從劍橋畢業的麥可·艾普特和保羅·阿爾蒙德共同指導,旨在揭露階層差異,對社會和人們,帶來的影響。 他們選取了英國倫敦及周邊小鎮14個來自不同階層和家庭、年齡都在七歲的孩子,觀察和記錄他們的言行,並在之後的每七年,進行一次跟蹤回訪。
  • 跟拍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生活,人與人的起跑線到底相差有多遠
    故事開始於香港的鮮魚行小學,來這裡讀書孩子的父母大多都生活在社會的底層。男孩佘偉豪小男孩餘偉豪和媽媽一起租住在「劏房」裡。這不足十平米的狹窄空間就是母子倆生活娛樂的自由空間。由於生活艱難,餘太太說她買東西都不會買超過100元的。
  • 窮人家的孩子為什麼會更窮?日本NHK紀錄片揭露了真相!
    當一個家庭,丈夫突然離世 或者 出軌離婚,那麼妻子和孩子們的命運會怎樣呢?這正成為愈發嚴峻的社會問題。 紀錄片揭露了隱埋於日本社會的一個觸目驚心的現實:一旦失去男人,日本女人的生活就會陷入萬丈深淵。 很難想像,這種只可能發生在男權社會、落後國家的現象竟然會發生在當代的日本,這個全亞洲最發達的國家。
  • 王菲花天價給孩子最好學校,BBC紀錄片揭露公立私立學校驚人差距
    要是早看了英國BBC拍攝了這部紀錄片《交換學校: 階級劃分》,就不會這麼糾結了,紀錄片中揭露了英國公、私立學校較為驚人的差距,更堅定了很多父母的選擇。英國的教育體制也一樣也分了公立學校和私立學校,兩類學校各有所長,長期共存。其中英國的私立學校與中國有些差異,更趨向於招收以貴族教育為主的學生。
  • 你的孩子, 未來20年將面臨怎樣的階層分化?
    這些富爸爸們會把望子成龍的壓力會傳導給校方,督促老師悉心教導,因為對他們來說,孩子上大學從來不是可有而無,而是人生必選項;而B校呢,家長缺位,老師不管,校紀鬆弛,孩子之間難以正面影響。 說白了,學校檔次不同,源於家長的階層不同。 因為這種差異,有志向的窮人為了下一代也會努力想擠進富人區。
  • 未來20年,你的孩子將面臨怎樣的階層分化?
    在這本書裡,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帕特南通過大量的採訪和數據例證,生動展現了美國的教育現狀,以及美國社會半個世紀來日益拉大的階級鴻溝。也許你會問:美國的教育和社會狀況跟我們有什麼關係?如果說中美存在幾十年的發展時間差,那麼帕特南筆下的美國現狀,有可能就是我們和我們的孩子即將面對的明天。所以,這可能是一本「洩露天機」的書:未來,可能比你想像的還要殘酷。
  • 你的孩子,未來20年將面臨怎樣的階層分化?
    在美國,好的小學、初高中,也基本上是用錢砸出來的,私立學校一年3—6萬美元很稀鬆平常。而美國人平均年薪是多少呢?5萬!10萬以上就算高的了。你在美國是工薪階層?對不起你的孩子只能上公立,你連有錢人的後代都見不到。想上好大學?對不起,你們來自「義務教育」高中的申請好大學基本看不到,就算要了你你也讀不起。
  • 【劇評】生命價值與貧富貴賤無關_話劇《窮孩子·富孩子》_南方網
    評話劇《窮孩子·富孩子》2017年7月8日晚,在佛山瓊花大劇院觀看了大型話劇《窮孩子·富孩子》,可以用「震動、震憾」來形容,大瀝文化部站一個鎮級文化站竟然能夠做出一部如此出色的大型話劇,而且還拿到了國家藝術基金的項目資助,開創了廣東乃到全國的先河。
  • 《窮孩子富孩子》全國首播 打造全收視群體
    網易娛樂7月17日報導 情感勵志大戲《窮孩子富孩子》於昨日在山東電視臺影視頻道首播,該劇直擊社會貧富差距熱點話題,吸引了家長和學生的關注,收穫了一批特殊的收視群體。製片人章飛一絕分析:「《窮孩子富孩子》裡突顯了社會、家庭和學校對年輕人成長過程的影響,家長可以當做教育片來看。
  • 香港窮孩子、富孩子的對比:從出生開始,起跑線的差距就令人窒息
    貧窮困境香港就有一部這樣的紀錄片——《子非魚》,它跟拍香港窮孩子的生活,專門將視角對準這些因貧富懸殊而享受到不同的教育差距的孩子,以孩童為視角重新審視這個社會。這是一部以香港底層孩子為主角的記錄片,描繪了他們小學三年級的生活和他們自身的故事,透過孩子的眼睛,展開了眾人對於未來的思考。
  • 為什麼要把孩子逼進好學校?這部BBC紀錄片揭露殘酷真相!
    來源於公眾號小樹媽媽(ID:tree2050)窮人和富人的孩子差在哪裡?紀錄片《交換學校:階級分化》可以給我們一些視角和啟發。「就算每周有50萬英鎊的工資,我也不打算當沃敏斯特的校長。」說這話的,是英國一所公立學校的女校長。
  • 社會:富人窮養孩子,點讚!窮人:我們富養孩子就是錯嘍?
    社會:富人窮養孩子,點讚!窮人:我們富養孩子就是錯嘍?對於如何養孩子,各人有各人的方法,但如果你對怎樣養育孩子加了界限,往往聽起來有點不倫不類。比如說:孩子要窮養。孩子窮養真的好嗎?有的新聞媒體最喜歡把一些成功人士的養兒心得展示給普通大眾。比如,富人家庭每年都要帶孩子去鄉村感受農村生活,讓他們養成能吃苦耐勞的習性。
  • 窮孩子和富孩子起跑線差多遠?實拍香港孩子們的一天,對比扎心
    窮孩子和富孩子起跑線差多遠?為了帶孩子遠離這種環境,媽媽換了幾次住處,但是因為太窮,只能住得起這樣的住處。還有的孩子,甚至都租不起房子,只能借宿在別人家裡,在這些家庭中,孩子買一雙球鞋都費勁,上補課班的錢都是奢望。即使孩子成績優異,但是也會因為學習名額無法進入更好的學校。
  • 「窮養」孩子與「富養」孩子的利與弊,父母應該選擇哪種?
    如果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選擇「窮養」孩子的話,孩子會更懂得珍惜,會更明白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有多麼難得,不容易變得鋪張浪費。 2、「窮養」孩子,更容易融入社會。被「窮養」長大的孩子,他們會更容易融入社會。